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1.文章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发出大话题的? 答案: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所亲历的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 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第二段),暗中听说有 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 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成为他的思想探索的起点;最平凡的、最普 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2.文中的谈论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作者对它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 答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 代) 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对于统治者,作者没有明确地说出,但我们根据文章可推断出。统治者对百姓只是 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 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 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如何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的含意?
《灯下漫笔》 1. 文章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发出大话题的? 答案: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所亲历的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 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第二段),暗中听说有 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 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成为他的思想探索的起点;最平凡的、最普 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2. 文中的谈论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作者对它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 答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 代)。 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对于统治者,作者没有明确地说出,但我们根据文章可推断出。统治者对百姓只是 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 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 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 如何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 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做一种奢望,甚至说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 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竟然就“万分喜欢”了。这句话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 和蒙昧主义的统治、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鞭挞和批判。 4.鲁迅先生为什么又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 青年的使命”? 提示:鲁迅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 没有走出做奴隶时代的要求。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 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或是复古,或是避世,其实质都是“神往”于“暂 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悲凉与绝望 不得不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5.怎样理解本文披情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 提示:鲁迅随笔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饱含着巨大的激情,议论情感化。 这篇随笔,情感与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一体,例 如,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时,表面上似乎是客观冷静的科学论断,实际上, 作者已将内心悲愤的情感(憎恨封建暴政,怨恨国民麻木,期盼走出怪圈)熔铸在里面了。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阅读下文,完成1~3题。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 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答案:“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 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做一种奢望,甚至说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 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竟然就“万分喜欢”了。这句话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 和蒙昧主义的统治、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鞭挞和批判。 4. 鲁迅先生为什么又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 青年的使命”? 提示:鲁迅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 没有走出做奴隶时代的要求。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 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或是复古,或是避世,其实质都是“神往”于“暂 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悲凉与绝望, 不得不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5. 怎样理解本文披情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 提示:鲁迅随笔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饱含着巨大的激情,议论情感化。 这篇随笔,情感与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一体,例 如,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时,表面上似乎是客观冷静的科学论断,实际上, 作者已将内心悲愤的情感(憎恨封建暴政,怨恨国民麻木,期盼走出怪圈)熔铸在里面了。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 分钟) 一。 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 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爱情”指 2.对“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这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 项是( A.对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怕钞票代替了银子。 B.本国的钞票伪钞太多,不敢使用 C.钞票贬值严重,但还是喜欢本国的。 D.大家不明事理,对本国钞票怀有偏见。 3.文中“不小的打击”指的是( A.袁世凯想做皇帝,恢复银元 B.蔡锷讨袁,中国银行停止兑现。 C.物价飞涨,剥削严重。 D.蔡锷起义,引起战乱,民不聊生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 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1. “嗜好”指___________ .“爱情”指 ___________ . 2. 对“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这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 ) A. 对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怕钞票代替了银子。 B. 本国的钞票伪钞太多,不敢使用。 C. 钞票贬值严重,但还是喜欢本国的。 D. 大家不明事理,对本国钞票怀有偏见。 3. 文中“不小的打击”指的是( ) A. 袁世凯想做皇帝,恢复银元。 B. 蔡锷讨袁,中国银行停止兑现。 C. 物价飞涨,剥削严重。 D. 蔡锷起义,引起战乱,民不聊生。 二。 阅读下文,完成 1~5 题。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 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 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1.“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中的“这”指代的是 2.“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表达的情感体验是 3.“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这一句从情与理 的角度包含的意思是 这句话在由情入理的过程中起了 作用。 4.对“万分喜欢”理解正确的是( A.这里用的是反语 B.不理解“奴隶”的含义,上当受騙。 C.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进步。 D.是久已形成的奴性心理的反映,是人性的扭曲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 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 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 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 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一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 样跑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 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1. “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中的“这”指代的是 ___________. 2. “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表达的情感体验是 _______. 3.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这一句从情与理 的角度包含的意思是_________.这句话在由情入理的过程中起了_________作用。 4. 对“万分喜欢”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里用的是反语。 B. 不理解“奴隶”的含义,上当受骗。 C.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进步。 D. 是久已形成的奴性心理的反映,是人性的扭曲。 三。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 此, 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 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 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 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 样跑
1.文中破折号表达的意思是( A.是对前文意思的转换。 B.对前文意思的解释说明。 C.是并列关系的联结。 D.是对前文意思的补充完善 2.文中“‘人’的价格”是指 3.对“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百姓不偏不倚,有公正之心。 B.中国的百姓不曾把自己定位于“人”的价格 C.中国的百姓在战争时期是极其善良的 D.在官与匪之间,中国的百姓无法做出选择,只能当牛做马。 4.“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试做分析。 四。阅读下文,完成1、2题
1. 文中破折号表达的意思是( ) A. 是对前文意思的转换。 B. 对前文意思的解释说明。 C. 是并列关系的联结。 D. 是对前文意思的补充完善。 2. 文中“‘人’的价格”是指 _______________ . 3. 对“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百姓不偏不倚,有公正之心。 B. 中国的百姓不曾把自己定位于“人”的价格。 C. 中国的百姓在战争时期是极其善良的。 D. 在官与匪之间,中国的百姓无法做出选择,只能当牛做马。 4.“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试做分析。 答: 四。 阅读下文,完成 1、2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