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第四篇游黄山日记 上一峰,至平天。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矶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矿阳为前海 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sh e地名,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矿,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xiao变虚,即肚子很饿,遂入砬后一庵。 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谓 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 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 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余侧身攀踞其上,而浔阳踞大顶相对,各夸胜绝。 下入庵,黄粱已熟。饭后,北向过一岭,踯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狮子枺,即智空所指宿处。 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胜。”从之。俯窥其阴,则乱峰列岫,争 奇并起。循之西,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谓接引崖也。度崖,空石罅 而上,乱石危缀间,构木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下崖,循而东,里许 为石笋矶。矶脊斜亘,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矶侧一峰突起,多奇石 怪松。登之,俯瞰壑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 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霞光设茶,引登前楼。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 僧谓: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气。”余默然,知为雨兆也。 初七日,四山雾合。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甚指雾气非常凝滞厚重,若以庵为界者,即 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晨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坞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 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所谓“扰龙松”是也。 攀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 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亠胜。登眺间,沉雾渐爽舒朗,急由石 笋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 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步一悚 行五里,左峰腋一窦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状,则僧坐石”也。下 五里,径稍夷,循涧而行。忽前润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久之,一阙新崩,片片欲堕,始得路。 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天牌”亦谓仙人榜"。又前,鲤鱼石;又前 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 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至是始芳。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 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还餐松谷,往宿旧庵。 余初至松谷,疑已平地,及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县共三十五里云。 初八日,拟寻石笋奥境,竟为天夺,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亦愈厚。余急欲趋炼丹 台,遂转西南。三里,为雾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 初九日,通午少霁q晴。庵僧慈明,甚夸西南一带峰岫不减石笋矿,有″秃颅朝天”、达摩面 壁”诸名。余拉浔阳蹈乱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诸峦,南向即丹台诸坞,大抵可与狮峰竞驾,未得 比肩石笋也。雨踵至,急返庵 初十日,晨雨如注,午少停。策杖二里,过飞来峰,此平天砬之西北岭也。其阳坞中,峰壁森 峭,正与丹台环绕。二里,抵台。一峰西垂,顶颇平伏。三面壁翠合沓重叠,前一小峰起坞中,其 外则翠微峰、三海门蹄股拱峙。登眺久之。东南一里,绕出平天砡下。雨复大至,急下天门。两崖 隘肩,崖额飞泉,俱从人顶泼下。岀天门,危崖悬叠,路缘崖半,比后海一带森峰峭壁,又转一境。 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转酷肖,来时忽不及察,今行雨中,颇稔其异,询之始知。已趋大悲庵 由其旁复趋一庵,宿悟空上人处。 十一日,上百步云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崛岈,兀兀ⅶ挺立高耸欲动,前ˆ 以雪掩其险,至此骨意俱悚。上云梯,即登莲花峰道。又下转,由峰侧而λ,即文殊院、莲花洞道 也。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汤院,复浴。由汤口岀,二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东潭,溪涨不能渡而 第6页
徐霞客游记 第四篇 游黄山日记 第 6 页 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 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 sh è地名,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 xi āo 变虚,即肚子很饿,遂入矼后一庵。 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 新日太皎,恐非老睛。” 因指一僧谓 余曰:“ 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余如言登顶,则 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 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余侧身攀踞其上,而浔阳踞大顶相对,各夸胜绝。 下入庵,黄粱已熟。饭后,北向过一岭,踯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狮子林,即智空所指宿处。 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遂指庵北二峰曰:“ 公可先了此胜。” 从之。俯窥其阴,则乱峰列岫,争 奇并起。循之西,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谓接引崖也。度崖,空石罅 而上,乱石危缀间,构木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下崖,循而东,里许, 为石笋矼。矼脊斜亘,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矼侧一峰突起,多奇石 怪松。登之,俯瞰壑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 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霞光设茶,引登前楼。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 僧谓:“ 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气。” 余默然,知为雨兆也。 初七日,四山雾合。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甚指雾气非常凝滞厚重,若以庵为界者,即 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晨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坞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 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所谓“ 扰龙松” 是也。 攀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 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登眺间,沉雾渐爽舒朗,急由石 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 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行五里,左峰腋一窦透明,曰“ 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状,则“ 僧坐石” 也。下 五里,径稍夷,循涧而行。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久之,一阙新崩,片片欲堕,始得路。 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 天牌” ,亦谓“ 仙人榜” 。又前,鲤鱼石;又前, 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 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至是始芳。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 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还餐松谷,往宿旧庵。 余初至松谷,疑已平地,及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县共三十五里云。 初八日,拟寻石笋奥境,竟为天夺,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亦愈厚。余急欲趋炼丹 台,遂转西南。三里,为雾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 初九日,逾午少霁 qì 晴。庵僧慈明,甚夸西南一带峰岫不减石笋矼,有“ 秃颅朝天” 、“ 达摩面 壁” 诸名。余拉浔阳蹈乱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诸峦,南向即丹台诸坞,大抵可与狮峰竞驾,未得 比肩石笋也。雨踵至,急返庵。 初十日,晨雨如注,午少停。策杖二里,过飞来峰,此平天矼之西北岭也。其阳坞中,峰壁森 峭,正与丹台环绕。二里,抵台。一峰西垂,顶颇平伏。三面壁翠合沓重叠,前一小峰起坞中,其 外则翠微峰、三海门蹄股拱峙。登眺久之。东南一里,绕出平天矼下。雨复大至,急下天门。两崖 隘肩,崖额飞泉,俱从人顶泼下。出天门,危崖悬叠,路缘崖半,比后海一带森峰峭壁,又转一境。 “ 海螺石” 即在崖旁,宛转酷肖,来时忽不及察,今行雨中,颇稔其异,询之始知。已趋大悲庵, 由其旁复趋一庵,宿悟空上人处。 十一日,上百步云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崡岈,兀兀 wù挺立高耸欲动,前下时 以雪掩其险,至此骨意俱悚。上云梯,即登莲花峰道。又下转,由峰侧而入,即文殊院、莲花洞道 也。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汤院,复浴。由汤口出,二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东潭,溪涨不能渡而
徐霞客游记第五篇游武彝山日记 止。黄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岀太平;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平入江;惟汤口西有流,至 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 第五篇游武舞山日记 武彝山亦称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县城南15公里处,为海拔600米左右的一片低山,方圆60公里,有36 峰布列在武彝溪两岸。溪水淸碧,浪环九曲。乘竹筏游溪,可兼览山水之胜。 徐霞客游览黄山后,即入福建崇安,开始了他的武彝之游。 武彝山为福建著名风景区,虽无特别的高峰,但山中奇景甚多,特别是武彝溪两岸,除了有自然天成的石 峰涧水外,还有悬棺这一人文景观,记中所记之”架壑舟”即是船形悬棺。徐霞客先是乘船沿溪而游,记叙了 武彝山中36峰中之大部分山峰。其记以溪水回曲为线索,几乎每曲都有不同景观,然后登陆从山中行,对山中 寺庙以及飞瀑林木都一一历尽,游记语言徐缓自然,行笔正如慢水行舟,十分舒畅。但本记似乎并无浓墨重彩 之处,大概因其景色难分高下,难以取舍所致。 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616年),这是徐霞客游芜山后入闽游的时间出崇安南门,觅舟。西北 溪自分水关,东北一溪自温岭关,合注于县南,通郡省而入海。顺流三十里,见溪边一峰横欹 峰独耸。余咤而瞩目感到吃惊而注目凝望,则欹者幔亭峰,耸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东冋而入大 溪者,即武彝溪也。冲祐宫傍峰临溪。余欲先抵九曲,然后顺流探历,遂舍宫不登,逆流而进。流 甚驶,舟子跣行光着脚走路溪间以挽舟。第一曲,右为幔亭峰、大王峰,左为狮子峰、观音岩。而 溪右之濒水者曰水光石,上题刻殆d几乎遍。二曲之右为铁板嶂、翰墨岩,左为兜鍪ru峰、玉 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型峭立,间有三孔作“品子状三曲右为会仙岩,在为小藏峰、大藏峰。 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数孔,乱插木板如机杼。一小舟斜架穴口木末,号曰“架壑舟”。四曲右为钓 鱼台、希真岩,左为鸡栖岩、晏仙岩。鸡栖岩半有洞,外隘狭窄中宏,横插木板,宛然埘懈shje 恰似鸡巢中鸡栖小木桩。下-潭深碧,为卧龙潭。其右大隐屏、接笋峰,左更衣台、天柱峰者,五 曲也。文公书院正在大隐屏下。抵六曲,右为仙掌岩、天游峰,左为晚对峰、响声岩。回望隐屏、 天游之间,危梯飞阁悬其上,不胜神往。而舟亦以溜急不得进,还泊曹家石 登陆入云窝,排云穿石,俱从乱崖中宛转得路。窝后即按笋峰。峰骈pia并列附于大隐屏,其 腰横两截痕,故曰”接笋”。循其侧石隘,跻磴数层,四山环翠,中留隙地如掌者,为茶洞。洞口由 西入,口南为接笋峰,口北为仙掌岩。仙掌之东为夭游,天游之南为大隐屏。诸峰上皆峭绝,而下 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夭台之眀岩更为奇矫也。从其中攀跻登隐屏,至绝壁处,悬大 木为梯,贴壁直竖云间。梯凡三接,级共八十一。级尽,有铁索横系山腰,下凿坎受足。攀索转峰 而西,夹壁中有冈介其间,若垂尾,凿磴以登,即隐屏顶也。有亭有竹,四面悬崖,凭空下眺,真 仙凡篁 XI ong远隔。仍悬梯下,至茶洞。仰视所登之处,崭然在云汉。 隘口北崖即仙掌岩。岩壁屹立雄展,中有斑痕如人掌,长盈丈者数十行。循岩北上至岭,落照 侵松,山光水曲,并加入览。南转,行夹谷中。谷尽,忽透出峰头,三面壁立,有亭踞其首,即天 游峰矣。是峰处九曲之中,不临溪,而九曲之溪三面环之。东望为大王峰,而一曲至三曲之溪环之。 南望为更衣台,南之近者,则大隐屏诸峰也,四曲至六曲之溪环之。西望为三教峰,西之近者,则 天壶诸峰也,七曲至九曲之溪环之。惟北向无溪,而山从水帘诸山层叠而来,至此中悬。其前之俯 而瞰者,即茶洞也。自茶洞仰眺,但见绝壁干霄,泉从侧间泻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φ休息。其 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立台上,望落日半规,远近峰峦,青紫万状。台后为天 游观。亟辞去,抵舟已入暝矣。 十二日,登涯,辞仙掌而西。余所循者,乃溪之右涯,其隔溪则左涯也。第七曲右为三仰峰 天壶峰,左为城高岩。三仰之下为小桃源,崩崖堆错,外成石门。由门伛偻而入,有地一区,四山 环绕,中有平畦q曲涧,围以苍松翠竹,鸡声人语,俱在翠微中。出门而西,即为北廊岩,岩顶即 为天壶峰。其对岸之城高岩矗然独上,四旁峭削如城。岩顶有庵,亦悬梯可登,以隔溪不及也。第 八曲右为鼓楼岩、鼓子岩,左为大廪石、海蚱zha石。余过鼓楼岩之西,折而北行坞中,攀援上峰 第7页
徐霞客游记 第五篇 游武彝山日记 第 7 页 止。黄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平入江;惟汤口西有流,至 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 第五篇 游武彝山日记 武彝山亦称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县城南 15 公里处,为海拔 600 米左右的一片低山,方圆 60 公里,有 36 峰布列在武彝溪两岸。溪水清碧,浪环九曲。乘竹筏游溪,可兼览山水之胜。 徐霞客游览黄山后,即入福建崇安,开始了他的武彝之游。 武彝山为福建著名风景区,虽无特别的高峰,但山中奇景甚多,特别是武彝溪两岸,除了有自然天成的石 峰涧水外,还有悬棺这一人文景观,记中所记之“ 架壑舟” 即是船形悬棺。徐霞客先是乘船沿溪而游,记叙了 武彝山中 36 峰中之大部分山峰。其记以溪水回曲为线索,几乎每曲都有不同景观,然后登陆从山中行,对山中 寺庙以及飞瀑林木都一一历尽,游记语言徐缓自然,行笔正如慢水行舟,十分舒畅。但本记似乎并无浓墨重彩 之处,大概因其景色难分高下,难以取舍所致。 二月二十一日(公元 1616 年),这是徐霞客游芜山后入闽游的时间 出崇安南门,觅舟。西北一 溪自分水关,东北一溪自温岭关,合注于县南,通郡省而入海。顺流三十里,见溪边一峰横欹,一 峰独耸。余咤而瞩目感到吃惊而注目凝望,则欹者幔亭峰,耸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东向而入大 溪者,即武彝溪也。冲祐宫傍峰临溪。余欲先抵九曲,然后顺流探历,遂舍宫不登,逆流而进。流 甚驶,舟子跣行光着脚走路溪间以挽舟。第一曲,右为幔亭峰、大王峰,左为狮子峰、观音岩。而 溪右之濒水者曰水光石,上题刻殆 dài 几乎遍。二曲之 右为铁板嶂、翰墨岩,左为兜鍪 móu 峰、玉 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间有三孔,作“ 品” 字状。三曲右为会仙岩,左为小藏峰、大藏峰。 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数孔,乱插木板如机杼。一小舟斜架穴口木末,号曰“ 架壑舟” 。四曲右为钓 鱼台、希真岩,左为鸡栖岩、晏仙岩。鸡栖岩半有洞,外隘狭窄中宏,横插木板,宛然埘儏 shī j i é 恰似鸡巢中鸡栖小木桩。下一潭深碧,为卧龙潭。其右大隐屏、接笋峰,左更衣台、天柱峰者,五 曲也。文公书院正在大隐屏下。抵六曲,右为仙掌岩、天游峰,左为晚对峰、响声岩。回望隐屏、 天游之间,危梯飞阁悬其上,不胜神往。而舟亦以溜急不得进,还泊曹家石。 登陆入云窝,排云穿石,俱从乱崖中宛转得路。窝后即接笋峰。峰骈 pi án 并列附于大隐屏,其 腰横两截痕,故曰“ 接笋” 。循其侧石隘,跻磴数层,四山环翠,中留隙地如掌者,为茶洞。洞口由 西入,口南为接笋峰,口北为仙掌岩。仙掌之东为天游,天游之南为大隐屏。诸峰上皆峭绝,而下 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矫也。从其中攀跻登隐屏,至绝壁处,悬大 木为梯,贴壁直竖云间。梯凡三接,级共八十一。级尽,有铁索横系山腰,下凿坎受足。攀索转峰 而西,夹壁中有冈介其间,若垂尾,凿磴以登,即隐屏顶也。有亭有竹,四面悬崖,凭空下眺,真 仙凡夐 xi òng 远隔。仍悬梯下,至茶洞。仰视所登之处,崭然在云汉。 隘口北崖即仙掌岩。岩壁屹立雄展,中有斑痕如人掌,长盈丈者数十行。循岩北上至岭,落照 侵松,山光水曲,并加入览。南转,行夹谷中。谷尽,忽透出峰头,三面壁立,有亭踞其首,即天 游峰矣。是峰处九曲之中,不临溪,而九曲之溪三面环之。东望为大王峰,而一曲至三曲之溪环之。 南望为更衣台,南之近者,则大隐屏诸峰也,四曲至六曲之溪环之。西望为三教峰,西之近者,则 天壶诸峰也,七曲至九曲之溪环之。惟北向无溪,而山从水帘诸山层叠而来,至此中悬。其前之俯 而瞰者,即茶洞也。自茶洞仰眺,但见绝壁干霄,泉从侧间泻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 qì 休息。其 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立台上,望落日半规,远近峰峦,青紫万状。台后为天 游观。亟辞去,抵舟已入暝矣。 二十二日,登涯,辞仙掌而西。余所循者,乃溪之右涯,其隔溪则左涯也。第七曲右为三仰峰、 天壶峰,左为城高岩。三仰之下为小桃源,崩崖堆错,外成石门。由门伛偻而入,有地一区,四山 环绕,中有平畦 qí 曲涧,围以苍松翠竹,鸡声人语,俱在翠微中。出门而西,即为北廊岩,岩顶即 为天壶峰。其对岸之城高岩矗然独上,四旁峭削如城。岩顶有庵,亦悬梯可登,以隔溪不及也。第 八曲右为鼓楼岩、鼓子岩,左为大廪石、海蚱 zhà石。余过鼓楼岩之西,折而北行坞中,攀援上峰
徐霞客游记第五篇游武彝山日记 顶,两石兀立如鼓,鼓子岩也。岩高亘亦如城,岩下深坳一带如廊,架屋横栏其內,曰鼓子庵。仰 望岩上,乱穴中多木板横插。转岩之后,壁间一洞更深敞,曰吴公洞。洞下梯已毁,不能登。望三 教峰而趋,缘山越磴,深木蓊苁vngτσng其上。抵峰,有亭缀其旁,可东眺鼓楼、鼓子诸胜。山头 三峰,石骨挺然并矗。从石罅间蹑磴而升,傍崖得一亭。穿亭λ石门,两崖夹峙,壁立参天,中通 线、上下尺余,人行其间,毛骨阴悚。盖三峰攒立,此其两峰之罅;其侧尚有两罅,无此整削。 已下山,转至山后,一峰与猫儿石相对峙,盘亘亦如鼓子,为灵峰之白云洞。至峰头,从石罅 中累级而上,两壁夹立,颇似黄山之天门。级穷,迤逦至岩下,因崖架屋,亦如鼓子。登楼南望, 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来,分而不之,至曲复合为一。洲外两山渐开,九曲已尽。是岩在九 曲尽处,重岩回叠,地甚幽爽。岩北尽处,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绝壁,壁间横坳仅一线,须伏身 蛇行,盘壁而度,乃可入。余即从壁坳行;已而渐低,壁渐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 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止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盘旋久之,得 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置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半晌,返前岩。更至后岩,方构新室, 亦幽散可爱。出向九曲溪,则狮子岩在焉。 循溪而返,隔溪观八曲之人面石、七曲之城高岩,种种神飞。复泊舟,由云窝λ茶洞,穹窿窈 窕意即长曲深远,再至矣,再不能去!已由云窝左转,入伏羲洞,洞颇阴森。左出大隐屏之阳,即 紫阳书院,谒ye拜见先生庙像。顺流鼓棹,两岩苍翠纷飞,翻即″反″恨舟行之速。已过夭柱峰、 更衣台,泊舟四曲之南涯。自御茶园登岸,欲绕出金鸡岩之上,迷荆丛棘,不得路。乃从岩后大道 东行,冀有旁路可登大藏、小藏诸峰,复不得。透岀溪旁,已在玉女峰下。欲从此寻一线天,徬徨 无可问,而舟泊金鸡洞下,迥不相闻。乃沿溪觅路,迤逦大藏、小藏之麓。一带峭壁高骞,砂碛崩 壅,土人多植茶其上。从茗柯中行,下瞰深溪ν上仰危崖、所谓仙学堂"、”藏仙窟”,俱不暇辨。 已至架壑舟,仰见虚舟宛然,较前溪中所见更悉更清楚细致。大藏之西,其路渐穷。向荆棘中 扪壁面上,还瞰大藏西岩,亦架一舟,但两崖对峙,不能至其地也。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急下 山招之。其人以舟来受,亦游客初至者,约余返更衣台,同览一线天、虎啸岩诸胜。过余泊舟处 并棹顺流而下,欲上幔亭,问大王峰。抵一曲之水光石,约舟待溪口,余复登涯,少入,至止止庵 望庵后有路可上,遂趋之,得一岩,僧诵经其中,乃禅岩也登峰之路,尚在止止庵西。仍下庵前 西转,登山二里许,抵峰下,从乱箐qng树木中寻登仙石。石旁峰突起,作仰企状,鹤模石在峰壁 罅间,霜瓴朱顶,裂纹如绘。旁路穷,有梯悬绝壁间,蹑而上,摇摇欲堕。梯穷得一岩,则张仙遗 蜕尸体也。岩在峰半,觅徐仙岩,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寻别道,又不可得;蹑石则峭壁无阶,投莽 则深密莫辨。佣夫在前,得断磴,大呼得路。余裂衣不顾,趋就之,复不能前。日已西薄,遂以手 悬棘,乱坠而下,得道已在万年宫右。趋入宫,宫甚森敞。羽士迎言〃大王峰顶久不能到,惟张岩 梯在。峰顶六梯及徐岩梯俱已朽坏。徐仙蜕已移λ会真庙矣。〃″岀宫右转,过会真庙。庙前大枫扶疏 繁茂,荫数亩,围数十抱。别羽士,归舟。 十三日,登陆,觅换骨岩、水帘洞诸胜。命移舟十里,候于赤石街,余乃入会真观,谒武彝 君及徐仙遗蜕。出庙,循幔亭东麓北行二里,见幔亭峰后三峰骈文,异而问之,三姑峰也。换骨岩 即在其旁,望之趋。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岀,疏竹掩映 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 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 随岩宛转。循岩隙攀跻而上,几至幔亭之顶,以路塞而止。返至三姑峰麓,绕岀其后,复从旧路下 至前所瞰突泉处。从此越岭,即水帘洞路;从此而下,即突泉壁也。余前从上瞰,未尽其妙,至是 复造其下。仰望突泉又在半壁之上,旁引水为碓,有梯架之,凿壁为沟以引泉。仰望突泉又在半壁 之上,旁引水为碓,有梯架之,凿壁为沟以引泉。余循梯攀壁,至突泉下。其坳仅二丈,上下俱危 壁,泉从上壁堕坳中,复从坳中溢而下堕。坳之上下四旁,无处非水,而中有一石突起可坐。坐久 之,下壁循竹间路,越岭三重,从山腰约行七里,乃下坞。穿石门而上,半里,即水帘洞。危崖千 仞,上突下嵌,泉从岩顶堕下。岩既雄扩,泉亦高散,千条万缕,悬空倾泻,亦大观也!其岩高矗 第8页
徐霞客游记 第五篇 游武彝山日记 第 8 页 顶,两石兀立如鼓,鼓子岩也。岩高亘亦如城,岩下深坳一带如廊,架屋横栏其内,曰鼓子庵。仰 望岩上,乱穴中多木板横插。转岩之后,壁间一洞更深敞,曰吴公洞。洞下梯已毁,不能登。望三 教峰而趋,缘山越磴,深木蓊苁 wěngcōng 其上。抵峰,有亭缀其旁,可东眺鼓楼、鼓子诸胜。山头 三峰,石骨挺然并矗。从石罅间蹑磴而升,傍崖得一亭。穿亭入石门,两崖夹峙,壁立参天,中通 一线、上下尺余,人行其间,毛骨阴悚。盖三峰攒立,此其两峰之罅;其侧尚有两罅,无此整削。 已下山,转至山后,一峰与猫儿石相对峙,盘亘亦如鼓子,为灵峰之白云洞。至峰头,从石罅 中累级而上,两壁夹立,颇似黄山之天门。级穷,迤逦至岩下,因崖架屋,亦如鼓子。登楼南望, 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来,分而不之,至曲复合为一。洲外两山渐开,九曲已尽。是岩在九 曲尽处,重岩回叠,地甚幽爽。岩北尽处,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绝壁,壁间横坳仅一线,须伏身 蛇行,盘壁而度,乃可入。余即从壁坳行;已而渐低,壁渐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 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止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盘旋久之,得 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置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半晌,返前岩。更至后岩,方构新室, 亦幽敞可爱。出向九曲溪,则狮子岩在焉。 循溪而返,隔溪观八曲之人面石、七曲之城高岩,种种神飞。复泊舟,由云窝入茶洞,穹窿窈 窕意即长曲深远,再至矣,再不能去!已由云窝左转,入伏羲洞,洞颇阴森。左出大隐屏之阳,即 紫阳书院,谒 yè拜见先生庙像。顺流鼓棹,两岩苍翠纷飞,翻即“ 反” 恨舟行之速。已过天柱峰、 更衣台,泊舟四曲之南涯。自御茶园登岸,欲绕出金鸡岩之上,迷荆丛棘,不得路。乃从岩后大道 东行,冀有旁路可登大藏、小藏诸峰,复不得。透出溪旁,已在玉女峰下。欲从此寻一线天,徬徨 无可问,而舟泊金鸡洞下,迥不相闻。乃沿溪觅路,迤逦大藏、小藏之麓。一带峭壁高骞,砂碛崩 壅,土人多植茶其上。从茗柯中行,下瞰深溪,上仰危崖,所谓“ 仙学堂” 、“ 藏仙窟” ,俱不暇辨。 已至架壑舟,仰见虚舟宛然,较前溪中所见更悉更清楚细致。大藏之西,其路渐穷。向荆棘中 扪壁面上,还瞰大藏西岩,亦架一舟,但两崖对峙,不能至其地也。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急下 山招之。其人以舟来受,亦游客初至者,约余返更衣台,同览一线天、虎啸岩诸胜。过余泊舟处, 并棹顺流而下,欲上幔亭,问大王峰。抵一曲之水光石,约舟待溪口,余复登涯,少入,至止止庵。 望庵后有路可上,遂趋之,得一岩,僧诵经其中,乃禅岩也。登峰之路,尚在止止庵西。仍下庵前 西转,登山二里许,抵峰下,从乱箐 qì ng 树木中寻登仙石。石旁峰突起,作仰企状,鹤模石在峰壁 罅间,霜瓴朱顶,裂纹如绘。旁路穷,有梯悬绝壁间,蹑而上,摇摇欲堕。梯穷得一岩,则张仙遗 蜕尸体也。岩在峰半,觅徐仙岩,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寻别道,又不可得;蹑石则峭壁无阶,投莽 则深密莫辨。佣夫在前,得断磴,大呼得路。余裂衣不顾,趋就之,复不能前。日已西薄,遂以手 悬棘,乱坠而下,得道已在万年宫右。趋入宫,宫甚森敞。羽士迎言,“ 大王峰顶久不能到,惟张岩 梯在。峰顶六梯及徐岩梯俱已朽坏。徐仙蜕已移入会真庙矣。” 出宫右转,过会真庙。庙前大枫扶疏 繁茂,荫数亩,围数十抱。别羽士,归舟。 二十三日,登陆,觅换骨岩、水帘洞诸胜。命移舟十里,候于赤石街,余乃入会真观,谒武彝 君及徐仙遗蜕。出庙,循幔亭东麓北行二里,见幔亭峰后三峰骈文,异而问之,三姑峰也。换骨岩 即在其旁,望之趋。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 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 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 随岩宛转。循岩隙攀跻而上,几至幔亭之顶,以路塞而止。返至三姑峰麓,绕出其后,复从旧路下, 至前所瞰突泉处。从此越岭,即水帘洞路;从此而下,即突泉壁也。余前从上瞰,未尽其妙,至是 复造其下。仰望突泉又在半壁之上,旁引水为碓,有梯架之,凿壁为沟以引泉。仰望突泉又在半壁 之上,旁引水为碓,有梯架之,凿壁为沟以引泉。余循梯攀壁,至突泉下。其坳仅二丈,上下俱危 壁,泉从上壁堕坳中,复从坳中溢而下堕。坳之上下四旁,无处非水,而中有一石突起可坐。坐久 之,下壁循竹间路,越岭三重,从山腰约行七里,乃下坞。穿石门而上,半里,即水帘洞。危崖千 仞,上突下嵌,泉从岩顶堕下。岩既雄扩,泉亦高散,千条万缕,悬空倾泻,亦大观也!其岩高矗
徐霞客游记第六篇游庐山日记 上突,故岩下构室数重,而飞泉犹落槛外 先在途闻睹阁寨颇奇,道流指余仍旧路,越山可至。余出石门,爱坞溪之胜,误走赤石街道。 途人指从此度小桥而南,亦可往。从之,登山入一隘,两山夹之,内有岩有室,题额乃”杜辖岩 土人讹误传为睹阁耳。再入,又得一岩,有曲槛悬楼,望赤石街甚近。遂从旧道,三里,渡一溪, 又一里,则赤石街大溪也。下舟,挂帆二十里,返崇安。 第六篇游庐山日记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略呈椭圆形。它高踞长江南岸,可东瞰鄱阳湖。山上 多巉岩峭壁,奇花异树,云雾变幻不定,气候凉爽宜人。多飞瀑、溪涧,亦有深潭、平湖。徐霞客于万历四十 六年(即1618年)八月游此山 庐山可说是我国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 该篇游记虽记叙的内容多为众人所知,徐霞客也未记他有特别的探险,但文章写得非常精彩,主要表现在 对各山峰各流水的细致描摹,语言非常丰富,刻划各泉水、飞瀑的不同特点非常准确,特别对三叠泉瀑布的描 写,非但张弛有致描写准确,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势之间的联系,加上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此景增添 了无尽的魅力。 该记描绘多于记游,故笔法显得放纵舒畅,抒情写景也结合得很恰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游记佳品。 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 里,泊李裁缝堰。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 不甚高,为庐之外廊。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 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 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 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太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余稔知 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请、雇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 从碧条香蔼绿树香雾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帆立即石门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 对峙。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僬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 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门内对峰倚壁,都结层楼危阙。徽 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书斋,僧容成焚修其间。从庵后小径,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 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狮子岩。岩下有静室。越岭,路颇平。再上 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历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不辨。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栋 则天池寺也,盖毁而新建者。由右庑ⅶ廊屋侧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出 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 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东,曰佛手岩。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 石亭覆之,制甚古指制作工艺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 故称佛手”。循岩侧庵右行,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狭窄,访仙台遗址也。台后石上书竹 林寺”三字。竹林为匡庐即庐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佛寺敲钟和诵经之 音,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论竹林? 还岀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 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原来有二株,为风雨拔去其一矣 十日,晨雾尽收。出天池,趋文殊台。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x神仙来去。山北 诸山,伏如聚螳y蚊之本字。匡湖洋洋山麓鄱阳湖在山下一片汪洋,长江带之,远及天际。因再为 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叶佛经出迎,喜甚,导余历览诸峰。上至神龙宫右, 折而下,入神龙宫。奔涧鸣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循旧路抵夭池下,从岐径东南行十里 升降于层峰幽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金竹坪也。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复南三里 登莲花峰侧,雾复大作。是峰为夭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峰顶丛石嶙岣,雾隙中时作窥人态 第9页
徐霞客游记 第六篇 游庐山日记 第 9 页 上突,故岩下构室数重,而飞泉犹落槛外。 先在途闻睹阁寨颇奇,道流指余仍旧路,越山可至。余出石门,爱坞溪之胜,误走赤石街道。 途人指从此度小桥而南,亦可往。从之,登山入一隘,两山夹之,内有岩有室,题额乃“ 杜辖岩” , 土人讹误传为睹阁耳。再入,又得一岩,有曲槛悬楼,望赤石街甚近。遂从旧道,三里,渡一溪, 又一里,则赤石街大溪也。下舟,挂帆二十里,返崇安。 第六篇 游庐山日记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长约 25 公里,宽约 10 公里,略呈椭圆形。它高踞长江南岸,可东瞰鄱阳湖。山上 多巉岩峭壁,奇花异树,云雾变幻不定,气候凉爽宜人。多飞瀑、 溪涧,亦有深潭、平湖。徐霞客于万历四十 六年(即 16 18 年)八月游此山。 庐山可说是我国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 该篇游记虽记叙的内容多为众人所知,徐霞客也未记他有特别的探险,但文章写得非常精彩,主要表现在 对各山峰各流水的细致描摹,语言非常丰富,刻划各泉水、飞瀑的不同特点非常准确,特别对三叠泉瀑布的描 写,非但张弛有致描写准确,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势之间的联系,加上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此景增添 了无尽的魅力。 该记描绘多于记游,故笔法显得放纵舒畅,抒情写景也结合得很恰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游记佳品。 戊午(1618 年),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 里,泊李裁缝堰。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 不甚高,为庐之外廊。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 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 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 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余稔知 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请、雇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 从碧条香蔼绿树香雾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即石门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 对峙。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 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门内对峰倚壁,都结层楼危阙。徽 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书斋,僧容成焚修其间。从庵后小径,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 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狮子岩。岩下有静室。越岭,路颇平。再上 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历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不辨。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栋, 则天池寺也,盖毁而新建者。由右庑 wǔ廊屋侧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出 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 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东,曰佛手岩。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 石亭覆之,制甚古指制作工艺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 故称“ 佛手” 。循岩侧庵右行,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狭窄,访仙台遗址也。台后石上书“ 竹 林寺” 三字。竹林为匡庐即庐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佛寺敲钟和诵经之 音,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论竹林? 还出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 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原来有二株,为风雨拔去其一矣。 二十日,晨雾尽收。出天池,趋文殊台。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 xì 神仙来去。山北 诸山,伏如聚螘 yì 蚁之本字。匡湖洋洋山麓鄱阳湖在山下一片汪洋,长江带之,远及天际。因再为 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叶佛经出迎,喜甚,导余历览诸峰。上至神龙宫右, 折而下,入神龙宫。奔涧鸣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循旧路抵天池下,从岐径东南行十里, 升降于层峰幽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金竹坪也。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复南三里, 登莲花峰侧,雾复大作。是峰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峰顶丛石嶙峋,雾隙中时作窥人态
徐霞客游记第六篇游庐山日记 以雾不及登 越岭东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谋尽汉阳之胜。汉阳为庐山最高顶,此坪则为僧庐之最高者。坪 之阴北,水俱北流从九江;其阳南,水俱南下属南康。余疑坪去汉阳当不远,僧言中隔桃花峰,尚 有十里遥。出寺,雾渐解。从山坞西南行,循桃花峰东转,过晒谷石,越岭南下,复上则汉阳峰也。 先是遇一僧,谓峰顶无可托宿,宜投慧灯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峰顶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 东向越岭,转而西南,即汉阳峰之阳也。一径循山,重嶂幽寂,非复人世。里许,蓊然竹丛中得· 龛,有僧短发覆额,破衲僧衣赤足者,即慧灯也,方挑水磨腐。竹内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灯 远来者。复有赤脚短发僧从崖间下,问之,乃云南鸡足山僧。灯有徒,结茅于内,其僧历悬崖访之, 方返耳。余即拉一僧为导,攀援半里,至其所。石壁峭削,悬梯以度,一茅如慧灯龛。僧本山下民 家,亦以慕灯居此。至是而上仰汉阳,下俯绝壁,与世夐Ⅺiing远隔矣。暝色已合,归宿灯龛。灯 煮腐相饷,前指路僧亦至。灯半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来僧其一也 十一日,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南瞰鄱湖,水天浩荡。 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指眼见之山都比汉阳峰低,因而无法与之抗衡。惟 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 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 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 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 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 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蜂峰各奇不少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仍下二里,至岭角。北行山坞中,里许天方广寺,为五老新刹。僧知觉甚稔熟悉三叠之胜 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随润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 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既而润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 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毓同育″,生出 之意,整句意为驻留下来的水积蓄起来,则变成深青色。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大 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乱耸,回豆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 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为所蔽,不得 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闵,从北东转。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 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顷之,北风自湖口吹 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详观之,上有洞翕然敛缩的样子下坠。僧引入其中,曰!此 亦竹林寺三门之一。″然洞本石罅夹起,內横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入似无底止。出,溯溪而 行,抵方广,已昏黑。 十二日,出寺,南渡溪,抵犁头尖之阳。东转下山,十里,至楞伽院侧。遥望山左胁,一瀑 从空飞坠,环映青紫,夭矫屈曲滉漾水势大而飞溅,亦一雄观。五里,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始就平。 以急于三峡涧,未之入。里许,至三峡涧。涧石夹立成峡,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 轰振山谷。桥悬两岩石上,俯瞰深峡中,进珠戛玉形如珠溅,声如击玉。过桥,从岐路东向,越岭 趋白鹿洞。路皆出五老峰之阳,山田高下,点错民居。横历坡陀不平的山坡,仰望排嶂者三里,直 入峰下,为白鹤观。又东北行三里,抵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读书,并随身养一白鹿,因 此得名,亦五老峰前一山坞也。环山带溪,乔松错落。出洞,由大道行,为开先道。盖庐山形势 犁头尖居中而少逊,栖贤寺实中处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则鹤呜峰也,开先寺当其 前。于是西向循山,横过白鹿、栖贤之大道,十五里,经万松寺,陟一岭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 则开先寺也。从殿后登楼眺瀑,一缕垂垂,尚在五里外,半为山树所骃yi遮掩,倾泻之势,不及楞 伽道中所见。惟双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头圆阜耳。从楼侧西下壑,涧 流铿然泻岀峡石,即瀑布下流也。瀑布至此,反隐不复见,而峡水汇为龙潭,澄映心目。坐石久之, 四山暝色,返宿于殿西之鹤峰堂。 第10页
徐霞客游记 第六篇 游庐山日记 第 10 页 以雾不及登。 越岭东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谋尽汉阳之胜。汉阳为庐山最高顶,此坪则为僧庐之最高者。坪 之阴北,水俱北流从九江;其阳南,水俱南下属南康。余疑坪去汉阳当不远,僧言中隔桃花峰,尚 有十里遥。出寺,雾渐解。从山坞西南行,循桃花峰东转,过晒谷石,越岭南下,复上则汉阳峰也。 先是遇一僧,谓峰顶无可托宿,宜投慧灯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峰顶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 东向越岭,转而西南,即汉阳峰之阳也。一径循山,重嶂幽寂,非复人世。里许,蓊然竹丛中得一 龛,有僧短发覆额,破衲僧衣赤足者,即慧灯也,方挑水磨腐。竹内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灯 远来者。复有赤脚短发僧从崖间下,问之,乃云南鸡足山僧。灯有徒,结茅于内,其僧历悬崖访之, 方返耳。余即拉一僧为导,攀援半里,至其所。石壁峭削,悬梯以度,一茅如慧灯龛。僧本山下民 家,亦以慕灯居此。至是而上仰汉阳,下俯绝壁,与世夐 xi òng 远隔矣。暝色已合,归宿灯龛。灯 煮腐相饷,前指路僧亦至。灯半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来僧其一也。 二十一日,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南瞰鄱湖,水天浩荡。 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指眼见之山都比汉阳峰低,因而无法与之抗衡。惟 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 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 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 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 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 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仍下二里,至岭角。北行山坞中,里许,入方广寺,为五老新刹。僧知觉甚稔熟悉三叠之胜, 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 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 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毓同“ 育” ,生出 之意,整句意为驻留下来的水积蓄起来,则变成深青色。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大 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 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为所蔽,不得 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从北东转。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 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顷之,北风自湖口吹 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详观之,上有洞翕然敛缩的样子下坠。僧引入其中,曰:“ 此 亦竹林寺三门之一。” 然洞本石罅夹起,内横通如“ 十” 字,南北通明,西入似无底止。出,溯溪而 行,抵方广,已昏黑。 二十二日,出寺,南渡溪,抵犁头尖之阳。东转下山,十里,至楞伽院侧。遥望山左胁,一瀑 从空飞坠,环映青紫,夭矫屈曲滉漾水势大而飞溅,亦一雄观。五里,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始就平。 以急于三峡涧,未之入。里许,至三峡涧。涧石夹立成峡,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 轰振山谷。桥悬两岩石上,俯瞰深峡中,进珠戛玉形如珠溅,声如击玉。过桥,从岐路东向,越岭 趋白鹿洞。路皆出五老峰之阳,山田高下,点错民居。横历坡陀不平的山坡,仰望排嶂者三里,直 入峰下,为白鹤观。又东北行三里,抵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读书,并随身养一白鹿,因 此得名,亦五老峰前一山坞也。环山带溪,乔松错落。出洞,由大道行,为开先道。盖庐山形势, 犁头尖居中而少逊,栖贤寺实中处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则鹤鸣峰也,开先寺当其 前。于是西向循山,横过白鹿、栖贤之大道,十五里,经万松寺,陟一岭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 则开先寺也。从殿后登楼眺瀑,一缕垂垂,尚在五里外,半为山树所翳 yì 遮掩,倾泻之势,不及楞 伽道中所见。惟双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头圆阜耳。从楼侧西下壑,涧 流铿然泻出峡石,即瀑布下流也。瀑布至此,反隐不复见,而峡水汇为龙潭,澄映心目。坐石久之, 四山暝色,返宿于殿西之鹤峰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