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中学2009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语言文字应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作文四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选择题要求: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 答无效 3、问答题要求: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个体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 答无效。 4、本试卷共26个小题,共150分 语言文字运用(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河畔羁绊搅拌心广体胖 B.笼罩葱茏喉啦得陇望蜀 牯牛轱辘桎梏恶不悛 谙熟歆享音信万马齐喑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 而不必拘拟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 B.尽管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应对,但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似乎仍未得到遏制,反 而渐呈蔓延之势 C.我的神,荷西是我永生的丈夫,我最懂他,忍奈对他必是太苦,求你用别的方法安慰他,补偿他在 人世未尽的爱情 D.父亲那许多恶习,除赌搏一项外,其余的,黑大头都不再沾边,一副烟枪,扔到了河里,平日见了 挤眉弄眼的女子,也懂得自重,不去招惹事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五石散”究竟是一种什么神秘药物,竟然使得魏晋至唐中叶的名士们趙之若鹜,历时500余年而未 有间断? B.他们兄弟两人在家乡的日子里曾经海誓山盟,永不背叛,可是到了现在出现利益纷争的时候,竟然 变得水火不容
- 1 - 浙江省余姚中学 2009 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语言文字应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作文四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选择题要求: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 ...... 答无效 ...。 3、问答题要求: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个体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 ...... 答无效 ...。 4、本试卷共 26 个小题,共 15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 ) A.河畔 羁绊 搅拌 心广体胖 B.笼罩 葱茏 喉咙 得陇望蜀 C.牯牛 轱辘 桎梏 怙恶不悛 D.谙熟 歆享 音信 万马齐喑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 ) A.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 而不必拘拟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 B.尽管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应对,但美国的甲型 H1N1 流感疫情似乎仍未得到遏制,反 而渐呈蔓延之势。 C.我的神,荷西是我永生的丈夫,我最懂他,忍奈对他必是太苦,求你用别的方法安慰他,补偿他在 人世未尽的爱情 D.父亲那许多恶习,除赌搏一项外,其余的,黑大头都不再沾边,一副烟枪,扔到了河里,平日见了 挤眉弄眼的女子,也懂得自重,不去招惹事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五石散”究竟是一种什么神秘药物,竟然使得魏晋至唐中叶的名士们趋之若鹜 ....,历时 500 余年而未 有间断? B.他们兄弟两人在家乡的日子里曾经海誓山盟 ....,永不背叛,可是到了现在出现利益纷争的时候,竟然 变得水火不容
C.文化需要娱乐的手段通往最广大的受众,而娱乐的价值也需要文化的内涵来体现,文化与娱乐就像 皮与毛的关系一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西游记》的情节虽然天花乱坠,但只要我们从三个结构入手,就可以揭示它的文化含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墨西哥政府已动员起包括教育官员在内的全国资源,以确保流感影响到任何学校。 B.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 C.今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们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国内许多企业家 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D.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 素养 5.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 可以说,不论天 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A.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 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 C.“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 D.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皇帝都称“真龙天子” 6.仿造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另写一个句子。不要求字数完全相同。(4分) 心正则笔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 仿 7.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北岛有一首小诗,题目是《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请你联系现实,谈 谈对它的理解。(5分) 、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 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 繁荣的内在动力
- 2 - C.文化需要娱乐的手段通往最广大的受众,而娱乐的价值也需要文化的内涵来体现,文化与娱乐就像 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D.《西游记》的情节虽然天花乱坠 ....,但只要我们从三个结构入手,就可以揭示它的文化含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墨西哥政府已动员起包括教育官员在内的全国资源,以确保流感影响到任何学校。 B.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 C.今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们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国内许多企业家 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D.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 素养。 5.下列各项中最适合 ...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 ) 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 。可以说,不论天 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A.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 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 C.“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 D.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皇帝都称“真龙天子” 6.仿造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另写一个句子。不要求字数完全相同。(4 分) 心正则笔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 红》? 仿句: 7.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北岛有一首小诗,题目是《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请你联系现实,谈 谈对它的理解。(5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 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 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 繁荣的内在动力
顾名思义,所谓“笔法传承”,是指书家间对笔法技巧乃至笔法意识的传授与继承。通过笔法传承, 历代书家所探求的笔法内容,以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领悟,才不致随身而殒 东汉以前,文字书写能手之间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字法(文字结构)上,如西汉今古文之争,很大程度 源于古文字法的失传。东汉,书法开始自觉,基本笔法形成,笔法的传承从此越来越超脱于字法。且不说 “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历史事实,单从历来将笔法神秘化的种种 现象中,也不难看出笔法传承在书法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对笔法无以复加的重视,决非仅仅出于 般所谓东方民族“崇古”的心理。否则,古人对笔法传承尤为青眼相加的事实将无法解释 那么,为什么众多成就斐然的书家,会以如许的精力来传承笔法? 第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共通感”一说,认为“美”“对于愉快具 有着必然的关系……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却只能被称为范式,这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 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更被视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普遍规则的适用例证”。应该说,康德这一看法是 符合客观实际的。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一定程度必然性的 “范式”,而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个原因在于,笔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艺术地欣赏的东西一一这是笔法能代代相传而不厌的根本动 力。历代书家之所以对笔法津津乐道,不惜笔墨铺陈描绘点画的种种奇妙,其唯一原因在于点画本身就是 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是一种活的存在,而这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又只有借助于丰富精到 的笔法,才能得以完美的表现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可以断定: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 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确实,对笔法的重视,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根本原因。 8.对“东汉,书法开始自觉”中“自觉”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已经完成了由书写的初级阶段到日臻成熟阶段的过渡。 B.书家已经致力于书法技巧的研究,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C.基本笔法已经完成,与字法一样成为书家崇尚研习的书写方法 D.笔法的传承已渐趋独立,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9.书家不遗余力地传承笔法的原因,与文义不符的一组是 A.前人总结出来的笔法,普遍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 B.确立和完善美的笔法的“范式”,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C.笔法能形象而完美地满足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表现与追求 D.汉字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 10.以下理解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3 - 顾名思义,,所谓“笔法传承”,是指书家间对笔法技巧乃至笔法意识的传授与继承。通过笔法传承, 历代书家所探求的笔法内容,以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领悟,才不致随身而殒。 东汉以前,文字书写能手之间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字法(文字结构)上,如西汉今古文之争,很大程度 源于古文字法的失传。东汉,书法开始自觉,基本笔法形成,笔法的传承从此越来越超脱于字法。且不说 “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历史事实,单从历来将笔法神秘化的种种 现象中,也不难看出笔法传承在书法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对笔法无以复加的重视,决非仅仅出于 一般所谓东方民族“崇古”的心理。否则,古人对笔法传承尤为青眼相加的事实将无法解释。 那么,为什么众多成就斐然的书家,会以如许的精力来传承笔法? 第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共通感”一说,认为“美”“对于愉快具 有着必然的关系……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却只能被称为范式,这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 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更被视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普遍规则的适用例证”。应该说,康德这一看法是 符合客观实际的。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一定程度必然性的 “范式”,而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个原因在于,笔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艺术地欣赏的东西——这是笔法能代代相传而不厌的根本动 力。历代书家之所以对笔法津津乐道,不惜笔墨铺陈描绘点画的种种奇妙,其唯一原因在于点画本身就是 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是一种活的存在,而这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又只有借助于丰富精到 的笔法,才能得以完美的表现。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可以断定: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 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确实,对笔法的重视,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根本原因。 8.对“东汉,书法开始自觉”中“自觉”的含义,理解准确 ....的一项是 ( ) A.书法艺术已经完成了由书写的初级阶段到日臻成熟阶段的过渡。 B.书家已经致力于书法技巧的研究,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C.基本笔法已经完成,与字法一样成为书家崇尚研习的书写方法。 D.笔法的传承已渐趋独立,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9.书家不遗余力地传承笔法的原因,与文义不符 .....的一组是 ( ) A.前人总结出来的笔法,普遍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 B.确立和完善美的笔法的“范式”,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C.笔法能形象而完美地满足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表现与追求。 D.汉字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 10.以下理解不符合文义 .....的一项是 ( )
A.笔法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B.历代众多书家致力于笔法传承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书法艺术不致随身而殒。 C.随着基本笔法的形成,人们在书法学习中,逐渐抛弃字法而争相学习笔法。 D.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视书法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认为小至点画,都有欣赏价值 11.作者认为,魏晋南北朝的笔法的传承对于书法本身有着什么样的意义?(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潘炫 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 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自己到公安局投案,而且宣判那天,他很平静。 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 傻 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吸 密封如笼的死囚房里,钢铁焊成了“天网”,执行枪决的前三个月,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快快结束生命 似乎,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再让他留恋。 直到他看到了一只麻雀。 那天中午,他正蜷在牢房的一角。突然在寂静而空荡的牢房里,他像是听到了什么,站了起来,抬头 向上看,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一—一只麻雀在天窗的网格间欢跳乱叫,还不时地歪着脑袋看他 他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只麻雀,没有人知道当时他都想了些什么 只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天天望着天窗,他在等那只麻雀,但麻雀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他开始在看守所的《新生》小报上发表一些反省的文章,他说,我没有想到,活到今天我第 次看到了麻雀。 很多人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我明白,他是真的第一次看到了麻雀一一婴孩般的惊喜和真诚的怀念为 证! 活到那一天,他只看到了一只麻雀,却是以死刑为代价 不要可怜或是同情他,更不要耻笑或蔑视他,想想我们自己,可曾看见过一只麻雀? 故事还没有完,但剩下的结尾,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就像他生命中的另一只麻雀,他永远地错过了
- 4 - A.笔法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B.历代众多书家致力于笔法传承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书法艺术不致随身而殒。 C.随着基本笔法的形成,人们在书法学习中,逐渐抛弃字法而争相学习笔法。 D.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视书法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认为小至点画,都有欣赏价值。 11.作者认为,魏晋南北朝的笔法的传承对于书法本身有着什么样的意义?(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 潘炫 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 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自己到公安局投案,而且宣判那天,他很平静。 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 “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 傻。 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吸 毒。 密封如笼的死囚房里,钢铁焊成了“天网”,执行枪决的前三个月,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快快结束生命, 似乎,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再让他留恋。 直到他看到了一只麻雀。 那天中午,他正蜷在牢房的一角。突然在寂静而空荡的牢房里,他像是听到了什么,站了起来,抬头 向上看,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一只麻雀在天窗的网格间欢跳乱叫,还不时地歪着脑袋看他。 他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只麻雀,没有人知道当时他都想了些什么。 只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天天望着天窗,他在等那只麻雀,但麻雀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他开始在看守所的《新生》小报上发表一些反省的文章,他说,我没有想到,活到今天我第一 次看到了麻雀。 很多人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我明白,他是真的第一次看到了麻雀——婴孩般的惊喜和真诚的怀念为 证! 活到那一天,他只看到了一只麻雀,却是以死刑为代价。 不要可怜或是同情他,更不要耻笑或蔑视他,想想我们自己,可曾看见过一只麻雀? 故事还没有完,但剩下的结尾,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就像他生命中的另一只麻雀,他永远地错过了
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引起的。 执行枪决前,他千嘱万托一个狱友出去后一定帮他了却一桩心愿。原来,初三时,与他同桌的一个女 孩因家境贫穷不得不辍学,临走前女孩要他第二天送送她,并说有事求他。他猜想女孩是想向他借钱,他 便准备好。可是,当天晚上他因打架受伤没能去车站,所以他想求狱友出去后,帮他找那个女孩解释一下, 他不是故意失约的,他不是个不讲信义的人。 个劣迹滔天的死囚,临终前的心愿竟是这样一份小小的牵挂,我们没有理由感动,就像他看见了一 只麻雀一样,何足挂齿。 但我们错了一一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只麻雀 后来,那个狱友出去后,找到了女孩,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听完一切后,她哭了:“十年前的那天 我约他,并不是为了借钱,只是想带他到山里吃几天苦,见见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啊……” 听到这句话,我想每一个纯净的灵魂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冷战。谁会想到这场误会竟成了他们两人之间 的隔世之憾了,而那时,他本该看见麻雀及一切的啊! 然而,他错过了那一天。直到生命将止,他才看到了一只麻雀。他看到的那一只,也许正是我们应该 去寻觅的那一只。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的耳朵叫醒,在每个平平常常的黎明里,去倾听一声鸟鸣, 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 12.小说中多次出现“麻雀”,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问有哪几种含义?(4分) 答 13.辍学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4.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4分) 15.结尾“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6.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怎样叫醒他?(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
- 5 - 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引起的。 执行枪决前,他千嘱万托一个狱友出去后一定帮他了却一桩心愿。原来,初三时,与他同桌的一个女 孩因家境贫穷不得不辍学,临走前女孩要他第二天送送她,并说有事求他。他猜想女孩是想向他借钱,他 便准备好。可是,当天晚上他因打架受伤没能去车站,所以他想求狱友出去后,帮他找那个女孩解释一下, 他不是故意失约的,他不是个不讲信义的人。 一个劣迹滔天的死囚,临终前的心愿竟是这样一份小小的牵挂,我们没有理由感动,就像他看见了一 只麻雀一样,何足挂齿。 但我们错了——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只麻雀。 后来,那个狱友出去后,找到了女孩,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听完一切后,她哭了:“十年前的那天 我约他,并不是为了借钱,只是想带他到山里吃几天苦,见见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啊……” 听到这句话,我想每一个纯净的灵魂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冷战。谁会想到这场误会竟成了他们两人之间 的隔世之憾了,而那时,他本该看见麻雀及一切的啊! 然而,他错过了那一天。直到生命将止,他才看到了一只麻雀。他看到的那一只,也许正是我们应该 去寻觅的那一只。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的耳朵叫醒,在每个平平常常的黎明里,去倾听一声鸟鸣, 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 12.小说中多次出现“麻雀”,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问有哪几种含义?(4 分) 答: 13.辍学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答: 14.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4 分) 答: 15.结尾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 答: 16.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怎样叫醒他?(6 分) 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1 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