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人文物理》与两种文化课程教案授课方式理论课课时安排120分钟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人文物理》课程简介;(20分钟)2、两种文化的提出:(25分钟)3、“李约瑟难题”;(25分钟)4、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25分钟)(25分钟)5、时代的发展需要文理兼通的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人文物理》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及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2、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程的学习方法;3、了解两种文化提出的历史背景;4、理解体会两种文化交融的重要性:5、了解“李约瑟难题”及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6、了解物理学的人文内涵,理解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7、理解体会文理兼通在个体发展与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两种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难点:“李约瑟难题”及物理学的文化内涵授课安排:《人文物理》与两种文化;(50分钟)1、2、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30分钟)3、两种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40分钟)教学方法与手段:网络课堂讲解、PPT、动画演示相结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板书:多媒体
第一讲 《人文物理》与两种文化 课程教案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120 分钟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1、《人文物理》课程简介; (20 分钟) 2、两种文化的提出; (25 分钟) 3、“李约瑟难题”; (25 分钟) 4、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 (25 分钟) 5、时代的发展需要文理兼通的人; (25 分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文物理》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及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2、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程的学习方法; 3、了解两种文化提出的历史背景; 4、理解体会两种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5、了解“李约瑟难题”及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 6、了解物理学的人文内涵,理解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 7、理解体会文理兼通在个体发展与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种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李约瑟难题”及物理学的文化内涵 授课安排: 1、 《人文物理》与两种文化; (50 分钟) 2、 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 (30 分钟) 3、 两种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40 分钟) 教学方法与手段: 网络课堂讲解、PPT、动画演示相结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 课堂板书:多媒体
方法及手段教学基本内容讲授法+PPT1、《人文物理》课程简介展示欢迎走进《人文物理》的课堂,《人文物理》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武汉理工大学已经开设了8年多时间,有5000余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面向的对象既可以是理工类、也可以是文科类的学生。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看一看这门课程的名称:《人文物理》《人文物理》这4个字拆分开是两个词汇一一人文和物理。物理大家都比较熟悉,文科同学也接触过这门课程,但是在物理课程前面加上“人文”两个字,又讲什么呢?先看人文人文这两个字,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简称,大家对人文两个字的直接反应是一一礼乐教化,和人的精神层面相关联。在西方,人文一词来源于拉丁词,强调是与人有关的人文现象或人文世界。主要指通常说的人文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体认和追求的结晶。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就是礼仪之邦,人文和人文教育、人文文化,有非常丰厚的底蕴。再看物理物理这两个字作为中文引入只有100多年的时间,晚清使用“格致”或“格物”代表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它是源于《礼记.大学》中的一段话:“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体察事物,事物被体察之后知识才能被掌握。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礼记.大学》八目除了格物、致知,还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而物理这个词汇,1900年才出现,1900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译刊《物理学》一书,书名袭用了日文名称,即日文汉字未做改变。数年之后,我国逐渐统一采用了具有近代科学含义的学科名称:“物理学”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的发展是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新技术学科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前导。也被称为“科技之母”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通过2个实例说明:2005年是联合国命名的“世界物理年”,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用学科名字命名的年份,用来纪念相对论诞生100周年,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2000年,加拿大的《环球邮报》、美国新闻周刊和英国BBC等十几家世界级大媒体,作了一次调查,请世界各国的读者评选,从公元1001年至2000年,1000年来对整个世界影响最大的100位名人。结果荣登榜首的是一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明杰出的物理学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被全世界公认!《人文物理》是以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突出物理学的文化内涵,展现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方法及手段 1、《人文物理》课程简介 欢迎走进《人文物理》的课堂,《人文物理》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在武汉理工大学已经开设了 8 年多时间,有 5000 余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 这门课程面向的对象既可以是理工类、也可以是文科类的学生。到底是一门 怎样的课程呢?看一看这门课程的名称:《人文物理》 《人文物理》这 4 个字拆分开是两个词汇——人文和物理。物理大家都 比较熟悉,文科同学也接触过这门课程,但是在物理课程前面加上“人文” 两个字,又讲什么呢? 先看人文 人文这两个字,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简称,大家对人文两个 字的直接反应是——礼乐教化,和人的精神层面相关联。在西方,人文一词 来源于拉丁词,强调是与人有关的人文现象或人文世界。主要指通常说的人 文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体认和追求的结晶。我们国家从古 到今就是礼仪之邦,人文和人文教育、人文文化,有非常丰厚的底蕴。 再看物理 物理这两个字作为中文引入只有 100 多年的时间,晚清使用 “格致”或“格物”代表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它是源于《礼记.大学》中的 一段话:“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体察 事物,事物被体察之后知识才能被掌握。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 要概念。《礼记.大学》八目除了格物、致知,还有、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 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而物理这个词汇,1900 年才出现,1900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译刊《物理学》 一书,书名袭用了日文名称,即日文汉字未做改变。数年之后,我国逐渐统 一采用了具有近代科学含义的学科名称:“物理学”。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的发展是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 新技术学科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前导。也被称为“科技之母” 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通过 2 个实例说明: 2005 年是联合国命名的“世界物理年”,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用学 科名字命名的年份,用来纪念相对论诞生 100 周年,纪念爱因斯坦逝世 50 周年。 2000 年,加拿大的《环球邮报》、美国新闻周刊和英国 BBC 等十几家世 界级大媒体,作了一次调查,请世界各国的读者评选,从公元 1001 年至 2000 年,1000 年来对整个世界影响最大的 100 位名人。结果荣登榜首的是一位物 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明杰出的物理学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被全世界公 认! 《人文物理》是以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突出物理学的文化内涵,展现 讲 授 法 +PPT 展示
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有的同学说我是学文的,初中毕业后文理分科,就没有再经历系统的物理学习,在这个课堂上讲比较深奥的物理知识,没有办法接受;而对于理工动画演示类的同学来说,在大学物理的课堂中比较系统的学习了物理知识,我再学什么呢?课程以物理的基础知识为载体,基础知识不涉及到物理内容的推导或公式的推演,也不涉及到相关的运算,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来展开相关内容的学习,展现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大而言之是呈现两种文化的交融。再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中所介绍的物理学中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物理学发展史中一些重大发现的内容和意义,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创新思维和突出贡献,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在上述基础上深入思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人文精神对科学发展的作用、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参考价值、体会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共同目标,以及在现代教育中消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隔阅的重要性。2、两种文化的提出首先了解什么是两种文化,两种文化指的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是求真,简而言之,就是“是什么”。而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简而言之,就是“应该是什么”。曾经我看过当年华科大校长杨叔子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在文章中提到: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人特有的人性,还有人特有的灵性,更有人性与灵性交融而升华成的精神境界。人性的开发与培育,主要靠人文教育;灵性的开发与培育,既要靠科学教育,也要靠人文教育。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科学教育主要是科学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活动,必然走向失败与覆灭。然而,科学文化本身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而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正与消除。然而,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科学文化主要是讲客观世界,讲“天道”;人文文化主要是讲主观世界
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有的同学说我是学文的,初中毕业后文理分科,就没有再经历系统的物 理学习,在这个课堂上讲比较深奥的物理知识,没有办法接受;而对于理工 类的同学来说,在大学物理的课堂中比较系统的学习了物理知识,我再学什 么呢? 课程以物理的基础知识为载体,基础知识不涉及到物理内容的推导或公 式的推演,也不涉及到相关的运算,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些基础的物理知 识和物理原理,来展开相关内容的学习,展现物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大而言之是呈现两种文化的交融。 再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中所介绍的物理学中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物理学发 展史中一些重大发现的内容和意义, 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创新思维和突出贡 献,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在上述基础上深入思考“科学文化与人 文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人文精神对科学发展的作用、自然科学中的研究 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参考价值、体会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科学文化和 人文文化的共同目标, 以及在现代教育中消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隔阂的重 要性。 2、两种文化的提出 首先了解什么是两种文化,两种文化指的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 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是求真,简而言之,就是“是什么”。 而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 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简而言之,就是“应 该是什么”。 曾经我看过当年华科大校长杨叔子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科学文化与人 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在文章中提到: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人特有的人性,还有人特有的灵性,更有人性 与灵性交融而升华成的精神境界。人性的开发与培育,主要靠人文教育;灵 性的开发与培育,既要靠科学教育,也要靠人文教育。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 科学教育主要是科学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 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 活动,必然走向失败与覆灭。然而,科学文化本身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 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而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 与消除。然而,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正确,能造福于人, 有利于社会,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主要是讲客观世界,讲“天道”;人文文化主要是讲主观世界, 启发式教学 动画演示
讲“人道”,那么,两者交融就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国一大优秀传统,也正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世界观方面的精彩体现。身需彩凤双飞翼,一翼是科学,一翼是人文:双翼健劲,才能长空竞胜。最早提两种文化的英国学者斯诺,他的身份很特别: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博士和评议员,卡文迪什实验室,从事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员,大学行政管理者,小说家和剧作家,企业顾问,社会活动家。由这样一位人物,将近代文明诞生以来,日益尖锐的文化冲突,用简单素朴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颇具象征意义的。1956年,他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三年后,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著名演讲,讲题是《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由于特别的身份,他能接触到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两类人,他感觉到: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两种文化交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文文化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既要有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要有科学精神,又要使人们克服传统思维的随意性、模糊性,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纳入人文文化中。而科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科学要被赋予道德力量才能保证科学的善,没有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不可能深化发展,科学是促进道德进步的最有力的武器。可见,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人文在探求人的世界时,也在注入科学精神和方法。接下来对两种文化做个比较:通过这四句话来了解两种文化不同的特点,首先我们看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的特点是明确的、确定的(电流是电荷的定向流动,规定正电荷流动方向为电流方向),这句话是非常简洁、也是非常明确、不需要做任何的修饰,我是一位物理老师,给学生讲物理概念的时候,总要强调严谨,体现的就是科学文化“确定”的特征:人文文化就很形象(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你可以不用这种方式来表述也是可以的,再看,科学文化更多的是定量的(比方:热力学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自然过程总是沿摘增加方向进行,一段文字信息可用定量的物理公式表述),这种定量特点,大家都了解,自然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定量分析的过程,对手人文文化来说,一般只是定性描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话描述的也是自然规律,但表现得非常的写意。早几年,我在网络上看了一首物理生写的情诗,觉得很有意思,情诗中
讲“人道”,那么,两者交融就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是我国一大优秀传统,也正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世界观方面的精彩 体现。身需彩凤双飞翼,一翼是科学,一翼是人文;双翼健劲,才能长空竞 胜。 最早提两种文化的英国学者斯诺,他的身份很特别:剑桥大学基督学院 博士和评议员,卡文迪什实验室,从事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员,大学行政管 理者,小说家和剧作家,企业顾问,社会活动家。由这样一位人物,将近代 文明诞生以来,日益尖锐的文化冲突,用简单素朴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颇具 象征意义的。 1956 年,他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 三年后,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著名演讲,讲题是 《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由于特别的身份,他能接触到从事科学研究和人 文研究的两类人,他感觉到: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 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 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两种文化交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人文文化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既要有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要 有科学精神,又要使人们克服传统思维的随意性、模糊性,将科学的思维方 式纳入人文文化中。而科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科学要被赋予道德 力量才能保证科学的善,没有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不可 能深化发展,科学是促进道德进步的最有力的武器。可见,人文为科学导向, 科学为人文奠基,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人类自身的进步 和发展;人文在探求人的世界时,也在注入科学精神和方法。 接下来对两种文化做个比较: 通过这四句话来了解两种文化不同的特点,首先我们看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的特点是明确的、确定的(电流是电荷的定向流动,规定正电 荷流动方向为电流方向),这句话是非常简洁、也是非常明确、不需要做任 何的修饰,我是一位物理老师,给学生讲物理概念的时候,总要强调严谨, 体现的就是科学文化“确定”的特征: 人文文化就很形象(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你 可以不用这种方式来表述也是可以的,再看,科学文化更多的是定量的(比 方:热力学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自然过程总是沿熵增加方向进行,一段文字 信息可用定量的物理公式表述),这种定量特点,大家都了解,自然科学的 研究离不开定量分析的过程,对于人文文化来说,一般只是定性描述(君不 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 成雪)这句话描述的也是自然规律,但表现得非常的写意。 早几年,我在网络上看了一首物理生写的情诗,觉得很有意思,情诗中
包含了很多物理概念,前段时间这首情诗又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征婚节目中出现,我们来看看这段征婚视频(插入视频),视频看完,也提2个问题大家思考:什么是爱里斑,什么是闵可夫斯基空间。3、“李约瑟难题”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提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就会想到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大家都比较熟悉,造纸术在南朝时就有了。西汉时期蔡伦总结了当时尚处于维形的造纸技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造纸。印刷术宋代就有,唐代传到日本,十四世纪从当时的波斯王国传到了欧洲。为欧洲科学的兴起及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在有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好的文学作品流传是非常难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字、文学发生了改观。另外就是火药,还有大家熟悉的指南针,我们发明了火药,但是在火药制作和对应原理的研究上,却落后于西方国家,到了明朝,政府还要向洋人进口火枪火炮,为什么自己没有相关的制造呢?对于火药,从原理上、从应用上的深入挖掘是欠缺的。诺贝尔大家都比较熟悉,他平生有300多项专利,其中100多项与火药有关,我看一本书上说,有一回,诺贝尔在实验室,进行火药与雷管的研制实验,一位朋友过来,发现他的抽屉里有一张纸,这张纸诺贝尔视若珍宝,这是张什么样的纸呢?这是1544年明嘉靖年间出版的一本书中的一页,这本书是北宋大臣曾公亮写的《武经总要》。书中的这页是关于火药配方的,可见诺贝尔与火药有关的100多项专利中,很多都受到我们国家关于火药发明的影响。再看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使得航海技术得到巨大的改观。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大家都非常熟悉,在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队中最大的一船有440英尺长,当代很多西方学者曾经提出过质疑,中国在那个年代怎么可能有能力制造出那么大的一艘船呢?只到上世纪50年代末在南京出土了明代一般船的巨大的船轴,通过对轴的测量验证了史书的记载的正确性。说明在那个时代,中国已经是遥遥领先世界的航海强国了。关于四大发明,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培根给出了高度评价:“它们改变了世界的整个面貌和事物的状况。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王朝,没有哪一个宗教派别,没有哪一个伟人曾经对人类事务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曾是遥遥领先世界的航海强国,为什么很快落后于欧洲了呢?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呢?有这种疑惑的不仅是大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一位英国学者提出过这个问题。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指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把这个疑问称为“李约瑟难题”。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2004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
包含了很多物理概念,前段时间这首情诗又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征婚 节目中出现,我们来看看这段征婚视频(插入视频),视频看完,也提 2 个 问题大家思考:什么是爱里斑,什么是闵可夫斯基空间。 3、“李约瑟难题”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提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就会想到四大 发明,四大发明大家都比较熟悉,造纸术在南朝时就有了。西汉时期蔡伦总 结了当时尚处于雏形的造纸技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造纸。 印刷术宋代就有,唐代传到日本,十四世纪从当时的波斯王国传到了欧洲。 为欧洲科学的兴起及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在有造纸术和印 刷术之前,好的文学作品流传是非常难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 字、文学发生了改观。另外就是火药,还有大家熟悉的指南针,我们发明了 火药,但是在火药制作和对应原理的研究上,却落后于西方国家,到了明朝, 政府还要向洋人进口火枪火炮,为什么自己没有相关的制造呢?对于火药, 从原理上、 从应用上的深入挖掘是欠缺的。诺贝尔大家都比较熟悉,他平 生有 300 多项专利,其中 100 多项与火药有关,我看一本书上说,有一回, 诺贝尔在实验室,进行火药与雷管的研制实验,一位朋友过来,发现他的抽 屉里有一张纸,这张纸诺贝尔视若珍宝,这是张什么样的纸呢?这是 1544 年明嘉靖年间出版的一本书中的一页,这本书是北宋大臣曾公亮写的《武经 总要》。书中的这页是关于火药配方的,可见诺贝尔与火药有关的 100 多项 专利中,很多都受到我们国家关于火药发明的影响。再看指南针,指南针的 发明,使得航海技术得到巨大的改观。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大 家都非常熟悉,在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队中最大的一艘船有 440 英尺长,当代 很多西方学者曾经提出过质疑,中国在那个年代怎么可能有能力制造出那么 大的一艘船呢?只到上世纪 50 年代末在南京出土了明代一艘船的巨大的船 轴,通过对轴的测量验证了史书的记载的正确性。说明在那个时代,中国已 经是遥遥领先世界的航海强国了。 关于四大发明,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培根给出了高度评价: “它们改变了世界的整个面貌和事物的状况。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王朝, 没有哪一个宗教派别,没有哪一个伟人曾经对人类事务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 大的力量和影响。”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曾是遥遥领先世界的 航海强国,为什么很快落后于欧洲了呢?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 呢?有这种疑惑的不仅是大家,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就有一位英国学者提出 过这个问题。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指出:尽管中 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 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 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把这个疑问称为 “李约瑟难题”。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2004 年 9 月,在北京人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