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六校(省一级重点校)2014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怏然(yang)诤友( zheng)文件夹(jia) 踽踽独行 (j) B.盘踞(j) 鹰隼(sin 脊梁骨(j) 蒙头 盖脸(meng) C.根茬(cha) 绵亘(gen) 反间计(jian 捋起袖 子(1uo) D.憎恶(zeng)翘首(qiao) 冠名权(guan)咎由自取(ji)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在提问过程中,马英九多次以俏皮的口吻质疑辩论对手蔡英文,让紧 绷的辩论现场,添加了软性情绪,而马英九如此伶牙利齿的表现,也属罕见 B.中美并非锁定在零和竞争中,在当今的全球化世界,两国巨大且复杂 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盘根错结。中国对自身与其文化感到自在,并不尝试模仿 其他国家。 C.政府机构的精简不但是对政府职能的重新统筹规划,同时也要对人员 进行重新的配置,如果只是对机构进行简化,那么人员繁冗的弊病仍然存在,“精 兵简政”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D.郭美美昡富事件已过去近2年,留下的后遗症却让红十字会苦不堪言 从2012年红十字财务总收入比上年下降1.5亿元,到2013年雅安救灾现场被质 疑、漫骂,郭美美导演了一部红十字基金会的史诗级灾难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3年开始,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军事干涉伊拉克、利比亚 等主权国家内政,如今,这些国家似乎并没有获得美国承诺的“自由”和“民 主”,从而被人为造成了大范围的人道主义灾难,加剧了东西方文化冲突 B.近日,由日本社民党、未来党等35名国会议员组成的多党派联盟发表申 明,公开反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修改宪法第96条,要求维护修宪立宪的现有严 格规定。 C.美国国务院3日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重申美国在领土争端中不“选边 站”,但唯独点名批评中国提升三沙市的行政级别,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升级的风险。 D.曾几何时,清明祭祖被人们称为迷信;结婚坐花轿被斥之为“落后”; 民间年画被认为是“老土”,还有许许多多独具特色的民俗被国人以移风易俗的 名义所抛弃、遗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振兴中西部地区髙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 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本科院校。 B.国家接二连三地宣布降低药价,而降价幅度大的药品,却很快从市场上消失 了,代之同类的高价药,这让消费者非常不满。 C.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 奖励和保护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
浙江省六校(省一级重点校)2014 届高三 3 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 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怏然(yàng) 诤友(zhèng) 文件夹(jiá) 踽踽独行 (jǔ) B.盘踞(jù) 鹰隼(sǔn) 脊梁骨(jí) 蒙头 盖脸(méng) C.根茬(chá) 绵亘(gèn) 反间计(jiān) 捋起袖 子(luō) D.憎恶(zēng) 翘首(qiáo) 冠名权(guàn) 咎由自取(jiù)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在提问过程中,马英九多次以俏皮的口吻质疑辩论对手蔡英文,让紧 绷的辩论现场,添加了软性情绪,而马英九如此伶牙利齿的表现,也属罕见。 B. 中美并非锁定在零和竞争中,在当今的全球化世界,两国巨大且复杂 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盘根错结。中国对自身与其文化感到自在,并不尝试模仿 其他国家。 C.政府机构的精简不但是对政府职能的重新统筹规划,同时也要对人员 进行重新的配置,如果只是对机构进行简化,那么人员繁冗的弊病仍然存在,“精 兵简政”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D.郭美美眩富事件已过去近 2 年,留下的后遗症却让红十字会苦不堪言, 从 2012 年红十字财务总收入比上年下降 1.5 亿元,到 2013 年雅安救灾现场被质 疑、漫骂,郭美美导演了一部红十字基金会的史诗级灾难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从 2003 年开始,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军事干涉伊拉克、利比亚 等主权国家内政,如今,这些国家似乎并没有获得美国承诺的“自由”和“民 主”,从而被人为造成了大范围的人道主义灾难,加剧了东西方文化冲突。 B.近日,由日本社民党、未来党等 35 名国会议员组成的多党派联盟发表申 明,公开反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修改宪法第 96 条,要求维护修宪立宪的现有严 格规定。 C.美国国务院 3 日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重申美国在领土争端中不“选边 站”,但唯独点名批评中国提升三沙市的行政级别,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升级的风险。 D. 曾几何时,清明祭祖被人们称为迷信;结婚坐花轿被斥之为“落后”; 民间年画被认为是“老土”,还有许许多多独具特色的民俗被国人以移风易俗的 名义所抛弃、遗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 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本科院校。 B. 国家接二连三地宣布降低药价,而降价幅度大的药品,却很快从市场上消失 了,代之同类的高价药,这让消费者非常不满。 C.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 奖励和保护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
D.法新社援引李克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増,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 车只减不增”的话称,李克强的表态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在大范围削减开支上做出 表率 5.阅读下则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3分) 2012年11月16日,在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环东路一垃圾箱内, 发现5名男孩死亡。记者从毕节市政府了解到,16日至18日,经过走访排査, 5名男孩的身份已得到确认。5名男孩家住七星关区海子街镇擦枪岩村,分别是 陶中井(12岁)、陶中红(11岁)、陶中林(13岁)、陶冲(12岁)、陶波(9岁)。从 多个信息源获悉,他们的父母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已经离异。5名孩子至少在事 发地点辍学“流浪”了两个月。目击者称,他们衣着单薄、破旧,蓬头垢面,时 常会到路边的小吃摊乞食,有时还会向行人乞讨零钱坐公交车到城区其他地方, 白天在城里闲荡,晚上回到这边睡觉。”警方确认,他们在垃圾箱内生火导致 氧化碳中毒死亡 针对此次事件,网友纷纷留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网友在心疼遗憾年轻生 命逝去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如果你是一名有责任感的网民,你会提出 哪些质疑?请分条列出 6.下面是《诗经·君子于役》中的诗句,刻画了妻子对外出丈夫的思念心理, 写得天然质朴。请你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中任一修辞,将其扩写 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不超过60字)(4分)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注:埘,鸡舍) 7.下面是对上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根据要求答 题。(5分) 类别身高(平均)体重(平均)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基数为 100) 0年代155.5厘米41.3公斤 99.04 80年代158.6厘米42.1公斤 90年代160.6厘米46.5公斤 (1)透过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 论 (3分) (2)根据你的生活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超过20字)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
D.法新社援引李克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 车只减不增”的话称,李克强的表态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在大范围削减开支上做出 表率。 5.阅读下则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3 分) 2012 年 11 月 16 日,在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环东路一垃圾箱内, 发现 5 名男孩死亡。记者从毕节市政府了解到,16 日至 18 日,经过走访排查, 5 名男孩的身份已得到确认。5 名男孩家住七星关区海子街镇擦枪岩村,分别是 陶中井(12 岁)、陶中红(11 岁)、陶中林(13 岁)、陶冲(12 岁)、陶波(9 岁)。从 多个信息源获悉,他们的父母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已经离异。5 名孩子至少在事 发地点辍学“流浪”了两个月。目击者称,他们衣着单薄、破旧,蓬头垢面,时 常会到路边的小吃摊乞食,有时还会向行人乞讨零钱坐公交车到城区其他地方, “白天在城里闲荡,晚上回到这边睡觉。”警方确认,他们在垃圾箱内生火导致 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针对此次事件,网友纷纷留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网友在心疼遗憾年轻生 命逝去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如果你是一名有责任感的网民,你会提出 哪些质疑?请分条列出。 。 6.下面是《诗经·君子于役》中的诗句,刻画了妻子对外出丈夫的思念心理, 写得天然质朴。请你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中任一修辞,将其扩写 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不超过 60 字)(4 分)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注:埘,鸡舍) 。 7.下面是对上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根据要求答 题。(5 分) 类 别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基数为 100) 70 年代 155.5 厘米 41.3 公斤 99.04 80 年代 158.6 厘米 42.1 公斤 97.37 90 年代 160.6 厘米 46.5 公斤 90.86 (1)透过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 论: 。 (3 分) (2)根据你的生活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超过 20 字)。 。(2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
汪政 (1)任何一种母语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自己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和一定比例的其他语 种的经典翻译作品构成,因为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 传统。经典是经过几代人的淘洗筛选得来的,面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其阅读与鉴 赏的对象不管从时间、空间,抑或是从文化、心理、审美上与我们都相距甚远, 但我们依然必须了解它,因为它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传统经典组成了人 类的精神史,它是我们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教材历来重 视经典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本质首先是面对历史,是接受,是传承,是将受教育 者变成有历史感、有深度的人,理想的教育结果是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历史的载体。 其次,从学者对经典的定义来看,经典来源于人们对经典标准运用的结果。经典 从来不只是它们自身,它同时体现着复杂的价值、立场、趣味甚至权力。当某 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具有普适性时,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对经典的阅读,既是对作品自身信息的接受,更是在了解和熟悉人类经典 的标准,学习和验证这些标准 (2)虽然如此,语文教材是否纯然由传统经典构成还是有争议的,这自然涉及到语 文教育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属性很多,但当代性显然是其重要的品格。语文教育 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读史讲典,而是学会语文生活,要让学生毫无阻隔地融 入到当下的语文生活之中。但语文是变化的,古人与我们拥有不一样的语文生活, 如何衔接彼时的经典与当下的语文生活显然是一个难题。而最便捷的方式无过于 将当代作品引入教材,它意味着将当代人的生活、精神与价值引入课堂,将当代 的文体、文风、语言状况与表达方式引入课堂。不过,当代作品与读者共处于 个时态、文化氛围和价值系统之中,这种近距离的关系实际上是极不利于对作品 本身的价值或可能具有的价值予以认识和定位的,即当代作品无暇从容地从历时 性的普适性的角度来确认它的经典。 (3)不过语文教材在教育功能之外另有职责,那就是参与语文经典的寻找与建构, 语文教材一直是作品经典化及其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当代作品的阅读与 欣赏,不仅可以打通传统经典与当代作品的血脉,而且可以看到它是如何转化, 又是如何被“革命”的,体会到经典标准的运用,更可以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 化精神,建立起对自我语文生活的主体性,树立当下语文生活的信心,从面对经 典的生活在别处获得现实生活的此岸性 节选自《名作欣赏》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8.下面对文章中“传统经典”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考验,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传统文化。 B.没有传统经典,我们就难以认识人类自身,人类的精神史可能就会断裂。 C.作品能否成为传统经典,取决于它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适 D.阅读传统经典,能够提髙我们的鉴赏水平,加深我们对经典标准的理解。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品格,引入当代作品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 B.引入当代作品是当代人语文生活进入课堂教学最便捷而且最可靠的方式 C.当代作品能打通传统与当代的血脉,让学生体会到当代作品的“革命”性, D.我们有可能在当代作品中寻找到新的经典,并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 0.假设你是语文教材编者,依据本文意思,你会如何对待当代作品?(3分)
汪 政 ⑴任何一种母语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自己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和一定比例的其他语 种的经典翻译作品构成,因为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 传统。经典是经过几代人的淘洗筛选得来的,面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其阅读与鉴 赏的对象不管从时间、空间,抑或是从文化、心理、审美上与我们都相距甚远, 但我们依然必须了解它,因为它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传统经典组成了人 类的精神史,它是我们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教材历来重 视经典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本质首先是面对历史,是接受,是传承,是将受教育 者变成有历史感、有深度的人,理想的教育结果是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历史的载体。 其次,从学者对经典的定义来看,经典来源于人们对经典标准运用的结果。经典 从来不只是它们自身,它同时体现着复杂的价值、立场、趣味甚至权力。当某一 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具有普适性时,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对经典的阅读,既是对作品自身信息的接受,更是在了解和熟悉人类经典 的标准,学习和验证这些标准。 ⑵虽然如此,语文教材是否纯然由传统经典构成还是有争议的,这自然涉及到语 文教育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属性很多,但当代性显然是其重要的品格。语文教育 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读史讲典,而是学会语文生活,要让学生毫无阻隔地融 入到当下的语文生活之中。但语文是变化的,古人与我们拥有不一样的语文生活, 如何衔接彼时的经典与当下的语文生活显然是一个难题。而最便捷的方式无过于 将当代作品引入教材,它意味着将当代人的生活、精神与价值引入课堂,将当代 的文体、文风、语言状况与表达方式引入课堂。不过,当代作品与读者共处于一 个时态、文化氛围和价值系统之中,这种近距离的关系实际上是极不利于对作品 本身的价值或可能具有的价值予以认识和定位的,即当代作品无暇从容地从历时 性的普适性的角度来确认它的经典。 ⑶不过语文教材在教育功能之外另有职责,那就是参与语文经典的寻找与建构, 语文教材一直是作品经典化及其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当代作品的阅读与 欣赏,不仅可以打通传统经典与当代作品的血脉,而且可以看到它是如何转化, 又是如何被“革命”的,体会到经典标准的运用,更可以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 化精神,建立起对自我语文生活的主体性,树立当下语文生活的信心,从面对经 典的生活在别处获得现实生活的此岸性。 (节选自《名作欣赏》2012 年第 11 期,有删改) 8.下面对文章中“传统经典”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考验,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传统文化。 B.没有传统经典,我们就难以认识人类自身,人类的精神史可能就会断裂。 C. 作品能否成为传统经典,取决于它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适 性。 D.阅读传统经典,能够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加深我们对经典标准的理解。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性是 语文教育的重要品格,引入当代作品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 B.引入当代作品是当代人语文生活进入课堂教学最便捷而且最可靠的方式。 C.当代作品能打通传统与当代的血脉,让学生体会到当代作品的“革命”性。 D.我们有可能在当代作品中寻找到新的经典,并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 10.假设你是语文教材编者,依据本文意思,你会如何对待当代作品?(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目送 (台湾)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 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 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 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 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 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一一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 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 是他不断地回头;[1]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 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 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 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 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 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一一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 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 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 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 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①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 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 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 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 授的车子。 ①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 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目 送 (台湾)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 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 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 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 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 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 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 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 是他不断地回头;[1]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 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 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 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 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 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 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 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 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 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⑾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 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 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 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 授的车子。” ⑿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 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3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 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 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 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040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5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 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 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0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 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 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4分) 12.结合上下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11.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2 分) (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直立着一只邮筒(2分)。 13.“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清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 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3分)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5.龙应台是当今华语世界最具国际影响的作家之一,据说《目送》一文红遍 东南亚网络,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谈谈它流行的原因可 能有哪些。(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⒀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 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 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 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⒁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⒂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 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 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 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 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4 分) 。 12.结合上下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 分) 11.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2 分) 。 (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直立着一只邮筒(2 分)。 。 13.“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清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 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3 分) 。 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 15.龙应台是当今华语世界最具国际影响的作家之一,据说《目送》一文红遍 东南亚网络,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谈谈它流行的原因可 能有哪些。(5 分)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