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七年级上期末 古诗词曲赏析 易错警示 关于名句赏析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鉴赏:一方面指出写景的特点 (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 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设问等)、用词的 生动性、表达技巧(托物寓 意、对比)等,另一方面从内容上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给人怎样的启示 古诗词曲赏析阅读技巧 针对诗句的题型可分为以下三类 1.描绘画面。①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把握主旨。②结合上下句 整体理解。③发挥联想、想象,运用修辞手法 2.赏析句子。①分类考虑。可以把诗句分为写景、抒情、言理等 几类进行赏析。②按现代文赏析题作答。先考虑修辞手法,再考虑词 语运用。 3.概括画面。①确定时空特点(什么时,什么景)。②明确景物氛 围 二、典故追溯 1.了解典故本意,本意要联系实际。 2.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生平分析出潜台词。 3.典故的使用,既。能丰富诗歌的内容又能委婉表达自己的情感 还可以使诗歌风格显得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 情感体悟 1.明确诗歌体裁(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 2.分析诗歌意象 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 储蓄一些专业性词语:离愁别绪、清髙孤傲、孤寂惆怅、乐观 旷达、忧国忧民、怀古伤今等
1 人教版 2020 七年级上期末 古诗词曲赏析 易错警示 关于名句赏析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鉴赏:一方面指出写景的特点 (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 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设问等)、用词的 生动性、表达技巧(托物寓 意、对比)等,另一方面从内容上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给人怎样的启示 古诗词曲赏析阅读技巧: 一、针对诗句的题型可分为以下三类 1.描绘画面。①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把握主旨。②结合上下句, 整体理解。③发挥联想、想象,运用修辞手法。 2.赏析句子。①分类考虑。可以把诗句分为写景、抒情、言理等 几类进行赏析。②按现代文赏析题作答。先考虑修辞手法,再考虑词 语运用。 3.概括画面。①确定时空特点(什么时,什么景)。②明确景物氛 围。 二、典故追溯 1.了解典故本意,本意要联系实际。 2.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生平分析出潜台词。 3.典故的使用,既。能丰富诗歌的内容又能委婉表达自己的情感, 还可以使诗歌风格显得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 三、情感体悟 1.明确诗歌体裁(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 2.分析诗歌意象。 3.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 4.储蓄一些专业性词语:离愁别绪、清高孤傲、孤寂惆怅、乐观 旷达、忧国忧民、怀古伤今等
5.了解一些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鸟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中,“观”字统领全诗。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的海边,面对波涛汹 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 滴动,感慨万千。 4.从“水何”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从哪两个 方面来写的? 描写了水、山、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 来写的。 5.曹操这首诗借景抒情,请结合本诗具体说明。 前四行诗句描写所观沧海的景象。其中有的山岛、繁茂的树木 丰茂的百草等;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成力凸显在读者面前;然 后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6.发挥想象,描绘出“水何澹,山岛竦峙”所展现的画面 在这水波“”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它们点在 平间的海面上使大海显 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达景的轮廓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5.了解一些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鸟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中,“观”字统领全诗。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的海边,面对波涛汹 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 滴动,感慨万千。 4.从“水何”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从哪两个 方面来写的? 描写了水、山、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 来写的。 5.曹操这首诗借景抒情,请结合本诗具体说明。 前四行诗句描写所观沧海的景象。其中有的山岛、繁茂的树木, 丰茂的百草等;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成力凸显在读者面前;然 后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6.发挥想象,描绘出“水何澹,山岛竦峙”所展现的画面 在这水波“”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它们点在 平间的海面上使大海显 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达景的轮廓。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心壮志。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邮西。 1.“杨花”“子规”在诗中分别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 花落“子规啼”? 分别象征飘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或“烘托”) 暮春环境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作简要赏析。 适用了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3.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 从“杨花落尽子规”可以看出,“杨花落和是春才有的景象。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达了作者对故友遇的关心、同情、思念,以及无奈惆怅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 “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风 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 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 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发出了寄 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问候家乡的亲人。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显得十分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
3 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心壮志。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邮西。 1.“杨花”“子规”在诗中分别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 花落“子规啼”? 分别象征飘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或“烘托”) 暮春环境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作简要赏析。 适用了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3.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 从“杨花落尽子规”可以看出,“杨花落和是春才有的景象。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达了作者对故友遇的关心、同情、思念,以及无奈惆怅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 “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风 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 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 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发出了寄 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问候家乡的亲人。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显得十分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
拂,船帆端端直直高挂在水天之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脸炙人口,“生”和人”用得 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生”和“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 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5.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寂寞的古道上,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 马,在沉沉的暮色中独行 2.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萧瑟(萧素)、荒凉的深秋晩景图 3.这首小令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什 么? 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4.这首小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在外游子的客愁与 乡思。) (五)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州。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 现的画面 示例:峨眉山我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 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 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 拂,船帆端端直直高挂在水天之间。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脸炙人口,“生”和人”用得 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生”和“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 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5.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寂寞的古道上,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 马,在沉沉的暮色中独行。 2.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萧瑟(萧素)、荒凉的深秋晚景图 3.这首小令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什 么? 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4.这首小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在外游子的客愁与 乡思。) (五)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州。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 现的画面。 示例:峨眉山我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 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 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抽画面:月影映入江水, 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 3.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作者适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 仅描写了月清江的美暗示了行船之事。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六)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1.诗的一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了人乐达的心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秋和自己的颂秋进 行对比。 2.“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排”字写出了飞鹤搏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 的素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所展现的画 面 示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杀满载诗人的诗 情,在云间道游,将秋日的寂 扫而空。 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 鹤?有何深意? 作者借飞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要积极 奋发向上。 (七)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 2.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抽画面:月影映入江水, 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 3.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作者适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 仅描写了月清江的美暗示了行船之事。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六)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1.诗的一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了人乐达的心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秋和自己的颂秋进 行对比。 2.“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排”字写出了飞鹤搏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 的素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所展现的画 面。 示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杀满载诗人的诗 情,在云间道游,将秋日的寂 一扫而空。 4.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 鹤?有何深意? 作者借飞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要积极 奋发向上。 (七)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