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寒热症状类型 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BUCM Wang Tianfang 16
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临床常见寒热症状类型 BUCM Wang Tianfang 16
(一)恶寒发热 特征: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体温升高 主病:外感病的表证阶段 机理: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之功, 肌表失于温煦则恶寒;卫气趋于表, 正邪相争,则发热;寒主收引,使 卫阳之气郁于肌表,不得宣发,也 可引起发热。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BUCM Wang Tianfang 17
(一)恶寒发热 特征: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体温升高 主病:外感病的表证阶段 机理: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之功, 肌表失于温煦则恶寒;卫气趋于表, 正邪相争,则发热;寒主收引,使 卫阳之气郁于肌表,不得宣发,也 可引起发热。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BUCM Wang Tianfang 17
表证寒热症状的轻重,与感受邪气的性质有关。 恶寒重发热轻--一 外感风寒; 发热轻而恶风--一外感风邪; 发热重恶寒轻---外感风热。 表证寒热症状的轻重,与邪正盛衰也密切相关。 邪正俱重---一 恶寒发热均较重; 邪轻正衰 恶寒发热均较轻; 邪盛正衰---一恶寒重发热轻。 BUCM Wang Tianfang 18
表证寒热症状的轻重,与感受邪气的性质有关。 恶寒重发热轻----外感风寒; 发热轻而恶风----外感风邪; 发热重恶寒轻----外感风热。 表证寒热症状的轻重,与邪正盛衰也密切相关。 邪正俱重-----恶寒发热均较重; 邪轻正衰-----恶寒发热均较轻; 邪盛正衰-----恶寒重发热轻。 BUCM Wang Tianfang 18
(二)但寒不热 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 ①新病恶寒: 寒邪直中脏腑,损伤阳气一一里实寒证 ②久病畏寒: 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一一里虚寒证 BUCM Wang Tianfang 19
(二)但寒不热 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 ① 新病恶寒: 寒邪直中脏腑,损伤阳气--里实寒证 ② 久病畏寒: 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里虚寒证 BUCM Wang Tianfang 19
(三)但热不寒 只发热而不觉寒冷,或反恶热一一里热证 ①壮热: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一一里热亢盛 ②潮热:发热如潮水,定时而发,或定时热甚。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下午3一5点发热明显, 热势较高一一阳明腑实证。 ◆湿温潮热:午后及夜间发热明显,热势较高, 身热不扬一一湿温病。 ◆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低热一一阴虚有热。 ③低热:热势较低,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阴虚、气虚、血虚、血瘀、气郁、小儿疰夏 BUCM Wang Tianfang 20
(三)但热不寒 只发热而不觉寒冷,或反恶热--里热证 ①壮热: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里热亢盛 ②潮热:发热如潮水,定时而发,或定时热甚。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下午3—5点发热明显, 热势较高--阳明腑实证。 湿温潮热:午后及夜间发热明显,热势较高, 身热不扬--湿温病。 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低热--阴虚有热。 ③低热:热势较低,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阴虚、气虚、血虚、血瘀、气郁、小儿疰夏 BUCM Wang Tianfang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