黑斑病 褐斑病
黑斑病 褐斑病
(二)圆柏叶枯病 ▪ [分布与危害] 北京、西安等地有发生报道。主要危害 圆柏,还可危害侧柏和中山柏等柏属树木。主要危害 针叶和嫩梢。发病植株生长势弱,降低观赏性。 ▪ [症状] 当年新发针叶及嫩梢发病重。发病针叶由绿变 黄,最后变成枯黄色,引起针 ▪ 叶早落。发病严重时,树冠满布枯黄病枝叶,当年不 易脱落,次年春天掉落。 ▪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交链孢属、细交链 孢霉。 ▪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枝条上越冬,分生 孢子靠气流传播,自伤口侵入。 ▪ 小雨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侵入,小树发病较重
(二)圆柏叶枯病 ▪ [分布与危害] 北京、西安等地有发生报道。主要危害 圆柏,还可危害侧柏和中山柏等柏属树木。主要危害 针叶和嫩梢。发病植株生长势弱,降低观赏性。 ▪ [症状] 当年新发针叶及嫩梢发病重。发病针叶由绿变 黄,最后变成枯黄色,引起针 ▪ 叶早落。发病严重时,树冠满布枯黄病枝叶,当年不 易脱落,次年春天掉落。 ▪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交链孢属、细交链 孢霉。 ▪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枝条上越冬,分生 孢子靠气流传播,自伤口侵入。 ▪ 小雨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侵入,小树发病较重
(三)月季黑斑病 ▪ [分布与危害] 月季黑斑病为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 有发生。是月季最主要的病害。该病除危害月季外, 还危害蔷薇、黄刺玫、山玫瑰、金樱子、白玉棠等近 百种蔷薇属植物及其杂交种。此病为月季的一种发生 普遍而又危害严重的病害。常在夏秋季造成黄叶、枯 叶、落叶,影响月季的开花和生长 。 ▪ [症状] 主要危害月季的叶片,也危害叶柄和嫩梢。感 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 近圆形的斑点,边缘呈不规则的放射状,病部周围组 织变黄,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严重时病斑连片,甚至整株叶片全部脱落,成为光杆。 嫩枝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紫红色、稍下陷
(三)月季黑斑病 ▪ [分布与危害] 月季黑斑病为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 有发生。是月季最主要的病害。该病除危害月季外, 还危害蔷薇、黄刺玫、山玫瑰、金樱子、白玉棠等近 百种蔷薇属植物及其杂交种。此病为月季的一种发生 普遍而又危害严重的病害。常在夏秋季造成黄叶、枯 叶、落叶,影响月季的开花和生长 。 ▪ [症状] 主要危害月季的叶片,也危害叶柄和嫩梢。感 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 近圆形的斑点,边缘呈不规则的放射状,病部周围组 织变黄,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严重时病斑连片,甚至整株叶片全部脱落,成为光杆。 嫩枝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紫红色、稍下陷
▪ [病原] 该病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放线菌属、 蔷薇放线孢菌和半知菌亚门、盘二孢属的蔷薇盘二孢属侵 染引起。蔷薇放线孢菌的分生孢子盘着生于表皮下,呈放 射状。分生孢子近椭圆形或长卵形,无色,直或稍弯,有 一个隔膜。 ▪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露地 栽培,病菌以菌丝体在芽鳞、叶痕或枯枝落叶上越冬。温 室栽培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分生孢子也是初 侵染来源之一。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 而多雨、多雾、多露时易于发病。据试验,叶上有滞留水 分时,孢子6小时内即可萌芽侵入。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 为20~25℃,pH值为7~8,潜育期10~11d,老叶潜育 期略长,为13d。多从下部叶片开始侵染。气温24℃,相 对湿度98%,多雨天气有利于发病。在长江流域一带, 5~6月和8~9月出现两次发病高峰期。在北方一般8~9 月发病最重
▪ [病原] 该病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放线菌属、 蔷薇放线孢菌和半知菌亚门、盘二孢属的蔷薇盘二孢属侵 染引起。蔷薇放线孢菌的分生孢子盘着生于表皮下,呈放 射状。分生孢子近椭圆形或长卵形,无色,直或稍弯,有 一个隔膜。 ▪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露地 栽培,病菌以菌丝体在芽鳞、叶痕或枯枝落叶上越冬。温 室栽培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分生孢子也是初 侵染来源之一。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 而多雨、多雾、多露时易于发病。据试验,叶上有滞留水 分时,孢子6小时内即可萌芽侵入。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 为20~25℃,pH值为7~8,潜育期10~11d,老叶潜育 期略长,为13d。多从下部叶片开始侵染。气温24℃,相 对湿度98%,多雨天气有利于发病。在长江流域一带, 5~6月和8~9月出现两次发病高峰期。在北方一般8~9 月发病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