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第十篇游太华山日记 坑,俯不见底,罡gang高空之强风风乍至,几假翰凭借红色的羽毛飞去。 从南寨东北转,下土山,忽见虎迹虎的足印大如升。草莽中行五六里,得茅庵,击石炊所携米 为粥,啜三四碗,饥渴霍然去。倩庵僧为引龙潭道。下一峰,峰脊渐窄,土石间岀,棘蔓翳之,悬 枝以行,忽石削万丈,势不可度。转而上跻,望峰势蜿蜒处趋下,而石削复如前。往复不啻数里 乃迂过一坳,又五里而道出,则龙潭沟也。仰望前迷路处,危崖欹石俱在万仞峭壁上。流泉喷薄其 中,崖石之阴森崭蕺ji癿山高状者,俱散成霞绮。峡夹涧转,两崖静室如峰房燕垒。凡五里,一龙 潭沉涵疑碧,深不可规测量以丈。又经二龙潭,遂岀峡,宿少林寺。 十四日,从寺西北行,过甘露台,又过初祖庵。北四里,上五乳峰,探初祖洞。洞深二丈, 阔杀之即宽度不及深度,达摩九年面壁处也。洞门下临寺,面对少室。地无泉,故无栖者。下至初 祖庵,庵中供达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质黑章,俨然胡僧立像。中殿六祖手植柏,大已三人围 碑言自广东置钵中携至者。夹墀二松亚少林。少林松柏俱修伟,不似岳庙偃仆盘曲,此松亦然。下 至甘露台,土阜矗起,上有藏经殿。下台历殿三重,碑碣散布,目不暇接。后为千佛殿,雄丽罕匹。 出饭瑞光上人舍。策骑趋登封道,过轩辕岭,宿大屯。 十五日,西南行五十里,山冈忽断,即伊阙也,伊水南来经其下,深可浮数石舟。伊阙连冈 东西横亘,水上编木桥之。渡而西,崖更危耸。一山皆劈为崖,满崖镌佛其上。大洞数十,高皆数 十丈。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顶,顶俱刊小洞,洞俱刊佛其內。虽尺寸之肤,无不满者,望之不可数计 此所记叙,即著名龙门石窟。洞左,泉自山流下,汇为方池,余泻入伊川山高不及百丈,而清流 淙淙不绝,为此地所难少见之景。伊阙摩肩接毂指接连不断非常繁盛,为楚、豫大道,西北历关 陕。余由此取西岳道去。 第十篇游太华山日记 太华山即华山,远望如花擎空,故名。地处陵西省华阴县南,属秦岭东段,北临渭河平原,高出众山,壁 立千仞,以险绝著称。主峰有三:东峰(又称朝阳峰),南峰〔雁峰),西峰(莲花峰)。有″自古华山 条道”的说法,形容其险状。 该记从入潼关写起,对黄河在潼关的走向、东西大道的情况作了简略的记叙。然后写远望华山之状况,为 进一步描写进行铺垫。 从游记中看,此游所经之地甚多,其记叙也颇杂,如三月初一日记,皆为地名罗列,对具体景观描写较少 而初二所记”从西下,复上西峰……旁有玉井甚深”之句,中间可能有遗漏的文字,因玉井不在西峰、按今之 实情,华山之顶玉女、莲花、落雁峰间的山谷中有镇岳宫,玉井当在其宫前,此处读者需留意辨别。从初三日 起,游记便显得从容而描绘亦更细致,对华山山形之奇,山道之险有所展示。总的看来,该篇游记稍逊于其他 月晦入潼关,三十五里,乃税驾停宿,税通”脱”西岳庙。黄河从朔漠北方沙漠之地南下, 至潼关,折而东。关正当河、山隘口,北瞰河流,南连华岳,惟此一线为东西大道,以百雉长而高 大之城墙锁之。舍此而北,必渡黄河,南必趋武关,而华岳以南,峭壁层崖,无可度者。未入关 百里外即见太华帆出云表;及入关,反为冈陇所蔽。行二十里,忽仰见芙蓉片片,已直造其下,不 特三峰秀绝,而东西拥攒诸峰,俱片削层悬。惟北面时有土冈,至此尽脱山骨,竞发为极胜处。 三月初一日,入谒西岳神,登万寿阁。向岳南趋十五里,入云台观。觅导于十方庵。由峪yu山 谷口入,两崖壁立,一溪中出,玉泉院当其左。循溪随峪行十里,为莎萝宫,路始峻。又十里。为 青柯坪,路少坦。五里,过寥阳桥,路遂绝。攀锁铁链上千尺幢,再上百尺峡。从崖左转,上老君 犁沟,过猢狲岭。去青柯五里,有峰北悬深崖中,三面绝壁,则白云峰也。舍之南,上苍龙岭,过 日月岩。去犁沟又五里,始上三峰足。望东峰侧而上,谒玉女祠,入迎阳洞。道士李姓者,留余宿。 乃以余晷gu日影,此即剩余时间上东峰,昏返洞 初二日,从南峰北麓上峰顶,悬南崖而下,观避静处。复上,直跻峰绝顶。上有小孔,道土指 为仰天池。旁有黑龙潭。从西下,复上西峰。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叶。旁有玉井甚深, 第16页
徐霞客游记 第十篇 游太华山日记 第 16 页 坑,俯不见底,罡 gāng 高空之强风风乍至,几假翰凭借红色的羽毛飞去。 从南寨东北转,下土山,忽见虎迹虎的足印大如升。草莽中行五六里,得茅庵,击石炊所携米 为粥,啜三四碗,饥渴霍然去。倩庵僧为引龙潭道。下一峰,峰脊渐窄,土石间出,棘蔓翳之,悬 枝以行,忽石削万丈,势不可度。转而上跻,望峰势蜿蜒处趋下,而石削复如前。往复不啻数里, 乃迂过一坳,又五里而道出,则龙潭沟也。仰望前迷路处,危崖欹石俱在万仞峭壁上。流泉喷薄其 中,崖石之阴森崭嶻 j i é山高状者,俱散成霞绮。峡夹涧转,两崖静室如峰房燕垒。凡五里,一龙 潭沉涵疑碧,深不可规测量以丈。又经二龙潭,遂出峡,宿少林寺。 二十四日,从寺西北行,过甘露台,又过初祖庵。北四里,上五乳峰,探初祖洞。洞深二丈, 阔杀之即宽度不及深度,达摩九年面壁处也。洞门下临寺,面对少室。地无泉,故无栖者。下至初 祖庵,庵中供达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质黑章,俨然胡僧立像。中殿六祖手植柏,大已三人围, 碑言自广东置钵中携至者。夹墀二松亚少林。少林松柏俱修伟,不似岳庙偃仆盘曲,此松亦然。下 至甘露台,土阜矗起,上有藏经殿。下台历殿三重,碑碣散布,目不暇接。后为千佛殿,雄丽罕匹。 出饭瑞光上人舍。策骑趋登封道,过轩辕岭,宿大屯。 二十五日,西南行五十里,山冈忽断,即伊阙也,伊水南来经其下,深可浮数石舟。伊阙连冈, 东西横亘,水上编木桥之。渡而西,崖更危耸。一山皆劈为崖,满崖镌佛其上。大洞数十,高皆数 十丈。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顶,顶俱刊小洞,洞俱刊佛其内。虽尺寸之肤,无不满者,望之不可数计 此所记叙,即著名龙门石窟。洞左,泉自山流下,汇为方池,余泻入伊川。山高不及百丈,而清流 淙淙不绝,为此地所难少见之景。伊阙摩肩接毂指接连不断非常繁盛,为楚、豫大道,西北历关、 陕。余由此取西岳道去。 第十篇 游太华山日记 太华山即华山,远望如花擎空,故名。地处陵西省华阴县南,属秦岭东段,北临渭河平原,高出众山,壁 立千仞,以险绝著称。主峰有三:东峰(又称朝阳峰),南峰(落雁峰),西峰(莲花峰)。有“ 自古华山一 条道” 的说法,形容其险状。 该记从入潼关写起,对黄河在潼关的走向、东西大道的情况作了简略的记叙。然后写远望华山之状况,为 进一步描写进行铺垫。 从游记中看,此游所经之地甚多,其记叙也颇杂,如三月初一日记,皆为地名罗列,对具体景观描写较少。 而初二所记“ 从西下,复上西峰… … 旁有玉井甚深” 之句,中间可能有遗漏的文字,因玉井不在西峰、按今之 实情,华山之顶玉女、莲花、落雁峰间的山谷中有镇岳宫,玉井当在其宫前,此处读者需留意辨别。从初三日 起,游记便显得从容而描绘亦更细致,对华山山形之奇,山道之险有所展示。总的看来,该篇游记稍逊于其他 篇目。 二月晦 入潼关,三十五里,乃税驾停宿,税通“ 脱” 西岳庙。黄河从朔漠北方沙漠之地南下, 至潼关,折而东。关正当河、山隘口,北瞰河流,南连华岳,惟此一线为东西大道,以百雉长而高 大之城墙锁之。舍此而北,必渡黄河,南必趋武关,而华岳以南,峭壁层崖,无可度者。未入关, 百里外即见太华屼出云表;及入关,反为冈陇所蔽。行二十里,忽仰见芙蓉片片,已直造其下,不 特三峰秀绝,而东西拥攒诸峰,俱片削层悬。惟北面时有土冈,至此尽脱山骨,竞发为极胜处。 三月初一日,入谒西岳神,登万寿阁。向岳南趋十五里,入云台观。觅导于十方庵。由峪 yǘ山 谷口入,两崖壁立,一溪中出,玉泉院当其左。循溪随峪行十里,为莎萝宫,路始峻。又十里。为 青柯坪,路少坦。五里,过寥阳桥,路遂绝。攀锁铁链上千尺幢,再上百尺峡。从崖左转,上老君 犁沟,过猢狲岭。去青柯五里,有峰北悬深崖中,三面绝壁,则白云峰也。舍之南,上苍龙岭,过 日月岩。去犁沟又五里,始上三峰足。望东峰侧而上,谒玉女祠,入迎阳洞。道士李姓者,留余宿。 乃以余晷 guǐ 日影,此即剩余时间上东峰,昏返洞。 初二日,从南峰北麓上峰顶,悬南崖而下,观避静处。复上,直跻峰绝顶。上有小孔,道士指 为仰天池。旁有黑龙潭。从西下,复上西峰。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叶。旁有玉井甚深
霞客游记第十一篇游太和山日记 以阁掩其上,不知何故。还饭于迎阳。上东峰,悬南崖而下,一小台峙绝壑中,是为棋盘台。既上, 别道士,从旧径下,观白云峰,圣母殿在焉。下到莎萝坪,暮色逼人,急出谷,黑行三里,宿十方 庵。岀青柯坪左上,有極pi渡庵、毛女洞;岀莎萝坪右上,有上方峰;皆华之支峰也。路俱峭削, 以日暮不及登 初三日,行十五里,入岳庙。西五里,出华阴西门,从小径西南二十里、出泓峪,即华山之西 第三峪也。两崖参天而起,夹立甚隘,水奔流其间。循涧南行、倏而东折,倏而西转。盖山壁片削, 俱犬牙错入,行从牙罅中,宛转如江行调舱然。二十里,宿于木杯。自岳庙来,四十五里矣 初四日,行十里,山峪既穷,遂上泓岭。十里,蹑其巅。北望太华,兀立天表。东瞻一峰,嵯 峨特异,土人云赛华山。始悟西南三十里有少华,即此山矣。南下十里,有溪从东南注西北,是为 华阳川。溯川东行十里,南登秦岭,为华阴、洛南界。上下共五里。又十里为黄螺铺。循溪东南下 十里,抵杨氏城 初五日,行二十里,出石门,山始开。又七里,折而东南,入隔凡峪。西南二十里,即洛南县 峪。东南三里,越岭,行峪中。十里、出山,则洛水自西而东,即河南所渡之上流也。渡洛复上岭 曰田家原。五里,下峪中,有水自南来入洛。溯之入,十五里,为景村。山复开,始见稻畦。过此 仍溯流入南峪,南行五里,至草树沟。山空日暮,借宿山家。 自岳庙至木極,俱西南行,过华阳川则东南矣。华阳而南,溪渐大,山渐开,然对面之峰峥峥 高峻挺拔也。下秦岭,至杨氏城。两崖忽开忽合,一时互见,又不比木極峪中,两崖壁立,有回曲 无开合也。 初六日,越岭两重,凡二十五里,饭坞底岔。其西行道,即向洛南者。又东南十里,入商州界 去洛南七十余里矣。又二十五里,上仓龙岭。蜿蜒行岭上,两溪屈曲夹之。五里,下岭,两溪适合。 随溪行老君峪中,十里,暮雨忽至,投宿于峪口, 初七日,行五里,出峪。大溪自西注于东,循之行十里,龙驹寨。寨东去武关九十里,西向商 州,即陕省间道偏僻之捷路,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中意即不比潼关道中少。溪下板船,可胜五石 舟。水自商州西至此,经武关之南,历胡村。至小江口入汉者也。遂趋觅舟。甫定,雨大注,终日 不休,舟不行。 初八日,舟子以贩盐故,久乃行,雨后,怒溪如奔马,两山夹之,曲折萦回,轰雷入地之险 与建溪无异。已而雨复至。午抵影石滩,雨大作,遂泊于小影石滩 初九日,行四十里,过龙关。五十里,北一溪来注,则武关之流也。其地北去武关四十里,盖 商州南境矣。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 船头,不觉欲仙也。又八十里,日才下午,榜人摇船的人以所带盐化迁柴竹,屡止不进。夜宿于山 涯之下。 初十日,五十里,下莲滩。大浪扑入舟中,倾囊倒箧,无不沾濡。二十里,过百姓滩,有峰突 立溪右,崖为水所摧,岌岌欲堕。出蜀西楼,山峡少开,已入南阳淅川境,为秦、豫界。三十里 过胡村。四十里,抵石庙湾,登涯投店。东南去均州,上太和,盖一百三十里云 第十一篇游太和山日记 太和山即武当山。相传真武曾修炼于此,为道教名山,亦以传授武当派拳术著称。山在湖北均县西南境 有72峰、36岩、24涧、11洞、10池、9井等自然风景。其山中殿宇规模宏大,现保留有太和、南岩、紫霄、 遇真、玉虚、五龙等六宫,复真、无和二观。全山游程达60公里。 下笔之初,该篇日记即对太和山(武当山)地区的行政区划予以记叙,并对其风物景色给予了令人爽心悦 目的描绘,如:“自此连通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显然,徐霞客对武当山的印象颇佳。 从“第一山”之米芾书法写起,寻紫霄宫,摩展旗峰,对山中异品榔梅亦有所记载。山峰接踵而至,霞客 笔下生花,至天柱峰,则尽力描摹峰高险绝。继而,对金顶之幽绝亦赞不绝口,文中还有有趣的索取榔梅果实 情节的描写,让人倍感亲切动人。描写滴水、仙侣二岩时,已是游踪将止,但其意兴之浓,不逊于前。 第17页
徐霞客游记 第十一篇 游太和山日记 第 17 页 以阁掩其上,不知何故。还饭于迎阳。上东峰,悬南崖而下,一小台峙绝壑中,是为棋盘台。既上, 别道士,从旧径下,观白云峰,圣母殿在焉。下到莎萝坪,暮色逼人,急出谷,黑行三里,宿十方 庵。出青柯坪左上,有柸 pēi 渡庵、毛女洞;出莎萝坪右上,有上方峰;皆华之支峰也。路俱峭削, 以日暮不及登。 初三日,行十五里,入岳庙。西五里,出华阴西门,从小径西南二十里、出泓峪,即华山之西 第三峪也。两崖参天而起,夹立甚隘,水奔流其间。循涧南行、倏而东折,倏而西转。盖山壁片削, 俱犬牙错入,行从牙罅中,宛转如江行调舱然。二十里,宿于木柸。自岳庙来,四十五里矣。 初四日,行十里,山峪既穷,遂上泓岭。十里,蹑其巅。北望太华,兀立天表。东瞻一峰,嵯 峨特异,土人云赛华山。始悟西南三十里有少华,即此山矣。南下十里,有溪从东南注西北,是为 华阳川。溯川东行十里,南登秦岭,为华阴、洛南界。上下共五里。又十里为黄螺铺。循溪东南下, 三十里,抵杨氏城。 初五日,行二十里,出石门,山始开。又七里,折而东南,入隔凡峪。西南二十里,即洛南县 峪。东南三里,越岭,行峪中。十里、出山,则洛水自西而东,即河南所渡之上流也。渡洛复上岭, 曰田家原。五里,下峪中,有水自南来入洛。溯之入,十五里,为景村。山复开,始见稻畦。过此 仍溯流入南峪,南行五里,至草树沟。山空日暮,借宿山家。 自岳庙至木柸,俱西南行,过华阳川则东南矣。华阳而南,溪渐大,山渐开,然对面之峰峥峥 高峻挺拔也。下秦岭,至杨氏城。两崖忽开忽合,一时互见,又不比木柸峪中,两崖壁立,有回曲 无开合也。 初六日,越岭两重,凡二十五里,饭坞底岔。其西行道,即向洛南者。又东南十里,入商州界, 去洛南七十余里矣。又二十五里,上仓龙岭。蜿蜒行岭上,两溪屈曲夹之。五里,下岭,两溪适合。 随溪行老君峪中,十里,暮雨忽至,投宿于峪口。 初七日,行五里,出峪。大溪自西注于东,循之行十里,龙驹寨。寨东去武关九十里,西向商 州,即陕省间道偏僻之捷路,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中意即不比潼关道中少。溪下板船,可胜五石 舟。水自商州西至此,经武关之南,历胡村。至小江口入汉者也。遂趋觅舟。甫定,雨大注,终日 不休,舟不行。 初八日,舟子以贩盐故,久乃行,雨后,怒溪如奔马,两山夹之,曲折萦回,轰雷入地之险, 与建溪无异。已而雨复至。午抵影石滩,雨大作,遂泊于小影石滩。 初九日,行四十里,过龙关。五十里,北一溪来注,则武关之流也。其地北去武关四十里,盖 商州南境矣。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 船头,不觉欲仙也。又八十里,日才下午,榜人摇船的人以所带盐化迁柴竹,屡止不进。夜宿于山 涯之下。 初十日,五十里,下莲滩。大浪扑入舟中,倾囊倒箧,无不沾濡。二十里,过百姓滩,有峰突 立溪右,崖为水所摧,岌岌欲堕。出蜀西楼,山峡少开,已入南阳淅川境,为秦、豫界。三十里, 过胡村。四十里,抵石庙湾,登涯投店。东南去均州,上太和,盖一百三十里云。 第十一篇 游太和山日记 太和山即武当山。相传真武曾修炼于此,为道教名山,亦以传授武当派拳术著称。山在湖北均县西南境, 有 72 峰、36 岩、24 涧、11 洞、10 池、9 井等自然风景。其山中殿宇规模宏大,现保留有太和、南岩、紫霄、 遇真、玉虚、五龙等六宫,复真、无和二观。全山游程达 60 公里。 下笔之初,该篇日记即对太和山(武当山)地区的行政区划予以记叙,并对其风物景色给予了令人爽心悦 目的描绘,如:“ 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显然,徐霞客对武当山的印象颇佳。 从“ 第一山” 之米芾书法写起,寻紫霄宫,摩展旗峰,对山中异品榔梅亦有所记载。山峰接踵而至,霞客 笔下生花,至天柱峰,则尽力描摹峰高险绝。继而,对金顶之幽绝亦赞不绝口,文中还有有趣的索取榔梅果实 情节的描写,让人倍感亲切动人。描写滴水、仙侣二岩时,已是游踪将止,但其意兴之浓,不逊于前
霞客游记第十一篇游太和山日记 武当乃道教名山,霞客笔下的仙观玉宇也处处透出道教风味,对各祠、殿的描绘也精练纯粹 更有结尾处对杏花美景、桃雨烟柳的再现,显示出一种对名山仙道的美好情感。 十一日,登仙猿岭。十余里,有枯溪小桥,为郧县境,乃河南、湖广界。东五里,有池一泓 青泉,上源不见所自来,而下流淙淙,地又属淅川。盖二县界址相错,依山溪曲折,路经其间故 也。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 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 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 高下鳞次,不似山、陕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叫,日方下舂,竟止坞中曹家店。 十二日,行五里,上火龙岭。下岭随流岀峡,四十里,下行头冈。十五里,抵红粉渡,汉水汪 然西来,涯下苍壁悬空,清流绕面。循汉东行,抵均州。静乐宫当州之中,踞城之半,规制宏整。 停行李于南城外,定计明晨登山 十三日,骑而南趋,石道平敞。三十里,越一石梁,有溪自西东注,即太和下流入汉者。越桥 为迎恩宫,西向。前有碑大书“第一山”三字,乃米襄阳即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笔,书法飞动,当 亦第一。又十里,过草店,襄阳来道,亦至此合。路渐西向,过遇真宫,越两隘下,入坞中。从此 西行数里,为趋玉虚道;南跻上岭,则走紫霄间道也。登岭。自草店至此,共十里,为回龙观。望 岳顶青紫插天,然相去尚五十里。满山乔木夹道,密布上下,如行绿慕中。 从此沿山行,下而复上,共二十里,过太子坡。又下入坞中,有石梁跨溪,是为九渡涧下流 上为平台十八盘,即走紫霄登太和大道;左入溪,即溯九渡涧,向琼台观及八仙罗公院诸路也。峻 登十里,则紫霄宫在焉。紫霄前临禹迹池,背倚展旗峰,层台杰殿,高敞特异。入殿瞻谒。由殿右 上跻,直造展旗峰之西。峰畔有太子洞、七星岩,俱不暇问。共五里,过南岩之南天门。舍之西 度岭,谒榔仙祠。祠与南岩对峙,前有榔树特大,无寸肤,赤干耸立,纤芽未发。旁多榔梅树,亦 高耸,花色深浅如桃杏,蒂垂丝作海棠状。梅与榔本山中两种,相传玄帝插梅寄榔将梅嫁接于榔, 成此异种云。 共五里,过虎头岩。又三里,抵斜桥。突峰悬崖,屡屡而是,径多循峰隙上。五里,至三天门, 过朝天宫,皆石级曲折上跻,两旁以铁柱悬索。由三天门而二天门、一天门,率取径峰坳间,悬级 直上。路虽陡峻,而石级既整,栏索钩连,不似华山悬空飞度也。太和宫在三天门内。日将晡b黄 昏,竭力造金顶,所谓天柱峰也。山顶众峰,皆如覆钟峙鼎,离离攒立;天柱中悬,独岀众峰之表, 四旁崭绝。峰顶平处,纵横止及寻丈。金殿峙其上,中奉玄帝及四将,炉案俱具,悉以金为之。督 以一千户、一提点,需索香金,不啻御夺。余入叩匆匆,而门已阖,遂下宿太和宫 十四日,更衣上金顶。瞻叩毕,天宇澄朗,下瞰诸峰,近者鹄hu天鹅峙,远者罗列,诚天真奥 也实在是未受人世礼俗影响的中心腹地!遂从三天门之右小径下峡中。此径无级无索,乱峰离立 路穿其间,迥觉幽胜。三里余,抵蜡烛峰右,泉涓涓溢岀路旁,下为蜡烛涧。循涧右行三里余,峰 随山转,下见平丘中开,为上琼台观。其旁榔梅数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绚烂岩际。地既 幽绝,景复殊异。余求榔梅实,观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系禁物。前有人携岀三四枚,道流 即道土株连破家者数人。”余不信,求之益力,出数枚畀b给予余,皆已黝烂,且订约定无令人知 及趋中琼台,余复求之,主观仍辞谢弗有。因念由下琼台而出,可往玉虚岩,便失南岩紫霄,奈何 得一失二,不若仍由旧径上,至路旁泉溢处,左越蜡烛峰,去南岩应较近。忽后有追呼者,则中琼 台小黄冠即小道土以师命促余返。观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两枚,少慰公怀。但一泄于人, 罪立至矣。”岀而视之,形侔ru相同金橘,漉丨谚渗以蜂液,金相玉质,非凡品也。珍谢别去。复 上三里余,直造蜡烛峰坳中。峰参差廉利棱角锋利,人影中度,兀兀欲动。既度,循崖宛转,连越 数重。峰头土石,往往随地异色。既而闻梵颂声,则仰见峰顶遥遥上悬,已岀朝天宫右矣。仍上八 里,造南岩之南天门,趋谒正殿,右转入殿后,崇崖嵌空,如悬廊复道,蜿蜒山半,下临无际,是 名南岩,亦名紫霄岩,为三十六岩之最,天柱峰正当其面。自岩还至殿左,历级坞中,数抱松杉 连阴挺秀。层台孤悬,高峰四眺,是名飞昇台。暮返宫,贿其小徒,复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之 第18页
徐霞客游记 第十一篇 游太和山日记 第 18 页 武当乃道教名山,霞客笔下的仙观玉宇也处处透出道教风味,对各祠、殿的描绘也精练纯粹。 更有结尾处对杏花美景、桃雨烟柳的再现,显示出一种对名山仙道的美好情感。 十一日,登仙猿岭。十余里,有枯溪小桥,为郧县境,乃河南、湖广界。东五里,有池一泓, 曰青泉,上源不见所自来,而下流淙淙,地又属淅川。盖二县界址相错,依山溪曲折,路经其间故 也。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 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 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 高下鳞次,不似山、陕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叫,日方下舂,竟止坞中曹家店。 十二日,行五里,上火龙岭。下岭随流出峡,四十里,下行头冈。十五里,抵红粉渡,汉水汪 然西来,涯下苍壁悬空,清流绕面。循汉东行,抵均州。静乐宫当州之中,踞城之半,规制宏整。 停行李于南城外,定计明晨登山。 十三日,骑而南趋,石道平敞。三十里,越一石梁,有溪自西东注,即太和下流入汉者。越桥 为迎恩宫,西向。前有碑大书“ 第一山” 三字,乃米襄阳即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笔,书法飞动,当 亦第一。又十里,过草店,襄阳来道,亦至此合。路渐西向,过遇真宫,越两隘下,入坞中。从此 西行数里,为趋玉虚道;南跻上岭,则走紫霄间道也。登岭。自草店至此,共十里,为回龙观。望 岳顶青紫插天,然相去尚五十里。满山乔木夹道,密布上下,如行绿慕中。 从此沿山行,下而复上,共二十里,过太子坡。又下入坞中,有石梁跨溪,是为九渡涧下流。 上为平台十八盘,即走紫霄登太和大道;左入溪,即溯九渡涧,向琼台观及八仙罗公院诸路也。峻 登十里,则紫霄宫在焉。紫霄前临禹迹池,背倚展旗峰,层台杰殿,高敞特异。入殿瞻谒。由殿右 上跻,直造展旗峰之西。峰畔有太子洞、七星岩,俱不暇问。共五里,过南岩之南天门。舍之西, 度岭,谒榔仙祠。祠与南岩对峙,前有榔树特大,无寸肤,赤干耸立,纤芽未发。旁多榔梅树,亦 高耸,花色深浅如桃杏,蒂垂丝作海棠状。梅与榔本山中两种,相传玄帝插梅寄榔将梅嫁接于榔, 成此异种云。 共五里,过虎头岩。又三里,抵斜桥。突峰悬崖,屡屡而是,径多循峰隙上。五里,至三天门, 过朝天宫,皆石级曲折上跻,两旁以铁柱悬索。由三天门而二天门、一天门,率取径峰坳间,悬级 直上。路虽陡峻,而石级既整,栏索钩连,不似华山悬空飞度也。太和宫在三天门内。日将晡 bū黄 昏,竭力造金顶,所谓天柱峰也。山顶众峰,皆如覆钟峙鼎,离离攒立;天柱中悬,独出众峰之表, 四旁崭绝。峰顶平处,纵横止及寻丈。金殿峙其上,中奉玄帝及四将,炉案俱具,悉以金为之。督 以一千户、一提点,需索香金,不啻御夺。余入叩匆匆,而门已阖,遂下宿太和宫。 十四日,更衣上金顶。瞻叩毕,天宇澄朗,下瞰诸峰,近者鹄 hú天鹅峙,远者罗列,诚天真奥 区也实在是未受人世礼俗影响的中心腹地!遂从三天门之右小径下峡中。此径无级无索,乱峰离立, 路穿其间,迥觉幽胜。三里余,抵蜡烛峰右,泉涓涓溢出路旁,下为蜡烛涧。循涧右行三里余,峰 随山转,下见平丘中开,为上琼台观。其旁榔梅数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绚烂岩际。地既 幽绝,景复殊异。余求榔梅实,观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 此系禁物。前有人携出三四枚,道流 即道士株连破家者数人。” 余不信,求之益力,出数枚畀 bì 给予余,皆已黝烂,且订约定无令人知。 及趋中琼台,余复求之,主观仍辞谢弗有。因念由下琼台而出,可往玉虚岩,便失南岩紫霄,奈何 得一失二,不若仍由旧径上,至路旁泉溢处,左越蜡烛峰,去南岩应较近。忽后有追呼者,则中琼 台小黄冠即小道士以师命促余返。观主握手曰:“ 公渴求珍植,幸得两枚,少慰公怀。但一泄于人, 罪立至矣。” 出而视之,形侔 móu 相同金橘,漉 l ù渗以蜂液,金相玉质,非凡品也。珍谢别去。复 上三里余,直造蜡烛峰坳中。峰参差廉利棱角锋利,人影中度,兀兀欲动。既度,循崖宛转,连越 数重。峰头土石,往往随地异色。既而闻梵颂声,则仰见峰顶遥遥上悬,已出朝天宫右矣。仍上八 里,造南岩之南天门,趋谒正殿,右转入殿后,崇崖嵌空,如悬廊复道,蜿蜒山半,下临无际,是 名南岩,亦名紫霄岩,为三十六岩之最,天柱峰正当其面。自岩还至殿左,历级坞中,数抱松杉, 连阴挺秀。层台孤悬,高峰四眺,是名飞昇台。暮返宫,贿其小徒,复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之
徐客游记第十二篇闽游日记前 不可得矣。 十五日,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洞在悬崖间。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舆 者轿夫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 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桥,始有流泉 声,然不随涧行。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蒨qian野草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 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 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视碧落,宛若瓮口。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 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 里,得凌虛岩。岩倚重峦,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 即唐末隐士陈抟,号希夷先生习静处。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蒨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 台,即下山至草店。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 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 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 树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 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 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岀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第十二篇闽游日记前 闽即福建省的简称。秦时即设闽中郡。该省最大的河流称闽江,因此该省简称“闽”。《闽游日记》分前 后两部分,前部即是作者于1628年游时所记,后部则是作者1630年再次游闽时的记录,因游览线路不同,故 所记所感俱不同 《闽游日记》分前后两篇 前篇记叙他于公元1628年入闽游历所见,后篇则叙公元1630年他再次游闽所见。在此之前,徐霞客于公 元1616年游武夷山,公元1620年游九鲤湖,均分别作记。 前篇记叙了他由丹枫岭入闽,经浦城达今建瓯,再至延平府(今南平),乘舟达永安。中途兴游金斗山 对其乔松艳草、水色山光颇为留连,在廷平,游历玉华洞,并对在延平遇雪作了有趣记录,尽抒赤足奔于雪中 的自然豪情,至于对玉华洞的描绘,极尽曲折手法,对洞外洞内之景皆观察细致,对洞内钟乳形态、颜色的描 绘也尽其手段,显示出他对自然的高妙体悟。在永安,登临马山岭,远眺众山,心中爽快。 再南下,向漳平进发;再乘船入九龙江,对沿江两岸之境颇着笔墨,并对其江流水况亦作了描述 此游记止记于抵南靖。 后篇所记是公元1630年入闽的游历。此次重记仙霞岭风光,其游迹有的与前次相同,亦有新的探险,如游 龙洞、探龙池,脱衣奤力摩背贴胸而入之情景,既显其地之险胜又显其人之执著,非如此不能见新景。其下的 描绘记游多笔墨酣畅,对山峰石笋、嫰绿浮烟俱尽情细写,直至延平。 到永安境内,游巩川(今贡川),描述山岩溪水甚精妙。特别对桃源洞之景的描绘引人入胜。入九龙江 对江流石岸峰烟树影多有妙笔,其刻画之精细比前篇胜岀一筹。因其次游是受漳州司理所邀,故游踪以抵漳州 崇祯改元戊辰之仲春(即1628年,崇祯朱由检即位,更改年号,故称”改元”),发兴为闽、广 游。二十日,始成行。三月十一日,抵江山之青湖,为入闽登陆道。十五里,出石门街,与江郎为 面,如故人再晤。十五里,至峡口,已暮。又行十五里,宿于山坑 十二日,二十里,登仙霞岭。三十五里,登丹枫岭,岭南即福建界。又七里,西有路越岭而来 乃江西永丰道,去永丰尚八十里。循溪折而东,八里至梨岭麓,四里登其巅,前六里,宿于九牧。 第19页
徐霞客游记 第十二篇 闽游日记前 第 19 页 不可得矣。 十五日,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洞在悬崖间。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舆 者轿夫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 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桥,始有流泉 声,然不随涧行。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蒨 qi àn 野草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 耀远近。 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 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视碧落,宛若瓮口。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 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 里,得凌虚岩。岩倚重峦,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 即唐末隐士陈抟,号希夷先生习静处。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蒨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 台,即下山至草店。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 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 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 树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 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 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第十二篇 闽游日记前 闽即福建省的简称。秦时即设闽中郡。该省最大的河流称闽江,因此该省简称“ 闽” 。《闽游日记》分前 后两部分,前部即是作者于 1628 年游时所记,后部则是作者 1630 年再次游闽时的记录,因游览线路不同,故 所记所感俱不同。 《闽游日记》分前后两篇。 前篇记叙他于公元 1628 年入闽游历所见,后篇则叙公元 1630 年他再次游闽所见。在此之前,徐霞客于公 元 1616 年游武夷山,公元 1620 年游九鲤湖,均分别作记。 前篇记叙了他由丹枫岭入闽,经浦城达今建瓯,再至延平府(今南平),乘舟达永安。中途兴游金斗山, 对其乔松艳草、水色山光颇为留连,在廷平,游历玉华洞,并对在延平遇雪作了有趣记录,尽抒赤足奔于雪中 的自然豪情,至于对玉华洞的描绘,极尽曲折手法,对洞外洞内之景皆观察细致,对洞内钟乳形态、颜色的描 绘也尽其手段,显示出他对自然的高妙体悟。在永安,登临马山岭,远眺众山,心中爽快。 再南下,向漳平进发;再乘船入九龙江,对沿江两岸之境颇着笔墨,并对其江流水况亦作了描述。 此游记止记于抵南靖。 后篇所记是公元 1630 年入闽的游历。此次重记仙霞岭风光,其游迹有的与前次相同,亦有新的探险,如游 龙洞、探龙池,脱衣奋力摩背贴胸而入之情景,既显其地之险胜又显其人之执著,非如此不能见新景。其下的 描绘记游多笔墨酣畅,对山峰石笋、嫩绿浮烟俱尽情细写,直至延平。 到永安境内,游巩川(今贡川),描述山岩溪水甚精妙。特别对桃源洞之景的描绘引人入胜。入九龙江, 对江流石岸峰烟树影多有妙笔,其刻画之精细比前篇胜出一筹。因其次游是受漳州司理所邀,故游踪以抵漳州 为止。 崇祯改元戊辰之仲春(即 1628 年,崇祯朱由检即位,更改年号,故称“ 改元”),发兴为闽、广 游。二十日,始成行。三月十一日,抵江山之青湖,为入闽登陆道。十五里,出石门街,与江郎为 面,如故人再晤。十五里,至峡口,已暮。又行十五里,宿于山坑。 十二日,二十里,登仙霞岭。三十五里,登丹枫岭,岭南即福建界。又七里,西有路越岭而来, 乃江西永丰道,去永丰尚八十里。循溪折而东,八里至梨岭麓,四里登其巅,前六里,宿于九牧
徐霞客游记第十二篇闽游日记前 十三日,三十五里,过岭,饭于仙阳。仙阳岭不甚高,而山鹃丽日,颇可爱。饭后得舆,三十 里抵浦城,日未晡也。时道路俱传泉、兴海盗为梗,宜由延平上永安。余亦久蓄玉华之兴,遂觅延 平舟。 十四日,舟发四十里,至观前。舟子省家探望家园早泊,余遂过浮桥,循溪左登金斗山。石磴 修整,乔松艳草,幽袭人裾。过三亭,入玄帝宫,由殿后登岭。兀兀中悬,四山环拱,重流带之, 风烟欲暝,步步惜别! 十五日,辨色天微眀即行。悬流鼓楫奔流的江水趋动舟船,一百二十里,泊水矶。风雨彻旦, 溪喧如雷。 十六日,六十里,至双溪口,与崇安水合。又五十五里,抵建宁郡。雨不止。 十七日,水涨数丈,同舟俱阁搁浅不行。上午得三板舟,附搭乘之行。四十里,太平驿,四十 里,大横驿,过如飞鸟。三十里,黯淡滩,水势奔涌。余昔游鲤湖过此,但见穹石崿山崖峙,舟穿 其间,初不谓险;今则白波山立,石悉没形,险倍昔时。十里,至延平。 十八日,余以轻装出西门,为玉年洞游。南渡溪,令奴携行囊由沙县上水,至永安相待。余陆 行四十里,渡沙溪而西。将乐之水从西来,沙县之水从南来,至此合流,亦如延平之合建溪也。南 折入山,六十里,宿三连铺,乃瓯宁、南平、顺昌三县之界 十九日,五里,越白沙岭,是为顺昌境。又二十五里,抵县。县临水际,邵武之水从西来,通 光泽;归化之水从南来,俱会城之东南隅。隔水望城,如溪堤带流也。循水南行三十里,至杜源 忽雪片如掌。十五里至将乐境,乃杨龟山故里也。又十五里,为高滩铺。阴霾尽舒,碧空如濯,旭 日耀芒,群峰积雪,有如环玉。闽中以雪为奇,得之舂末为尤奇。村氓市媪老太婆,俱曝日提炉; 而余赤足飞腾,良大快也!二十五里,宿于山涧渡之村家 十日,渡山涧,溯大溪南行。两山成门曰莒峡。溪崖不受趾,循山腰行。十里,出莒峡铺 山始开。又十里,入将乐。出南关,渡溪而南,东折入山,登滕岭。南三里,为玉华洞道。先是过 滕岭即望东南两峰耸立,翠壁嶙岣,迥与诸峰分形异色。抵其麓,一尾横曳,回护洞门。门在山坳 间,不甚轩豁,而森碧上交,清流出其下,不觉神骨俱冷。山半有明台庵,洞后门所经。余时未饭, 复出道左登岭。石磴萦松,透石三里,青芙蓉顿开,庵当其中。饭于庵,仍下至洞前门,觅善导者。 乃碎斫松节置竹篓中,导者肩负之,手提铁络,置松燃火,炽辄益之。初λ,历级而下者数尺,即 流所从出也。溯流屈曲,度木板者数四,倏隘倏穹,倏上倏下,石色或白或黄,石骨或悬或竖,惟 茘枝柱″、风泪烛″、〃幔天帐″、〃达摩渡江″、〃仙人田”、〃葡萄伞"″、〃仙钟”、“仙鼓″最肖。沿 流既穷,悬级而上,是称″九重楼'。遥望空濛,忽曙色欲来,所谓ˆ五更天″也。至此最奇,恰与 张公洞由暗而明者一致。盖洞门斜启,玄朗映彻,犹未睹天碧也。从侧岭仰瞩,得洞门一隙,直受 明。其洞口由高而坠,弘含奇瑰,亦与张公同。第张公森悬诡丽者,俱罗于受明之处;此洞眩巧 争奇,遍布幽奥,而辟户更拓。两洞同异,正在伯仲间也。拾级上达洞顶,则穹崖削天,左右若青 玉赪 cheng红色肤,实出张公所未备。下山即为田塍。四山环锁,水出无路,汩然中坠,盖即洞间 之流、此所从入也。复登山半,过明台庵。庵僧曰:是山石骨棱厉,透露处层层有削玉裁云态,苦 为草树所翳,故游者知洞而不知峰。”遂导余上拾鸟道,下披蒙茸,得星窟焉。三面削壁丛悬,下坠 数丈。窟旁有野橘三株,垂实累累。从山腰右转一二里,忽两山交脊处,棘翳四塞,中有石磴齿齿, 萦回于悬崖夹石间。仰望峰顶,一笋森森独秀。遂由洞后穹崖之上,再历石门,下浴庵中,宿焉。 二十一日,仍至将乐南门,取永安道 二十四日,始至永安,舟奴犹未至 十五日,坐待奴于永安旅舍。乃市顺昌酒,浮白饮酒楼下。忽呼声不绝,则延平奴也。遂定 日早行计。 十六日,循城溯溪,东南二十里,转而南二十五里,登大泄岭,岧峣tiaσyao高峻行云雾中。 如是十五里,得平阪,曰林田。时方下午,雨大,竟止。林田有两溪自南来,东浑赤如血,西则 含绿,至此合流 第20页
徐霞客游记 第十二篇 闽游日记前 第 20 页 十三日,三十五里,过岭,饭于仙阳。仙阳岭不甚高,而山鹃丽日,颇可爱。饭后得舆,三十 里抵浦城,日未晡也。时道路俱传泉、兴海盗为梗,宜由延平上永安。余亦久蓄玉华之兴,遂觅延 平舟。 十四日,舟发四十里,至观前。舟子省家探望家园早泊,余遂过浮桥,循溪左登金斗山。石磴 修整,乔松艳草,幽袭人裾。过三亭,入玄帝宫,由殿后登岭。兀兀中悬,四山环拱,重流带之, 风烟欲暝,步步惜别! 十五日,辨色天微明即行。悬流鼓楫奔流的江水趋动舟船,一百二十里,泊水矶。风雨彻旦, 溪喧如雷。 十六日,六十里,至双溪口,与崇安水合。又五十五里,抵建宁郡。雨不止。 十七日,水涨数丈,同舟俱阁搁浅不行。上午得三板舟,附搭乘之行。四十里,太平驿,四十 里,大横驿,过如飞鸟。三十里,黯淡滩,水势奔涌。余昔游鲤湖过此,但见穹石崿山崖峙,舟穿 其间,初不谓险;今则白波山立,石悉没形,险倍昔时。十里,至延平。 十八日,余以轻装出西门,为玉年洞游。南渡溪,令奴携行囊由沙县上水,至永安相待。余陆 行四十里,渡沙溪而西。将乐之水从西来,沙县之水从南来,至此合流,亦如延平之合建溪也。南 折入山,六十里,宿三连铺,乃瓯宁、南平、顺昌三县之界。 十九日,五里,越白沙岭,是为顺昌境。又二十五里,抵县。县临水际,邵武之水从西来,通 光泽;归化之水从南来,俱会城之东南隅。隔水望城,如溪堤带流也。循水南行三十里,至杜源, 忽雪片如掌。十五里至将乐境,乃杨龟山故里也。又十五里,为高滩铺。阴霾尽舒,碧空如濯,旭 日耀芒,群峰积雪,有如环玉。闽中以雪为奇,得之春末为尤奇。村氓市媪老太婆,俱曝日提炉; 而余赤足飞腾,良大快也!二十五里,宿于山涧渡之村家。 二十日,渡山涧,溯大溪南行。两山成门曰莒峡。溪崖不受趾,循山腰行。十里,出莒峡铺, 山始开。又十里,入将乐。出南关,渡溪而南,东折入山,登滕岭。南三里,为玉华洞道。先是过 滕岭即望东南两峰耸立,翠壁嶙峋,迥与诸峰分形异色。抵其麓,一尾横曳,回护洞门。门在山坳 间,不甚轩豁,而森碧上交,清流出其下,不觉神骨俱冷。山半有明台庵,洞后门所经。余时未饭, 复出道左登岭。石磴萦松,透石三里,青芙蓉顿开,庵当其中。饭于庵,仍下至洞前门,觅善导者。 乃碎斫松节置竹篓中,导者肩负之,手提铁络,置松燃火,烬辄益之。初入,历级而下者数尺,即 流所从出也。溯流屈曲,度木板者数四,倏隘倏穹,倏上倏下,石色或白或黄,石骨或悬或竖,惟 “ 荔枝柱” 、“ 风泪烛” 、“ 幔天帐” 、“ 达摩渡江” 、“ 仙人田” 、“ 葡萄伞” 、“ 仙钟” 、“ 仙鼓” 最肖。沿 流既穷,悬级而上,是称“ 九重楼”。遥望空濛,忽曙色欲来,所谓“ 五更天” 也。至此最奇,恰与 张公洞由暗而明者一致。盖洞门斜启,玄朗映彻,犹未睹天碧也。从侧岭仰瞩,得洞门一隙,直受 圆明。其洞口由高而坠,弘含奇瑰,亦与张公同。第张公森悬诡丽者,俱罗于受明之处;此洞眩巧 争奇,遍布幽奥,而辟户更拓。两洞同异,正在伯仲间也。拾级上达洞顶,则穹崖削天,左右若青 玉赪 chēng 红色肤,实出张公所未备。下山即为田塍。四山环锁,水出无路,汩然中坠,盖即洞间 之流、此所从入也。复登山半,过明台庵。庵僧曰:“ 是山石骨棱厉,透露处层层有削玉裁云态,苦 为草树所翳,故游者知洞而不知峰。” 遂导余上拾鸟道,下披蒙茸,得星窟焉。三面削壁丛悬,下坠 数丈。窟旁有野橘三株,垂实累累。从山腰右转一二里,忽两山交脊处,棘翳四塞,中有石磴齿齿, 萦回于悬崖夹石间。仰望峰顶,一笋森森独秀。遂由洞后穹崖之上,再历石门,下浴庵中,宿焉。 二十一日,仍至将乐南门,取永安道。 二十四日,始至永安,舟奴犹未至。 二十五日,坐待奴于永安旅舍。乃市顺昌酒,浮白饮酒楼下。忽呼声不绝,则延平奴也。遂定 明日早行计。 二十六日,循城溯溪,东南二十里,转而南二十五里,登大泄岭,岧峣 t i āoyáo 高峻行云雾中。 如是十五里,得平阪,曰林田。时方下午,雨大,竟止。林田有两溪自南来,东浑赤如血,西则一 川含绿,至此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