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第一篇游天台山日记 徐霞客游记 第一篇游天台山日记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有华顶、赤城、琼台、桃源、寒岩等名景,其中以石梁飞瀑最为著名 该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 定描绘,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 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绘。 此为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时间是公元1613年,在公元1632年他又再次游览并另作一记。 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从此篇我们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 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 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 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 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冋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 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 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壬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 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 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何饭可宿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 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原指火燃极旺,此指日炽,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 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 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 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 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二十里,过 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 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 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 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 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 揉木缘崖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 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 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嘖,此处指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余 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 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 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而清远,亦 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 第1页
徐霞客游记 第一篇 游天台山日记 第 1 页 徐霞客游记 第一篇 游天台山日记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有华顶、赤城、琼台、桃源、寒岩等名景,其中以石梁飞瀑最为著名。 该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 定描绘,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 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绘。 此为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时间是公元 1613 年,在公元 1632 年他又再次游览并另作一记。 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从此篇我们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 格。 癸丑(公元 1613 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 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 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 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 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 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 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 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 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 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原指火燃极旺,此指日炽,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 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 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 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 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二十里,过 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 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 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 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 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 揉木缘崖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 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 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隤,此处指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余 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 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 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而清远,亦 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
徐霞客游记第二篇游雁宕山日记 中过龙王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 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 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 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 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 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 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于上,恰与左岩相对, 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 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 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 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 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 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 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 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 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曰桃花坞。循 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飇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簇拥峦 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塞、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以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 坞山洼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 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 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风景已一日尽矣。 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 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第二篇游雁宕山日记 雁宕山,省称雁山,今称作雁荡山。山顶有积水长草之洼地。故称"荡"据传秋时归雁多宿于此,山亦名为 雁荡山。其山在浙江温州地区,并分为南、中、北三段,北雁荡山面积最大,灵峰,灵岩,太龙湫为雁荡风景 绝。此日记所记乃北雁荡山游程,对其三绝皆有记叙。 该记主要记叙了作者游览北雁宕山一路所见。记中对北雁宕山主要景观灵峰、灵岩、大龙湫三绝加以了详 尽描绘,并对许多细微奇景如龙鼻水、老僧岩、独秀峰等也进行了描绘。该记层次分明,语言奇峻,尤其对山 形水势之细微区别的把握极见功夫。写景亦非单独写景,而是极大地融进观察者的主观感受,读起来倍增真实 感,其艺术感染力也得到加强,特别是13日、14日两日记,文字奇峻中见优美,具形具象、亦景亦情。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 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 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 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 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通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 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挺立,如幞头巾之欹倾斜洞有口如卷幕 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按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 第2页
徐霞客游记 第二篇 游雁宕山日记 第 2 页 中过龙王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 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 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 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 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 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 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 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于上,恰与左岩相对, 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 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 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 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 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 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 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 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 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曰桃花坞。循 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簇拥峦 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 坞山洼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 "双阙" ,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 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 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风景已一日尽矣。遂 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 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第二篇 游雁宕山日记 雁宕山,省称雁山,今称作雁荡山。山顶有积水长草之洼地。故称"荡"据传秋时归雁多宿于此,山亦名为 雁荡山。其山在浙江温州地区,并分为南、中、北三段,北雁荡山面积最大,灵峰,灵岩,太龙湫为雁荡风景 三绝。此日记所记乃北雁荡山游程,对其三绝皆有记叙。 该记主要记叙了作者游览北雁宕山一路所见。记中对北雁宕山主要景观灵峰、灵岩、大龙湫三绝加以了详 尽描绘,并对许多细微奇景如龙鼻水、老僧岩、独秀峰等也进行了描绘。该记层次分明,语言奇峻,尤其对山 形水势之细微区别的把握极见功夫。写景亦非单独写景,而是极大地融进观察者的主观感受,读起来倍增真实 感,其艺术感染力也得到加强,特别是 13 日、14 日两日记,文字奇峻中见优美,具形具象、亦景亦情。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 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 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 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 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 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挺立,如幞头巾之欹倾斜。洞有口如卷幕 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按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
徐霞客游记第二篇游雁宕山日记 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洞。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 暝色,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 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山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 ,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嶂如屏障的山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 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 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內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 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 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 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 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 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 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 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叠嶂,左右 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 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 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形 容道路险绝盘折,通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 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 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 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细雨下个不停,然余已神 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 莽中,见客至,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 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 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 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 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內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 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 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 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 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 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 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 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 斗同”陡”,下同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 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岀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破,寻湖 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 暝日落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太柔软不宜作拐杖,老柯 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第3页
徐霞客游记 第二篇 游雁宕山日记 第 3 页 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洞。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 暝色,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 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山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 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嶂如屏障的山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 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 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 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 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 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 峰际有“ 僧拜石” ,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 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 蟾蜍石” ,与嶂侧“ 玉龟” 相向。 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 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叠嶂,左右 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 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 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形 容道路险绝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 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 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 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细雨下个不停,然余已神 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 莽中,见客至,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 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 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 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 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 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 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 已在天半。自念《志》云:“ 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 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 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 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 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 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 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 斗同“ 陡” ,下同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 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破,寻湖 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 暝日落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太柔软不宜作拐杖,老柯 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徐霞客游记第三篇游白岳山日记 第三篇游白岳山日记 徐霞客遍游白岳(今称齐云山)时,正是公元1616年正月,记中记载他“冒雪蹑水”不畏艰难,不仅尽享 山色美景,更得以观赏“冰花玉树。 该记对具体景致的记叙不甚详细,此山有36峰、72崖,文中皆无具述。文章语气急促,可见当时游历的 匆匆与作者渴望遍游全山的心情。尽管如此,作者对某些胜景诸如香炉峰、天门、石桥岩、龙涎泉、龙井等都 有较细致的描绘,更兼天气恶劣道路艰险,作者仍能如此尽力游览并作记,殊为不易 丙辰岁(1618年),余同浔阳叔翁,于正月二十六日,至微之休宁。出西门。其溪自祁门县来 经白岳,循县而南,至梅口,会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过桥,依山麓十里,至岩 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庙中灯,冒雪蹑冰,二里,过天门,里许,入榔梅庵。路经天门、珠帘之胜 俱不暇辨,但闻树间冰响铮铮。入庵后,大霰作,浔阳与奴子俱后。余独卧山房,夜听水声屋溜 竟不能寐。 十七日,起视满山冰花玉树,迷漫一色。坐楼中,适浔阳并奴至,乃登太素宫。宫北向,玄 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色黧黑。像成于宋,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庭中碑文,世庙御制也。左右为 王灵官、赵元帅殿,俱雄丽。背倚玉屏即齐云岩,前临香炉峰。峰突起数十丈,如覆钟,未游台 宕者或奇之。出庙左,至舍身崖,转而上为紫玉屏,再西为紫霄崖,俱危耸杰起。再西为三姑峰 五老峰,文昌阁据其前。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 返榔梅,循夜来路,下天梯。则石崖三面为围,上覆下嵌,绝似行廊。循崖而行,泉飞落其外, 为珠帘水。嵌之深处,为罗汉洞,外开内伏,深且十五里,东南通南渡。崖尽处为天门。崖石中空, 下楠 绘 门内石崖一带,珠帘飞洒,奇为第一。运宿庵中,访五井、桥崖之胜,羽土即道土汪伯化,约明晨 同行 十八日,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出漫谷矣。余强卧。已刻,同伯化蹑屐二里,复抵 文昌阁。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 十九日,奴子报:“云开,日色浮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然寒威 殊甚。方促伯化共饭。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偶步楼前,则香炉峰正峙其前。楼后出一羽士 曰程振华者,为余谈九井、桥岩、傅岩诸胜。 三十日,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边饮边看元阁。阁在崖侧,冰柱 垂垂,大者竟丈。峰峦灭影,近若香炉峰,亦不能见 二月初一日,东方一缕云开,已而大朗。浔阳以足裂留庵中。余急同伯化蹑西天门而下。十里 过双溪街,山势已开。五里,山复渐合,溪环石映,倍有佳趣。三里,由溪口循小路入,越-山。 里,至石桥岩。桥侧外岩,高亘如白岳之紫霄。岩下俱因岩为殿。山石皆紫,独有一青石龙蜿蜒 于内,头垂空尺余,水下滴,曰龙涎泉,颇如雁宕龙鼻水。岩之右,一山横跨而中空,即石桥也。 飞虹垂煉,下空恰如半月。坐其下,隔山一岫特起,拱对其上,众峰环侍,较胜齐云天门。即天台 石梁,止一石架两山间;此以一山高架,而中空其半,更灵幻矣!穿桥而入,里许,为内岩。上有 飞泉飘洒,中有僧斋,颇胜 还饭于外岩。觅导循崖左下。灌莽中两山夹涧,路棘雪迷,行甚艰。导者劝余趋傅岩,不必向 观音岩。余恐不能兼棋盘、龙井之胜,不许。行二里,得涧一泓,深碧无底,亦“龙井”也。又三 里,崖绝涧穷,悬瀑忽自山坳挂下数丈,亦此中奇境。转而上跻,行山脊二里,则棋盘石高峙山巅, 形如擎菌,大且数围。登之,积雪如玉。回望傅岩,嵲云际。由彼抵棋盘亦近,悔不从导者。石 旁有文珠庵,竹石清映。转东而南,二里,越岭二重,山半得观音岩。禅院清整,然无奇景,尤悔 觌面失傅岩也。仍越岭东下深坑,石涧四合,时有深潭,大为渊,小如臼,皆云′龙井″,不能别其 孰为”五”,孰为”九”。凡三里,石岩中石脉隐隐,导者指其一为青龙,一为白龙,余笑颔之。又 乱崖间望见一石嵌空,有水下注,外有横石跨之,颇似天台石梁。伯化以天且晚,请速循涧觅大龙 第4页
徐霞客游记 第三篇 游白岳山日记 第 4 页 第三篇 游白岳山日记 徐霞客遍游白岳(今称齐云山)时,正是公元 1616 年正月,记中记载他“ 冒雪蹑水” 不畏艰难,不仅尽享 山色美景,更得以观赏“ 冰花玉树。” 该记对具体景致的记叙不甚详细,此山有 36 峰、72 崖,文中皆无具述。文章语气急促,可见当时游历的 匆匆与作者渴望遍游全山的心情。尽管如此,作者对某些胜景诸如香炉峰、天门、石桥岩、龙涎泉、龙井等都 有较细致的描绘,更兼天气恶劣道路艰险,作者仍能如此尽力游览并作记,殊为不易。 丙辰岁(1618 年),余同浔阳叔翁,于正月二十六日,至微之休宁。出西门。其溪自祁门县来, 经白岳,循县而南,至梅口,会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过桥,依山麓十里,至岩 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庙中灯,冒雪蹑冰,二里,过天门,里许,入榔梅庵。路经天门、珠帘之胜, 俱不暇辨,但闻树间冰响铮铮。入庵后,大霰作,浔阳与奴子俱后。余独卧山房,夜听水声屋溜, 竟不能寐。 二十七日,起视满山冰花玉树,迷漫一色。坐楼中,适浔阳并奴至,乃登太素宫。宫北向,玄 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色黧黑。像成于宋,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庭中碑文,世庙御制也。左右为 王灵官、赵元帅殿,俱雄丽。背倚玉屏即齐云岩,前临香炉峰。峰突起数十丈,如覆钟,未游台、 宕者或奇之。出庙左,至舍身崖,转而上为紫玉屏,再西为紫霄崖,俱危耸杰起。再西为三姑峰、 五老峰,文昌阁据其前。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 返榔梅,循夜来路,下天梯。则石崖三面为围,上覆下嵌,绝似行廊。循崖而行,泉飞落其外, 为珠帘水。嵌之深处,为罗汉洞,外开内伏,深且十五里,东南通南渡。崖尽处为天门。崖石中空, 人出入其间,高爽飞突,正如阊阖。门外乔楠中峙,蟠青丛翠此句描绘树木挺拔苍翠繁茂的样子。 门内石崖一带,珠帘飞洒,奇为第一。返宿庵中,访五井、桥崖之胜,羽士即道士汪伯化,约明晨 同行。 二十八日,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余强卧。已刻,同伯化蹑屐二里,复抵 文昌阁。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 二十九日,奴子报: “ 云开,日色浮林端矣。” 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然寒威 殊甚。方促伯化共饭。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偶步楼前,则香炉峰正峙其前。楼后出一羽士 曰程振华者,为余谈九井、桥岩、傅岩诸胜。 三十日,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边饮边看元阁。阁在崖侧,冰柱 垂垂,大者竟丈。峰峦灭影,近若香炉峰,亦不能见。 二月初一日,东方一缕云开,已而大朗。浔阳以足裂留庵中。余急同伯化蹑西天门而下。十里, 过双溪街,山势已开。五里,山复渐合,溪环石映,倍有佳趣。三里,由溪口循小路入,越一山。 二里,至石桥岩。桥侧外岩,高亘如白岳之紫霄。岩下俱因岩为殿。山石皆紫,独有一青石龙蜿蜒 于内,头垂空尺余,水下滴,曰龙涎泉,颇如雁宕龙鼻水。岩之右,一山横跨而中空,即石桥也。 飞虹垂蝀,下空恰如半月。坐其下,隔山一岫特起,拱对其上,众峰环侍,较胜齐云天门。即天台 石梁,止一石架两山间;此以一山高架,而中空其半,更灵幻矣!穿桥而入,里许,为内岩。上有 飞泉飘洒,中有僧斋,颇胜。 还饭于外岩。觅导循崖左下。灌莽中两山夹涧,路棘雪迷,行甚艰。导者劝余趋傅岩,不必向 观音岩。余恐不能兼棋盘、龙井之胜,不许。行二里,得涧一泓,深碧无底,亦“ 龙井” 也。又三 里,崖绝涧穷,悬瀑忽自山坳挂下数丈,亦此中奇境。转而上跻,行山脊二里,则棋盘石高峙山巅, 形如擎菌,大且数围。登之,积雪如玉。回望傅岩,屼嵲云际。由彼抵棋盘亦近,悔不从导者。石 旁有文珠庵,竹石清映。转东而南,二里,越岭二重,山半得观音岩。禅院清整,然无奇景,尤悔 觌面失傅岩也。仍越岭东下深坑,石涧四合,时有深潭,大为渊,小如臼,皆云“ 龙井” ,不能别其 孰为“ 五” ,孰为“ 九” 。凡三里,石岩中石脉隐隐,导者指其一为青龙,一为白龙,余笑颔之。又 乱崖间望见一石嵌空,有水下注,外有横石跨之,颇似天台石梁。伯化以天且晚,请速循涧觅大龙
徐霞客游记第四篇游黄山日记 井。忽遇僧自黄山来,云“出此即大溪,行将何观?”遂返。 里余,从别径向漆树园。行巉石乱流间,返照映深木,一往幽丽。三里,跻其巅,余以为高埒 齐云,及望之,则文昌阁犹巍然也。五老峰正对阁而起,五老之东为独耸寨,循其坳而出,日西天 门,五老之西为展旗峰,由其下而渡,曰芙蓉桥。余向出西天门,今自芙蓉桥入也。余望三姑之旁, 犹彊tⅰ滞留日色,遂先登,则落照正在五老间。归庵,已晚餐矣。相与追述所历,始知大龙井正在 大溪口,足趾已及,而为僧所阻,亦数也! 第四篇游黄山日记 黄山,原名黟山,唐代天宝年后改为今名。相传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同在此炼丹,故名黄山。位于安徽 歙县与太平县间,面积约154平方公里。黄山风景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最著名。徐霞客在此日记中对黄山 松及云海推崇备至 此记是徐霞客初游黄山时所作。黄山是他游白岳山后所游览的又一名山。该记颇为详细地记叙了黄山的几 大旅游资源和景色特点,如黄山温泉、黄山松等。同时也记录了一路游程的艰险,如踏雪寻径、凿冰开路等。 对天都、莲花二峰也有侧面描绘,对石笋矶、天平砬等胜景赞颂备至 该记颇能显示徐霞客写景状物的功夫,用词遺句都很精当巧妙,其章法开合得度、松紧适中,对雪光山色 的渲染也使具体各景相得益彰。该记可以看作是对黄山胜景的总体描绘,有此基础,他的第二篇黄山日记便会 有更多的余地来细述黄山天都、莲花二峰以及黄山雾海。 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 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主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 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do拾取。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 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重。两岭俱峻,日双岭。共十五里, 过江村。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五里,抵 祥符寺。汤泉即黄山温泉,又名朱砂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 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面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汨起,气本香冽。黄贞父谓其不及 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浴者太杂遝ta即杂乱出浴毕,返寺。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润以 上。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日药臼” 曰”药铫”do即小铁锅。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 能登其堂。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遂返寺宿。 初四日,兀ⅶ坐枯坐听雪溜竟日。 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 鸟道,两旁泉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香烟, 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比丘为余言!山顶诸静室,径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 粮,山半雪没腰而返。”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qong手杖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 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 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 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竟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岘ya n大小成两截的山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髮,盘根虬干,愈短愈老 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慢慢地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 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 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 石笋矶gang又作”杠”,即石桥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 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內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 第5页
徐霞客游记 第四篇 游黄山日记 第 5 页 井。忽遇僧自黄山来,云:“ 出此即大溪,行将何观?” 遂返。 里余,从别径向漆树园。行巉石乱流间,返照映深木,一往幽丽。三里,跻其巅,余以为高埒 齐云,及望之,则文昌阁犹巍然也。五老峰正对阁而起,五老之东为独耸寨,循其坳而出,曰西天 门,五老之西为展旗峰,由其下而渡,曰芙蓉桥。余向出西天门,今自芙蓉桥入也。余望三姑之旁, 犹殢 t ì 滞留日色,遂先登,则落照正在五老间。归庵,已晚餐矣。相与追述所历,始知大龙井正在 大溪口,足趾已及,而为僧所阻,亦数也! 第四篇 游黄山日记 黄山,原名黟山,唐代天宝年后改为今名。相传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同在此炼丹,故名黄山。位于安徽 歙县与太平县间,面积约 154 平方公里。黄山风景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最著名。徐霞客在此日记中对黄山 松及云海推崇备至。 此记是徐霞客初游黄山时所作。黄山是他游白岳山后所游览的又一名山。该记颇为详细地记叙了黄山的几 大旅游资源和景色特点,如黄山温泉、黄山松等。同时也记录了一路游程的艰险,如踏雪寻径、凿冰开路等。 对天都、莲花二峰也有侧面描绘,对石笋矼、天平矼等胜景赞颂备至。 该记颇能显示徐霞客写景状物的功夫,用词遣句都很精当巧妙,其章法开合得度、松紧适中,对雪光山色 的渲染也使具体各景相得益彰。该记可以看作是对黄山胜景的总体描绘,有此基础,他的第二篇黄山日记便会 有更多的余地来细述黄山天都、莲花二峰以及黄山雾海。 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 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 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 duō拾取。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 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两岭俱峻,曰双岭。共十五里, 过江村。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五里,抵 祥符寺。汤泉即黄山温泉,又名朱砂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 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面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黄贞父谓其不及 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浴者太杂遝 t à即杂乱出。浴毕,返寺。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 上。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 药臼” , 曰“ 药铫” di ào 即小铁锅。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 能登其堂。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遂返寺宿。 初四日,兀 wù坐枯坐听雪溜竟日。 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 鸟道,两旁泉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香烟, 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比丘为余言:“ 山顶诸静室,径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 粮,山半雪没腰而返。” 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 qi óng 手杖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 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 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 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岘 yǎ n 大小成两截的山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 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慢慢地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 阻雪 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 且言:“ 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 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 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 石笋矼 gāng 又作“ 杠” ,即石桥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 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