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枣核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L.读准10个生字,读通课文,了解了解故事的经过,感受人物特点 故事的经过,感受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透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故事的 3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艺术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奇妙和趣 故事的艺术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奇妙味性;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 和趣味性。 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4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学教学课时]2课时 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课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 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 合理范围之内。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 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主题的类型化, 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 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 故事对人、事物、景物的个性化描写较为缺乏,叙事手法 较为粗疏,但这点从另一角度看就是质朴简约,与民众的 审美趣味相契合,而且叙述粗疏的不足为情节的强烈趣味 性所弥补,使故事成为现代民间叙事文体中影响最广泛的 种。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 好未来的向往。 2.学生阅读,了解民间故事。 3.说说你都读过或听过那些民间故事?(嫦娥奔月、玉兔
28 枣核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读准 10 个生字,读通课文,了解 故事的经过,感受人物特点。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 故事的艺术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奇妙 和趣味性。 4.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学 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感受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透 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故事的 艺术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奇妙和趣 味性;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 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课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 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 合理范围之内。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 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主题的类型化, 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 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 故事对人、事物、景物的个性化描写较为缺乏,叙事手法 较为粗疏,但这点从另一角度看就是质朴简约,与民众的 审美趣味相契合,而且叙述粗疏的不足为情节的强烈趣味 性所弥补,使故事成为现代民间叙事文体中影响最广泛的 一种。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 好未来的向往。 2.学生阅读,了解民间故事。 3.说说你都读过或听过那些民间故事?(嫦娥奔月、玉兔
捣药、何仙姑的故事、八仙过海、宝莲灯、腊八粥的来历、 神农尝百草、盘古开天地等。) 4.联系自己读过或听过的民间故事,想一想这些故事都有 什么类别?(①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 口头散文作品。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 名的人物。②传奇故事:传奇故事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 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 姓所关注的人物。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 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③生活故事:生 活故事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 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④才子佳人: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 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层的 文人中更是流传着许许多多这类故事。⑤公案故事:公案 故事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 百姓无不盼着有为民说话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 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到了现代 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民 间故事可分五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 间寓言、民间笑话。) 5.拓展资料: 民间故事的特点是贴近生活,故事的内容立足于现实 生活;泛指性,一般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 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类型化,民间故事, 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 类型化倾向。 民间故事的表现形式有幻想故事,包含丰富的想象成 分,充满浪漫色彩;动物故事,以动物为主人公,故事里 的动物常被拟人化;世俗故事,生活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
捣药、何仙姑的故事、八仙过海、宝莲灯、腊八粥的来历、 神农尝百草、盘古开天地等。) 4.联系自己读过或听过的民间故事,想一想这些故事都有 什么类别?(①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 口头散文作品。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 名的人物。②传奇故事:传奇故事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 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 姓所关注的人物。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 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③生活故事:生 活故事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 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④才子佳人: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 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层的 文人中更是流传着许许多多这类故事。⑤公案故事:公案 故事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 百姓无不盼着有为民说话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 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到了现代, 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民 间故事可分五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 间寓言、民间笑话。) 5.拓展资料: 民间故事的特点是贴近生活,故事的内容立足于现实 生活;泛指性,一般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 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类型化,民间故事, 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 类型化倾向。 民间故事的表现形式有幻想故事,包含丰富的想象成 分,充满浪漫色彩;动物故事,以动物为主人公,故事里 的动物常被拟人化;世俗故事,生活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
而加以虚构,亦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民间寓 言,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 事;民间笑话。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改 写的。板书课题:枣核,学生齐读。)下面我们就一起阅 读,了解民间故事《枣核》,感受主人公枣核的优秀品质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比一比,组词语。 (一)明确初读要求 孩()核() (课件出示) 犁()梨()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段折()拆() 标上序号。 困()闲()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山脚下一户人家牲()姓() 生了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取名“枣核”,枣核不但勤快,张()涨() 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2.选词填空 驴都牵走了,枣核帮人们牵回了牛、驴,戏弄了县官。)果然竟然仍然 (二)检查识字情况。 (1)几个月没给仙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人掌浇水,我以为它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早死了,没想到它 (2)指名领读。 ()还活着。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和(2)今天下了雨 技巧。 可我们()要去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字。 春游。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商人听了,照 (2)指名领读。 老人的指点一路找 (3)开火车读。 )找到了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走失的骆驼 枣核夫妻爹爹扶犁折腾 分辨分辩 困倦牲口官府罢休涨红 (4)谁是谁非已经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很清楚,你不用再进
而加以虚构,亦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民间寓 言,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 事;民间笑话。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改 写的。板书课题:枣核,学生齐读。)下面我们就一起阅 读,了解民间故事《枣核》,感受主人公枣核的优秀品质。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明确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段 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山脚下一户人家 生了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取名“枣核”,枣核不但勤快, 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 驴都牵走了,枣核帮人们牵回了牛、驴,戏弄了县官。) (二)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和 技巧。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枣核 夫妻 爹爹 扶犁 折腾 困倦 牲口 官府 罢休 涨红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1.比一比,组词语。 孩( )核( ) 犁( )梨( ) 折( )拆( ) 困( )闲( ) 牲( )姓( ) 张( )涨( ) 2.选词填空。 果然 竟然 仍然 (1)几个月没给仙 人掌浇水,我以为它 早死了,没想到它 ( )还活着。 (2)今天下了雨, 可我们( )要去 春游。 (3)商人听了,照 老人的指点一路找 去,( )找到了 走失的骆驼。 分辨 分辩 (4)谁是谁非已经 很清楚,你不用再进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5)我们小学生应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该有 是非 确的字音。 的能力。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 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2.小组交流,根据课后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枣核出生,爹娘发愁。(1-2自然段。) 2)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第3自然段。) (3)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4-7自然段。) (4)枣核戏弄县官。(8-13自然段。) 4.再读课文,继续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把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走进课文,深入探究 按照对课文内容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的理解给下面的说法 组 排队。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对这一部分感兴趣,了解内()枣核干活勤快, 容,感受人物特点。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学了很多本领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 确的字音。 行________了。 (5)我们小学生应 该有________是非 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 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2.小组交流,根据课后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枣核出生,爹娘发愁。(1-2 自然段。) (2)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第 3 自然段。) (3)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4-7 自然段。) (4)枣核戏弄县官。(8-13 自然段。) 4.再读课文,继续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把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 事。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二、走进课文,深入探究。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 组。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对这一部分感兴趣,了解内 容,感受人物特点。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1. 按照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给下面的说法 排队。 ( )枣核干活勤快, 学了很多本领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枣核出生,爹娘 4.交流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发愁。 (1)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注故事的时间、地点、()枣核戏弄县官 人物。 ()枣核帮大家牵回 (2)小组交流。 牛、驴。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时间:古时候;地点:在山 脚下的一个村庄里;人物:枣核、枣核爹、枣核娘、邻居 们、衙役、县官。) 5.交流二: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1)枣核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古时候,在山脚下 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 天盼着要个小孩。) (2)枣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样?(发愁)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心情?(因为孩子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 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板书: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3)面对爹娘的发愁,枣核是怎么说的?(爹、娘,你 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从枣核的话中 你能感受到什么?(枣核是个有志向的孩子。) (4)怎样读好这部分课文? ①课件出示:古时候,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 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天盼着要个小孩,常常叹着 气说:“咱哪怕有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也好哇!”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读出夫妻两人的愁闷 读出要孩子的迫切希望。 ②课件出示:没想到说了这个话不久,果然生了一个枣核 那么大的孩子。夫妇俩欢喜得很,给孩子起了个名叫“枣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读中表现出夫妻两人 的欢喜和激动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4.交流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注故事的时间、地点、 人物。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时间:古时候;地点:在山 脚下的一个村庄里;人物:枣核、枣核爹、枣核娘、邻居 们、衙役、县官。) 5.交流二: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1)枣核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古时候,在山脚下 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 天盼着要个小孩。) (2)枣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样?(发愁)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心情?(因为孩子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 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板书: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3)面对爹娘的发愁,枣核是怎么说的?(爹、娘,你 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从枣核的话中 你能感受到什么?(枣核是个有志向的孩子。) (4)怎样读好这部分课文? ①课件出示:古时候,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 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天盼着要个小孩,常常叹着 气说:“咱哪怕有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也好哇!”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读出夫妻两人的愁闷, 读出要孩子的迫切希望。 ②课件出示:没想到说了这个话不久,果然生了一个枣核 那么大的孩子。夫妇俩欢喜得很,给孩子起了个名叫“枣 核”。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读中表现出夫妻两人 的欢喜和激动。 ( )枣核出生,爹娘 发愁。 ( )枣核戏弄县官。 ( )枣核帮大家牵回 牛、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