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备课交流材料 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样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更是 屡翻屡新。 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 避”等说,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 传》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明理以托讽,《侍 坐章》“一字立骨”,《苦斋记》“就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 脊轩志》则为“感慨”不一而足 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 都有,既有散体,也有骈体。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 情:有的侧重于理;有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文 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篇目, 值得反复研读品味 前面已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 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 法。本单元鉴赏角度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 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 趣,提髙学生的语文素养。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将古代散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 于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与散文文体本质 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韩大胜)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高一语文备课交流材料 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 1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样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更是 屡翻屡新。 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 “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 避”等说,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 传》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明理以托讽,《侍 坐章》“一字立骨”,《苦斋记》“就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 脊轩志》则为“感慨”不一而足。 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 都有,既有散体,也有骈体。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 情;有的侧重于理;有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文 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篇目, 值得反复研读品味。 前面已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 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 法。本单元鉴赏角度是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 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 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将古代散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 于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与散文文体本质 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韩大胜)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高一语文备课交流材料 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 (一)单元目标 1、认识古代散文中杂文、小品文一类文章的性质,特别是其不拘固定格式、灵 活多样、新颖生动的特征,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 、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主要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本单元拟用10课时:《种树郭橐驼传》2课时,《侍坐》2课时,《春夜宴从 弟桃花园序》1课时,《项脊轩志》2课时,《游沙湖》1课时,《苦斋记》 课时。 (三)自主赏析类作品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侍坐》算是《论语》中少有的长篇了,学生在学习必修一时,已经对《论 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孔子很多思想言论已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可在此时联 系本文加以适当梳理。而本文的特点是师生对话,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 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曼,故事情节简单但起伏有致,人物描写简略但 生动逼真,学习时可以仔细体会。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一篇记宴游的小序,文章紧扣题目“春”“夜” “桃花园”“宴”,不偏不离,篇幅短小,却比较全面地记叙了游赏的缘由、 游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和思想情绪,文字凝练、结构紧凑、艺 术手法髙妙。李白诗文风格相通,尤其是这篇文章视野开阔,意境旷达,思绪 翻飞,从宇宙人生入笔,转而写一次春夜宴饮,一句一转,一转一意,尺幅中 具有排山倒海之势,真有海阔天空、髙瞻远眺之概。令此小小燕集足以与金谷 园、兰亭之会相比肩。学习时着重从这两方面加以体会。 归有光是标举唐宋散文来与“文必秦汉”的口号相对峙的唐宋派散文家 时人谓之为“今之欧阳修”,《项脊轩志》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 亲切的家庭琐事、琐谈,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 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随事曲折,自然动人。即事抒情,纡徐平淡,亲切动 人,所谓“无意于感受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不事雕饰而自有 风味”。(韩大胜) 主要篇目教学设计示例
高一语文备课交流材料 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 2 (一)单元目标: 1、认识古代散文中杂文、小品文一类文章的性质,特别是其不拘固定格式、灵 活多样、新颖生动的特征,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主要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本单元拟用 10 课时:《种树郭橐驼传》2 课时,《侍坐》2 课时,《春夜宴从 弟桃花园序》1 课时,《项脊轩志》2 课时,《游沙湖》1 课时,《苦斋记》2 课时。 (三)自主赏析类作品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侍坐》算是《论语》中少有的长篇了,学生在学习必修一时,已经对《论 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孔子很多思想言论已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可在此时联 系本文加以适当梳理。而本文的特点是师生对话,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 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曼,故事情节简单但起伏有致,人物描写简略但 生动逼真,学习时可以仔细体会。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一篇记宴游的小序,文章紧扣题目“春”“夜” “桃花园”“宴”,不偏不离,篇幅短小,却比较全面地记叙了游赏的缘由、 游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和思想情绪,文字凝练、结构紧凑、艺 术手法高妙。李白诗文风格相通,尤其是这篇文章视野开阔,意境旷达,思绪 翻飞,从宇宙人生入笔,转而写一次春夜宴饮,一句一转,一转一意,尺幅中 具有排山倒海之势,真有海阔天空、高瞻远眺之概。令此小小燕集足以与金谷 园、兰亭之会相比肩。学习时着重从这两方面加以体会。 归有光是标举唐宋散文来与“文必秦汉”的口号相对峙的唐宋派散文家, 时人谓之为“今之欧阳修”,《项脊轩志》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 亲切的家庭琐事、琐谈,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 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随事曲折,自然动人。即事抒情,纡徐平淡,亲切动 人,所谓“无意于感受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不事雕饰而自有 风味”。(韩大胜) 主要篇目教学设计示例
高一语文备课交流材料 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 《种树郭豪驼传》教案 教学目标 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三、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教学难点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教时安排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导入 1、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曾贬 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 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 人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 背人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 与技艺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 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二、教学
高一语文备课交流材料 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 3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教学目标 一、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二、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三、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 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教学难点 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教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曾贬 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 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 人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 背人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 与技艺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 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二、教学
高一语文备课交流材料 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 1、学习文言,疏通文意(可先完成本环节,亦可与分析课文合起来,按自然段 依次完成) (一)掌握课文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二)懂得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见附件) (三)在以上基础上理解文意 、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 特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 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 者,皆争迎取养。”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 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 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 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以对比 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教师 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 对比) 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 莫能如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 道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高一语文备课交流材料 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 4 1、学习文言,疏通文意(可先完成本环节,亦可与分析课文合起来,按自然段 依次完成) (一)掌握课文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二)懂得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见附件) (三)在以上基础上理解文意 2、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 特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 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 者,皆争迎取养。”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 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 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 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 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以对比 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教师 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 莫能如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 道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高一语文备课交流材料 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 (板书)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一 —(对比) “他植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 舒 故 密 易 不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 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 这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 铺垫。 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然后,通 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 出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 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 他植者 (类比)一一一———为官者 种树马马虎虎 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长人者好烦其令”: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 木 “木之性日以离” 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 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高一语文备课交流材料 中国古代散文第三单元 5 (板书)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 “舒”、“平”、“故”、“密” “拳”、“易”、“过”、 “不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 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 这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 铺垫。 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然后,通 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 出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 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种树马马虎虎 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长人者好烦其令”: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 木”。 “木之性日以离” 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 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