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060392 课程名称:经济史 英文名称:Economic Histor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经济史》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类院校本科专业课。该课程主要研究 和阐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讲述中国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 概况、重要的经济政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思想等,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线索和 基本规律,分析中国经济繁荣盛衰的原因。 英文简介Economic history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in econom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ich is provided by Educational Ministry.This course mainly studies and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the Basic Law of Chinese social economy.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are: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 theory,combining with modern economic theory,it tell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mportant economic policies,representative economic thoughts,etc.,this paper reveals the clue and Basic Law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China's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declin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060392 课程名称:经济史 英文名称:Economic Histor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32 学时 学 分:2 学分 适用对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经济史》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类院校本科专业课。该课程主要研究 和阐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讲述中国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 概况、重要的经济政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思想等,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线索和 基本规律,分析中国经济繁荣盛衰的原因。 英文简介 Economic history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in econom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provided by Educational Ministry.This course mainly studies and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the Basic Law of Chinese social econom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a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 theory, combining with modern economic theory, it tell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ortant economic policies, representative economic thoughts, etc. ,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lue and Basic Law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China's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declin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经济史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它是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之一,是为培养学 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和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 础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 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掌握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基本史实,分析中国 近代社会经济的若干时间和发展规律。 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解读中国当今经济发展现状,结合近现代中国经济发 展规律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进一步理解并运用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标:绪论教学的目标在于说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 义: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以及《中国经济史》教材的结 构与特点。 2.要求与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1课时,相关理论与方法可以采取指定阅 读文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内容 1.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 2.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主要范畴。 3.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三)课后练习 1.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3.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论述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PPT多媒体,教师讲授、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上篇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本篇由五章内容构成,以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心线索,打破朝 代界限,分析从夏商周开始到清代后期,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耕织结合为
经济史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它是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之一,是为培养学 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和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 础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 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掌握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基本史实,分析中国 近代社会经济的若干时间和发展规律。 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解读中国当今经济发展现状,结合近现代中国经济发 展规律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进一步理解并运用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四.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 教学目标:绪论教学的目标在于说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 义;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以及《中国经济史》教材的结 构与特点。 2. 要求与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 1 课时,相关理论与方法可以采取指定阅 读文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内容 1.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 2. 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主要范畴。 3. 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三)课后练习 1. 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 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3. 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论述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PPT 多媒体,教师讲授、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上篇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本篇由五章内容构成,以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心线索,打破朝 代界限,分析从夏商周开始到清代后期,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耕织结合为
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轨迹。第一章从构成经济社会的 最基本因素人口、资源、环境入手阐述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成:第二至 四章分别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财政金融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 的发展与变迁的过程:第五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与成就进行总体 概括,阐明其运行机制、发展水平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 素,梳理、概括中国传统经济的本质特征 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标:自然界是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与自 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经济史范畴的资源与环境,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士 地、矿藏、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与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水文、自 然灾害等环境条件。自然环境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本章着重从气候状况和生态 环境的角度,探讨古代影响人类经济制度选择和经济生活的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变 迁。 2.要求与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1-2课时,第二节内容可略讲,采用学生自 学的形式,第三节内容可在学生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讨论的形式。 (二)教学内容 1.了解我国古代气候状况和生态环境。 2.探讨古代影响人类经济制度选择和经济生活的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变迁。 3.影响经济制度选择和经济生活的资源 4.理解地理环境变迁对古代经济生活的景影响 (三)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2。简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 3.试述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PPT多媒体,教师讲授、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二章古代社会的农(牧)业经济 (一)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标: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中国社会最
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轨迹。第一章从构成经济社会的 最基本因素人口、资源、环境入手阐述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成;第二至 四章分别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财政金融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 的发展与变迁的过程;第五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与成就进行总体 概括,阐明其运行机制、发展水平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 素,梳理、概括中国传统经济的本质特征。 第一章 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标:自然界是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与自 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经济史范畴的资源与环境,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土 地、矿藏、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与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水文、自 然灾害等环境条件。自然环境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本章着重从气候状况和生态 环境的角度,探讨古代影响人类经济制度选择和经济生活的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变 迁。 2.要求与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 1-2 课时,第二节内容可略讲,采用学生自 学的形式,第三节内容可在学生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讨论的形式。 (二)教学内容 1.了解我国古代气候状况和生态环境。 2.探讨古代影响人类经济制度选择和经济生活的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变迁。 3.影响经济制度选择和经济生活的资源 4.理解地理环境变迁对古代经济生活的影响 (三)思考题 1. 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2. 简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 3. 试述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PPT 多媒体,教师讲授、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二章 古代社会的农(牧)业经济 (一)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标: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中国社会最
基本的生产部门,中国古代农业以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成就。 要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就必须了解农业的发展状况。本章介绍了中国 古代社会国家的农业政策,进一步阐述了农民与土地、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为理解当今三农问题提供了历史的视角。 2.要求与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2课时,在讲授近代农业发展过程和表现的 基础上,对近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影响进行讨论。 (二)教学内容 1.古代农牧业的起源与发展 2.了解农业的发展状况 3.理解农民与土地、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地权分配与租佃关系。 4.古代农业政策和措施 (三)思考题 1.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2。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变动趋势。 3.简述导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不彻底的原因。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PPT多媒体,教师讲授、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三章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制度变化 (一)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标:中国古代社会工商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不断适应中央集权要 求的道路,如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这些制度安排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并 且为古代社会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对外经 济交流也逐渐频繁起来。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工商业制度 的安排及其变迁,包括手工业、商业、贸易三个方面,并介绍其主要的发展状况, 其中涉及古代社会商路、商业城镇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2、要求和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2课时,第二节内容着重进行讲解。在课 前预习了解的基础上,课程采用讨论交流方法进行。 (二)教学内容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点。与经济中心转移相一致: 商业活动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商业中随着商品货 币经济的发展,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向为一般人民所需:商品交换在农村逐渐增加:
基本的生产部门,中国古代农业以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成就。 要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就必须了解农业的发展状况。本章介绍了中国 古代社会国家的农业政策,进一步阐述了农民与土地、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为理解当今三农问题提供了历史的视角。 2.要求与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 2 课时,在讲授近代农业发展过程和表现的 基础上,对近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影响进行讨论。 (二)教学内容 1.古代农牧业的起源与发展 2.了解农业的发展状况。 3.理解农民与土地、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地权分配与租佃关系。 4.古代农业政策和措施 (三)思考题 1.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2. 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变动趋势。 3. 简述导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不彻底的原因。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PPT 多媒体,教师讲授、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三章 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制度变化 (一)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标:中国古代社会工商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不断适应中央集权要 求的道路,如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这些制度安排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并 且为古代社会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对外经 济交流也逐渐频繁起来。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工商业制度 的安排及其变迁,包括手工业、商业、贸易三个方面,并介绍其主要的发展状况, 其中涉及古代社会商路、商业城镇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2、要求和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 2 课时,第二节内容着重进行讲解。在课 前预习了解的基础上,课程采用讨论交流方法进行。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点。与经济中心转移相一致; 商业活动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商业中随着商品货 币经济的发展,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向为一般人民所需;商品交换在农村逐渐增加;
商业所涉领域扩展。 2.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在明清时期涌现出的商人团体。晋商、徽商、陕商、 鲁商、闽商、粤商、宁波商、洞庭商、江右商、龙游商等著名地区域性商帮。 3.商路的演变。国内区域性商路:中原商路、江南商路、西北商路、东北商 路:国际性商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路。 4.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民族贸易与对外经济交流。 (三)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发展的阶段及其产生的影响。 2.简述中国古代社会商路的类型和分布,分析商路变迁的原因 3.试述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4.简述中国古代社会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PPT多媒体,教师讲授、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四章古代社会的财政与金融 (一)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旨在明了中国古代财政、货币、金融制度的发展脉络,揭 示这些制度形成、演变的特点,并通过分析这些制度,认识中国古代的国家行为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要求和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2-3课时,第一节内容可主要采用讲授形 式,第二、三节内容可在学生预习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 (二)教学内容 讲述本章的内容,应尽可能与欧洲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应尽可能在马克 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财政学、货币金融学、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例如,关于财政制度,应该强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收支结构形态 的变化。旨在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联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国家财政分 配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此应注意改变以往经济史教学从赋役制度、 国家剥削或农民负担等角度立论的做法。 再如,关于货币形态和货币制度的部分,应旨在通过与欧洲等地区的比 较,凸现中国古代货币文化、货币制度的特点,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会经历从控制人丁为主到控制地产为
商业所涉领域扩展。 2.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在明清时期涌现出的商人团体。晋商、徽商、陕商、 鲁商、闽商、粤商、宁波商、洞庭商、江右商、龙游商等著名地区域性商帮。 3. 商路的演变。国内区域性商路:中原商路、江南商路、西北商路、东北商 路;国际性商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路。 4. 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民族贸易与对外经济交流。 (三)思考题 1. 简述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发展的阶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简述中国古代社会商路的类型和分布,分析商路变迁的原因。 3. 试述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4. 简述中国古代社会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PPT 多媒体,教师讲授、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四章 古代社会的财政与金融 (一)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标:本章旨在明了中国古代财政、货币、金融制度的发展脉络,揭 示这些制度形成、演变的特点,并通过分析这些制度,认识中国古代的国家行为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要求和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 2-3 课时,第一节内容可主要采用讲授形 式,第二、三节内容可在学生预习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 (二)教学内容 讲述本章的内容,应尽可能与欧洲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应尽可能在马克 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财政学、货币金融学、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例如,关于财政制度,应该强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收支结构形态 的变化。旨在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联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国家财政分 配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此应注意改变以往经济史教学从赋役制度、 国家剥削或农民负担等角度立论的做法。 再如,关于货币形态和货币制度的部分,应旨在通过与欧洲等地区的比 较,凸现中国古代货币文化、货币制度的特点,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会经历从控制人丁为主到控制地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