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段太尉逸事状》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计之。《黔之驴》 6.叹词 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呜呼、嗟乎 啊、哎呀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于嗤!危乎高哉!《蜀道难》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1、(208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 B项为均为“跟、同”。介词。C项均为“来、用来”。连词。D项均为均为“到”。介词。 此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18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 答案:A 2、(2007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名师剖析:本题考査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而”:但、却,表转折:B、“以”: 因为,表原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 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答案:D 3、(2006广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竞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这四个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列。而且每个选 项均由两句组成,一句出自考试文段,一句来自教材。这是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最常见的 题型。A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 拿”的意思。B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 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 C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D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 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特别应注意,其中文段中“令
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段太尉逸事状》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计之。《黔之驴》 6.叹词 唉、嘻 唉、哎 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呜呼、嗟乎、噫 吁嚱 啊、哎呀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1、(2008 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 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 B 项为均为“跟、同”。介词。C 项均为“来、用来”。连词。D 项均为均为“到”。介词。 此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 18 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 答案:A。 2、(2007 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 C. 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 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而”: 但、却,表转折;B、“以”: 因为,表原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 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答案:D。 3、(2006 广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这四个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之列。而且每个选 项均由两句组成,一句出自考试文段,一句来自教材。这是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最常见的 题型。A 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 拿”的意思。B 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 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 C 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D 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 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特别应注意,其中文段中“令
妻为”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常母。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常见,也正是出题者要考我们的 内容。如《桃花源记》中有“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 【粤考趋势】 1.考查词语。《考试大纲》规定考查18个,2001年起,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 以(30多次、而(20多次)、乃(20多次)、其〔近20次)、之(20多次)、为(10多次)、于(10 多次)、因(10多次)、且(10多次)。值得注意的是除《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外 “见”“已”“遂”“及”“会”“无”“相”“更”等常用虚词也偶尔考查。“以”字 用法,有两次单独设题,“之”、“为”各一次单独出题。出题者并不因上一次出现该词 而回避对该词的考查 应考方法盘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 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 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 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 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 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 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 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 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 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 1.重视课内虚词积累。分类记忆理解。如表限定范围副词,有许多:只、止、特、但、徒、 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副词有:少时、少顷、少
妻为”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常母。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常见,也正是出题者要考我们的 内容。如《桃花源记》中有“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B。 【粤考趋势】 1.考查词语。《考试大纲》规定考查 18 个, 2001 年起,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 以(30 多次、而(20 多次)、乃(20 多次)、其(近 20 次)、之(20 多次)、为(10 多次)、于(10 多次)、因(10 多次)、且(10 多次)。值得注意的是除《考试大纲》规定的 18 个虚词外, “见”“已”“遂”“及”“会”“无”“相”“更”等常用虚词也偶尔考查。 “以”字 用法,有两次单独设题,“之”、“为”各一次单独出题。 出题者并不因上一次出现该词 而回避对该词的考查。 应考方法盘点 (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 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 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 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 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 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 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 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 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 1.重视课内虚词积累。分类记忆理解。如表限定范围副词,有许多:只、止、特、但、徒、 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副词有:少时、少顷、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