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方帽子店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8个生字 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 2.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在用自己的话复 3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述这个部分。 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在用自己的话[教学课时]2课时 复述这个部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 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听后要告诉老师你明白了什么? 2.讲述故事: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 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 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 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 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师生交流: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 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4.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在课文中结 识一位因循守旧的帽子店的主人。板书课题:方帽子店(学 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 施雁冰,女,上海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上海 新陆师范。历任新陆师范文书,上海第一师范附小教导主
26 方帽子店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学会 8 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 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在用自己的话 复述这个部分。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 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在用自己的话复 述这个部分。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 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听后要告诉老师你明白了什么? 2.讲述故事: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 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 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 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 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师生交流: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 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4.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在课文中结 识一位因循守旧的帽子店的主人。板书课题:方帽子店(学 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 施雁冰,女,上海人。中共党员。1947 年毕业于上海 新陆师范。历任新陆师范文书,上海第一师范附小教导主
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文艺科副科长、文艺编辑室主任, 《儿童文学选刊》主编,编审。上海第三届人大代表,上 海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 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创办儿童故事刊物《故 事大王》,任编辑室主任,该刊物第一册印数就达35万, 被新华书店总店评为"1983年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创刊 时为丛书)。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初夏奏鸣曲》,童话集《不要脚的朋 友》,短篇小说集《外国蜡烛和镀金戒指》,作品集《施雁 冰作品选》,专著《少年习作讲评》,《小学生作文指导》 等。部分散文作品选入各种选集。儿童文学《外国蜡烛》 和《鸦鸦》均获上海市1987年-1989年儿童文学园丁奖、 《远去的云》获1996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比一比,组词语。 (一)明确初读要求。 厨()橱() (课件出示) 改()放()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蕉()瞧() 段标上序号。 筒()桶()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董()懂() (二)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和2写出下面词语的 技巧。 近义词。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字 从来()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常常() (2)指名领读。 奇怪() (3)开火车读 舒服()
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文艺科副科长、文艺编辑室主任, 《儿童文学选刊》主编,编审。上海第三届人大代表,上 海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 1947 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 年创办儿童故事刊物《故 事大王》,任编辑室主任,该刊物第一册印数就达 35 万, 被新华书店总店评为"1983 年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创刊 时为丛书)。1988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初夏奏鸣曲》,童话集《不要脚的朋 友》,短篇小说集《外国蜡烛和镀金戒指》,作品集《施雁 冰作品选》,专著《少年习作讲评》,《小学生作文指导》 等。部分散文作品选入各种选集。儿童文学《外国蜡烛》 和《鸦鸦》均获上海市 1987 年-1989 年儿童文学园丁奖、 《远去的云》获 1996 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明确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 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和 技巧。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 1.比一比,组词语。 厨( )橱( ) 改( )放( ) 蕉( )瞧( ) 筒( )桶( ) 董( )懂( ) 2.写出下面词语的 近义词。 从来( ) 常常( ) 奇怪( ) 舒服( )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喜欢() 橱窗修改香蕉扣上嚷嚷一溜烟圆筒古董漂亮()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假如()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吃惊()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古董()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 确的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故事中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2.把故事中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读读几遍。 四、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 事。(方帽子被圆帽子取代。)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方帽子店写 了哪些事?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预设一:方帽子店的人和大人们是怎样看待方帽子|1.根据意思写出词 的? (1)课件出示: (1)人群如山似海 问他们为什么只做方帽子,他们总是这样回答:“我形容人聚集得非常 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多。( (从词语“从来”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以前的东西就是最(2)形容又多又密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橱窗 修改 香蕉 扣上 嚷嚷 一溜烟 圆筒 古董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 确的字音。 喜欢( ) 漂亮( ) 假如( ) 吃惊( ) 古董(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故事中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2.把故事中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读读几遍。 四、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 事。(方帽子被圆帽子取代。)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二、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方帽子店写 了哪些事?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 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预设一:方帽子店的人和大人们是怎样看待方帽子 的? (1)课件出示: 问他们为什么只做方帽子,他们总是这样回答:“我 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 (从词语“从来”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以前的东西就是最 1.根据意思写出词 语。 (1)人群如山似海。 形容人聚集得非常 多。( ) (2)形容又多又密
好的,“从来”就有的东西不能改。) 指导朗读:读出方帽子店主人的固执。 (3)形容对发生的事 (2)课件出示 感到十分意外。 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戴着方帽子的人在吗路上走着。他( 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4)指多种不同的式 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大汗。大人们样、种类或方式。 总是这样回答:“因为.直以来都是这样的。”(从词语“-( 直以来”可以看出,大人们认为“一直以来”的事情是不2照样子写句子 能改变的。) 1)儿子不理他,拾 指导朗读:读出大人们的固执。 起圆帽子戴在头上, (3)课件出示: 溜烟似的跑了。 街上人山人海。在密密麻麻的方帽子中,忽然出现了 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最让他吃惊的是 自己的儿子也戴了一顶圆帽子 快快把它丢掉!”方帽子店的主人抓起圆帽子,丢 在地上。 (2)这种帽子戴在头 “不懂事的孩子!好好的方帽子不戴,要带圆帽子!”上又舒服又漂亮。 (从加点的词句可以看出,方帽子店老板认为人们戴圆帽 子是让人吃惊的事情,孩子戴圆帽子是不懂事,方帽子才 是好帽子。) 指导朗读:读出方帽子店里主人的惊讶、气愤。 预设二:孩子们是怎样看待方帽子的?他们又是怎样 做的? (1)课件出示: 小孩子们觉得方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他们想,圆圆 的头为什么要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从孩子们的疑 问中可以看出,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发现,大胆质疑,敢 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们的疑问
好的,“从来”就有的东西不能改。) 指导朗读:读出方帽子店主人的固执。 (2)课件出示: 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戴着方帽子的人在吗路上走着。他 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 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大汗。大人们 总是这样回答:“因为一直以来 ....都是这样的。”(从词语“一 直以来”可以看出,大人们认为“一直以来”的事情是不 能改变的。) 指导朗读:读出大人们的固执。 (3)课件出示: 街上人山人海。在密密麻麻的方帽子中,忽然出现了 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 ....。最让他吃惊的是, 自己的儿子也戴了一顶圆帽子! “快快把它丢掉 ......!”方帽子店的主人抓起圆帽子,丢. 在地上。 “不懂事的孩子 ......!好好的方帽子不戴,要带圆帽子!” (从加点的词句可以看出,方帽子店老板认为人们戴圆帽 子是让人吃惊的事情,孩子戴圆帽子是不懂事,方帽子才 是好帽子。) 指导朗读:读出方帽子店里主人的惊讶、气愤。 预设二:孩子们是怎样看待方帽子的?他们又是怎样 做的? (1)课件出示: 小孩子们觉得方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他们想,圆圆 的头为什么要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从孩子们的疑 问中可以看出,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发现,大胆质疑,敢 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们的疑问。 ( ) (3)形容对发生的事 感到十分意外。 ( ) (4)指多种不同的式 样、种类或方式。 ( ) 2.照样子写句子。 (1)儿子不理他,拾 起圆帽子戴在头上, 一溜烟似的跑了。 (2)这种帽子戴在头 上又舒服又漂亮
(2)课件出示: 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 圆的、尖的、香蕉型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更符合实际。)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赞叹 (3)课件出示: “假如我们用布做成真的帽子……”一个小孩子说 “那戴在头上就更舒服了。”另一个小孩子接着说。 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 样扣在头上,很舒服。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敢想、敢说、敢做,在实践 中发现圆帽字确实比方帽子舒服。)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赞叹。 (4)课件出示: “我要!我要!”儿子嚷嚷着。 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圆形帽子的喜爱。)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坚定 (5)课件出示: 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圆的、 香蕉型的、圆筒形的……夏天戴宽边的香蕉型的草帽,冬 天戴圆筒形的呢绒帽,春天和秋天戴碗型的布帽。(孩子 们长大后,他们小时候的奇思妙想得以实现,在慢慢的改 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认可。 预设三:对面新帽子店开业后方帽子店里的人是怎样 做的? 课件出示:后来,方帽子店的对面,又开了一家帽子 店,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定是方的。方
(2)课件出示: 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 圆的、尖的、香蕉型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更符合实际。)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赞叹。 (3)课件出示: “假如我们用布做成真的帽子……”一个小孩子说。 “那戴在头上就更舒服了。”另一个小孩子接着说。 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一 样扣在头上,很舒服。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敢想、敢说、敢做,在实践 中发现圆帽字确实比方帽子舒服。)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赞叹。 (4)课件出示: “我要!我要!”儿子嚷嚷着。 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圆形帽子的喜爱。)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坚定。 (5)课件出示: 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圆的、 香蕉型的、圆筒形的……夏天戴宽边的香蕉型的草帽,冬 天戴圆筒形的呢绒帽,春天和秋天戴碗型的布帽。(孩子 们长大后,他们小时候的奇思妙想得以实现,在慢慢的改 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认可。 预设三:对面新帽子店开业后方帽子店里的人是怎样 做的? 课件出示:后来,方帽子店的对面,又开了一家帽子 店,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定是方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