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课程《中医辨证学》参考资料 中医诊断学的现代研究方向与思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王天芳 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模式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取的病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 参考体内外各种因素(如体质、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对病人当前的“整体反应状态”给予概括(即 得出“证候”的判断),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该诊断模式通过从宏观水平获取疾病的外在征象,辨识疾病在某一阶 段的主要矛盾和症结所在,有利于临床上对患病者个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但上述传统诊断方法中也存在一定的 不足,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主要是依赖感觉器官收集病人的病情资料:医者主要是依据自觉症状及舌象、 脉象等外在征象对证候进行辨识,在证候的辨识过程中缺乏较为客观的诊断标准等。换言之,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主 要是凭借医者的主观诊察和患者对病感的主观描述,病情资料的来源及证候的辨识过程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加 上“病”、“证”、“症”的分类和描述存在不规范,使得辨证的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一定程度地制约了中医诊断 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及中医学术的发展。 基于传统中医诊断的现状及其在中医学术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建国以来,人们吸取和借鉴现代多学科的理论、 思想及最新技术手段和方法,从文献、临床和实验等不同角度,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层次,围绕诊法与辨证的客观化 与规范化开展了大量的现代研究,以期发展中医诊断理论与技术,提高中医诊断水平,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完善。 如通过调查、分析古今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症、证、病及其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规范:从一般性临床观察, 逐步过渡到基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群体调查方法,探索证候的分布及动态演变规律,建立证候的诊断标准;从单纯对人 的理化指标检测到借助证候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方证结合,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等多个层次探索证候的病理 生理学基础及微观辨证指标等。 纵观诊法与证候的现代研究方向,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症、证候及病的规范化研究,诊法的客观化研究, 证候的分布、演变规律及诊断标准的研究,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 第一节症、证及病的规范化研究 规范化、标准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诊断学中许多概念术语 还存在有表述的抽象模糊、称谓的繁杂及内涵与外延的含混不清、内容交错等不规范之处,以至于临床运用中的理解 不尽相同。因此,在当前开展症、证及病的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可进一步挖掘传统中医诊断的特 色和精华:二是可促进中医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及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三是有利于中医药的学术交流及其走向世界: 四是为开展中医诊断学其他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名的诊断,而病、证的诊断则以症状为依据,因此,中医诊断的规范化研究主要可概括为 症、证、病三部分内容。 一、症状的规范化研究 (一)症状术语及其内涵 中医的症状学内容非常丰富,但相当多症状的内涵模糊,表述不精确,加之汉语词汇的丰富多彩、不同地区语言 使用的差异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导致临床上中医症状术语使用的不统一,而且容易引起概念的混淆。 由于症状是辨证与辨病的依据,因此,根据古代文献及临床实际首先开展症状的规范化研究,克服症名的不规范、内 涵欠明确、症状表述的模糊性及诊断意义认识上的差异等缺陷,是进行证与病规范化研究的前提 建国以来,在不同版本的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及《中医临证备要》(秦伯未主编)、《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赵金铎主编)等书中,对中医常见症状术语的概念、发生机理及其在辨证、辨病中的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促进了症状的规范。例如:将病人的“怕冷”现象界定为“恶寒”、“恶风”、“畏寒”、“寒战”四种情况,并赋予其特 定的概念。 (二)症状的量化分级 传统的中医诊断,多侧重于定性诊断,忽略对“病”或“证”严重程度的定量诊断。由于中医主要以症状为诊断 依据,因此,开展证的定量化诊断,不仅有利于掌握病情的严重程度,使临床施治更有针对性,而且也是现代临床研 究中的实际需求。例如:为了增加所纳入研究对象的齐同性以及提高不同课题组科研数据的可比性,不仅需要定性的 诊断标准,而且需要一个定量化的诊断标准。对于证的定量化诊断,是以科学、合理的症状量化为基础与依据的,因 此,开展症状的量化分级研究是必然的趋势。 对症状在量上的变化,古代文献中有一些记载,常以症状的有无(口不渴与口渴等)、症状出现的时日(热三日等) 症状涉及的范围(腰以下肿及一身悉肿等)、类比的方法(身重如带五千钱等)及在症状名称前后冠以“略”、“微”、“很”、 “甚”、“大”等程度词(口微渴、口大渴、微热、高热等)等方式进行量化表达,这种量化描述比较模糊、简朴,在
1 硕士课程《中医辨证学》参考资料 中医诊断学的现代研究方向与思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 王天芳 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模式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取的病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 参考体内外各种因素(如体质、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对病人当前的“整体反应状态”给予概括(即 得出“证候”的判断),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该诊断模式通过从宏观水平获取疾病的外在征象,辨识疾病在某一阶 段的主要矛盾和症结所在,有利于临床上对患病者个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但上述传统诊断方法中也存在一定的 不足,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主要是依赖感觉器官收集病人的病情资料;医者主要是依据自觉症状及舌象、 脉象等外在征象对证候进行辨识,在证候的辨识过程中缺乏较为客观的诊断标准等。换言之,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主 要是凭借医者的主观诊察和患者对病感的主观描述,病情资料的来源及证候的辨识过程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加 上“病”、“证”、“症”的分类和描述存在不规范,使得辨证的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一定程度地制约了中医诊断 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及中医学术的发展。 基于传统中医诊断的现状及其在中医学术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建国以来,人们吸取和借鉴现代多学科的理论、 思想及最新技术手段和方法,从文献、临床和实验等不同角度,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层次,围绕诊法与辨证的客观化 与规范化开展了大量的现代研究,以期发展中医诊断理论与技术,提高中医诊断水平,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完善。 如通过调查、分析古今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症、证、病及其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规范;从一般性临床观察, 逐步过渡到基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群体调查方法,探索证候的分布及动态演变规律,建立证候的诊断标准;从单纯对人 的理化指标检测到借助证候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方证结合,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等多个层次探索证候的病理 生理学基础及微观辨证指标等。 纵观诊法与证候的现代研究方向,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症、证候及病的规范化研究,诊法的客观化研究, 证候的分布、演变规律及诊断标准的研究,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 第一节 症、证及病的规范化研究 规范化、标准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诊断学中许多概念术语 还存在有表述的抽象模糊、称谓的繁杂及内涵与外延的含混不清、内容交错等不规范之处,以至于临床运用中的理解 不尽相同。因此,在当前开展症、证及病的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可进一步挖掘传统中医诊断的特 色和精华;二是可促进中医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及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三是有利于中医药的学术交流及其走向世界; 四是为开展中医诊断学其他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名的诊断,而病、证的诊断则以症状为依据,因此,中医诊断的规范化研究主要可概括为 症、证、病三部分内容。 一、症状的规范化研究 (一)症状术语及其内涵 中医的症状学内容非常丰富,但相当多症状的内涵模糊,表述不精确,加之汉语词汇的丰富多彩、不同地区语言 使用的差异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导致临床上中医症状术语使用的不统一,而且容易引起概念的混淆。 由于症状是辨证与辨病的依据,因此,根据古代文献及临床实际首先开展症状的规范化研究,克服症名的不规范、内 涵欠明确、症状表述的模糊性及诊断意义认识上的差异等缺陷,是进行证与病规范化研究的前提 建国以来,在不同版本的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及《中医临证备要》(秦伯未主编)、《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赵金铎主编)等书中,对中医常见症状术语的概念、发生机理及其在辨证、辨病中的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促进了症状的规范。例如:将病人的“怕冷”现象界定为“恶寒”、“恶风”、“畏寒”、“寒战”四种情况,并赋予其特 定的概念。 (二)症状的量化分级 传统的中医诊断,多侧重于定性诊断,忽略对“病”或“证”严重程度的定量诊断。由于中医主要以症状为诊断 依据,因此,开展证的定量化诊断,不仅有利于掌握病情的严重程度,使临床施治更有针对性,而且也是现代临床研 究中的实际需求。例如:为了增加所纳入研究对象的齐同性以及提高不同课题组科研数据的可比性,不仅需要定性的 诊断标准,而且需要一个定量化的诊断标准。对于证的定量化诊断,是以科学、合理的症状量化为基础与依据的,因 此,开展症状的量化分级研究是必然的趋势。 对症状在量上的变化,古代文献中有一些记载,常以症状的有无(口不渴与口渴等)、症状出现的时日(热三日等)、 症状涉及的范围(腰以下肿及一身悉肿等)、类比的方法(身重如带五千钱等)及在症状名称前后冠以“略”、“微”、“很”、 “甚”、“大”等程度词(口微渴、口大渴、微热、高热等)等方式进行量化表达,这种量化描述比较模糊、简朴,在
实际临床研究中的把握与操作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近年来,人们在传统中医症状量化方法的基础上,吸取了现代医学和心理学中一些较为成熟的对主观症状的量化 分级方法,在中医症状的量化表达方面进行了尝试,并运用于临床研究中,作为判断证的严重程度或疗效评价(根据 干预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的依据,促进了中医症状的量化表达。 1.采用轻、中、重对症状进行量化分级 目前,研究者一般将中医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如轻、中、重分别为1、2、 3分或2、4、6分等),其划分主要是依据症状的出现频率、持续时间、性质程度、对药物的依赖程度、与外界刺激的 关系、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等。如粱茂新等对“健忘”一症的严重程度进行了如下量级划分:近事记忆力和远事记 忆力均明显减退为3分(重):近事记忆力减退,远事记忆力略减为2分(中):近事记忆力减退为1分(轻)。 2.运用通用量表对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定 有些主观症状,如疼痛、失眠、抑郁、焦虑、疲劳等,往往反映的是一种综合状态或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把 握,并且对这些症状的主观感受与实际严重程度往往因个体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有人在研究中尝试直接运用国内 外通用的量表,对一些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如王天芳等在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研究中,采用国际上通用的 一些量表,对患者的疲劳、抑郁、焦虑等症状的特点、严重程度及中药的疗效进行量化评定。 3.编写具有中医特色的症状评定量表 近年来,随着症状的量化研究及量表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人们逐渐开始借鉴精神与心理症状分析的一些模式与 方法,研制更符合中医特点的症状评定量表。尤其是在研究证候诊断标准的基础上,编写针对某一证候的症状评定量 表,不仅方便证候的诊断,而且可作为证候严重程度的一般资料、科研中病例选择的入选标准、临床疗效的评价及病 情演变的观测。 (三)症状的辨证意义 证表现为一组相关的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客观体征。症状是辨证的前提与依据,二者密切相关。因此,有关症 状的辨证意义是症状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临床实际来看,症状与证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简单关系,一个症状往往与多个证有关,而且与相关证之间关系 的疏远程度也不同。例如:一个症状在甲证中可能属于主要症状,在乙证则属于次要症状。过去中医对于症、证间关 系的确立,主要是依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及个人的临床经验,而且多侧重症状与证之间定性关系的论述,忽略定量关系 的描述,因此使得症状与证之间关系的描述比较模糊。从80年代计算机中医专家系统和辨证论治系统研究伊始,人们 在症状辨证意义方面的研究中,不仅探讨每一症状与哪些证有关,而且还开展了各个症状与证诊断之间计量关系的研 究(即每一症状在不同证诊断中的贡献度)。如朱文锋将病人所出现症状的贡献度权值之和(以100作为通用阈值,根 据病的轻重与复杂程度进行调节)作为确定各辨证要素(如气虚、瘀血等)是否成立的依据,最后将达到诊断阈值的 项目(要素)进行有机联系组合,从而构成完整的证名诊断。如在虚证类的诊断中,“五心烦热”一症对阴虚、阳虚、 津亏的贡献度分别为10、一3和2,而“经常畏冷”的贡献度则为一3、7及一2。 另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疾病谱的变化,在临床中出现许多新的主观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测指标概念,如果 采用“拿来主义”的思想,研究其与中医证之间的关系,可能也是丰富和发展中医诊断学内容的途径之一。 二、证的规范化研究 由于目前对中医证候的辨识缺乏客观的规范化及量化标准体系,使得与证候有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受到一定程度 的阻碍。因此,大力开展证候的规范化研究,不仅是阐明证候的现代病理生理基础,建立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及研究中 医基础理论的前提与基础,而且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 证候的规范包括证的概念、证的命名与分类、证的诊断标准(详见“第三节”)及辨证的基本内容等。 (一)证的概念 在古医籍中,症、证不分,常混淆使用。建国以来,通过许多学者的争鸣与研究,现已将“证”与“症”的概念 分离(但临床使用中仍有混淆使用的现象),“证”已不再有症状的含义,已演变为一个诊断性概念,与“证候”通用。 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认为:“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 的概括。“辨证”的主要依据是“症”,“病”的全过程可有不同的“证”,而“证”又可见于多种“病”之中。《中医医 学百科·中医学》指出:证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和体征,对于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 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它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整体体质反应特征和整体与周围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脏腑经络与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的综和表现。因此,证是人体在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的反映,是一种以临床病理功能变化为主的‘整体定型反应形式'”。 根据上述有关证的概念,证被理解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2 实际临床研究中的把握与操作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近年来,人们在传统中医症状量化方法的基础上,吸取了现代医学和心理学中一些较为成熟的对主观症状的量化 分级方法,在中医症状的量化表达方面进行了尝试,并运用于临床研究中,作为判断证的严重程度或疗效评价(根据 干预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的依据,促进了中医症状的量化表达。 1.采用轻、中、重对症状进行量化分级 目前,研究者一般将中医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如轻、中、重分别为 1、2、 3 分或 2、4、6 分等),其划分主要是依据症状的出现频率、持续时间、性质程度、对药物的依赖程度、与外界刺激的 关系、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等。如粱茂新等对“健忘”一症的严重程度进行了如下量级划分:近事记忆力和远事记 忆力均明显减退为 3 分(重);近事记忆力减退,远事记忆力略减为 2 分(中);近事记忆力减退为 1 分(轻)。 2.运用通用量表对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定 有些主观症状,如疼痛、失眠、抑郁、焦虑、疲劳等,往往反映的是一种综合状态或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把 握,并且对这些症状的主观感受与实际严重程度往往因个体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有人在研究中尝试直接运用国内 外通用的量表,对一些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如王天芳等在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研究中,采用国际上通用的 一些量表,对患者的疲劳、抑郁、焦虑等症状的特点、严重程度及中药的疗效进行量化评定。 3.编写具有中医特色的症状评定量表 近年来,随着症状的量化研究及量表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人们逐渐开始借鉴精神与心理症状分析的一些模式与 方法,研制更符合中医特点的症状评定量表。尤其是在研究证候诊断标准的基础上,编写针对某一证候的症状评定量 表,不仅方便证候的诊断,而且可作为证候严重程度的一般资料、科研中病例选择的入选标准、临床疗效的评价及病 情演变的观测。 (三)症状的辨证意义 证表现为一组相关的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客观体征。症状是辨证的前提与依据,二者密切相关。因此,有关症 状的辨证意义是症状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临床实际来看,症状与证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简单关系,一个症状往往与多个证有关,而且与相关证之间关系 的疏远程度也不同。例如:一个症状在甲证中可能属于主要症状,在乙证则属于次要症状。过去中医对于症、证间关 系的确立,主要是依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及个人的临床经验,而且多侧重症状与证之间定性关系的论述,忽略定量关系 的描述,因此使得症状与证之间关系的描述比较模糊。从 80 年代计算机中医专家系统和辨证论治系统研究伊始,人们 在症状辨证意义方面的研究中,不仅探讨每一症状与哪些证有关,而且还开展了各个症状与证诊断之间计量关系的研 究(即每一症状在不同证诊断中的贡献度)。如朱文锋将病人所出现症状的贡献度权值之和(以 100 作为通用阈值,根 据病的轻重与复杂程度进行调节)作为确定各辨证要素(如气虚、瘀血等)是否成立的依据,最后将达到诊断阈值的 项目(要素)进行有机联系组合,从而构成完整的证名诊断。如在虚证类的诊断中,“五心烦热”一症对阴虚、阳虚、 津亏的贡献度分别为 10、-3 和 2,而“经常畏冷”的贡献度则为-3、7 及-2 。 另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疾病谱的变化,在临床中出现许多新的主观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测指标概念,如果 采用“拿来主义”的思想,研究其与中医证之间的关系,可能也是丰富和发展中医诊断学内容的途径之一。 二、证的规范化研究 由于目前对中医证候的辨识缺乏客观的规范化及量化标准体系,使得与证候有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受到一定程度 的阻碍。因此,大力开展证候的规范化研究,不仅是阐明证候的现代病理生理基础,建立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及研究中 医基础理论的前提与基础,而且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 证候的规范包括证的概念、证的命名与分类、证的诊断标准(详见“第三节” )及辨证的基本内容等。 (一)证的概念 在古医籍中,症、证不分,常混淆使用。建国以来,通过许多学者的争鸣与研究,现已将“证”与“症”的概念 分离(但临床使用中仍有混淆使用的现象),“证”已不再有症状的含义,已演变为一个诊断性概念,与“证候”通用。 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认为:“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 的概括。“辨证”的主要依据是“症”,“病”的全过程可有不同的“证”,而“证”又可见于多种“病”之中。《中医医 学百科·中医学》指出:证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和体征,对于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 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 “它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整体体质反应特征和整体与周围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脏腑经络与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的综和表现。因此,证是人体在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的反映,是一种以临床病理功能变化为主的‘整体定型反应形式’”。 根据上述有关证的概念,证被理解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证是疾病(泛指非健康,不是单指西医学中的“疾病”单元)过程中某一阶段(时点)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做 出的综合反映,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 2.证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其内在因素包含了体质特征、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失衡及其相互间关 系的紊乱。 3.证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相争的状况和趋势。 4.证具有时相性特点,或者说证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证的时相性与动态性是相互联系的。 (二)证的命名与分类 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证的命名、术语及分类繁多而不统一。建国以来,在政府组织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证 候鉴别诊断学》及一些行业或国家标准(如《中国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中,逐步对证的命名、分类及常见证的定义与临床表现特点等进行了阐述与规范。 1.证的命名与分类 (1)证的命名:中医文献中,证的命名有多种方式,临床上常以既有病位,又有病因病性构成的证作为治疗的依 据,如肝肾阴虚证、膀胱湿热证等。因此,现代临床上将由病位与病因病性的相互组合而构成的证名作为比较完整、 规范的名称已成为共识,有时为了构成习惯的四个字的证名,常加入某些病理连接词,例如:亏、少、衰、不足、损, 困、阻、袭、束、结、蕴、盛、炽、停、扰等。 (2)证的分类:人类认识各种客观事物或现象,一般都是从区分他们开始的。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类,可使复 杂的认识对象归于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有助于我们去把握其相互间的联系,并为进一步探索客观规律创造条件或提 示方向。因此,对证分类的研究,实际上是在寻找各种证候的共同点、隶属关系及差异等规律的基础上,制订明确的 划分原则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对证进行科学划分,以便于进一步探索证候的规律。建国后,人们在证的归纳、分类方 面作了一定努力。 在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对临床上常用的辨证方法进行归纳、提炼,并在每种方法下列有相应的证。 如八纲辨证下有表证、虚证、寒证、阳证等,病因辨证下有湿证、暑证等,气血津液辨证下有气虚证、血瘀证、痰证 等,脏腑辨证下有心气虚证、肝胆湿热证等,经络辨证下有手太阴肺经病证等,六经辨证下有太阳病证、少阳病证等, 卫气营血辨证下有卫分证、营分证等,三焦辨证下有上焦病证、中焦病证等。 在赵金铎主编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认为,从层次结构上划分,证候分为核心证候(如虚、实、寒、热、 气、血、阴、阳等为证候的核心)入、基本证候(由核心构成的比较基础的证候,如气虚、血瘀、湿热等)及具体证候(由 基本证候与心、肺、卫、气等病位证候构成):在具体描述每证的特点时,则按全身证候(相当于八纲、气血津液等辨 证方法下的证候)、脏腑证候、温病证候、伤寒证候、专科证候(妇科证候、儿科证候、外科证候、耳鼻喉科证候、眼 科证候)分类。 在《临床诊疗术语》中,以病位为主对证进行归类。但先列基本虚证类、基本实证类、虚实夹杂证类,以满足病 位未能确定的情况下,允许基本证作为证名使用,同时基本证还可作为兼夹证的形式加于规范证名之后,如痰热壅肺 兼气滞证等,以满足临床辨证的实际需要。基本虚实证后,按病位的脏器组织进行编排。具体如下: 无部位:基本虚证类、基本实证类、虚实夹杂证类 有部位:心系证类、肺系证类、脾系证类、肝系证类、肾系证类、脏腑兼证类、卫表肌肤类证、头面官窍证类、 经脉筋骨证类、其他证类(如邪扰胸膈证、寒实结胸证、上焦湿热证等)、期、度、型等(如太阳病证、发作期、二度 等)。 究竟如何分类证候才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常见证的临床表现特点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对311个证候的概念、表现及鉴别诊断等进行了阐述;《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列举了 800个证候的概念与主要临床表现。上述内容主要根据文献与专家经验整理而成,每一证候的确切临床表现特征及其与 类证的鉴别要点,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三)辨证的基本内容 临床上病人的疾病是千差万别的,证候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由于中医主要依赖病人的宏观征象识别疾病,临床 上医者所采取的辨证方法、思路也会因人而有差异。因此,明确与规范辨证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把握证候的实质,提 高临床辨证水平。 建国以来,随着人们对证候概念的澄清与界定,将辨证的基本内容也就逐渐规范为病位与病性两大方面,其中的 基本要素大约在50项左右。 1.辨病位即确定疾病现阶段证候所在的位置,分空间性位置和层次(时间)性位置。大的病位概念有表、里(半 3
3 1.证是疾病(泛指非健康,不是单指西医学中的“疾病”单元)过程中某一阶段(时点)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做 出的综合反映,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 2.证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其内在因素包含了体质特征、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失衡及其相互间关 系的紊乱。 3.证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相争的状况和趋势。 4.证具有时相性特点,或者说证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证的时相性与动态性是相互联系的。 (二)证的命名与分类 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证的命名、术语及分类繁多而不统一。建国以来,在政府组织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证 候鉴别诊断学》及一些行业或国家标准(如 《中国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中,逐步对证的命名、分类及常见证的定义与临床表现特点等进行了阐述与规范。 1.证的命名与分类 (1)证的命名:中医文献中,证的命名有多种方式,临床上常以既有病位,又有病因病性构成的证作为治疗的依 据,如肝肾阴虚证、膀胱湿热证等。因此,现代临床上将由病位与病因病性的相互组合而构成的证名作为比较完整、 规范的名称已成为共识,有时为了构成习惯的四个字的证名,常加入某些病理连接词,例如:亏、少、衰、不足、损, 困、阻、袭、束、结、蕴、盛、炽、停、扰等。 (2)证的分类:人类认识各种客观事物或现象,一般都是从区分他们开始的。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类,可使复 杂的认识对象归于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有助于我们去把握其相互间的联系,并为进一步探索客观规律创造条件或提 示方向。因此,对证分类的研究,实际上是在寻找各种证候的共同点、隶属关系及差异等规律的基础上,制订明确的 划分原则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对证进行科学划分,以便于进一步探索证候的规律。建国后,人们在证的归纳、分类方 面作了一定努力。 在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对临床上常用的辨证方法进行归纳、提炼,并在每种方法下列有相应的证。 如八纲辨证下有表证、虚证、寒证、阳证等,病因辨证下有湿证、暑证等,气血津液辨证下有气虚证、血瘀证、痰证 等,脏腑辨证下有心气虚证、肝胆湿热证等,经络辨证下有手太阴肺经病证等,六经辨证下有太阳病证、少阳病证等, 卫气营血辨证下有卫分证、营分证等,三焦辨证下有上焦病证、中焦病证等。 在赵金铎主编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认为,从层次结构上划分,证候分为核心证候(如虚、实、寒、热、 气、血、阴、阳等为证候的核心)、基本证候(由核心构成的比较基础的证候,如气虚、血瘀、湿热等)及具体证候(由 基本证候与心、肺、卫、气等病位证候构成);在具体描述每证的特点时,则按全身证候(相当于八纲、气血津液等辨 证方法下的证候)、脏腑证候、温病证候、伤寒证候、专科证候(妇科证候、儿科证候、外科证候、耳鼻喉科证候、眼 科证候)分类。 在《临床诊疗术语》中,以病位为主对证进行归类。但先列基本虚证类、基本实证类、虚实夹杂证类,以满足病 位未能确定的情况下,允许基本证作为证名使用,同时基本证还可作为兼夹证的形式加于规范证名之后,如痰热壅肺 兼气滞证等,以满足临床辨证的实际需要。基本虚实证后,按病位的脏器组织进行编排。具体如下: 无部位:基本虚证类、基本实证类、虚实夹杂证类 有部位:心系证类、肺系证类、脾系证类、肝系证类、肾系证类、脏腑兼证类、卫表肌肤类证、头面官窍证类、 经脉筋骨证类、其他证类(如邪扰胸膈证、寒实结胸证、上焦湿热证等)、期、度、型等(如太阳病证、发作期、二度 等)。 究竟如何分类证候才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常见证的临床表现特点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对 311 个证候的概念、表现及鉴别诊断等进行了阐述;《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列举了 800 个证候的概念与主要临床表现。上述内容主要根据文献与专家经验整理而成,每一证候的确切临床表现特征及其与 类证的鉴别要点,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三)辨证的基本内容 临床上病人的疾病是千差万别的,证候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由于中医主要依赖病人的宏观征象识别疾病,临床 上医者所采取的辨证方法、思路也会因人而有差异。因此,明确与规范辨证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把握证候的实质,提 高临床辨证水平。 建国以来,随着人们对证候概念的澄清与界定,将辨证的基本内容也就逐渐规范为病位与病性两大方面,其中的 基本要素大约在 50 项左右。 1.辨病位 即确定疾病现阶段证候所在的位置,分空间性位置和层次(时间)性位置。大的病位概念有表、里(半
表半里)及上、下。心、心神(或称脑、心包)、肺、脾、肝、肾、胃、胆、大肠、膀胱、三焦,以及胞宫、精室、清 窍、咽喉、口唇、齿龈、头、鼻、耳、目及风轮·、肌肤、筋骨、经脉、经络、胸膈、脑络、脉络等为空间病位的 概念。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上焦、中焦、下焦等为层次性病位的概念。 2.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现阶段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即病理变化本质的属性。辨证所确定的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 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它与疾病的始因有别。外感六淫、七情刺激、外伤等,属于病因学、发病学的范畴。气虚、血瘀 等属于诊断、辨证学的范畴。辨证中涉及到的病性概念,可有笼统与具体之分。虚、实,阴、阳、标、本等,属于抽 象的病性概念。辨病性的具体概念有: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疫疠)、脓、痰、饮、水、食积、虫积、石, 气滞、气逆、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血脱、阴虚、亡阴、阳虚、亡阳、阳亢、 阳浮、津液亏虚、精亏、髓亏、营亏等。 三、病的规范化研究 病的规范化包括病的概念、病的名称、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及分类等。其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各科的研 究内容。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认为:广义的“病(疾病)”是与“健康”相对而言的一个非常笼统、抽象的概念,狭义 的“病”则是指某一具体病种。“病名”是该具体病种的代名词,一般应反映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代表着该病 种的基本矛盾。该书依据临床学科分类,规定了930种常见病及其定义。 总之,在症、证、病的规范化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仍有一些概念有待澄清、 规范:二是对一些己经规范的内容,需要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应用及处理好与现代医学中一些概念的关系:对 症状的量化方法的进一步完善,还有待于四诊客观化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尤其是舌诊、脉诊等体征信息的量化, 应将四诊客观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的一些参数逐步纳入为分级量化的依据。 第二节诊法的客观化研究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医生询问病人的感受与耳闻(听觉)、目睹(视觉)、 鼻嗅(嗅觉)及触摸按切(触觉)等方式收集病人的病情资料。也就是说,中医对病情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医者与患 者的感觉器官,存在有信息量小、模糊性大、不易定量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与随意性等缺陷,为了弥补中医这种以经 验模式为主诊察疾病的方法,多年来,许多研究者积极借助现代医学及声、光、电、磁等现代科学的仪器和技术,围 绕诊法的客观化,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定性与定量诊断的相结合,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一、四诊信息形成机理的研究 从现代科学角度阐明中医四诊信息,尤其是舌象与脉象的形成机理,是中医诊法客观化及寻找微观辨证指标的重 要方面。 (一)舌象的形成机理 在舌诊的研究方面,不少学者通过解剖、组织、病理、生理、生化及临床等方面的研究,观察了正常与异常舌象 的解剖学、组织学、微循环等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体血液流变、免疫等系统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从现代医学角度阐 述了正常舌象及异常舌象的形成机理,认为异常舌象的形成与炎症感染、唾液分泌、口腔微生物、舌面酸碱度、舌组 织病理改变、微循环障碍、血液状态、神经系统障碍、内分泌及酶代谢障碍、消化营养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 1.舌苔的形成机理 研究发现,舌苔的类型与丝状乳头的关系较大,通过舌苔的病理切片观察,薄白苔表现为舌面上丝状乳头突起少 而低,其顶端的角质丝量不多(一般高达150微米),或不见形成。上皮细胞一般多无增厚,乳头间的上皮细胞可见 轻度空泡变性,基地细胞排列整齐,上皮角有轻度融合现象,固有层无明显改变:白厚苔表现为丝状乳头多有明显增 大,其顶端的角质轴柱高达300微米,周围附着角化丝,进而有融合,杂以细菌团较多。上皮细胞呈不规则地增生, 有的形成胞巢样改变,在周围有角质包绕。乳头间的上皮细胞呈空泡变性,甚或形成网状并向舌面增生突出,形成粗 矮的假性丝状乳头,排列不甚规则。黄厚苔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口腔唾液分泌减少,使舌苔干燥变厚。舌面上微生 物大量繁殖,某些产色微生物形成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性渗出,有大量中性多核白细胞存在于舌苔表面。腻苔表 现为丝状乳头增生,使舌面乳头密度增加,而且丝状乳头的角化树分枝也增多,各乳头的角化树呈柱状镶嵌,不易脱 落,其中包埋着很多粘液、食物颗粒、细菌、霉菌、渗出的白细胞等,使舌苔呈油腻状紧贴于舌面。剥苔表现为由部 分丝状乳头萎缩变干,使舌质显露所致。剥苔还与过敏体质、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体内寄生虫有关。 2.舌色的形成机理 研究发现,舌质颜色的形成与舌微循环、血液流变等有关。如淡红舌表现为舌蕈状乳头内微血管开放数目正常, 粗细均匀,张力良好,微血管丛形态以树枝形和花瓣形居多,管袢清晰:草状、丝状乳头之比例约为7:3:血循环中的 红血球数量与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血氧饱和度正常。红绛舌表现为微血管丛中的管襻数目增多,管襻动、静脉臂口 径粗大,异形微血管丛较多,血色鲜红,流速增快:血浆比粘度和纤维蛋白含量增高,血浆粘度上升,丝状乳头萎缩, 草状乳头增大(红点),进一步草状乳头萎缩出现光红舌。舌质青紫者则表现为异形管袢比例增高,微血管流态异常(如 血流瘀滞缓慢、血细胞聚集、血色暗红等),微血管周围有严重的渗出、出血等。从血液流变学角度看,青紫舌多表 现为血流缓慢,血中还原血红蛋白比例增高,血液的全血粘度和血球压积增高等。淡白舌表现为草状乳头内的微血管 4
4 表半里)及上、下。心、心神(或称脑、心包)、肺、脾、肝、肾、胃、胆、大肠、膀胱、三焦,以及胞宫、精室、清 窍、咽喉、口唇、齿龈、头、鼻、耳、目及风轮……、肌肤、筋骨、经脉、经络、胸膈、脑络、脉络等为空间病位的 概念。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上焦、中焦、下焦等为层次性病位的概念。 2.辨病性 即确定疾病现阶段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即病理变化本质的属性。辨证所确定的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 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它与疾病的始因有别。外感六淫、七情刺激、外伤等,属于病因学、发病学的范畴。气虚、血瘀 等属于诊断、辨证学的范畴。辨证中涉及到的病性概念,可有笼统与具体之分。虚、实,阴、阳、标、本等,属于抽 象的病性概念。辨病性的具体概念有: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疫疠)、脓、痰、饮、水、食积、虫积、石, 气滞、气逆、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血脱、阴虚、亡阴、阳虚、亡阳、阳亢、 阳浮、津液亏虚、精亏、髓亏、营亏等。 三、病的规范化研究 病的规范化包括病的概念、病的名称、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及分类等。其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各科的研 究内容。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认为:广义的“病(疾病)”是与“健康”相对而言的一个非常笼统、抽象的概念,狭义 的“病”则是指某一具体病种。“病名”是该具体病种的代名词,一般应反映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代表着该病 种的基本矛盾。该书依据临床学科分类,规定了 930 种常见病及其定义。 总之,在症、证、病的规范化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仍有一些概念有待澄清、 规范;二是对一些已经规范的内容,需要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应用及处理好与现代医学中一些概念的关系;对 症状的量化方法的进一步完善,还有待于四诊客观化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尤其是舌诊、脉诊等体征信息的量化, 应将四诊客观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的一些参数逐步纳入为分级量化的依据。 第二节 诊法的客观化研究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医生询问病人的感受与耳闻(听觉)、目睹(视觉)、 鼻嗅(嗅觉)及触摸按切(触觉)等方式收集病人的病情资料。也就是说,中医对病情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医者与患 者的感觉器官,存在有信息量小、模糊性大、不易定量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与随意性等缺陷,为了弥补中医这种以经 验模式为主诊察疾病的方法,多年来,许多研究者积极借助现代医学及声、光、电、磁等现代科学的仪器和技术,围 绕诊法的客观化,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定性与定量诊断的相结合,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一、四诊信息形成机理的研究 从现代科学角度阐明中医四诊信息,尤其是舌象与脉象的形成机理,是中医诊法客观化及寻找微观辨证指标的重 要方面。 (一)舌象的形成机理 在舌诊的研究方面,不少学者通过解剖、组织、病理、生理、生化及临床等方面的研究,观察了正常与异常舌象 的解剖学、组织学、微循环等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体血液流变、免疫等系统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从现代医学角度阐 述了正常舌象及异常舌象的形成机理,认为异常舌象的形成与炎症感染、唾液分泌、口腔微生物、舌面酸碱度、舌组 织病理改变、微循环障碍、血液状态、神经系统障碍、内分泌及酶代谢障碍、消化营养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 1.舌苔的形成机理 研究发现,舌苔的类型与丝状乳头的关系较大,通过舌苔的病理切片观察,薄白苔表现为舌面上丝状乳头突起少 而低,其顶端的角质丝量不多(一般高达 150 微米),或不见形成。上皮细胞一般多无增厚,乳头间的上皮细胞可见 轻度空泡变性,基地细胞排列整齐,上皮角有轻度融合现象,固有层无明显改变;白厚苔表现为丝状乳头多有明显增 大,其顶端的角质轴柱高达 300 微米,周围附着角化丝,进而有融合,杂以细菌团较多。上皮细胞呈不规则地增生, 有的形成胞巢样改变,在周围有角质包绕。乳头间的上皮细胞呈空泡变性,甚或形成网状并向舌面增生突出,形成粗 矮的假性丝状乳头,排列不甚规则。黄厚苔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口腔唾液分泌减少,使舌苔干燥变厚。舌面上微生 物大量繁殖,某些产色微生物形成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性渗出,有大量中性多核白细胞存在于舌苔表面。腻苔表 现为丝状乳头增生,使舌面乳头密度增加,而且丝状乳头的角化树分枝也增多,各乳头的角化树呈柱状镶嵌,不易脱 落,其中包埋着很多粘液、食物颗粒、细菌、霉菌、渗出的白细胞等,使舌苔呈油腻状紧贴于舌面。剥苔表现为由部 分丝状乳头萎缩变干,使舌质显露所致。剥苔还与过敏体质、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体内寄生虫有关。 2.舌色的形成机理 研究发现,舌质颜色的形成与舌微循环、血液流变等有关。如淡红舌表现为舌蕈状乳头内微血管开放数目正常, 粗细均匀,张力良好,微血管丛形态以树枝形和花瓣形居多,管袢清晰;蕈状、丝状乳头之比例约为 7:3;血循环中的 红血球数量与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血氧饱和度正常。红绛舌表现为微血管丛中的管襻数目增多,管襻动、静脉臂口 径粗大,异形微血管丛较多,血色鲜红,流速增快;血浆比粘度和纤维蛋白含量增高,血浆粘度上升,丝状乳头萎缩, 蕈状乳头增大(红点),进一步蕈状乳头萎缩出现光红舌。舌质青紫者则表现为异形管袢比例增高,微血管流态异常(如 血流瘀滞缓慢、血细胞聚集、血色暗红等),微血管周围有严重的渗出、出血等。从血液流变学角度看,青紫舌多表 现为血流缓慢,血中还原血红蛋白比例增高,血液的全血粘度和血球压积增高等。淡白舌表现为蕈状乳头内的微血管
襻动、静脉臂口径纤细,部分毛细血管襻收缩或关闭,微血管丛中的管袢数目减少,固有层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管径 变细,导致舌微循环充盈不足,舌表面血流量减少:血浆蛋白低下,血液粘度与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液稀释,颜色变 淡。 (二)脉象的形成机理 在脉诊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多从脉象与心血管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探讨脉象形成的机理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因为 心血管功能状态的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脉搏信息,形成各种脉象。机体其它方面的生理和病理改变,可以影响心血 管系统的功能,从而引起脉象的形成机理。对于脉象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比较分析人体在病理 或生理情况下出现各种脉象时的心血管功能状态:二是观察用药物或其它方法改变人体或实验动物的心血管功能而出 现的脉象变化。被研究较多的几种脉象的形成机理如下: 1.弦脉的形成机理 弦脉的形成机理主要涉及总外周阻力、心输出量和动脉顺应性(在单位压力下动脉扩张的难易程度)等因素。病 理性弦脉的形成,主要由于总外周阻力升高,动脉顺应性降低,而常伴有心输出量减少。生理性弦脉,特别是青少年 的弦脉,其心输出量充实,而总外周阻力与动脉顺应性仍正常,是机能旺盛的表现。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趋于衰退, 其弦脉虽出现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但其形成机理类似病理弦脉。此外,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也可影 响弦脉的形成。高血压病、慢性肝炎等疾病以弦脉多见,疼痛、寒冷、激怒、紧张等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缩血管 神经介质或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增加等,都可导致脉象变弦。 2.滑脉的形成机理 滑脉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肢体末梢血管扩张和动脉顺应性增大。生理性滑脉的形成,还伴有心输出量增大和总外周 阻力减小等因素:而病理性滑脉常有心输出量减少,而总外周阻力略增大。一些实验报道,以输液增加循环血量,可 以引起实验性滑脉,仍是改变上述心血管功能的结果。滑脉可见于正常人及孕妇。在病理状态下,有人对滑脉进行观 察,发现外感发热将汗之际,滑脉患者占95.8%,支气管咯血及肺结核、肾结核、溃疡病等患者,出血之前均减滑脉。 高热患者热退后仍现滑脉者多在2一3天复发。因此认为病情严重时的滑脉,可预示某些疾病的恶化、活动或进展。 3.涩脉的形成机理 涩脉时心血管功能明显损害。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动脉血管顺应性降 低,外周阻力增大等变化,是形成涩脉的主要因素。心电图检查发现,具有涩脉的病人绝大多数为心房纤维性颤动, 少数为室性、房性早搏及Ⅱ度房室传到阻滞。 4.芤脉的形成机理 芤脉的形成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和大动脉充盈不足,每搏心输出量减少所致,因此,主要见于大出血 的病人。 5.细脉的形成机理 细而无力的脉象多因心脏舒缩功能减弱,血容量不足,不足以充盈脉道,或外周阻力增加,有效循环容量减少, 血流速度缓慢而致脉细如线:细而有力的脉象常因体内有某些缩血管物质存在,使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而脉细如线,多 呈细弦。 6.浮脉与沉脉的形成机理 浮脉与沉脉均以脉动部位的深浅为特征。脉位浮变时,平均动脉压下降,心输出量稍减,总外周阻力下降。寸口 桡动脉血管的径向扩张和轴心位移增大,但以前者为主。脉管上方组织的厚度稍减,寸口处血流速度和加速度有所减 少,脉波传播速度减慢,血管弹性模量下降(即顺应性增大)。脉位沉变时,平均动脉压升高,总外周阻力增大,心输 出量稍减或增大。寸口桡动脉血管的径向扩张减少,轴心位移减弱,脉管上方组织的厚度增加。寸口处血流速度和加 速度明显减慢,脉波传播速度加快。 7.结、代、促脉的形成机理 结、代、促脉属于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当心脏出现期前收缩时,不论房性、交界性或室性,均可引起暂时性血 液动力学障碍。早搏越早,心室舒张充盈时间越短,心室充盈不足,心血容量减少,心排出血量亦少,而导致血管内 血容量不足,脉搏小而弱,甚至难以触知:当心脏存在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窦性静止等而出现心 室暂时性停搏时,无血液排出,无脉搏搏动。 二、四诊信息的客观化采集及专用检测仪器的研究 通过利用现有检测仪器,或研制专门的仪器,对一些四诊信息进行检测,促使病症资料收集的客观化、定量化,尤 其是在望诊(主要侧重于面色诊与舌诊)和切诊(脉诊)信息的客观化检测与仪器的研制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 (一)面色诊 1.面部肤色的色度学测定 望面色包括色调与光泽,色调的变化主要决定于波长,在亨特坐标值中与a、b值有关。a为正值表示红光,b为
5 襻动、静脉臂口径纤细,部分毛细血管襻收缩或关闭,微血管丛中的管袢数目减少,固有层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管径 变细,导致舌微循环充盈不足,舌表面血流量减少;血浆蛋白低下,血液粘度与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液稀释,颜色变 淡。 (二)脉象的形成机理 在脉诊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多从脉象与心血管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探讨脉象形成的机理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因为 心血管功能状态的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脉搏信息,形成各种脉象。机体其它方面的生理和病理改变,可以影响心血 管系统的功能,从而引起脉象的形成机理。对于脉象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比较分析人体在病理 或生理情况下出现各种脉象时的心血管功能状态;二是观察用药物或其它方法改变人体或实验动物的心血管功能而出 现的脉象变化。被研究较多的几种脉象的形成机理如下: 1.弦脉的形成机理 弦脉的形成机理主要涉及总外周阻力、心输出量和动脉顺应性(在单位压力下动脉扩张的难易程度)等因素。病 理性弦脉的形成,主要由于总外周阻力升高,动脉顺应性降低,而常伴有心输出量减少。生理性弦脉,特别是青少年 的弦脉,其心输出量充实,而总外周阻力与动脉顺应性仍正常,是机能旺盛的表现。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趋于衰退, 其弦脉虽出现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但其形成机理类似病理弦脉。此外,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也可影 响弦脉的形成。高血压病、慢性肝炎等疾病以弦脉多见,疼痛、寒冷、激怒、紧张等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缩血管 神经介质或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增加等,都可导致脉象变弦。 2.滑脉的形成机理 滑脉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肢体末梢血管扩张和动脉顺应性增大。生理性滑脉的形成,还伴有心输出量增大和总外周 阻力减小等因素;而病理性滑脉常有心输出量减少,而总外周阻力略增大。一些实验报道,以输液增加循环血量,可 以引起实验性滑脉,仍是改变上述心血管功能的结果。滑脉可见于正常人及孕妇。在病理状态下,有人对滑脉进行观 察,发现外感发热将汗之际,滑脉患者占 95.8%,支气管咯血及肺结核、肾结核、溃疡病等患者,出血之前均减滑脉。 高热患者热退后仍现滑脉者多在 2-3 天复发。因此认为病情严重时的滑脉,可预示某些疾病的恶化、活动或进展。 3.涩脉的形成机理 涩脉时心血管功能明显损害。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动脉血管顺应性降 低,外周阻力增大等变化,是形成涩脉的主要因素。心电图检查发现,具有涩脉的病人绝大多数为心房纤维性颤动, 少数为室性、房性早搏及Ⅱ度房室传到阻滞。 4.芤脉的形成机理 芤脉的形成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和大动脉充盈不足,每搏心输出量减少所致,因此,主要见于大出血 的病人。 5.细脉的形成机理 细而无力的脉象多因心脏舒缩功能减弱,血容量不足,不足以充盈脉道,或外周阻力增加,有效循环容量减少, 血流速度缓慢而致脉细如线;细而有力的脉象常因体内有某些缩血管物质存在,使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而脉细如线,多 呈细弦。 6.浮脉与沉脉的形成机理 浮脉与沉脉均以脉动部位的深浅为特征。脉位浮变时,平均动脉压下降,心输出量稍减,总外周阻力下降。寸口 桡动脉血管的径向扩张和轴心位移增大,但以前者为主。脉管上方组织的厚度稍减,寸口处血流速度和加速度有所减 少,脉波传播速度减慢,血管弹性模量下降(即顺应性增大)。脉位沉变时,平均动脉压升高,总外周阻力增大,心输 出量稍减或增大。寸口桡动脉血管的径向扩张减少,轴心位移减弱,脉管上方组织的厚度增加。寸口处血流速度和加 速度明显减慢,脉波传播速度加快。 7.结、代、促脉的形成机理 结、代、促脉属于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当心脏出现期前收缩时,不论房性、交界性或室性,均可引起暂时性血 液动力学障碍。早搏越早,心室舒张充盈时间越短,心室充盈不足,心血容量减少,心排出血量亦少,而导致血管内 血容量不足,脉搏小而弱,甚至难以触知;当心脏存在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窦性静止等而出现心 室暂时性停搏时,无血液排出,无脉搏搏动。 二、四诊信息的客观化采集及专用检测仪器的研究 通过利用现有检测仪器,或研制专门的仪器,对一些四诊信息进行检测,促使病症资料收集的客观化、定量化,尤 其是在望诊(主要侧重于面色诊与舌诊)和切诊(脉诊)信息的客观化检测与仪器的研制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 (一)面色诊 1.面部肤色的色度学测定 望面色包括色调与光泽,色调的变化主要决定于波长,在亨特坐标值中与 a、b 值有关。a 为正值表示红光,b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