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陶渊明 不足 既 第一课时 3、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美:古 )今义 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通:古义( )今义( 重点及难点:1文言字词 )今义 )今义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如此:古义()今义 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缘:古义 )今义 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奔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延:古义()今义( 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蜻节先生 津:古义( )今义(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4、一词多义辨析 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舍:便舍船() 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寻:寻向所志 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志:处处志之 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向:寻向所志 5、了解作者 (一)、自读课文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6、朗读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练习: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1、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r1()hx(m)y孬)護(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便要()还家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 为业 夹岸 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平旷 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怡然自乐 所从来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邑人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学习后记
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第一课时 目标:1、 背诵全文。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 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4、 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重点及难点: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预学导学: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 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 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 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 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 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一、我会学 (一)、自读课文 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二)、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练习: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 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全班齐读。 1、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 yǎn( )然 qiān( )mò( ) yì( )太守 bīn( )纷 垂 tiáo( ) 叹 wǎn( ) 刘子 jì( ) 语( )云 便要( )还家 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为业: 夹岸: 杂: 异: 穷: 平旷: 属: 悉: 怡然自乐: 所从来: 咸: 问讯: 先世: 邑人: 不复出焉: 间隔: 皆: 语云: 不足: 既: 诣: 遣: 欣然: 3、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 )今义( ) 交通:古义( )今义( ) 妻子:古义( )今义( ) 绝境:古义( )今义( ) 无论:古义( )今义( ) 如此:古义( )今义( ) 缘: 古义( )今义( ) 延: 古义( )今义( ) 津: 古义( )今义( ) 4、一词多义辨析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向:寻向所志( ) 耽耽相向( ) 5、了解作者 6、朗读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⑩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学习后记:
六自测评估 2)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课标解读: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默写表 目标:工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默写表现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5)默写突出 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6)默写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教学重点及难点诵课文。 七、学习反思 内容:《陋窒铭》 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2、朗读井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1.桃花源美在何处?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 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鈞美。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学习难点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学习方法 诵读、默写、讨论法 (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知识链接 铭”文的特点: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 (六)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 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 的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的美 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作者的高洁做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岀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 现出来,借“陋窒”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自学过程 样评价?(自由辩论)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A级)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 学习方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 三、对不起,我还有问题(生提出疑问,同学解答)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应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B级)一试身手,我最棒 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 学习方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4、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五、我的收获 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可以调琴 )无丝竹之乱耳
2 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背诵课文。 预学导学 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二、合作展示 1、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六)、 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七). 深入讨论 1. 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2.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3.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 样评价?(自由辩论) 三、对不起,我还有问题(生提出疑问,同学解答) 四.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 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 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五、我的收获 六、自测评估 1) 背诵课文。 2)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3)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4)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5)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6)默写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七、学习反思: 内容:《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方法 诵读、默写、讨论法。 知识链接 “铭”文的特点: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 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 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托物言志写法: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 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 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学过程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A 级)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 (学习方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 1、 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B 级)一试身手,我最棒。 (学习方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4、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 )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有鸿儒( ) 可以调素琴 ( ) 无丝竹之乱耳 ( )
案牍之劳形 1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 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四)拓展训练(c级)相信自己,我 6、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13、请举出古诗文中托物言志的例子 7、翻译句子 15、以《教室赞》为题,仿写文章托物言志、反向立意的写作方法。列出写作提纲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五)小结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日:“何陋之有? 陋室铭 (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B级)相信自己,我能行。 (学法:学生先注意听别人读课文,然后标画之后讨论,最后集体交流) 8、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学后反思 写室中人 写窒中事的情趣之雅 内容:《爱莲说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做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9、用课文原句填空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全文处处紧扣 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或回忆学校池塘里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井写出诵莲的诗句, 充分感受莲之风的 这些是实写,虚写的句子是: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美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井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 是 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自展:解析诹文(C级)展示风采,我精彩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戊叔,哲学家。因他 学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解析”部分先由学生试做思考,自展课时再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濠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者师引导学生将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解析到位。) 的题目是《爱莲说》 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 10、本文写“陋窒”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 兑”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 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窒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这些是写“陋窒”的“陋”吗? 的写法 ①诵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蕃()淤泥()濯() )妖() 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
3 案牍之劳形( )( ) 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6、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7、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 (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B 级)相信自己,我能行。 (学法:学生先注意听别人读课文,然后标画之后讨论,最后集体交流) 8、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 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 用“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这是一种 的写法。 9、用课文原句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这些是实写,虚写的句子是: 。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是: 。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 三、自展:解析课文(C 级)展示风采,我精彩。 (学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解析”部分先由学生试做或思考,自展课时再 由老师引导学生将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解析到位。) 10、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 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1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 这是一种 的写法。 1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 “ ”赞扬“ ”(各填一个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四)拓展训练 (C 级)相信自己,我能过关斩将。 13、请举出古诗文中托物言志的例子。 14、仿照课文开头两名反向立意的写法写几个句子。 15、以《教室赞》为题,仿写文章托物言志、反向立意的写作方法。列出写作提纲: (五)小结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学后反思: 内容:《爱莲说》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或回忆学校池塘里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写出诵莲的诗句, 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 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 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 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 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 “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 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诵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妖 ( ) 蔓( ) 枝( ) 益( ) 亭亭( ) 净植( ) 亵玩( ) 焉( )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归纳主题 2、译一译:学生國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 )隐逸 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奔,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 )鲜 )宜乎( )者也 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设置问题情景一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作者是从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賦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 生长环 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体态香气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写一副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4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全文的主旨是什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1-5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钍丹。予独爱莲之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设置问题情景二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孑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敦颐《爱莲说》 设置问题情景三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1.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谁爱菊花?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 3.谁爱牡丹? 1)出淤泥而不染 4.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社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岀(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漫时 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小组讨论明确 莲,花之君孑者也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澹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4甲文的中心句是 1、借花喻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社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 7.【甲】文用 村托了莲花的形象, 呢菊不牡莲 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乙】文用 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逼 8.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内容:《核舟记》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原意隐逸吗?
4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 濯( ) 谓( ) 隐逸( ) 君子( ) 噫( ) 鲜( ) 宜乎( ) 者也( )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1.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4.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全文的主旨是什 么? 设置问题情景二: 1.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置问题情景三: 1.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2. 谁爱菊花? 3. 谁爱牡丹? 4.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 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小组讨论明确: 2.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 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 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 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 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 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 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写一副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练一练: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 1—5 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 花之 君子者也。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4.甲文的中心句是: 5.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 6.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7.【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 【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8.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内容:《核舟记》 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学习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1)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 (3)探究思考 重点: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一船舱一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 难点:学习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 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要点] .l际诗:直件取数取,与生边的持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 方法。 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昵?哪些地方说眀是“泛舟”昵?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 导语设计 壁”呢?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 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鋆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i)的《核揣摩下列语句 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膝()摺()髻( 倚()()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篆()八分有 诎右臂支船() 2)注意以下句孑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中娥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 虞旺王毅叔远甫刻 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请选例评点:)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自测评估 面的疑难问题 1.给加线字注音。 4.翻译下列向子 (1)不 2)贻 (3)箬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八方有奇 (5)石青之(6)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7)天启王戌 (8)豪章 (3)中轩敞者为舱,箬逢霍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1)图不 (2)尝贻余核舟一 5苏、黄共阅一手卷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其两膝相比者,督隐卷底衣稻中 (5)篆章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3.《核舟记》选自 朝人 《核舟记》的作者是朝人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核舟的主题是 ,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5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 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重点: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 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学习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 方法。 一、导语设计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 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 1995 年 10 月 27 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 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褶( )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 诎右臂支船( )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虞 山王 毅 叔 远 甫 刻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 面的疑难问题。 4.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 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 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 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 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 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自测评估 1.给加线字注音。 (1)罔不 (2)贻 (3)箬篷 (4)八方有奇 (5)石青糝之 (6)髯 (7)天启壬戌 (8)篆章 2.解释加线词。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 ________。 4.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 尾再用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