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中学高2018级高一下期月考(201905) 语文卷 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①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 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 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 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街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 勺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②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 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 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 了极致。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大师,也是出 现在这个时代 ③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注①]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 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 色彩的一个时代。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 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 ④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 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气息。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 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 模方面,离真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 ⑤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 可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 来 ⑥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柬缚,在政治 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 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 ⑦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世说》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浩)、关 (同)、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 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 ⑧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 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晢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如,子敬云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着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语文卷第1页共8页
语文卷▪第 1 页 共 8 页 温江中学高 2018 级高一下期月考(201905) 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①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 放、 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 的字,顾恺 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 灵运、鲍照、谢 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 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②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 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 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 了极致。 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大师,也是出 现在这个时代。 ③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注①]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 五 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 造精神 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 色彩的一个时代。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 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 现。 ④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 的 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气息。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 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 模方面,离真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 ⑤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 可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 来。 ⑥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 上 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 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这种自我价值 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 ⑦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世说》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浩)、关 (同)、 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 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 ⑧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 主 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如,子敬云: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着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节选自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有删改) (注)①罗曼司:除了用于表示男女爱情之场合以外,罗曼司还是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指讲述 英勇事迹传说或重大历史传奇的文学作品。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汉末魏晋六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汉末魏晋六朝富有的艺术精神特质,来源于当时人们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以及人们最富于智 慧、最浓于热情的行为。 B.我们历史上,汉末魏晋六朝以后的文学艺术发展方向,基本上就是由汉末魏晋六朝打下的基础 和确定了发展方向。 C.以前的汉代,艺术上过于质朴,以后的唐代,艺术上过于成熟,这两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都 远不如汉末魏晋六朝 D.汉末魏晋六朝的社会特点,促使很多人物的命运都富有传奇色彩,由此也诞生了很多带有传奇 色彩的文学作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世说新语》的解释与评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性格画出了两晋时代的精神风貌、时代的色彩和气息,全面真实地还原 了两晋的历史真实。 B.《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刘义庆,刘孝标为它做过注释:这本书语言简练而且遒劲,具有非常强 的表现力 C.《世说新语》反映了晋人在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之后,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 义和个性主义 D.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这在 《世说新语》中都有反映。 3.下列对本文结构的分析,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文章前三段是总述汉末魏晋六朝的风貌,后五段是以《世说新 语》做事例来证明前三段的论断。 B.文章前三段概括出汉末魏晋六朝的整体风貌,目的是做铺垫,为的是引出后文来论说《世说新 语》表现出来的晋人之美 C.全文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文章前三段是对汉末魏晋六朝的整体风貌的概述,后五段论说《世 说新语》表现出来的晋人之美 D.文章后五段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由论说《世说新语》表现的晋人之美、艺术精神、追求自然 主义,一直到晋人的“一往情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光纤之父”高锟 209年10月6日凌晨3点,美国硅谷一座公寓里响起电话铃。对方说从瑞典打来,有个教 授要与高锟先生通话。几分钟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即将公布。高锟仍是睡眼惺忪,“什 么?我!啊,很高兴的荣誉呢!”说完倒头大睡。 发表那篇著名论文《为光波传递设置的介电纤维表面波导管》一一亦即光纤通信诞生之日 十年后,1976年,高锟拿到人生中第一个奖项——莫理奖。奖杯是一个水晶碗,以前被拿来装 火柴盒,现在则盛满了贝壳,放在书柜上。十多年前的一张行星命名纪念证书,还贴在车库墙上, 正下方是換鞋凳。最倒霉的是1979年爱立信奖奖牌,料想是被打扫房子的女工顺走了……爱立 信奖颁奖礼规格与诺贝尔奖相当。 1959年激光发明,令人们开始畅想激光通信的未来,但实际研究困难重重。此时高锟就职于 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设于英国的标准通讯实验室,他坚信激光通信的巨大潜力,潜心研究,致力于 语文卷·第2页共8页
语文卷▪第 2 页 共 8 页 (节选自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 》有删改) (注)①罗曼司:除了用于表示男女爱情之场合以外,罗曼司还是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指讲述 英勇 事迹传说或重大历史传奇的文学作品。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汉末魏晋六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汉末魏晋六朝富有的艺术精神特质,来源于当时人们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以及人们最富于智 慧、 最浓于热情的行为。 B.我们历史上,汉末魏晋六朝以后的文学艺术发展方向,基本上就是由汉末魏晋六朝打下的基础 和确定了发展方向。 C.以前的汉代,艺术上过于质朴,以后的唐代,艺术上过于成熟,这两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都 远不如汉末魏晋六朝。 D.汉末魏晋六朝的社会特点,促使很多人物的命运都富有传奇色彩,由此也诞生了很多带有传奇 色彩的文学作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世说新语》的解释与评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性格画出了两晋时代的精神风貌、时代的色彩和气息,全面真实地还原 了两 晋的历史真实。 B.《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刘义庆,刘孝标为它做过注释;这本书语言简练而且遒劲,具有非常强 的表 现力。 C.《世说新语》反映了晋人在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之后,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 义和个性主义。 D.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这在 《世说新语》中都有反映。 3.下列对本文结构的分析,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文章前三段是总述汉末魏晋六朝的风貌,后五段是以《世说新 语》 做事例来证明前三段的论断。 B.文章前三段概括出汉末魏晋六朝的整体风貌,目的是做铺垫,为的是引出后文来论说《世说新 语》 表现出来的晋人之美。 C.全文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文章前三段是对汉末魏晋六朝的整体风貌的概述,后五段论说《世 说新语》表现出来的晋人之美。 D.文章后五段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由论说《世说新语》表现的晋人之美、艺术精神、追求自然 主义, 一直到晋人的“一往情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光纤之父”高锟 一 2009 年 10 月 6 日凌晨 3 点,美国硅谷一座公寓里响起电话铃。对方说从瑞典打来,有个教 授要与高锟先生通话。几分钟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即将公布。高锟仍是睡眼惺忪,“什 么?我!啊,很高兴的荣誉呢!”说完倒头大睡。 发表那篇著名论文《为光波传递设置的介电纤维表面波导管》——亦即光纤通信诞生之日— —十年后,1976 年,高锟拿到人生中第一个奖项——莫理奖。奖杯是一个水晶碗,以前被拿来装 火柴盒,现在则盛满了贝壳,放在书柜上。十多年前的一张行星命名纪念证书,还贴在车库墙上, 正下方是换鞋凳。最倒霉的是 1979 年爱立信奖奖牌,料想是被打扫房子的女工顺走了……爱立 信奖颁奖礼规格与诺贝尔奖相当。 1959 年激光发明,令人们开始畅想激光通信的未来,但实际研究困难重重。此时高锟就职于 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设于英国的标准通讯实验室,他坚信激光通信的巨大潜力,潜心研究,致力于
寻找足够透明的传输介质。 妻子黄美芸难以忘怀,那段时间高锟很晩回家,年幼的子女经常要在餐枭前等他吃饭,他哄 她:“别生气,我们现在做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有一天它会震惊全世界的。” 专家们起初认为,材料问题无法逾越。33岁的高锟在论文中提出构想,“只要把铁杂质的浓 度降至百万分之一,可以预期制造出在波长0.6微米附近损耗为20dB/km的玻璃材料”,这一构 想一开始并未引起世界关注。几年间,面对各种质疑,高锟不仅游说玻璃制造商制造“纯净玻璃”, 更远行世界各地推广这一构想。1976年,第一代45Mb/s光纤通信系统建成,如今铺设在地下和 海底的玻璃光纤已超过10亿公里,足以绕地球2.5万圈,并仍在以毎小时数千公里的速度增长。 创造力的火花早在生命萌芽期就不时闪现。高锟在上海度过15岁前的时光,晚上有私塾老师 教他四书五经,白天则在霞飞路上的顶级贵族学校接受西式教育。西式学校透出的自由民主科学 气息深深影响到了童年时的高锟。高锟幼年时就对科学充满兴趣,最热衷化学实验,曾自制灭火 筒、焰火、烟花、晒相纸,经手的氰化物号称“足以毒害全城的人”。危险实验被叫停,他转而又 迷上无线电,组装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不在话下。 1948年举家迁往香港,先是考上预科留英,工作后辗转英美德诸国,一步步走向世界。他说: “是孔子的晢学令我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童蒙时期不明所以背诵的那句“读书将以穷理,将 以致用也”,启发他独立思考,也让他受惠终生。 987年,他被遴选为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自认使命就是“为师生缔造更大发展空间”。 他觉得,教职员只要有独立思想,就有创造性。面对学生抗议也是如此。一次,高锟正要致辞, 有学生爬上台,扬起上书“两夭虛假景象,掩饰中大衰相”的长布横額遮盖校徽,扰攘十多分钟 后才被保安推下台。典礼后,一位记者问:“校方会不会处分示威的同学?”他平静地说:“处分? 我为什么要处分他们?他们有表达意见的自由。” 从中大退休后,63岁的高锟不甘寂寞,成立高科桥光纤公司,继续科研之路。《科学时报》 记者采访他,接过的名片上只写着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的称谓,全无院士等荣誉称号—一他曾先 后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海外会员、英国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国家工程院会员、中国科学院外 籍院士。问他何故,他笑笑说,“这就是在搞科技产业化。” 慊谦蔼蔼,光华内蕴。“教授就是任谁都可以向他发脾气的那种人”许多接触过高锟的人都这 么说。黄美芸晩年评价高锟是“一个有着最可爱笑容的人”,她与高锟相识于同一家公司,从此携 手如0载。1960年代初正忙于那篇重要论文的他,还经常将换尿布等家务活全包 获得诺奖后,黄美芸用部分奖金推动阿兹海默公益事业,次年高锟慈善基金会即告成立。高 锟逝世当天,黄美芸在媒体通稿中也特意提到基金会,称之为高锟的“最后遺愿”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9月27日) 相关链接: ①“先生携光而来,也随光而去,留下的是穿梭不息的无限纤丝,创造的是不断向前的光明未来。” (2018年9月23日,高锟逝世,网友留言悼念) ②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宣布,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锟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知消息的刹那,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诧异和兴奋,内心 显得十分平静 B.高锟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却不爱惜,连颁奖礼规格与诺贝尔奖相当的爱立信奖奖牌也被清洁 女工拿走了 语文卷·第3页共8页
语文卷▪第 3 页 共 8 页 寻找足够透明的传输介质。 妻子黄美芸难以忘怀,那段时间高锟很晚回家,年幼的子女经常要在餐桌前等他吃饭,他哄 她:“别生气,我们现在做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有一天它会震惊全世界的。” 专家们起初认为,材料问题无法逾越。33 岁的高锟在论文中提出构想,“只要把铁杂质的浓 度降至百万分之一,可以预期制造出在波长 0.6 微米附近损耗为 20dB/km 的玻璃材料”,这一构 想一开始并未引起世界关注。几年间,面对各种质疑,高锟不仅游说玻璃制造商制造“纯净玻璃”, 更远行世界各地推广这一构想。1976 年,第一代 45Mb/s 光纤通信系统建成,如今铺设在地下和 海底的玻璃光纤已超过 10 亿公里,足以绕地球 2.5 万圈,并仍在以每小时数千公里的速度增长。 二 创造力的火花早在生命萌芽期就不时闪现。高锟在上海度过 15 岁前的时光,晚上有私塾老师 教他四书五经,白天则在霞飞路上的顶级贵族学校接受西式教育。西式学校透出的自由民主科学 气息深深影响到了童年时的高锟。高锟幼年时就对科学充满兴趣,最热衷化学实验,曾自制灭火 筒、焰火、烟花、晒相纸,经手的氰化物号称“足以毒害全城的人”。危险实验被叫停,他转而又 迷上无线电,组装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不在话下。 1948 年举家迁往香港,先是考上预科留英,工作后辗转英美德诸国,一步步走向世界。他说: “是孔子的哲学令我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童蒙时期不明所以背诵的那句“读书将以穷理,将 以致用也”,启发他独立思考,也让他受惠终生。 1987 年,他被遴选为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自认使命就是“为师生缔造更大发展空间”。 他觉得,教职员只要有独立思想,就有创造性。面对学生抗议也是如此。一次,高锟正要致辞, 有学生爬上台,扬起上书“两天虚假景象,掩饰中大衰相”的长布横额遮盖校徽,扰攘十多分钟 后才被保安推下台。典礼后,一位记者问:“校方会不会处分示威的同学?”他平静地说:“处分? 我为什么要处分他们?他们有表达意见的自由。” 三 从中大退休后,63 岁的高锟不甘寂寞,成立高科桥光纤公司,继续科研之路。《科学时报》 记者采访他,接过的名片上只写着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的称谓,全无院士等荣誉称号——他曾先 后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海外会员、英国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国家工程院会员、中国科学院外 籍院士。问他何故,他笑笑说,“这就是在搞科技产业化。” 谦谦蔼蔼,光华内蕴。“教授就是任谁都可以向他发脾气的那种人”许多接触过高锟的人都这 么说。黄美芸晚年评价高锟是“一个有着最可爱笑容的人”,她与高锟相识于同一家公司,从此携 手 60 载。1960 年代初正忙于那篇重要论文的他,还经常将换尿布等家务活全包。 获得诺奖后,黄美芸用部分奖金推动阿兹海默公益事业,次年高锟慈善基金会即告成立。高 锟逝世当天,黄美芸在媒体通稿中也特意提到基金会,称之为高锟的“最后遗愿”。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2018 年 9 月 27 日) 相关链接: ①“先生携光而来,也随光而去,留下的是穿梭不息的无限纤丝,创造的是不断向前的光明未来。” (2018 年 9 月 23 日,高锟逝世,网友留言悼念) ②1996 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宣布,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锟获得 200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知消息的刹那,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诧异和兴奋,内心 显得十分平静。 B.高锟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却不爱惜,连颁奖礼规格与诺贝尔奖相当的爱立信奖奖牌也被清洁 女工拿走了
C.1959年激光发明,让人们期待激光通信的未来,那段时间高锟很晚回家,他正致力于寻找更 优良的传输介质。 D.面对对自己科硏能力的质疑,高锟毫不退缩,积极游说玻璃制造商,并前往世界各地推广自己 的构想。 5.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年的高锟热衷化学实验,后来又迷恋无线电,这段经历表现出的特质对他后来进行光纤通信 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B.高锟先生为人谦虚,对人和蔼,关心家人,用实际行动支持学生自由发表言论,表现了一位科 学家的高尚美德 C.文章引用高锟的妻子黄美芸和网友的话,突出了高锟在光纤通信科研领域的重大贡献,表达了 对高锟的崇敬之情 D.这篇传记记述了传主高锟人生中的一些典型事件,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来表现传主,生动形象, 真实感人 6.高锟能在光纤科研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 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惑许是命运的别化。漫顺的点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杖人热抛地在炊烟忐捷满家的味道 倔强地把状想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 还乱 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 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 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 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 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 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 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攴撑着摇摇欲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 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 语文卷·第4页共8页
语文卷▪第 4 页 共 8 页 C.1959 年激光发明,让人们期待激光通信的未来,那段时间高锟很晚回家,他正致力于寻找更 优良的传输介质。 D.面对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质疑,高锟毫不退缩,积极游说玻璃制造商,并前往世界各地推广自己 的构想。 5.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幼年的高锟热衷化学实验,后来又迷恋无线电,这段经历表现出的特质对他后来进行光纤通信 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B.高锟先生为人谦虚,对人和蔼,关心家人,用实际行动支持学生自由发表言论,表现了一位科 学家的高尚美德。 C.文章引用高锟的妻子黄美芸和网友的话,突出了高锟在光纤通信科研领域的重大贡献,表达了 对高锟的崇敬之情。 D.这篇传记记述了传主高锟人生中的一些典型事件,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来表现传主,生动形象, 真实感人。 6.高锟能在光纤科研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 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 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 理还乱。 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 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 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 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 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 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 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 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 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
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议,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 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 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 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 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 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 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 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 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 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 越发地单薄瘦削。 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 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 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 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照应标题,总领全文,交代了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山区人 们生活的描写,吸引读者 B.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我“背叛”炊烟成功与在异乡看不到炊烟的空虚惆怅形成对比, 表现出“我”的无奈和思念。 C.“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传统 的生活会被现代化的生活取代 D.作者以悠远深沉的笔触叙写了自己离开故乡的过程和之后在异乡的生活,语言隽永优美,情感 丰富真挚,伤感中蕴含着希望 8.请简要赏析文章中画波浪线的第3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9.标题“背叛炊烟”有何含意和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语文卷·第5页共8页
语文卷▪第 5 页 共 8 页 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议,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 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 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 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 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 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 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 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 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 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 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 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 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 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开篇照应标题,总领全文,交代了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山区人 们生活的描写,吸引读者。 B.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我“背叛”炊烟成功与在异乡看不到炊烟的空虚惆怅形成对比, 表现出“我”的无奈和思念。 C.“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传统 的生活会被现代化的生活取代。 D.作者以悠远深沉的笔触叙写了自己离开故乡的过程和之后在异乡的生活,语言隽永优美,情感 丰富真挚,伤感中蕴含着希望。 8.请简要赏析文章中画波浪线的第 3 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 分) 9.标题“背叛炊烟”有何含意和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