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 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 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 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 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 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 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 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 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 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 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 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 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 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 【简析】 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 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 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 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 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 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 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 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 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 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一青春的赞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 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 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 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 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 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 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
1 《 长歌行》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 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 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 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 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 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 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 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 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 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 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 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 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 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 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 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 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 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 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 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 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 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 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 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 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 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 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 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 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 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 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 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 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 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 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 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 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 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 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 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 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 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 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 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 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 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 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 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 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 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 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 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 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
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 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 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 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 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 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 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 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 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配得恰到好处 的佳作。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 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 《野望》 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 译文 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 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裏着绸缎的珠光宝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 赏析 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 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的代表作。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 出孤独仰郁的心情 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 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 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 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
2 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 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 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 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 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 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 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 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 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 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 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 的佳作。 《野望》 译 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 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 的代表作。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仰郁的心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 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 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 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 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 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 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 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 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 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 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 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 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 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 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 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 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 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 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 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 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 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 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 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 《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 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 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 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 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 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
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 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 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 联写景,经过情——景一情这一反复,路呢? 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 的一种基本章法 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 《早寒江上有怀》 有着很深的含意 译文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 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景交融,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情真切深入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 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起平,水天含混 赏析 迷迷接连天空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 “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 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 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 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 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编辑本段【简注】 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 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 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 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 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 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 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尽”将诗人的思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云梦泽" 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 羡鱼:羡慕钓鱼。《汉书·董仲舒传》 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 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 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3 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 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 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 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 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 的一种基本章法。 《早寒江上有怀》 译 文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 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 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 “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 “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 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 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 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 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 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 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 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 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 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尽”将诗人的思 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 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 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 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 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 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 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 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 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 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 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 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 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 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 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 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 景交融”。 望 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起平,水天含混 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 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 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 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编 辑本段【简注】 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 733 年(唐 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 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 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云梦泽”。 羡鱼:羡慕钓鱼。《汉书·董仲舒传》 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 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 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编辑本段【诗歌赏析】 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 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 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 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 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 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 政治热情和希望 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 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 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 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 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 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 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 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 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 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 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 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 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那干谒的痕迹 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 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 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 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 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 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 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 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 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 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
4 编 辑本段【诗歌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 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 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 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 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 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 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 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 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 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 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 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 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 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 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 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 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 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 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 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 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 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 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 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 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 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 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 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 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 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 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 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 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 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 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 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 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 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 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 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 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 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 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 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 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 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 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 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 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 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 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 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 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 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 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 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
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 《黄鹤楼崔颢》【韵译】: 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 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而且还充满活力。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 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 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 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 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为唐人七律之首。 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 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 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 门路而已 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题诗 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 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乘着白云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 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 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 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 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 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 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 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 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 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 诗在上头!” 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艺术上自有特色
5 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 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 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 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 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 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 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 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 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 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 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 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 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 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 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 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 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 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 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 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 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 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 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 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 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 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 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 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 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艺术上自有特色 . 《黄鹤楼 崔 颢》【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 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 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 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 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 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 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 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 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 乘着白云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 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 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 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 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 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 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 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 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 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 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 诗在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