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图书馆学有哪些专门研究方法 现在出版的书籍也有版本鉴别的必要。有书就有版本 问题。《鲁迅全集》至今已经出至第5版(上海复社 1938年20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58年10卷本、 1973年20卷本、1981年的16卷本、2005年18卷 本)。每版都有区别,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大 量注释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而2005年修订版的 注释则力求中性立场、客观陈述事实,修改1981年版 的注释千余条,新增注释千余条,校勘改动(包括标 点在内)达千余处,还增收了鲁迅佚文24篇、佚信86 封等,因此成为迄今最完整、可靠的鲁迅版本。所以 不同版本的《鲁迅全集》对读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读鲁迅的著作,就要了解不同版本的价值与作用,根 据需要来作选择
6 图书馆学有哪些专门研究方法 ◼ 现在出版的书籍也有版本鉴别的必要。有书就有版本 问题。《鲁迅全集》至今已经出至第5版(上海复社 1938年20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58年10卷本、 1973年20卷本、1981年的16卷本、2005年18卷 本)。每版都有区别,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大 量注释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而2005年修订版的 注释则力求中性立场、客观陈述事实,修改1981年版 的注释千余条,新增注释千余条,校勘改动(包括标 点在内)达千余处,还增收了鲁迅佚文24篇、佚信86 封等,因此成为迄今最完整、可靠的鲁迅版本。所以, 不同版本的《鲁迅全集》对读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读鲁迅的著作,就要了解不同版本的价值与作用,根 据需要来作选择
6图书馆学有哪些专门研究方法 (2)知识的求真方法—文本校勘法 写本时代,图书的传抄常会发生文字的讹、脱、衍、 倒等错误,因此就要备众本、辨异同、订脱误、删 重复、增佚文、存别义等。宋明以后,校书郎制度 渐衰。但是校勘仍是图书馆工作乃至学者读书治学 的重要内容 ■文本校勘法的宗旨在于求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凡珍 本、手稿的整理出版,利用古文献资料从事专题 服务,以及把纸质文献的知识内容数字化等,均需 要使用校雠的方法。也就是说,只要人们获取文献 知识时十分看重知识记录的真实性,校勘的方法就 会大有用场,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它是近人陈 出来的,即对胶法苯校法、他校法头理校法
6 图书馆学有哪些专门研究方法 (2)知识的求真方法——文本校勘法 ◼ 写本时代,图书的传抄常会发生文字的讹、脱、衍、 倒等错误,因此就要备众本、辨异同、订脱误、删 重复、增佚文、存别义等。宋明以后,校书郎制度 渐衰。但是校勘仍是图书馆工作乃至学者读书治学 的重要内容。 ◼ 文本校勘法的宗旨在于求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凡珍 善本、手稿的整理出版,利用古文献资料从事专题 服务,以及把纸质文献的知识内容数字化等,均需 要使用校雠的方法。也就是说,只要人们获取文献 知识时十分看重知识记录的真实性,校勘的方法就 会大有用场,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它是近人陈 垣先生在借鉴前人经验并经校勘《元典章》而总结 出来的,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6图书馆学有哪些专门研究方法 ①对校法。以同书祖本与别本比较文字同异。前提是先确定 祖本作底本,然后选择好别本作参校本。 举例:1930年陈垣先生与学生在校对《元典章》时,以 民国十四年(1925)在故宫发现的内府藏元刻本为祖本 (底本),然后以清朝沈刻本为别本(参校本),二者 对校,发现有些讹误分属两种情况:一是属于事先看不 出来,只有经过对校才能发现的,如沈刻本“刑一”卷 七页中“大德三年三月”,在元刻本中作“五月”,如 无元刻本断不知“三月”为误;二是明知沈刻本有误, 不经对校则不知因何而误,如沈刻本“吏一”卷九页中 “常事五日程中事十日程大事十日程”,在元刻本中作 “中事七日程”。有两个“十日程”显然不合事理,但 没有元刻本的“七日程”,就不知道沈刻本错在何处
6 图书馆学有哪些专门研究方法 ①对校法。以同书祖本与别本比较文字同异。前提是先确定 祖本作底本,然后选择好别本作参校本。 • 举例:1930年陈垣先生与学生在校对《元典章》时,以 民国十四年(1925)在故宫发现的内府藏元刻本为祖本 (底本),然后以清朝沈刻本为别本(参校本),二者 对校,发现有些讹误分属两种情况:一是属于事先看不 出来,只有经过对校才能发现的,如沈刻本“刑一”卷 七页中“大德三年三月” ,在元刻本中作“五月” ,如 无元刻本断不知“三月”为误;二是明知沈刻本有误, 不经对校则不知因何而误,如沈刻本“吏一”卷九页中 “常事五日程中事十日程大事十日程” ,在元刻本中作 “中事七日程” 。有两个“十日程”显然不合事理,但 没有元刻本的“七日程” ,就不知道沈刻本错在何处
6图书馆学有哪些专门研究方法 ②本校法。以本书内前后内容互证,抉摘异同。用本书 的行文风格、知识表述特点等各种资料校勘本书。此 法宜用于在没有得到同书异本(如祖本与别本)之前 陈垣先生校对《元典章》,沈刻本“吏六”卷四十页 中“未满九个月不许预告迁转”句,其上下文里均作 “九十个月”。故此知道“九个月”有误。北宋吴缜 《新唐书纠谬》、清人汪辉祖《元史本证》都是善用 本校法(汪氏称为“本证”)的典范。如汪辉祖校 《元史》,以纪、传、表、志相互考证,不出本书之 外就能考证出哪些文字存在错误,哪些地方存在遗漏, 哪些人名汉译存在不同等,使《元史》撰者无辞自解
6 图书馆学有哪些专门研究方法 ②本校法。以本书内前后内容互证,抉摘异同。用本书 的行文风格、知识表述特点等各种资料校勘本书。此 法宜用于在没有得到同书异本(如祖本与别本)之前。 陈垣先生校对《元典章》,沈刻本“吏六”卷四十页 中“未满九个月不许预告迁转”句,其上下文里均作 “九十个月”。故此知道“九个月”有误。北宋吴缜 《新唐书纠谬》、清人汪辉祖《元史本证》都是善用 本校法(汪氏称为“本证”)的典范。如汪辉祖校 《元史》,以纪、传、表、志相互考证,不出本书之 外就能考证出哪些文字存在错误,哪些地方存在遗漏, 哪些人名汉译存在不同等,使《元史》撰者无辞自解
6图书馆学有哪些专门研究方法 ③他校法。以他书来校本书,即对校、本校不能解决 问题,而求之他书。 举例:《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载:“伯夷 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 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 不肯立而逃之。”下文又言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 但此段文字中说伯夷“逃去,叔子逃之,则 似二人所逃为异地,不是以明其后偕隐于首阳山。 台湾学者王叔岷查唐写本《史记》,发现“叔齐 亦不肯立而逃之”为“叔齐亦不肯立而追之”,后 又査到《太平御览》卷五一四引此句亦为“叔齐亦 不肯立而追之”故断定“逃之”为“追之”之误 “追”字才能反映出伯荑、叔齐相僭而隐
6 图书馆学有哪些专门研究方法 ③他校法。以他书来校本书,即对校、本校不能解决 问题,而求之他书。 ◼ 举例:《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载:“伯夷、 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 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 不肯立而逃之。”下文又言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 但此段文字中说伯夷“逃去”,叔齐“逃之”,则 似二人所逃为异地,不足以明其后偕隐于首阳山。 台湾学者王叔岷查唐写本《史记》,发现“叔齐 亦不肯立而逃之”为“叔齐亦不肯立而追之”,后 又查到《太平御览》卷五一四引此句亦为“叔齐亦 不肯立而追之”。故断定“逃之”为“追之”之误。 一个“追”字才能反映出伯夷、叔齐相偕而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