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重组DNA技术与基因工程概念(1)分离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DNA分子。3(3)重组DNA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基因工程流程(4)细胞繁殖,从中筛选出具有重组DNA分子的细胞克隆。(5)目的基因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6)目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 (1)分离目的基因。 • (2)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DNA分子。 • (3)重组DNA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 • (4)细胞繁殖,从中筛选出具有重组DNA分子的细胞克隆。 • (5)目的基因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 • (6)目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第一节 概 念 3 一、重组DNA技术与基因工程 基 因 工 程 流 程
第一节基本流程概述(离目的基因)分工切1(割目的基因和载体)纵向体系→接(连目的基因和载体)A(化宿主细胞)→筛(选阳性克隆I表 (达目的基因)
第二章 “三网融合”历史进程 第一节 基本流程 概 述 分(离目的基因) 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 接(连目的基因和载体) 转(化宿主细胞) 筛(选阳性克隆) 表(达目的基因) “ 纵 向” 体 系
第一节重组DNA技术与基因工程概念跨物种性外源基因到另一种不同的生物细胞内进行繁殖。4基因工程的特征无性扩增外源DNA在寄主细胞内可大量扩增,和高水平表达
• 跨物种性 • 外源基因到另一种不同的生物细胞内进行繁殖。 • 无性扩增 • 外源DNA在寄主细胞内可大量扩增,和高水平表达。 第一节 概 念 4 一、重组DNA技术与基因工程 基 因 工 程 的 特 征
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发展史历史0基因工程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40年代,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DNA;50年代,DNA双螺旋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机制;50年代~60年代,中心法则、操纵子学说、遗传密码关键技术:DNA分子的体外切割与连接;载体的发现。Sanger发明了快速的DNA测序技术
第二章 “三网融合”历史进程 第二节 历 史 基因工程产生的背景 理论基础 : 40年代,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DNA; 50年代,DNA双螺旋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机制; 50年代~60年代,中心法则、操纵子学说、遗传密码。 关键技术: DNA分子的体外切割与连接;载体的发现。 Sanger发明了快速的DNA测序技术。 1 二、基因工程的发展史
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发展史历史基因工程的诞生1972年,美国Berg和Jackson,SV40(猴空泡病毒40)+入,第一个重组DNA分子。1973年,斯坦福大学Cohen和Boyer,第一次成功的基因克隆实验。左:StanleyCohen;右:HerbertBoyer
第二章 “三网融合”历史进程 第二节 历 史 基因工程的诞生 • 1972年,美国Berg和Jackson,SV40(猴空泡病毒40)+λ,第一个重组 DNA分子。 • 1973年,斯坦福大学Cohen 和Boyer,第一次成功的基因克隆实验。 2 二、基因工程的发展史 左:Stanley Cohen; 右:Herbert Bo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