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第七篇游黄山日记后 十三日,由寺后侧径登山。越涧盘岭,宛转山半。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 也。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 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下台,循山冈西北 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径忽λ,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越涧再上,得黄石岩。岩石飞 突,平覆如砥。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岀尘。阁外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配峰际。 鄱湖一点,正当窗牖。纵步溪石间,观断崖夹壁之胜。仍饭开先,遂别去。 第七篇游黄山日记后 此篇为第二次游黄山所记,此记主要记叙作者登天都峰、莲花峰之经历和所见胜景,所记比前一篇更集中 文字更优美精致,该文曾选入中学课本,几乎堪称全书之首 徐霞客第一次游黄山时,未上天都、莲花二峰,此次是为了却夙愿而来,当然兴趣盎然,而且天都、莲花 二峰都能满足他的好奇探胜的愿望。 其记与前一篇不同。他不但细致地叙写了自己爬山历险的具体过程,而且满怀激情地描绘了山顶所见奇景 在天都峰,他对雾气出没的氤氲景致,对古松曲直挺拔之状都做了刻画。对莲花峰之景重在描绘其独高众山, 独岀诸峰,人登萁上则欢舞欲狂的情状。该游记语言精练而又恣肆自如,加之作者心情舒畅,故而整个文章神 采飞扬,充满色彩感,实为难得佳作。 戊午(公元1618年)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 路也。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岀,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 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 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 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 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鑒n同揽。四顾奇 峰错列,众壑纵横,直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 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 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夭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 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毎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毎念上既如此,下何以 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第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 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j訫o尖而高的山,时 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 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幽然。 别澄源,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 跻莲花峰。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髙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玻侧度石隙。径小 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 峻岀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徘徊欲开,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 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岀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久之,返茅庵,凌虚出粥相饷,啜一盂,乃下。至岐路侧,过大悲顶,上天门。三里,至炼丹 台。循台嘴而下,观玉屏风、三海门诸峰,悉从深坞中壁立起。其丹台一冈中垂,颇无奇峻,惟瞰 第11页
徐霞客游记 第七篇 游黄山日记后 第 11 页 二十三日,由寺后侧径登山。越涧盘岭,宛转山半。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 也。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 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下台,循山冈西北 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越涧再上,得黄石岩。岩石飞 突,平覆如砥。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阁外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配峰际。 鄱湖一点,正当窗牖。纵步溪石间,观断崖夹壁之胜。仍饭开先,遂别去。 第七篇 游黄山日记后 此篇为第二次游黄山所记,此记主要记叙作者登天都峰、莲花峰之经历和所见胜景,所记比前一篇更集中, 文字更优美精致,该文曾选入中学课本,几乎堪称全书之首。 徐霞客第一次游黄山时,未上天都、莲花二峰,此次是为了却夙愿而来,当然兴趣盎然,而且天都、莲花 二峰都能满足他的好奇探胜的愿望。 其记与前一篇不同。他不但细致地叙写了自己爬山历险的具体过程,而且满怀激情地描绘了山顶所见奇景, 在天都峰,他对雾气出没的氤氲景致,对古松曲直挺拔之状都做了刻画。对莲花峰之景重在描绘其独高众山, 独出诸峰,人登其上则欢舞欲狂的情状。该游记语言精练而又恣肆自如,加之作者心情舒畅,故而整个文章神 采飞扬,充满色彩感,实为难得佳作。 戊午(公元 1618 年)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 路也。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 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 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 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 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 l ǎn 同揽。四顾奇 峰错列,众壑纵横,直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 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 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 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 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 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第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 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 j i ào 尖而高的山,时 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 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幽然。 别澄源,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 跻莲花峰。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 此正莲花道也!” 乃从石玻侧度石隙。径小 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 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徘徊欲开,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 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久之,返茅庵,凌虚出粥相饷,啜一盂,乃下。至岐路侧,过大悲顶,上天门。三里,至炼丹 台。循台嘴而下,观玉屏风、三海门诸峰,悉从深坞中壁立起。其丹台一冈中垂,颇无奇峻,惟瞰
徐霞客游记第八篇游九鲤湖日记 翠微之背,坞中峰峦错耸,上下周映,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耳。还过平天,下后海,入智空庵,别 焉。三里,下狮子林,趋石笋,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瞰坞中峰石回攒,藻绩如画的景 色满眼,始觉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闳博宏大丰富富丽也!久之,上接引崖, 下眺坞中,阴觉有异。复至冈上尖峰侧,践流石,援棘草,随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峰自相掩敲, 不能一目尽也。日暮,返狮子林 初六日,别霞光霞客之弟,从山坑向丞相原下七里,至白沙岭,霞光复至。因余欲观牌楼石 恐白沙庵无指者,追来为导。遂同上岭,指岭右隔坡,有石丛立,下分上并,即牌楼石也。余欲逾 坑溯涧,直造其下。僧谓棘迷路绝,必不能行。若从坑直下丞相原,不必复上此岭;若欲从仙灯 而往,不若即由此岭东向。”余从之,循岭脊行。岭横亘天都、莲花之北,狭甚,旁不容足,南北皆 崇峰夹映。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下至坑中,逾涧以上,共四里 登仙灯洞。洞南向,正对天都之阴。僧架阁连板于外,而内犹穹然,天趣未尽刊削除也。复南下三 里,过丞相原,山间一来地耳。其庵颇整,四顾无奇,竟不入。复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渐下。涧 中泉声沸然,从石间九级下泻,毎级一下有潭渊碧,所谓九龙潭也。黄山无悬流飞瀑,惟此耳。又 下五里,过苦竹滩,转循太平县路,向东北行。 第八篇游九鲤湖日记 九鲤湖在福建仙游县东北约13公里处。相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仙在此骑鲤升天,故名。湖在万山之巅, 有九级瀑布飞泄而下。闽方言中称瀑布为”潦”,记中描述瀑布时,皆沿用”九漂”的说法。 此篇游记主要记录的并不是九鲤湖本身的景致,而是记叙了其九处瀑布,也即“九瀠″。 在游”九”之前,作者对江郎山之高耸之状进行了恰当的描绘,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对九瀠”描绘十分细致:雷轰澋奔流下坠,瀑布瀠之飞喷冲激,珠帘泉玉箸瀠之玉龙双舞等等驽显其奇, 自五涤至九漂虽无深入描绘,但也在总体上给予了适当的着墨。此篇为徐霞客描写瀑布最为集中的一篇游记 对水势、水态、崖石深潭、颓波突浪之特色掌握准确,既有逼肖的描写,又有想象的发挥,让人读文如临其境, 如感其魄。 浙、闽之游旧矣。余志在蜀之峨眉、粤之桂林,至太华、恒岳诸山;若罗浮广东东樵山、衡岳 次也。至越即浙江省之五泄,闽之九涤闽方言瀑布,又次也。然蜀、广、关中,母老道远,未能卒 游;衡湘可以假道,不必专游。计其近者,莫若由江郎三石抵九濠,遂以庚申(泰昌元年,1620年) 午节端午节后一日,期约芳若叔父启行,正枫亭荔枝新熟时也。 二十三日,始过江山之青湖。山渐合,东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 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问之,即江郎山也。望而趋,二十里,过石门街。渐趋渐近,忽裂而 为二,转而为三;已复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 云同幻矣!夫雁宕灵峰,黄山石笋,森立峭拨,已为瑰观;穹然俱在深谷中,诸峰互相掩映,反失 其奇。即缙云鼎湖,穹然独起,势更伟峻;但步虚山即峙于旁,各不相降,远望若与为一。不若此 峰特出众山之上,自为变幻,而各尽其奇也。 六月初七日,抵兴化府。 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降陟不啻数岭矣。莒溪即九 濠下流。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可转上山。时山 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余意鲤湖之水,历九涤而下,上跻必奇境,遂趋石磴道。芳叔与 奴辈惮害怕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既而愈上愈高,杳无所极, 烈日铄铄烁烁,余亦自苦倦矣。数里,跻岭头,以为绝顶也;转而西,山之上高峰复有倍此者比这 更高岀一倍的。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畴荡荡,正似武陵误入意即好似进入了桃花源,不复知在万 峰顶上也。中道有亭,西来为仙游道,东即余所行。南过通仙桥,越小岭而下,为公馆,为钟鼓楼 之蓬莱石,则雷轰瀠jⅰ即瀑布在焉。涧岀蓬莱石旁,其底石平如砺好像磨平一般,水漫流石面,匀 如铺彀。少下,而平者多洼,其间圆穴,为灶,为臼,为樽,为井,皆以丹名,九仙之遗也。平流 第12页
徐霞客游记 第八篇 游九鲤湖日记 第 12 页 翠微之背,坞中峰峦错耸,上下周映,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耳。还过平天矼,下后海,入智空庵,别 焉。三里,下狮子林,趋石笋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瞰坞中峰石回攒,藻绩如画的景 色满眼,始觉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闳博宏大丰富富丽也!久之,上接引崖, 下眺坞中,阴阴觉有异。复至冈上尖峰侧,践流石,援棘草,随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峰自相掩蔽, 不能一目尽也。日暮,返狮子林。 初六日,别霞光霞客之弟,从山坑向丞相原下七里,至白沙岭,霞光复至。因余欲观牌楼石, 恐白沙庵无指者,追来为导。遂同上岭,指岭右隔坡,有石丛立,下分上并,即牌楼石也。余欲逾 坑溯涧,直造其下。僧谓:“ 棘迷路绝,必不能行。若从坑直下丞相原,不必复上此岭;若欲从仙灯 而往,不若即由此岭东向。” 余从之,循岭脊行。岭横亘天都、莲花之北,狭甚,旁不容足,南北皆 崇峰夹映。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下至坑中,逾涧以上,共四里, 登仙灯洞。洞南向,正对天都之阴。僧架阁连板于外,而内犹穹然,天趣未尽刊削除也。复南下三 里,过丞相原,山间一来地耳。其庵颇整,四顾无奇,竟不入。复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渐下。涧 中泉声沸然,从石间九级下泻,每级一下有潭渊碧,所谓九龙潭也。黄山无悬流飞瀑,惟此耳。又 下五里,过苦竹滩,转循太平县路,向东北行。 第八篇 游九鲤湖日记 九鲤湖在福建仙游县东北约 13 公里处。相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仙在此骑鲤升天,故名。湖在万山之巅, 有九级瀑布飞泄而下。闽方言中称瀑布为“ 漈” ,记中描述瀑布时,皆沿用“ 九漈” 的说法。 此篇游记主要记录的并不是九鲤湖本身的景致,而是记叙了其九处瀑布,也即“ 九漈” 。 在游“ 九漈” 之前,作者对江郎山之高耸之状进行了恰当的描绘,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对“ 九漈” 描绘十分细致:雷轰漈奔流下坠,瀑布漈之飞喷冲激,珠帘泉玉箸漈之玉龙双舞等等各显其奇, 自五漈至九漈虽无深入描绘,但也在总体上给予了适当的着墨。此篇为徐霞客描写瀑布最为集中的一篇游记, 对水势、水态、崖石深潭、颓波突浪之特色掌握准确,既有逼肖的描写,又有想象的发挥,让人读文如临其境, 如感其魄。 浙、闽之游旧矣。余志在蜀之峨眉、粤之桂林,至太华、恒岳诸山;若罗浮广东东樵山、衡岳, 次也。至越即浙江省之五泄,闽之九漈闽方言瀑布,又次也。然蜀、广、关中,母老道远,未能卒 游;衡湘可以假道,不必专游。计其近者,莫若由江郎三石抵九漈,遂以庚申(泰昌元年,1620 年) 午节端午节后一日,期约芳若叔父启行,正枫亭荔枝新熟时也。 二十三日,始过江山之青湖。山渐合,东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 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问之,即江郎山也。望而趋,二十里,过石门街。渐趋渐近,忽裂而 为二,转而为三;已复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 云同幻矣!夫雁宕灵峰,黄山石笋,森立峭拨,已为瑰观;穹然俱在深谷中,诸峰互相掩映,反失 其奇。即缙云鼎湖,穹然独起,势更伟峻;但步虚山即峙于旁,各不相降,远望若与为一。不若此 峰特出众山之上,自为变幻,而各尽其奇也。 六月初七日,抵兴化府。 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降陟不啻数岭矣。莒溪即九 漈下流。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可转上山。时山 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余意鲤湖之水,历九漈而下,上跻必奇境,遂趋石磴道。芳叔与 奴辈惮害怕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既而愈上愈高,杳无所极, 烈日铄铄烁烁,余亦自苦倦矣。数里,跻岭头,以为绝顶也;转而西,山之上高峰复有倍此者比这 更高出一倍的。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畴荡荡,正似武陵误入意即好似进入了桃花源,不复知在万 峰顶上也。中道有亭,西来为仙游道,东即余所行。南过通仙桥,越小岭而下,为公馆,为钟鼓楼 之蓬莱石,则雷轰漈 j ì 即瀑布在焉。涧出蓬莱石旁,其底石平如砺好像磨平一般,水漫流石面,匀 如铺彀。少下,而平者多洼,其间圆穴,为灶,为臼,为樽,为井,皆以丹名,九仙之遗也。平流
徐霞客游记第八篇游九鲤湖日记 至此,忽下堕湖中,如万马初发,诚有雷霆之势,则第一濠之奇也。九仙祠即峙其西,前临鲤湖 湖不甚浩荡,而澄碧一泓,于万山之上,围青漾翠,造物之酝灵亦异矣!祠右有石鼓、元珠、古梅 洞诸胜。梅洞在祠侧,驾大石而成者,有罅成门。透而上,旧有九仙阁,祠前旧有水晶宫,今俱圮 p倒塌。当祠而隔湖下坠,则二瀠至九瀠之水也。余循湖右行,已至第三濠,急与芳叔返。曰:今 夕当淡神休力,静晤九仙。劳心目以奇胜,且俟明日也。”返祠,往蓬莱石,跣xian光足、赤足足 步涧中。石濑丨詛n石上流过的急水平旷,清流轻浅,十洲三岛,竟褰qin撩起衣而涉也。晚坐祠 新月正悬峰顶,俯挹平湖,神情俱朗,静中沨沨feng水声,时触雷涤声。是夜祈梦祠中。 初九日,辞九仙,下穷九際。九際去鲤湖且数里,三涤而下,久已道绝。数月前,莆田祭酒尧 俞,令陆善开复鸟道,直通九瀠,岀莒溪。悔昨不由侧径溯濠而上,乃纡从大道,坐失此奇。遂束 装改途,竟岀九際,瀑布为第二涤,在湖之南,正与九仙祠相对。湖穷而水由此飞堕深峡,峡石如 劈,两崖壁立万仞。水初岀湖,为石所扼辖制,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雄观。 再下为第三瀠之珠帘泉,景与瀑布同。右崖有亭,曰观澜。一石曰天然坐,亦有亭覆之。从此上下 岭涧,盘折峡中。峡壁上覆下宽,珠帘之水,从正面坠下;玉管之水,从旁霭沸溢。两泉并悬,峡 壁下削,铁障四周把四周围得紧紧的,上与天并,玉龙双舞,下极潭际。潭水深泓澄碧,虽小于鲤 湖,而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惟此为最!所谓第四瀠也。 初至涧底,芳叔急于出峡,坐待峡口,不复入。余独缘涧石而进,踞潭边石上,仰视双瀑从空 夭矫,崖石上覆如瓮口。旭日正在崖端,与颓波突浪,掩晕流辉。俯仰应接,不能舍去。循涧复下, 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之穷。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水边突岀之石断磴间,乱流而渡,可 以攀跻。遂涉涧从左,则五濠之石门矣。两崖至是,壁凑仅容一线,欲合不合,欲开不开,下涌奔 泉,上碍云影。人缘陟其间,如猕猿然,阴风吹之,凛凛欲堕。盖自四滐来,山深路绝,幽峭已极, 惟闻泉声鸟语耳 出五涤,山势渐开。涧右危嶂屏列,左则飞凤峰回翔对之,乱流绕其下,或为澄潭,或为倒峡。 若六濠之五星,七涤之飞凤,八瀠之棋盘石,九涤之将军岩,皆次第得名矣。然一带云蒸霞蔚,得 趣故在山水中,岂必刻迹而求乎?盖水乘峡展,既得自恣,其旁崩崖颓石,斜插为岩,横架为室 层叠成楼,屈曲成洞;悬则瀑,环则流,潴则泉;皆可坐可卧,可倚可濯zhU洗,荫竹木而弄云烟 数里之间,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每下一处,见有别穴,必穿岩通隙而入,曲达旁疏,不可 境穷也!若水之或悬或渟ting水积聚而不流通,或翼飞叠注,即匡庐三叠、雁宕龙湫,各以一长 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 出九際。沿涧依山转,东向五里,始有耕云樵石之家,然见人至,未有不惊讶者。又五里,至 莒溪之石步,出向道 初十日,过蒜岭驿,至榆溪。闻横路驿西十里,有石所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闽有 春游石所,秋游鲤湖”语,虽未合其时,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兴遂行。以横路去此尚十五里, 乃宿榆溪 十一日,至波黎铺,即从小路为石所游。西向山五里,越一小岭。又五里,渡溪,即石所南麓。 循麓西转,仰见峰顶丛崖,如攒如劈。西北行久之,有楼傍山西向,乃登山道也。石磴颇峻,遂短 衣历级而上。磴路曲折,木石阴翳,虬枝老藤,盘结危石倚欹崖之上,啼猿上下,应答不绝。忽有 亭突踞危石,拔迥挺拔高远凌虚,无与为对。亭当山之半。再折,石级巍然直上,级穷,则飞岩檐 覆垂半空。再上两折,入石洞侧门,出即九仙阁,轩敞雅洁。左为僧庐,俱倚山凌空,可徙倚凭眺。 阁后五六峭峰离立,高皆数十丈,毎峰各去二三尺。峰罅石壁如削成,路屈曲罅中,可透漏各峰之 顶。松偃藤延,纵目成胜。僧供茗芳逸,山所产也。侧径下,至垂岩,路左更有一径。余曰:此必 有异;果一石洞嵌空立。穿洞而下,即至半山亭。下山,岀横路而返。 是游也,为日六十有三,历省二,经县十九,府十一,游名山者三 第13页
徐霞客游记 第八篇 游九鲤湖日记 第 13 页 至此,忽下堕湖中,如万马初发,诚有雷霆之势,则第一漈之奇也。九仙祠即峙其西,前临鲤湖。 湖不甚浩荡,而澄碧一泓,于万山之上,围青漾翠,造物之酝灵亦异矣!祠右有石鼓、元珠、古梅 洞诸胜。梅洞在祠侧,驾大石而成者,有罅成门。透而上,旧有九仙阁,祠前旧有水晶宫,今俱圮 pǐ 倒塌。当祠而隔湖下坠,则二漈至九漈之水也。余循湖右行,已至第三漈,急与芳叔返。曰:“ 今 夕当淡神休力,静晤九仙。劳心目以奇胜,且俟明日也。” 返祠,往蓬莱石,跣 xi ǎn 光足、赤足足 步涧中。石濑 l àn 石上流过的急水平旷,清流轻浅,十洲三岛,竟褰 qi ān 撩起衣而涉也。晚坐祠, 新月正悬峰顶,俯挹平湖,神情俱朗,静中沨沨 f ēng 水声,时触雷漈声。是夜祈梦祠中。 初九日,辞九仙,下穷九漈。九漈去鲤湖且数里,三漈而下,久已道绝。数月前,莆田祭酒尧 俞,令陆善开复鸟道,直通九漈,出莒溪。悔昨不由侧径溯漈而上,乃纡从大道,坐失此奇。遂束 装改途,竟出九漈,瀑布为第二漈,在湖之南,正与九仙祠相对。湖穷而水由此飞堕深峡,峡石如 劈,两崖壁立万仞。水初出湖,为石所扼辖制,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雄观。 再下为第三漈之珠帘泉,景与瀑布同。右崖有亭,曰观澜。一石曰天然坐,亦有亭覆之。从此上下 岭涧,盘折峡中。峡壁上覆下宽,珠帘之水,从正面坠下;玉管之水,从旁霭沸溢。两泉并悬,峡 壁下削,铁障四周把四周围得紧紧的,上与天并,玉龙双舞,下极潭际。潭水深泓澄碧,虽小于鲤 湖,而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惟此为最!所谓第四漈也。 初至涧底,芳叔急于出峡,坐待峡口,不复入。余独缘涧石而进,踞潭边石上,仰视双瀑从空 夭矫,崖石上覆如瓮口。旭日正在崖端,与颓波突浪,掩晕流辉。俯仰应接,不能舍去。循涧复下, 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之穷。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水边突出之石断磴间,乱流而渡,可 以攀跻。遂涉涧从左,则五漈之石门矣。两崖至是,壁凑仅容一线,欲合不合,欲开不开,下涌奔 泉,上碍云影。人缘陟其间,如猕猿然,阴风吹之,凛凛欲堕。盖自四漈来,山深路绝,幽峭已极, 惟闻泉声鸟语耳。 出五漈,山势渐开。涧右危嶂屏列,左则飞凤峰回翔对之,乱流绕其下,或为澄潭,或为倒峡。 若六漈之五星,七漈之飞凤,八漈之棋盘石,九漈之将军岩,皆次第得名矣。然一带云蒸霞蔚,得 趣故在山水中,岂必刻迹而求乎?盖水乘峡展,既得自恣,其旁崩崖颓石,斜插为岩,横架为室, 层叠成楼,屈曲成洞;悬则瀑,环则流,潴则泉;皆可坐可卧,可倚可濯 zhuó洗,荫竹木而弄云烟。 数里之间,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每下一处,见有别穴,必穿岩通隙而入,曲达旁疏,不可 一境穷也!若水之或悬或渟 t í ng 水积聚而不流通,或翼飞叠注,即匡庐三叠、雁宕龙湫,各以一长 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 出九漈。沿涧依山转,东向五里,始有耕云樵石之家,然见人至,未有不惊讶者。又五里,至 莒溪之石步,出向道。 初十日,过蒜岭驿,至榆溪。闻横路驿西十里,有石所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闽有 “ 春游石所,秋游鲤湖” 语,虽未合其时,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兴遂行。以横路去此尚十五里, 乃宿榆溪。 十一日,至波黎铺,即从小路为石所游。西向山五里,越一小岭。又五里,渡溪,即石所南麓。 循麓西转,仰见峰顶丛崖,如攒如劈。西北行久之,有楼傍山西向,乃登山道也。石磴颇峻,遂短 衣历级而上。磴路曲折,木石阴翳,虬枝老藤,盘结危石倚欹崖之上,啼猿上下,应答不绝。忽有 亭突踞危石,拔迥挺拔高远凌虚,无与为对。亭当山之半。再折,石级巍然直上,级穷,则飞岩檐 覆垂半空。再上两折,入石洞侧门,出即九仙阁,轩敞雅洁。左为僧庐,俱倚山凌空,可徙倚凭眺。 阁后五六峭峰离立,高皆数十丈,每峰各去二三尺。峰罅石壁如削成,路屈曲罅中,可透漏各峰之 顶。松偃藤延,纵目成胜。僧供茗芳逸,山所产也。侧径下,至垂岩,路左更有一径。余曰:“ 此必 有异,” 果一石洞嵌空立。穿洞而下,即至半山亭。下山,出横路而返。 是游也,为日六十有三,历省二,经县十九,府十一,游名山者三
徐霞客游记第九篇游嵩山日记 第九篇游嵩山日记 嵩山又称嵩岳、玄岳、中岳,为五岳之首。分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大部分,以少林河为界,太室山如大屏风 亘在登封县北,少室山如一朵巨莲,耸峙在登封县西。古时称石洞为石室,该山有石洞,皆以石室相称,徐 霞客的游记中也多用”石室”。嵩山被称为”文物之乡”,东汉三阙(太室、少室、启母)。北魏时建的嵩岳 寺塔等皆很有名,另有历代碑刻,庙宇多处。 该记从嵩山外围写起,尽显嵩山周围秀色,如香炉山之奇峰异水、天山院古松玉立等,并对山下水流溪径 进行了描绘与分析,其文有此精彩铺垫,为进入嵩山之游而渲染了某种难得的气氛。 到了卢岩寺,即状其瀑布胜状,对山石交映成趣描写颇为成功,对太室绝顶的描写将游记引入到对嵩山最 中心的考察,把太室山之雄厉展现得非常充分,其后对各山峰、洞窟、庙宇之方位,峡谷、流水之优劣一一作 了记叙,最终以登少室为高潮,对少室之少林寺、珠帘飞泉、炼丹台等作了详尽的描绘,对其山势云状、寨舍 林木极尽周详衍化。全文曲折有致,布局严谨,其语言的活泼生动也极为难得。 余髫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久拟历襄、郧,扪太华,由剑阁连云栈,为峨眉 先导;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犹属有方之游。第沿江溯流,旷日持久,不若陆行舟返,为 时较速。乃陆行汝、邓间,路与陕、汴略相当,可以兼尽嵩、华,朝宗太岳。遂以癸亥(天启三年 公元1623年)仲春朔,决策从嵩岳道始。凡十九日,抵河南郑州之黄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 池。清泉一涵潭,停碧山半。山下深涧交叠,涸he干枯无滴水。下坡行涧底,随香炉山曲折南行。 山形三尖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媚人。涧底乱石一壑,作紫玉色。两崖石壁宛转,色较缜润 细致而润泽;想清流汪注时,喷珠泄黛,当更何如也!十里,登石佛岭。又五里,入密县界,望嵩 山尚在六十里外。从岐路东南二十五里,过密县,抵天仙院。院祀天仙,黄帝之三女也。白松在祠 后中庭,相传三女蜕骨其下。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逾傅粉,蟠枝虬曲, 绿鬣舞风,昂然玉立半空,洵是奇观也!周以石栏。一轩临北,轩中题咏绝盛。徘徊久之,下观滴 水。涧到此忽下跌,一崖上覆,水滴历历通沥其下。还密,仍抵西门。三十五里,入登封界,日耿 店。南向石淙道,遂税驾停宿,税通”脱”焉。 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 在望矣。余入自大梁即开封之古称,平衍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近嵩 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 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到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冈山峡间,有 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 者,则为饮兕si雌犀牛,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乃又空其中而为窟 为洞。揆估计崖之隔,以寻八尺为寻尺计,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 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登陇,西行十里,为告成镇,古告成县地。测景台在其北。西北行二十五里,为岳庙。入东华 门时,日已下舂日落时分,余心艳卢岩,即从庙东北循山行。越陂陀数重,十里,转而入山,得卢 岩寺。寺外数武步,即有流铿然,下坠石峡中。两旁峡色,氤氲成霞。溯流造寺后,峡底矗崖,环 如半规即半圆,上覆下削。飞泉随空而下,舞绡曳练,霏微散满一谷,可当武彝之水帘。盖此中以 得水为奇,而水复得石,石复能助水,不尼阻止水,又能令水飞行,则比武彝为尤胜也,徘徊其下 僧梵音以茶点饷,急返岳庙,已昏黑。 二十一日,晨,谒岳帝。出殿,东向太室绝顶。按嵩当天地之中,祀秩排列次序为五岳首,故 称嵩高,与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两室相望如双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厉称尊, 俨若负扆y画斧之屏风。自翠微以上,连崖横亘,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觉岩岩。崇封始自上 古,汉武以嵩呼之异,特加祀邑。宋时逼近京畿,典礼大备。至今绝顶犹传铁梁桥、避暑寨之名。 当盛之时,固想见矣 太室东南一支,曰黄盖蜂。峰下即岳庙,规制宏壮。庭中碑石矗立,皆宋、辽以来者。登岳正 第14页
徐霞客游记 第九篇 游嵩山日记 第 14 页 第九篇 游嵩山日记 嵩山又称嵩岳、玄岳、中岳,为五岳之首。分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大部分,以少林河为界,太室山如大屏风 横亘在登封县北,少室山如一朵巨莲,耸峙在登封县西。古时称石洞为石室,该山有石洞,皆以石室相称,徐 霞客的游记中也多用“ 石室” 。嵩山被称为“ 文物之乡” ,东汉三阙(太室、少室、启母)。北魏时建的嵩岳 寺塔等皆很有名,另有历代碑刻,庙宇多处。 该记从嵩山外围写起,尽显嵩山周围秀色,如香炉山之奇峰异水、天山院古松玉立等,并对山下水流溪径 进行了描绘与分析,其文有此精彩铺垫,为进入嵩山之游而渲染了某种难得的气氛。 到了卢岩寺,即状其瀑布胜状,对山石交映成趣描写颇为成功,对太室绝顶的描写将游记引入到对嵩山最 中心的考察,把太室山之雄厉展现得非常充分,其后对各山峰、洞窟、庙宇之方位,峡谷、流水之优劣一一作 了记叙,最终以登少室为高潮,对少室之少林寺、珠帘飞泉、炼丹台等作了详尽的描绘,对其山势云状、寨舍 林木极尽周详衍化。全文曲折有致,布局严谨,其语言的活泼生动也极为难得。 余髫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久拟历襄、郧,扪太华,由剑阁连云栈,为峨眉 先导;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犹属有方之游。第沿江溯流,旷日持久,不若陆行舟返,为 时较速。乃陆行汝、邓间,路与陕、汴略相当,可以兼尽嵩、华,朝宗太岳。遂以癸亥(天启三年, 公元 1623 年)仲春朔,决策从嵩岳道始。凡十九日,抵河南郑州之黄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 池。清泉一涵潭,停碧山半。山下深涧交叠,涸 hé干枯无滴水。下坡行涧底,随香炉山曲折南行。 山形三尖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媚人。涧底乱石一壑,作紫玉色。两崖石壁宛转,色较缜润 细致而润泽;想清流汪注时,喷珠泄黛,当更何如也!十里,登石佛岭。又五里,入密县界,望嵩 山尚在六十里外。从岐路东南二十五里,过密县,抵天仙院。院祀天仙,黄帝之三女也。白松在祠 后中庭,相传三女蜕骨其下。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逾傅粉,蟠枝虬曲, 绿鬣舞风,昂然玉立半空,洵是奇观也!周以石栏。一轩临北,轩中题咏绝盛。徘徊久之,下观滴 水。涧到此忽下跌,一崖上覆,水滴历历通沥其下。还密,仍抵西门。三十五里,入登封界,曰耿 店。南向石淙道,遂税驾停宿,税通“ 脱” 焉。 二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 在望矣。余入自大梁即开封之古称,平衍广漠,古称“ 陆海” ,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近嵩 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 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到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冈山峡间,有 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 者,则为饮兕 sí 雌犀牛,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乃又空其中而为窟, 为洞。揆估计崖之隔,以寻八尺为寻尺计,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 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登陇,西行十里,为告成镇,古告成县地。测景台在其北。西北行二十五里,为岳庙。入东华 门时,日已下舂日落时分,余心艳卢岩,即从庙东北循山行。越陂陀数重,十里,转而入山,得卢 岩寺。寺外数武步,即有流铿然,下坠石峡中。两旁峡色,氤氲成霞。溯流造寺后,峡底矗崖,环 如半规即半圆,上覆下削。飞泉随空而下,舞绡曳练,霏微散满一谷,可当武彝之水帘。盖此中以 得水为奇,而水复得石,石复能助水,不尼阻止水,又能令水飞行,则比武彝为尤胜也,徘徊其下, 僧梵音以茶点饷,急返岳庙,已昏黑。 二十一日,晨,谒岳帝。出殿,东向太室绝顶。按嵩当天地之中,祀秩排列次序为五岳首,故 称嵩高,与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两室相望如双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厉称尊, 俨若负扆 yǐ 画斧之屏风。自翠微以上,连崖横亘,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觉岩岩。崇封始自上 古,汉武以嵩呼之异,特加祀邑。宋时逼近京畿,典礼大备。至今绝顶犹传铁梁桥、避暑寨之名。 当盛之时,固想见矣。 太室东南一支,曰黄盖蜂。峰下即岳庙,规制宏壮。庭中碑石矗立,皆宋、辽以来者。登岳正
徐霞客游记第九篇游嵩山日记 道,乃在万岁峰下,当太室正南。余昨趋卢岩时,先过东峰,道中见峰峦秀出,中裂如门,或指为 金峰玉女沟,从此亦有路登顶,乃觅樵预期为导,今遂从此上。近秀岀处,路渐折,避之,险绝不 能径越也。北就土山,一缕仅容攀跻,约二十里,遂越东峰,已转岀裂门之上。西度狭脊。望绝顶 行,是日浓云如泼黑,余不为止。至是岚气即雾水气愈沉,稍开则下瞰绝壁重崖,如列绡削玉,合 则如行大海中。五里,抵天门。上下皆石崖重叠,路多积雪。导者指峻绝处为大铁梁桥。折而西 又三里,绕峰南下,得登高岩。凡岩幽者多不畅,畅者又少回藏映带之致。此岩上倚层崖,下临绝 壑,洞门重峦拥护,左右环倚台嶂。初入,有洞岈然,洞壁斜透;穿行数武步,崖忽中断五尺,莫 可着趾。导者故老樵,狷捷敏捷,狷音juan如猿猴,侧身跃过对崖,取木二枝,横架为阁道。既度 则岩穹然上覆,中有乳泉、丹灶、石榻诸胜。从岩侧跻而上,更得一台,三面悬绝壑中。导者曰 ″下可瞰登封,远及箕、颍。”时浓雾四塞,都无所见。出岩,转北二里,得白鹤观址。址在山坪, 去险就夷,孤松挺立有旷致。又北上三里,始跻绝顶,有真武庙三楹。侧一井,甚莹,曰御井,宋 真宗避暑所浚挖掘疏导也。 饭真武庙中。问下山道,导者曰正道从万岁峰抵麓二十里。若从西沟悬溜而下,可省其半 然路极险峻。”余色喜,谓嵩无奇,以无险耳。亟从之,遂策杖前。始犹依岩凌石,披丛条以降。既 而从两石峡溜中直下,仰望夹崖逼天。先是峰顶雾滴如雨,至此渐开,景亦渐奇。然皆垂沟脱磴 无论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势愈壮,一峡穷,复转一峡。吾目不使旁瞬目不斜视,吾足不容 求处息也。如是十里,始出峡,抵平地,得正道。过无极洞。西越岭,趋草莽中,五里,得法皇寺。 寺有金莲花,为特产,他处所无。山雨忽来,遂借榻僧寮。其东石峰夹峙,每月初生,正从峡中出 所称”嵩门待月”也,计余所下之峡,即在其上,今坐对之,只觉云气出没,安知身自此中来也 二十二日,出山,东行五里,抵嵩阳宫废址。惟三将军柏郁然如山指柏树郁郁葱葱干大枝繁 汉所封也;大者围七人,中者五,小者三。柏之北,有室三楹,祠二程先生指程颐程颢。柏之西 有旧殿石柱一,大半没于土,上多宋人题名,可辨者为范阳祖无择、上谷寇武仲及苏才翁数人而i 柏之西南,雄碑杰然,四面刻蛟螭一种龙甚精。右则为唐碑,裴迥撰文,徐浩八分书书法之一种也 又东二里,过崇福宫故址,又名万寿宫,为宋宰相提点处。又东为启母石,大如数间屋,侧有一平 石如砥。又东八里,还饭岳庙,看宋、元碑。 西八里,入登封县。西五里,从小径西北行。又五里,入会善寺;茶榜”在其西小轩内,元刻 也。后有一石碑仆墙下,为唐贞元《戒坛记》,汝州刺史陆长源撰,河南陆郢书。又西为戒坛废址, 石上刻镂极精工,俱断委草砾。西南行五里,出大路,又十里,至郭店。折而西南,为少林道。五 里,入寺,宿瑞光上人房。 十三日,云气俱尽。入正殿,礼佛毕,登南寨。南寨者,少室绝顶,高与太室等,而峰峦峭 拔,负“九鼎莲花″之名。俯环其后者为乳峰,蜿蜒东接太室,其阴则少林寺在焉。寺甚整丽,庭 中新旧碑森列成行,俱完善。夹墀上之空地二松,高伟而整,如有尺度。少室横峙于前,仰不能见 顶,游者如面墙而立,辄谓少室以远胜。余昨暮入寺,即问少室道,俱谓雪深道绝,必无往。凡登 山以晴朗为佳。余登太室,云气弥漫,或以为仙灵见拒,不知此山魁梧,正须止露半面。若少室工 于掩映,虽微云岂宜点滓?今则霁甚,适逢其会,乌可阻也!乃从寺南渡涧登山,六七里,得二祖 庵。山至此忽截然土尽而石,石崖下坠成坑。坑半有泉,突石飞下,亦以“珠帘”名之。余策杖独 前,愈下愈不得路,久之乃达,其岩雄拓不如卢岩,而深峭过之。岩下深潭泓碧,僵雪四积。再上 至炼丹台。三面孤悬,斜倚翠壁,有亭曰小有天,探幽之屐指足迹,从未有抵此者。过此皆从石脊 仰攀直跻,两旁危崖万仞,石脊悬其间,殆无寸土,手与足代匮而后得升以手足来代替登山设备的 缺乏而爬上山。凡七里,始跻大峰。峰势宽衍,向之危石,又截然忽尽为土。从草棘中莽莽南上 约五里,遂凌南寨顶,屏駟yi遮蔽之士始尽。南寨实少室北顶,自少林言之,为南寨去。盖其顶中 裂,横界南北,北顶若展屏,南顶列戟峙其前,相去仅寻丈,中为深崖,直下如剖。两崖夹中,坑 底特起一峰,高出诸峰上,所谓摘星台也,为少室中央。绝顶与北崖离倚,彼此斩绝不可度。俯瞩 其下,一丝相属。余解衣从之,登其上,则南顶之九峰森立于前,北顶之半壁横障于后,东西皆深 第15页
徐霞客游记 第九篇 游嵩山日记 第 15 页 道,乃在万岁峰下,当太室正南。余昨趋卢岩时,先过东峰,道中见峰峦秀出,中裂如门,或指为 金峰玉女沟,从此亦有路登顶,乃觅樵预期为导,今遂从此上。近秀出处,路渐折,避之,险绝不 能径越也。北就土山,一缕仅容攀跻,约二十里,遂越东峰,已转出裂门之上。西度狭脊。望绝顶 行,是日浓云如泼黑,余不为止。至是岚气即雾水气愈沉,稍开则下瞰绝壁重崖,如列绡削玉,合 则如行大海中。五里,抵天门。上下皆石崖重叠,路多积雪。导者指峻绝处为大铁梁桥。折而西, 又三里,绕峰南下,得登高岩。凡岩幽者多不畅,畅者又少回藏映带之致。此岩上倚层崖,下临绝 壑,洞门重峦拥护,左右环倚台嶂。初入,有洞岈然,洞壁斜透;穿行数武步,崖忽中断五尺,莫 可着趾。导者故老樵,狷捷敏捷,狷音 j uàn 如猿猴,侧身跃过对崖,取木二枝,横架为阁道。既度, 则岩穹然上覆,中有乳泉、 丹灶、 石榻诸胜。从岩侧跻而上,更得一台,三面悬绝壑中。导者曰: “ 下可瞰登封,远及箕、颍。” 时浓雾四塞,都无所见。出岩,转北二里,得白鹤观址。址在山坪, 去险就夷,孤松挺立有旷致。又北上三里,始跻绝顶,有真武庙三楹。侧一井,甚莹,曰御井,宋 真宗避暑所浚挖掘疏导也。 饭真武庙中。问下山道,导者曰:“ 正道从万岁峰抵麓二十里。若从西沟悬溜而下,可省其半, 然路极险峻。” 余色喜,谓嵩无奇,以无险耳。亟从之,遂策杖前。始犹依岩凌石,披丛条以降。既 而从两石峡溜中直下,仰望夹崖逼天。先是峰顶雾滴如雨,至此渐开,景亦渐奇。然皆垂沟脱磴, 无论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势愈壮,一峡穷,复转一峡。吾目不使旁瞬目不斜视,吾足不容 求处息也。如是十里,始出峡,抵平地,得正道。过无极洞。西越岭,趋草莽中,五里,得法皇寺。 寺有金莲花,为特产,他处所无。山雨忽来,遂借榻僧寮。其东石峰夹峙,每月初生,正从峡中出, 所称“ 嵩门待月” 也,计余所下之峡,即在其上,今坐对之,只觉云气出没,安知身自此中来也。 二十二日,出山,东行五里,抵嵩阳宫废址。惟三将军柏郁然如山指柏树郁郁葱葱干大枝繁, 汉所封也;大者围七人,中者五,小者三。柏之北,有室三楹,祠二程先生指程颐程颢。柏之西, 有旧殿石柱一,大半没于土,上多宋人题名,可辨者为范阳祖无择、上谷寇武仲及苏才翁数人而已。 柏之西南,雄碑杰然,四面刻蛟螭一种龙甚精。右则为唐碑,裴迥撰文,徐浩八分书书法之一种也。 又东二里,过崇福宫故址,又名万寿宫,为宋宰相提点处。又东为启母石,大如数间屋,侧有一平 石如砥。又东八里,还饭岳庙,看宋、元碑。 西八里,入登封县。西五里,从小径西北行。又五里,入会善寺,“ 茶榜” 在其西小轩内,元刻 也。后有一石碑仆墙下,为唐贞元《戒坛记》,汝州刺史陆长源撰,河南陆郢书。又西为戒坛废址, 石上刻镂极精工,俱断委草砾。西南行五里,出大路,又十里,至郭店。折而西南,为少林道。五 里,入寺,宿瑞光上人房。 二十三日,云气俱尽。入正殿,礼佛毕,登南寨。南寨者,少室绝顶,高与太室等,而峰峦峭 拔,负“ 九鼎莲花” 之名。俯环其后者为乳峰,蜿蜒东接太室,其阴则少林寺在焉。寺甚整丽,庭 中新旧碑森列成行,俱完善。夹墀上之空地二松,高伟而整,如有尺度。少室横峙于前,仰不能见 顶,游者如面墙而立,辄谓少室以远胜。余昨暮入寺,即问少室道,俱谓雪深道绝,必无往。凡登 山以晴朗为佳。余登太室,云气弥漫,或以为仙灵见拒,不知此山魁梧,正须止露半面。若少室工 于掩映,虽微云岂宜点滓?今则霁甚,适逢其会,乌可阻也!乃从寺南渡涧登山,六七里,得二祖 庵。山至此忽截然土尽而石,石崖下坠成坑。坑半有泉,突石飞下,亦以“ 珠帘” 名之。余策杖独 前,愈下愈不得路,久之乃达,其岩雄拓不如卢岩,而深峭过之。岩下深潭泓碧,僵雪四积。再上, 至炼丹台。三面孤悬,斜倚翠壁,有亭曰小有天,探幽之屐指足迹,从未有抵此者。过此皆从石脊 仰攀直跻,两旁危崖万仞,石脊悬其间,殆无寸土,手与足代匮而后得升以手足来代替登山设备的 缺乏而爬上山。凡七里,始跻大峰。峰势宽衍,向之危石,又截然忽尽为土。从草棘中莽莽南上, 约五里,遂凌南寨顶,屏翳 yì 遮蔽之土始尽。南寨实少室北顶,自少林言之,为南寨去。盖其顶中 裂,横界南北,北顶若展屏,南顶列戟峙其前,相去仅寻丈,中为深崖,直下如剖。两崖夹中,坑 底特起一峰,高出诸峰上,所谓摘星台也,为少室中央。绝顶与北崖离倚,彼此斩绝不可度。俯瞩 其下,一丝相属。余解衣从之,登其上,则南顶之九峰森立于前,北顶之半壁横障于后,东西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