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6-2 山楂叶螨 1.雌成螨;2.危害状 图 6-1 叶螨的体躯 第六章 园林植物其它有害生物及其防治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园林植物有害螨类、软体动物、其它节肢动物、杂草的 主要种类、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第一节 其它有害动物 一、螨类 螨类,俗称红蜘蛛,属节肢动 物门、蛛形纲。体型微小,体长多 在 2mm 以下,体躯柔软,多为红、 绿、黄等色,足 4 对,无触角和翅, 体躯分为颚体、躯体、前足体、后 足体、末体、前半体和后半体等。 颚体是分类的重要特征,由螯肢、 须肢、气门沟等组成。螨类身体背 面常有许多刚毛,根据其功能可分 为触毛、感毛和粘毛等,其数目和 排列形式是分类的依据。 我国的螨类约有 500 余种,危 害严重的约 40 余种,主要种类为 叶螨类、瘿螨类。螨类具有体积小、 繁殖快、适应性强及易产生抗药性 等特点,是公认的最难防治的有害 生物。 (一)常见螨类发生与危害 1.山楂叶螨 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 又名山楂红蜘蛛,蜱螨目,叶螨科。分布于华东、华北、西北部分省区,危 害樱花、锦葵、海棠、碧桃、榆叶梅等花木。 成、若螨吸食花、芽、叶汁液,造成植物焦叶, 严重影响园林植物观赏价值。 (1)形态特征 成螨雌体卵圆形,前端隆起, 长 0.54~0.59mm、宽约 0.36mm。越冬型鲜红有 光、非越冬型暗红色,背两侧有一大黑色斑, 后半体纹横向无菱纹;气门沟末端膨大,分裂 成束状,于口针鞘两侧形成数室;身体背面在 细长刚毛 26 根,毛序为 2、4、6、4、4、4、2, 足浅黄色,爪间突端部分裂成 3 对刺;足 I 跗 节具 2 对双刚毛,其近基侧刚毛 5 根。雄性 体菱形,末端略尖,浅绿色,长 0.31-0.43mm。 卵圆球形,半透明。初黄白或浅黄色,近孵 化橙红色并具 2 红斑。初孵幼螨体近圆形, 长约 0.19mm ;未取食前淡黄白色,取食后
图 6-2 山楂叶螨 1.雌成螨;2.危害状 图 6-1 叶螨的体躯 第六章 园林植物其它有害生物及其防治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园林植物有害螨类、软体动物、其它节肢动物、杂草的 主要种类、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第一节 其它有害动物 一、螨类 螨类,俗称红蜘蛛,属节肢动 物门、蛛形纲。体型微小,体长多 在 2mm 以下,体躯柔软,多为红、 绿、黄等色,足 4 对,无触角和翅, 体躯分为颚体、躯体、前足体、后 足体、末体、前半体和后半体等。 颚体是分类的重要特征,由螯肢、 须肢、气门沟等组成。螨类身体背 面常有许多刚毛,根据其功能可分 为触毛、感毛和粘毛等,其数目和 排列形式是分类的依据。 我国的螨类约有 500 余种,危 害严重的约 40 余种,主要种类为 叶螨类、瘿螨类。螨类具有体积小、 繁殖快、适应性强及易产生抗药性 等特点,是公认的最难防治的有害 生物。 (一)常见螨类发生与危害 1.山楂叶螨 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 又名山楂红蜘蛛,蜱螨目,叶螨科。分布于华东、华北、西北部分省区,危 害樱花、锦葵、海棠、碧桃、榆叶梅等花木。 成、若螨吸食花、芽、叶汁液,造成植物焦叶, 严重影响园林植物观赏价值。 (1)形态特征 成螨雌体卵圆形,前端隆起, 长 0.54~0.59mm、宽约 0.36mm。越冬型鲜红有 光、非越冬型暗红色,背两侧有一大黑色斑, 后半体纹横向无菱纹;气门沟末端膨大,分裂 成束状,于口针鞘两侧形成数室;身体背面在 细长刚毛 26 根,毛序为 2、4、6、4、4、4、2, 足浅黄色,爪间突端部分裂成 3 对刺;足 I 跗 节具 2 对双刚毛,其近基侧刚毛 5 根。雄性 体菱形,末端略尖,浅绿色,长 0.31-0.43mm。 卵圆球形,半透明。初黄白或浅黄色,近孵 化橙红色并具 2 红斑。初孵幼螨体近圆形, 长约 0.19mm ;未取食前淡黄白色,取食后
图 6-3 朱砂叶螨 1.雌成螨;2.雄成螨;3.危害状 图 6-4 榆全爪螨 1.雌螨背毛分布;2.背毛放大;3.气门沟; 4.须肢跗节;5.足的跗节爪及爪间突;6. 阳茎;7.卵 黄绿色;体侧颗粒斑深绿色,单眼红色。若螨体椭圆形,前期为淡绿色,后变为 翠绿色。足 4 对(图 6-2)。 (2)生活习性 浙江每年发生 10-12 代。以受精雌成虫群集于树干缝隙、树皮、 枯枝落叶内及树干附近的表土缝隙内越冬,越冬雌螨抗寒能力很强,在 -30 ℃ 下 l 天才全部死亡。翌年春树芽开始萌动和膨大时,越冬雌成螨开始出蛰爬往芽上 取食, 4 月上、中旬雌成螨陆续开始产卵。在 18 -20 ℃ 时雌成螨的寿命约 40 天,产卵历期 13.1 -22.3 天,平均产卵 43.9 -83.9 粒、最多 146 粒。卵期、幼 若螨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3.41 ℃ 、 16.6 ℃ 、 9.2 ℃ ,有效积温为 78.3 ± 16.9 、 12.3 ± 6.72 、250.8 ± 42.8 日度。 2.朱砂叶螨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 又名棉红蜘蛛,属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广泛。为害菊花、凤仙花、月季、 桂花、一串红、香石竹、鸡冠花、木芙蓉等园林植物。被害叶初呈黄白色小斑点, 后逐渐扩展到全叶,造成叶片卷曲,枯黄脱落。 ( 1 ) 形态特征 雌成螨体长 0.55mm,宽 0.32 mm。体椭圆形, 锈红色或深红色。后半体背表皮 纹成菱形。背毛 26 根,长超过横 列间距。各足爪间突裂开为 3 对 针状毛。雄成螨体长 0.36mm,宽 0.2 mm。须肢端感器长约为宽的 3 倍。卵为圆球形,直径 0.13 mm。 初产时透明无色,后变为橙黄色。 幼螨近圆形,半透明。取食后体 色呈暗绿色,足 3 对。若螨椭圆 型,体色较深,体侧有较明显的 块状斑纹,足 4 对(图 6-3)。 (2)生活习性 浙江年发生代数 为 12-15 代。以成螨、若螨、卵在寄主 植物及杂草上越冬。翌春月平均气温达 7℃以上时,雌螨出蛰活动,并取食产卵, 卵多产于叶背叶脉两侧或丝网下面。高 温干燥有利发生。 3.榆全爪螨 Panonychus ulmi ( Koch ) 分 布 广泛, 垂直分布区为海拔 950—1950m 。危害榆、椴、刺槐、核 桃、山楂、栗、桑、苹果、沙果、梨、 李、樱桃、扁桃、柑桔、葡萄、杏及多 种观赏植物。 (1)形态特征 雌成螨圆形或椭圆形, 长 0.38 -0.45mm 、宽 0.27 -0.29mm , 桔红色或暗红色;须肢端感器端部微膨 大,背感器小枝状;黄色疣突上的白色 背刚毛生有绒毛,背毛序为 2 、 4 、 6 、 4 、 4 、 4 、 2 根;口针鞘前端中央略微凹,气门沟端部膨大成球状;
图 6-3 朱砂叶螨 1.雌成螨;2.雄成螨;3.危害状 图 6-4 榆全爪螨 1.雌螨背毛分布;2.背毛放大;3.气门沟; 4.须肢跗节;5.足的跗节爪及爪间突;6. 阳茎;7.卵 黄绿色;体侧颗粒斑深绿色,单眼红色。若螨体椭圆形,前期为淡绿色,后变为 翠绿色。足 4 对(图 6-2)。 (2)生活习性 浙江每年发生 10-12 代。以受精雌成虫群集于树干缝隙、树皮、 枯枝落叶内及树干附近的表土缝隙内越冬,越冬雌螨抗寒能力很强,在 -30 ℃ 下 l 天才全部死亡。翌年春树芽开始萌动和膨大时,越冬雌成螨开始出蛰爬往芽上 取食, 4 月上、中旬雌成螨陆续开始产卵。在 18 -20 ℃ 时雌成螨的寿命约 40 天,产卵历期 13.1 -22.3 天,平均产卵 43.9 -83.9 粒、最多 146 粒。卵期、幼 若螨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3.41 ℃ 、 16.6 ℃ 、 9.2 ℃ ,有效积温为 78.3 ± 16.9 、 12.3 ± 6.72 、250.8 ± 42.8 日度。 2.朱砂叶螨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 又名棉红蜘蛛,属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广泛。为害菊花、凤仙花、月季、 桂花、一串红、香石竹、鸡冠花、木芙蓉等园林植物。被害叶初呈黄白色小斑点, 后逐渐扩展到全叶,造成叶片卷曲,枯黄脱落。 ( 1 ) 形态特征 雌成螨体长 0.55mm,宽 0.32 mm。体椭圆形, 锈红色或深红色。后半体背表皮 纹成菱形。背毛 26 根,长超过横 列间距。各足爪间突裂开为 3 对 针状毛。雄成螨体长 0.36mm,宽 0.2 mm。须肢端感器长约为宽的 3 倍。卵为圆球形,直径 0.13 mm。 初产时透明无色,后变为橙黄色。 幼螨近圆形,半透明。取食后体 色呈暗绿色,足 3 对。若螨椭圆 型,体色较深,体侧有较明显的 块状斑纹,足 4 对(图 6-3)。 (2)生活习性 浙江年发生代数 为 12-15 代。以成螨、若螨、卵在寄主 植物及杂草上越冬。翌春月平均气温达 7℃以上时,雌螨出蛰活动,并取食产卵, 卵多产于叶背叶脉两侧或丝网下面。高 温干燥有利发生。 3.榆全爪螨 Panonychus ulmi ( Koch ) 分 布 广泛, 垂直分布区为海拔 950—1950m 。危害榆、椴、刺槐、核 桃、山楂、栗、桑、苹果、沙果、梨、 李、樱桃、扁桃、柑桔、葡萄、杏及多 种观赏植物。 (1)形态特征 雌成螨圆形或椭圆形, 长 0.38 -0.45mm 、宽 0.27 -0.29mm , 桔红色或暗红色;须肢端感器端部微膨 大,背感器小枝状;黄色疣突上的白色 背刚毛生有绒毛,背毛序为 2 、 4 、 6 、 4 、 4 、 4 、 2 根;口针鞘前端中央略微凹,气门沟端部膨大成球状;
图 6-5 针叶小爪螨 1.雌螨背毛分布;2.气门沟;3.须肢跗 节;4.足Ⅰ胫、跗节 足 I 跗节具 2 对彼此相近的双刚毛、其近基侧有刚毛 4 根;条状爪各生 1 对 粘毛,爪间突爪状、其腹基侧具 3 对针状毛。雄螨体菱形,末端略尖,体长 0.27 ~0.30mm ,桔红色;阳茎无端锤,钩部 S 形弯向背面,末端较尖。卵近圆形, 两端略扁平,直径 0.13 ~0.20mm 。夏卵桔红色,冬卵暗红色,表面有放射状的 细凹陷,卵顶一洋葱状小茎。幼螨长 0.18 ~0.20mm ,柠檬黄至橙红色。若螨体 长 0.20 -0.30mm ,橙红色(图 6-4)。 (2)生活习性 浙江每年发生约 10 代。以滞育卵在 2 ~4 年生的侧枝分叉处、 果台短枝、叶痕、侧枝、果实萼洼等处越冬,越冬卵抗寒能力很强,其致死低温 约 -40 ~45 ℃ 。翌年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日均温高于 8 ℃ 的有效积温达 50 -55 日度时越冬卵孵化和幼螨陆续爬往新叶、嫩茎、花蕾、幼果上取食危害,该 螨的发育起始温度 7 ℃ ,世代有效积温为 195.4 日度;以两性生殖为主、也营 孤雌生殖,雄螨可多次交尾;夏螨多产卵于叶背,少数产于叶面,每雌螨约产卵 45 粒,最多 150 粒。雌螨寿命 15 ~20 天、个别 40 天。在 21 ~24 ℃ 完成 1 代需 17 ~14 天。 4.针叶小爪螨 Oligonychus ununguis (Jacobi) 分布广泛。危害杉木、云杉、水杉、 柳杉、雪松、黑松、水松、落叶松、杜 松、侧柏、栗、栎等。杉木被害后针叶 初现褪绿斑点、后变黄褐色或紫褐色, 状如炭疽病斑;栗叶受害后在主脉两侧 显苍白斑点,危害严重时叶片黄褐而干 枯,影响果实产量及枝条的生长。 (1)形态特征 雌成螨椭圆形, 长 0.42 ~0.55mm 、宽 0.26 ~0.32mm ,褐红色; 须肢跗节上的端感器略呈长方形,背感 器小枝状;口针鞘端部中央略呈凹陷, 气门沟末端膨大;不生于疣突上的背刚 毛具绒毛,背毛序为 2 、 4 、 6 、 4 、 4 、 4 、 2 根。足 I 跗节具彼此相近 的双刚毛 1 对、其腹面仅 l 根刚毛,条状爪各具粘毛 l 对;爪状爪间突的腹侧 基 5 对针状毛。雄体菱形,长 0.32 ~0.35mm 。阳茎较粗短,钩部弯,无端锤。 卵圆球形,约 0.10mm 。初产淡黄色,后紫红色。半透明、有光。 幼螨近圆形 , 取食后淡绿色。若螨体微红褐色(图 6-5)。 (2)生活习性 浙江每年发生约 12-15 代。以紫红色越冬卵在寄主的针叶、叶柄、 叶痕、小枝条及粗皮缝隙等处越冬,极少数以雌螨在树缝或土块内越冬。翌年气 温达 10 ℃ 以上或栗芽萌发时越冬卵开始孵化,爬上嫩叶取食危害直至成螨产 卵繁殖;越冬雌螨出蛰后爬往新叶取食产卵。该螨喜在叶面取食、繁殖,螨量大 时也在叶背危害和产卵。以两性生殖为主,其次为孤雌生殖;雌螨羽化后即交尾, 1 ~2 天后产卵,每螨产卵 19 ~72 粒,平均 43.6 粒。若螨和成螨均具吐丝习性。 温暖、干燥对该螨发育和繁殖有利,其适宜温度为 25 ~30 ℃ ;久雨或暴雨能使 螨量下降。 螨量的多少和危害程度还与坡向、树龄、郁闭度、海拔、品种密切 相关,阳坡比阴坡发生早、危害重,中坡比下坡发生早、危害重,东西坡比南北 坡发生早、危害重, 4 ~5 年生的杉木受害重;郁闭度低、海拔低的杉木林比郁 闭度高、海拔高的受害重,油杉比芒杉和灰枝杉受害严重
图 6-5 针叶小爪螨 1.雌螨背毛分布;2.气门沟;3.须肢跗 节;4.足Ⅰ胫、跗节 足 I 跗节具 2 对彼此相近的双刚毛、其近基侧有刚毛 4 根;条状爪各生 1 对 粘毛,爪间突爪状、其腹基侧具 3 对针状毛。雄螨体菱形,末端略尖,体长 0.27 ~0.30mm ,桔红色;阳茎无端锤,钩部 S 形弯向背面,末端较尖。卵近圆形, 两端略扁平,直径 0.13 ~0.20mm 。夏卵桔红色,冬卵暗红色,表面有放射状的 细凹陷,卵顶一洋葱状小茎。幼螨长 0.18 ~0.20mm ,柠檬黄至橙红色。若螨体 长 0.20 -0.30mm ,橙红色(图 6-4)。 (2)生活习性 浙江每年发生约 10 代。以滞育卵在 2 ~4 年生的侧枝分叉处、 果台短枝、叶痕、侧枝、果实萼洼等处越冬,越冬卵抗寒能力很强,其致死低温 约 -40 ~45 ℃ 。翌年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日均温高于 8 ℃ 的有效积温达 50 -55 日度时越冬卵孵化和幼螨陆续爬往新叶、嫩茎、花蕾、幼果上取食危害,该 螨的发育起始温度 7 ℃ ,世代有效积温为 195.4 日度;以两性生殖为主、也营 孤雌生殖,雄螨可多次交尾;夏螨多产卵于叶背,少数产于叶面,每雌螨约产卵 45 粒,最多 150 粒。雌螨寿命 15 ~20 天、个别 40 天。在 21 ~24 ℃ 完成 1 代需 17 ~14 天。 4.针叶小爪螨 Oligonychus ununguis (Jacobi) 分布广泛。危害杉木、云杉、水杉、 柳杉、雪松、黑松、水松、落叶松、杜 松、侧柏、栗、栎等。杉木被害后针叶 初现褪绿斑点、后变黄褐色或紫褐色, 状如炭疽病斑;栗叶受害后在主脉两侧 显苍白斑点,危害严重时叶片黄褐而干 枯,影响果实产量及枝条的生长。 (1)形态特征 雌成螨椭圆形, 长 0.42 ~0.55mm 、宽 0.26 ~0.32mm ,褐红色; 须肢跗节上的端感器略呈长方形,背感 器小枝状;口针鞘端部中央略呈凹陷, 气门沟末端膨大;不生于疣突上的背刚 毛具绒毛,背毛序为 2 、 4 、 6 、 4 、 4 、 4 、 2 根。足 I 跗节具彼此相近 的双刚毛 1 对、其腹面仅 l 根刚毛,条状爪各具粘毛 l 对;爪状爪间突的腹侧 基 5 对针状毛。雄体菱形,长 0.32 ~0.35mm 。阳茎较粗短,钩部弯,无端锤。 卵圆球形,约 0.10mm 。初产淡黄色,后紫红色。半透明、有光。 幼螨近圆形 , 取食后淡绿色。若螨体微红褐色(图 6-5)。 (2)生活习性 浙江每年发生约 12-15 代。以紫红色越冬卵在寄主的针叶、叶柄、 叶痕、小枝条及粗皮缝隙等处越冬,极少数以雌螨在树缝或土块内越冬。翌年气 温达 10 ℃ 以上或栗芽萌发时越冬卵开始孵化,爬上嫩叶取食危害直至成螨产 卵繁殖;越冬雌螨出蛰后爬往新叶取食产卵。该螨喜在叶面取食、繁殖,螨量大 时也在叶背危害和产卵。以两性生殖为主,其次为孤雌生殖;雌螨羽化后即交尾, 1 ~2 天后产卵,每螨产卵 19 ~72 粒,平均 43.6 粒。若螨和成螨均具吐丝习性。 温暖、干燥对该螨发育和繁殖有利,其适宜温度为 25 ~30 ℃ ;久雨或暴雨能使 螨量下降。 螨量的多少和危害程度还与坡向、树龄、郁闭度、海拔、品种密切 相关,阳坡比阴坡发生早、危害重,中坡比下坡发生早、危害重,东西坡比南北 坡发生早、危害重, 4 ~5 年生的杉木受害重;郁闭度低、海拔低的杉木林比郁 闭度高、海拔高的受害重,油杉比芒杉和灰枝杉受害严重
图 6-6 二点叶螨 1.雌成虫;2.雄成虫;3.卵;4.幼 螨;5.第一龄若螨;6.第 2 龄若 螨;7.阳茎 5.二点叶螨 Tetrnychus urticae Koch 又名二斑叶螨、白蜘蛛。分布广泛。为害 蜡梅、海棠、月季、玫瑰、蔷薇、一串红、 香豌豆、木槿、木芙蓉等园林植物。 (1)形态特征 雌成螨体长 0.53mm,宽 0.32 mm。体椭圆形,淡黄色或黄绿色。体两侧各 有 1 块黑斑,其外侧 3 裂形。须肢端感器长 约为宽的 2 倍。背毛 26 根,长超过横列间距。 各足爪间突裂开为 3 对针状毛。雄成螨体长 0.37mm,宽 0.19mm。须肢端感器长约为宽的 3 倍(图 6-6)。 (2)生活习性 浙江年发生代数为 20 代。 以成螨、若螨在寄主植物表层缝隙间、土缝 中及杂草上越冬。翌春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 开始活动,5 至 10 月,虫口密度变化起伏。 高温、干旱有利于二点叶螨的发育和扩散。 (二)螨类的防治方法 红蜘蛛的防治应充分利用其特性,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园林技 术防治为主,辅以药剂防治,同时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1.园林技术防治法 (1)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和杂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雌成虫、卵等,降低 越冬基数。 (2)对植株增施有机肥,减少氮肥使用量,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能 力。 (3)在高温干旱季节,注意及时开穴浇水,防止田间湿度过低,补偿植株 的水分损失。 (4)对园林植物加强修剪,改变植株生长的环境,增强植株通风透光性, 增强树势以减少红蜘蛛发生机会。 2.生物防治法 捕食螨、瓢虫、草蛉、蓟马等对红蜘蛛都具有一定控制作用,寄生性天敌有 虫生藻菌、芽枝霉等对螨类种群数量有一定压制作用,选择药剂时应考虑天敌安 全,若有条件,可人工释放天敌。 3.药剂防治法 (1)在早春或冬季,向植株上喷洒 3~5℃石硫合剂,并按 0.2~0.3﹪加入洗 衣粉,增强药剂附着力。此方法可杀死越冬螨,降低虫口基数。 (2)在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越冬卵孵化盛期,用 40%氧化乐果乳油 5~10 倍或 18﹪高渗氧化乐果乳油 30 倍液根际涂抹、涂干。对盆栽花卉、盆景,可根 际施涕灭威、辛硫磷等颗粒剂。 (3)在田间出现少量若、成螨时即应喷药防治,喷药重点在叶背,药量要 足,用 15%扫螨净乳油 3000 倍均匀喷洒叶片正反面,也可用 73%克螨特乳油 1000—1500 倍、0.6%海正灭虫灵乳油 1500 倍,还可兼治蓟马、蚜虫、潜叶蝇。 另外可用洗衣粉 400 倍液或洗衣粉 100g 加尿素 250~500g 兑水 50kg 喷洒,防治 效果好,且兼有追肥作用
图 6-6 二点叶螨 1.雌成虫;2.雄成虫;3.卵;4.幼 螨;5.第一龄若螨;6.第 2 龄若 螨;7.阳茎 5.二点叶螨 Tetrnychus urticae Koch 又名二斑叶螨、白蜘蛛。分布广泛。为害 蜡梅、海棠、月季、玫瑰、蔷薇、一串红、 香豌豆、木槿、木芙蓉等园林植物。 (1)形态特征 雌成螨体长 0.53mm,宽 0.32 mm。体椭圆形,淡黄色或黄绿色。体两侧各 有 1 块黑斑,其外侧 3 裂形。须肢端感器长 约为宽的 2 倍。背毛 26 根,长超过横列间距。 各足爪间突裂开为 3 对针状毛。雄成螨体长 0.37mm,宽 0.19mm。须肢端感器长约为宽的 3 倍(图 6-6)。 (2)生活习性 浙江年发生代数为 20 代。 以成螨、若螨在寄主植物表层缝隙间、土缝 中及杂草上越冬。翌春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 开始活动,5 至 10 月,虫口密度变化起伏。 高温、干旱有利于二点叶螨的发育和扩散。 (二)螨类的防治方法 红蜘蛛的防治应充分利用其特性,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园林技 术防治为主,辅以药剂防治,同时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1.园林技术防治法 (1)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和杂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雌成虫、卵等,降低 越冬基数。 (2)对植株增施有机肥,减少氮肥使用量,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能 力。 (3)在高温干旱季节,注意及时开穴浇水,防止田间湿度过低,补偿植株 的水分损失。 (4)对园林植物加强修剪,改变植株生长的环境,增强植株通风透光性, 增强树势以减少红蜘蛛发生机会。 2.生物防治法 捕食螨、瓢虫、草蛉、蓟马等对红蜘蛛都具有一定控制作用,寄生性天敌有 虫生藻菌、芽枝霉等对螨类种群数量有一定压制作用,选择药剂时应考虑天敌安 全,若有条件,可人工释放天敌。 3.药剂防治法 (1)在早春或冬季,向植株上喷洒 3~5℃石硫合剂,并按 0.2~0.3﹪加入洗 衣粉,增强药剂附着力。此方法可杀死越冬螨,降低虫口基数。 (2)在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越冬卵孵化盛期,用 40%氧化乐果乳油 5~10 倍或 18﹪高渗氧化乐果乳油 30 倍液根际涂抹、涂干。对盆栽花卉、盆景,可根 际施涕灭威、辛硫磷等颗粒剂。 (3)在田间出现少量若、成螨时即应喷药防治,喷药重点在叶背,药量要 足,用 15%扫螨净乳油 3000 倍均匀喷洒叶片正反面,也可用 73%克螨特乳油 1000—1500 倍、0.6%海正灭虫灵乳油 1500 倍,还可兼治蓟马、蚜虫、潜叶蝇。 另外可用洗衣粉 400 倍液或洗衣粉 100g 加尿素 250~500g 兑水 50kg 喷洒,防治 效果好,且兼有追肥作用
图 6-7 蜗牛 1.灰巴蜗牛;2-3.同型巴蜗牛;4.灰巴蜗牛 成贝 图 6-8 野蛞蝓 二、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共同点是食性杂,即寄主范围广、种类多;昼伏夜出,傍晚或清 晨危害。它们的幼、成体取食植物的幼嫩部分,将之咬成大小不等的孔洞,或咬 断根部及嫩茎,其爬行过的地方留下白色胶质及绳状粪便,影响园林观赏价值。 同时,它们的危害也为一些病原菌侵入植物体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软体动物的类型及危害 1.蜗牛 俗称蜒蚰螺、水牛,陆生软体动 物。常见危害种类有灰巴蜗牛与同型 蜗牛(图 6-7)。寄主植物有甘蓝、花椰 菜、菊花、月季、紫薇、扶桑、大丽 花、兰花、蜡梅、八仙花等。成体头 发达,头上有 1 对触角,眼在触角顶 端,足在身体腹面,外有贝壳,壳面 呈黄褐色或红褐色。一年发生 1~2 代, 以成贝和幼贝于 11 月下旬在潮湿阴暗 处如园地、草堆、石块下及土缝中越 冬,4~5 月产卵于根际疏松湿润的土中、缝隙中、枯叶或石块下,每个雌成体产 卵 30~250 粒。雨后或浇水后,傍晚 9 至 10 点或清晨 7 至 8 点取食危害,温暖多 雨、低洼地有利发生,夏天高温干旱时会隐蔽起来,当环境适宜时又恢复活动, 一年中以春、秋两季为害最重。 2.蛞蝓 俗称赤膊蜒蚰螺、鼻涕虫,陆生软体动物。为害月季、唐菖蒲、芍药、君子 兰、兰花、蝴蝶兰、桂花、瓜叶菊、扶桑等花卉植物。成虫体长梭形,柔软,全 身光滑裸露,无外壳,内壳退化成石灰质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生长线(图 6-8)。 此虫一年发生 2~4 代,世代重叠,温室内周年有发生,露地则在土缝、石块下和 植物根际土中越冬。喜生活于潮湿阴暗地方,干燥之地不常发生。怕阳光,大多 早晚和阴雨天活动取食,日出后潜入 土块下和落叶等隐蔽处。活动时最适 温度为 15~25℃,有很强耐饥力,在 恶劣环境下可休眠 1~2 年不死。 (二)软体动物的防除 利用软体动物喜湿怕光特点,采取以园林技术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 1.地膜覆盖能明显减轻为害,采用高畦栽培,实行地膜覆盖,破膜提苗, 以避免虫害,这是一种较好的农业防治方法。 2.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不施生肥;及时清除园地附近或温室内植物残体和 杂草。使软体动物失去越夏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基数。 3.软体动物产卵期可中耕松土,深翻土,使卵充分暴露于土面死亡,减少 幼、成虫发生数。 4.撒施石灰粉。用初化为粉状的新鲜石灰撒在园地四周,能阻碍其活动, 甚至死亡,以减轻危害。 5.人工捕杀。阴雨天软体动物外出活动时易捕捉,将其集中放于一盛器内, 上撒食盐,过 5~10 分钟即可死掉,或捕捉时直接用手(荚子)捏死。 6.人工诱杀。在种植场外堆集杂草和树叶进行诱集,然后集中处理,进行
图 6-7 蜗牛 1.灰巴蜗牛;2-3.同型巴蜗牛;4.灰巴蜗牛 成贝 图 6-8 野蛞蝓 二、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共同点是食性杂,即寄主范围广、种类多;昼伏夜出,傍晚或清 晨危害。它们的幼、成体取食植物的幼嫩部分,将之咬成大小不等的孔洞,或咬 断根部及嫩茎,其爬行过的地方留下白色胶质及绳状粪便,影响园林观赏价值。 同时,它们的危害也为一些病原菌侵入植物体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软体动物的类型及危害 1.蜗牛 俗称蜒蚰螺、水牛,陆生软体动 物。常见危害种类有灰巴蜗牛与同型 蜗牛(图 6-7)。寄主植物有甘蓝、花椰 菜、菊花、月季、紫薇、扶桑、大丽 花、兰花、蜡梅、八仙花等。成体头 发达,头上有 1 对触角,眼在触角顶 端,足在身体腹面,外有贝壳,壳面 呈黄褐色或红褐色。一年发生 1~2 代, 以成贝和幼贝于 11 月下旬在潮湿阴暗 处如园地、草堆、石块下及土缝中越 冬,4~5 月产卵于根际疏松湿润的土中、缝隙中、枯叶或石块下,每个雌成体产 卵 30~250 粒。雨后或浇水后,傍晚 9 至 10 点或清晨 7 至 8 点取食危害,温暖多 雨、低洼地有利发生,夏天高温干旱时会隐蔽起来,当环境适宜时又恢复活动, 一年中以春、秋两季为害最重。 2.蛞蝓 俗称赤膊蜒蚰螺、鼻涕虫,陆生软体动物。为害月季、唐菖蒲、芍药、君子 兰、兰花、蝴蝶兰、桂花、瓜叶菊、扶桑等花卉植物。成虫体长梭形,柔软,全 身光滑裸露,无外壳,内壳退化成石灰质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生长线(图 6-8)。 此虫一年发生 2~4 代,世代重叠,温室内周年有发生,露地则在土缝、石块下和 植物根际土中越冬。喜生活于潮湿阴暗地方,干燥之地不常发生。怕阳光,大多 早晚和阴雨天活动取食,日出后潜入 土块下和落叶等隐蔽处。活动时最适 温度为 15~25℃,有很强耐饥力,在 恶劣环境下可休眠 1~2 年不死。 (二)软体动物的防除 利用软体动物喜湿怕光特点,采取以园林技术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 1.地膜覆盖能明显减轻为害,采用高畦栽培,实行地膜覆盖,破膜提苗, 以避免虫害,这是一种较好的农业防治方法。 2.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不施生肥;及时清除园地附近或温室内植物残体和 杂草。使软体动物失去越夏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基数。 3.软体动物产卵期可中耕松土,深翻土,使卵充分暴露于土面死亡,减少 幼、成虫发生数。 4.撒施石灰粉。用初化为粉状的新鲜石灰撒在园地四周,能阻碍其活动, 甚至死亡,以减轻危害。 5.人工捕杀。阴雨天软体动物外出活动时易捕捉,将其集中放于一盛器内, 上撒食盐,过 5~10 分钟即可死掉,或捕捉时直接用手(荚子)捏死。 6.人工诱杀。在种植场外堆集杂草和树叶进行诱集,然后集中处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