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 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 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 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 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 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 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 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 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 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 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2、字词掌握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m,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 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 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 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 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 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 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 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 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 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 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2、字词掌握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ù,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u)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的意思,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介词。第二个“为”,wei,动词,这里是接受 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3、课文讲解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 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 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 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 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 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 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 “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 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 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 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 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 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 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 心”而已。 第二、三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 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的意思,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èi,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 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3、课文讲解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 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 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 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 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 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 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 “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 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 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 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 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 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 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 心”而已。 第二、三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 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
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 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 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 “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 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 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 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 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 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 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 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 书的文笔特点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 不可得兼的例子 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三、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 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练习]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解析:此题意在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与,读y,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 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 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 “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 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 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 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 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 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 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 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 书的文笔特点。 1. 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 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 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 不可得兼的例子。 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三、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 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练习]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解析:此题意在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 与,读 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 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 积累与运用(18分) 1.默写,或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4分) (1) 风雨不动安如山 ()采菊东篱下 肠断白蘋洲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情怀的诗句是 (5)《己亥杂诗》中表现作者仍愿报效祖国并蕴含哲理的名句是 (6)日本政府寓言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许多 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用 《<孟子>二章》中的名句填空) 便引诗情到碧霄 (8)《春望》中诗中情景交融的拟人句是 (9)巴东三峡巫峡长 2.下列文段摘自一位中学生的习作,其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任选四处提出修改意见。 (4分) 在学习和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当然,①挫折会因人们对待它的态度的 不同而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结果。有人会因为挫折而激起旺盛的斗志,②最终成就一番理想; 也有人会因为一次挫折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③沦为一个毫无作为一事无成的庸人。勇敢 的人往往能直面挫折,把它当作前进的垫脚石;④而那些长期在安逸生活中养成了懦弱性格 的人则总是害怕挫折,无法承受任何挫折的打击,把挫折看成可怕的陷阱。但是,只要他们 能学会在挫折中汲取力量和勇气,⑤并磨炼出坚忍不拔,就一定能够战胜挫折,创造一个美 好的人生 (1) (2) (3) (4) 文言文阅读(1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 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 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9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8 分) 1. 默写,或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4 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⑵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肠断白蘋洲。 ⑷《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己亥杂诗》中表现作者仍愿报效祖国并蕴含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⑹日本政府寓言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许多 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 《<孟子>二章》中的名句填空) 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 ⑻《春望》中诗中情景交融的拟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文段摘自一位中学生的习作,其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任选四处提出修改意见。 (4 分) 在学习和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当然,①挫折会因人们对待它的态度的 不同而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结果。有人会因为挫折而激起旺盛的斗志,②最终成就一番理想; 也有人会因为一次挫折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③沦为一个毫无作为一事无成的庸人。勇敢 的人往往能直面挫折,把它当作前进的垫脚石;④而那些长期在安逸生活中养成了懦弱性格 的人则总是害怕挫折,无法承受任何挫折的打击,把挫折看成可怕的陷阱。但是,只要他们 能学会在挫折中汲取力量和勇气,⑤并磨炼出坚忍不拔,就一定能够战胜挫折,创造一个美 好的人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2 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国恒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必先苦其心志( )(2)困于心,衡于虑(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曾益其所不能( 5.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2分) 7.请你从历史或现实中,列举一个经受艰苦磨难,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 (2分) 人物: 事迹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一)(14分) ①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甲)到这地步了 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乙)起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 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 活过的 ②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 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 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③我在蒙昽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8、选词填空。甲处填,乙处填 (隔离、隔阂、隔膜、隔绝)(1 分)
A. 国恒 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 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 分) ⑴必先苦其心志 ( ) ⑵困于心,衡于虑( )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 ) ⑷曾益其所不能( ) 5. 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2 分) 7. 请你从历史或现实中,列举一个经受艰苦磨难,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 (2 分)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现代文阅读(36 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一)(14 分) ①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甲)到这地步了, 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乙)起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 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 活过的。 ②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 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 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③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8、选词填空。甲处填 _________,乙处填 _________ (隔离、隔阂、隔膜、隔绝)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