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 第七章 温里药
各 论 第七章 温里药
概念】 凡能温里祛寒,以消除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或祛寒药。 【作用及适应证】 温里药的主要作用是温里祛寒、温经止痛,主治里寒证。 根据归经不同 主要包括有: 一、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寒邪外侵,直中脾胃,脾胃 阳气被困,或脾胃阳气不足,寒自内生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 等症,包括脾胃实寒证及虚寒证,又合称脏寒证。 二、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可用治肾阳不足,阴寒内盛所致阳痿,宫 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 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 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洄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冷汗 自出,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四、主入肝经者,可暖肝散寒,温经止痛,用治寒滞肝脉所致寒疝腹痛、 厥阴头痛以及妇女经寒不调
【概念】 凡能温里祛寒,以消除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或祛寒药。 【作用及适应证】 温里药的主要作用是温里祛寒、温经止痛,主治里寒证。根据归经不同, 主要包括有: 一、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寒邪外侵,直中脾胃,脾胃 阳气被困,或脾胃阳气不足,寒自内生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 等症,包括脾胃实寒证及虚寒证,又合称脏寒证。 二、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可用治肾阳不足,阴寒内盛所致阳痿,宫 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 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 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冷汗 自出,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四、主入肝经者,可暖肝散寒,温经止痛,用治寒滞肝脉所致寒疝腹痛、 厥阴头痛以及妇女经寒不调
五、主入心经者,可通脉止痛,用治心阳不足,阴寒痼结所致胸痹疼痛 心痛彻背,心悸怔仲者;以及心阳不振,冷汗不止,肢冷脉微,脉微欲绝。 六、主入肺经者,可温肺化饮,用治寒痰停饮犯肺所致气喘咳嗽,吐痰清 稀,口鼻气冷者。 七、主入脾肾经者,可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用温里药治疗里寒证,是《内经》“寒者热之”,《本草经》“疗寒以热药” 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 里寒证的原因:寒邪内侵,损伤阳气;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以个别温 里药还有助阳,回阳的作用。 常用的温里药有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胡 椒、花椒、荜拨、荜澄茄等
五、主入心经者,可通脉止痛,用治心阳不足,阴寒痼结所致胸痹疼痛, 心痛彻背,心悸怔忡者;以及心阳不振,冷汗不止,肢冷脉微,脉微欲绝。 六、主入肺经者,可温肺化饮,用治寒痰停饮犯肺所致气喘咳嗽,吐痰清 稀,口鼻气冷者。 七、主入脾肾经者,可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用温里药治疗里寒证,是《内经》“寒者热之” ,《本草经》“疗寒以热药” 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 里寒证的原因:寒邪内侵,损伤阳气;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以个别温 里药还有助阳,回阳的作用。 常用的温里药有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胡 椒、花椒、荜拨、荜澄茄等
附子 【药用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 乌头 附子
附 子 【药用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 乌头 附子
【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亡阳证。本品大辛大热,纯阳燥烈 ,上助心阳以通脉 中温脾阳以散寒,下补肾阳以益火,能速回散失元阳于须臾 力挽厥脱之危候于俄顷,有“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之称。为治 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下后,见冷汗自出 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亡阳厥脱,以及元气大亏,或暴崩失血 导致阳气暴脱,见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肢冷脉微者的要药。 如:四逆汤,参附汤。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冷 恶寒蜷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可用回阳救急汤
【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亡阳证。本品大辛大热,纯阳燥烈,上助心阳以通脉, 中温脾阳以散寒,下补肾阳以益火,能速回散失元阳于须臾, 力挽厥脱之危候于俄顷,有“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之称。为治 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下后,见冷汗自出, 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亡阳厥脱,以及元气大亏,或暴崩失血, 导致阳气暴脱,见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肢冷脉微者的要药。 如:四逆汤,参附汤。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冷, 恶寒蜷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可用回阳救急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