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诗篇。 《周南·关雕》:诗写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了一位男子的爱慕,该男子渴望与其成为夫妇。 用起兴深化主题, 借雎鸠情深意笃比喻坚贞的爱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君子对淑女的爱幕。 《召南·里野有死噻》: 野有死度,白茅句之。有女情春,吉土秀之 林有樸橄,野有死鹿。 白紫纯 。有女如玉 舒而股股兮,無感我悦兮,無使龍也吠。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郑风· 袋》 子惠思我,赛裳涉漆。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奉风·菲药》。 钱钟书《管锥编》(毛诗正义六0则四三):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潮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传》:.一方',难至 矣。”按《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 稽古编附录》论之日:“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 义所谓企幕(Sehnsucht)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翅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 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国古民歌咏好事多板障,每托兴於深水中阻。但丁《神曲》亦寓微旨 於美人隔河而笑, 相去三步,如阻沧海。近代诗家至云:“欢乐长在河之彼岸。”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兼被》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笔尽天涯路。” 意领近之。但一西落·一悲壮耳。 关于婚烟的诗篇」 《氓》:弃妇诗 ,用自叙的方法叙述了该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深刻反映了当 时婚姻制度对女子的迫害。 该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善于抓住特征,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比兴的运用,亦增强了艺术 感染力 三、反映社会矛盾的讽刺诗 《风·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籐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廊风·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荐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薛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关于爱情的诗篇。 《周南·关雎》:诗写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了一位男子的爱慕,该男子渴望与其成为夫妇。 用起兴深化主题,借雎鸠情深意笃比喻坚贞的爱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君子对淑女的爱慕。 《召南·野有死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龍也吠。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秦风·蒹葭》。 钱钟书《管锥编》(毛诗正义六 0 则四三):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传》:“‘一方’,难至 矣。”按《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 稽古编·附录》论之曰:“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 义所谓企慕(Sehnsucht)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 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国古民歌咏好事多板障,每托兴於深水中阻。但丁《神曲》亦寓微旨 於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近代诗家至云:“欢乐长在河之彼岸。”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关于婚姻的诗篇。 《氓》:弃妇诗。用自叙的方法叙述了该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深刻反映了当 时婚姻制度对女子的迫害。 该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善于抓住特征,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比兴的运用,亦增强了艺术 感染力。 三、反映社会矛盾的讽刺诗 《邶风·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鄘风·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又《魏风·葛屦》、《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四、关于战争徭役的描述 (小雅·何草不黄》《唐风·将羽》,《豳风·东山》,是周公东征,战士归途中的有感之作。它以老 喜交集的情绪,忧伤的想象和美好的回忆,描写了战争和兵役的创伤。 《小雅·采薇》即此中名篇,方玉润《诗经原始》:“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思妇诗其典型者如《王风·君子于役》,又如《卫风·伯兮》,毫不掩饰地倾吐怀念丈夫的真情实感。 《秦风·无衣》是秦民应召从军之歌。写战士慷概从军,同仇敌忾,勇往直前,在《诗经》描写战 争的诗篇中独局特色。 五、周民族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六、反映社会风俗、 刘节京会、终扣的诗 如(南·桃天)贺新婚,(唐风·椒聊》贺生子,《小雅·斯干》贺盖新房,《小雅·宾之初宴) 写贵族宴会,《周颂·丰年》写丰收祭祖。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在创作方法上 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如实地反映出古代人民的生活,在中国文学史上尊定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坚实基 人们通常称该种作品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作品。此类作品于《国风》和“二雅”中尤 为突 “二雅”中有许多诗也能体现这一特征。如前谓周民族史诗《生民》、《公刘》,虽系古史传闻,但 作者依然将笔墨落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物上。 《诗经》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被后世谓为“风雅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其深远。屈原作品、汉 乐府民歌、陈子品《修竹篇序》:“齐梁间诗,采丽竞紫,而兴寄都绝。”“思古人常恐透迄颓靡,风雅不 作,以耿歌耿也。”李白:“大雅久不作。”(《古风》其 一)杜甫:“穷年忧黎元”,白居易:“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 二、表现手法上 创造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 对赋、比、兴,古人多有探讨。如郑玄《周礼·注》、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文心雕龙》、钟 嵘《诗品》、 孔达《诗疏》、王应麟《困学记闻》(引李仲蒙语),郑《六经奥论》等。但现代一般 朱熹《诗集传》的解释: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即铺陈直叙,即诗人将主观思想感情或客观的事件直接地表 达出来。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据明人谢棒《四溟诗话》统计,《诗经》所用比喻共110 处。《卫风·淇奥》:“有匪君子 如切如硅, 如磨。”《陈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 《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氨犀 螓首镀眉。”《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 我徂尔,三岁食贫。”《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卓,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
又《魏风·葛屦》、《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四、关于战争徭役的描述 《小雅·何草不黄》《唐风·鸨羽》,《豳风·东山》,是周公东征,战士归途中的有感之作。它以悲 喜交集的情绪,忧伤的想象和美好的回忆,描写了战争和兵役的创伤。 《小雅·采薇》即此中名篇,方玉润《诗经原始》:“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思妇诗其典型者如《王风·君子于役》,又如《卫风·伯兮》,毫不掩饰地倾吐怀念丈夫的真情实感。 《秦风·无衣》是秦民应召从军之歌。写战士慷慨从军,同仇敌忾,勇往直前,在《诗经》描写战 争的诗篇中独局特色。 五、周民族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六、反映社会风俗、礼节宴会、祭祀的诗: 如《周南·桃夭》贺新婚,《唐风·椒聊》贺生子,《小雅·斯干》贺盖新房,《小雅·宾之初宴》 写贵族宴会,《周颂·丰年》写丰收祭祖。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在创作方法上 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如实地反映出古代人民的生活,在中国文学史上尊定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坚实基 础。 人们通常称该种作品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作品。此类作品于《国风》和“二雅”中尤 为突出。 “二雅”中有许多诗也能体现这一特征。如前谓周民族史诗《生民》、《公刘》,虽系古史传闻,但 作者依然将笔墨落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物上。 《诗经》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被后世谓为“风雅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其深远。屈原作品、汉 乐府民歌、陈子昂《修竹篇序》:“齐梁间诗,采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思古人常恐逶迄颓靡,风雅不 作,以耿耿也。”李白:“大雅久不作。”(《古风》其一)杜甫:”穷年忧黎元”,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 二、表现手法上 创造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 对赋、比、兴,古人多有探讨。如郑玄《周礼·注》、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文心雕龙》、钟 嵘《诗品》、孔颖达《诗疏》、王应麟《困学记闻》(引李仲蒙语),郑樵《六经奥论》等。但现代一般取 朱熹《诗集传》的解释: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即铺陈直叙,即诗人将主观思想感情或客观的事件直接地表 达出来。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据明人谢榛《四溟诗话》统计,《诗经》所用比喻共 110 处。《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陈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 我徂尔,三岁食贫。”《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
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審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言他物发端起情。 《邯风 a水 “些彼泉水,亦流于洪。有怀于卫,日不 《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治伊阻。”“雄雉于飞,上下其音。展矣君 子,实劳我心 《王风·兔爱》:“有兔爱爱,雉离于罗”,“有兔爱爱,雉离于罩”,“有兔爱爱,雉离于莹” 《周南·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能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增强诗歇的节奏感与音乐美 ①、句式兼有长短:唐成伯玙《毛诗指说》:“《三百篇》选句大抵四言,而时杂以二、三、五、六、 七、八言。意已明则不病其短:旨未畅则无嫌于长,短非蹇也,长非冗也。”《邸风·式微》:“式微,式 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胡泥中?” 见的的格国南一迷首克送类在之温毫淑之君子好送.调南·器 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真被周行。”(召南·野有死座》 野有死座 白茅包之,有女 怀春,吉士诱之。”《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周南·汉广》:“南 有乔木,不可休恩。仅有游女,不可求思。 用韵于其时尚处于探索阶段。 ③、篇章结构反复《周南·芣苣》、《王风·采葛》、《秦风·黄鸟》、《王风·秦离》。 四、丰富的词汇,准确再现出事物的特征 《诗经》语言的基本词汇,有很多一直沿用至今。 ①名词:据日本学者统计,《诗经》中所涉生物名词:草本植物100种,木本植物54种,鱼类名词 38种,兽类名词27种,昆虫名词41种」 ②、动词:手之动作:采、摄、按、握、拾、抽、折、授、携、拔、挹. ③、合成词:其出现为中国词汇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水久、中央、光明、正直. ④、双声叠韵词:参差、辗转、窈究、玄黄。 ⑤、助词:之、乎、者、也、矣、焉、哉、兮、绮、思、止、言。 ⑥、叠音词:关关、依依、灼灼、果呆.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灼灼(《周南·桃天》:桃之 天天,灼灼其体,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状桃花之鲜,依依(《小雅·采薇》)尽杨柳之貌,果吴(《卫 风·伯兮》:其雨其雨,果出日。)为日出这容,漉漉(《小雅·角弓 :“雨雪漉 ,见日消”)拟雨 雪之状,階喈(《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階”)逐黄鸟之声,崾哽(《召南·草虫》: “腰腰草虫”)学草虫之韵。 思考题:1、《诗》之“六义”。 2、《诗经》古、今文学派 3、《毛诗》、《毛诗序》。 4、《诗经》的思想内容。 5、《诗经》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教学重点:《左传》、《战国策》 教学难点:《尚书》、《春秋》
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言他物发端起情。 《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上下其音。展矣君 子,实劳我心” 《王风·兔爰》: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有兔爰爰,雉离于罿”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能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美: ①、句式兼有长短:唐成伯玙《毛诗指说》:“《三百篇》选句大抵四言,而时杂以二、三、五、六、 七、八言。意已明则不病其短;旨未畅则无嫌于长,短非蹇也,长非冗也。”《邶风·式微》:“式微,式 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胡泥中?” ②、用韵不拘一格:《周南·关雎》首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卷 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召南·野有死麈》:“野有死麈,白茅包之,有女 怀春,吉士诱之。”《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周南·汉广》:“南 有乔木,不可休恩。仅有游女,不可求思。” 用韵于其时尚处于探索阶段。 ③、篇章结构反复《周南·芣苢》、《王风·采葛》、《秦风·黄鸟》、《王风·黍离》。 四、丰富的词汇,准确再现出事物的特征 《诗经》语言的基本词汇,有很多一直沿用至今。 ①名词:据日本学者统计,《诗经》中所涉生物名词:草本植物 100 种,木本植物 54 种,鱼类名词 38 种,兽类名词 27 种,昆虫名词 41 种。 ②、动词:手之动作:采、掇、按、握、拾、抽、折、授、携、拔、挹. ③、合成词:其出现为中国词汇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永久、中央、光明、正直. ④、双声叠韵词:参差、辗转、窈窕、玄黄。 ⑤、助词:之、乎、者、也、矣、焉、哉、兮、猗、思、止、言。 ⑥、叠音词:关关、依依、灼灼、杲杲.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灼灼(《周南·桃夭》:桃之 夭夭,灼灼其体,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状桃花之鲜,依依(《小雅·采薇》)尽杨柳之貌,杲杲(《卫 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为日出这容,漉漉(《小雅·角弓》:“雨雪漉漉,见晛曰消”)拟雨 雪之状,喈喈(《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逐黄鸟之声,喓喓(《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学草虫之韵。” 思考题:1、《诗》之“六义”。 2、《诗经》古、今文学派。 3、《毛诗》、《毛诗序》。 4、《诗经》的思想内容。 5、《诗经》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教学重点:《左传》、《战国策》 教学难点:《尚书》、《春秋》
第一节概说 一、先秦书面散文的萌芽 先秦萌芽状态的散文主要有三种类到(材料: 1、甲骨卜辞:1898至1899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股墟遗址,主为商代王室占卜时刻在龟甲或 兽骨上的简单记录,少则几字,多亦不过百余字,用来记录占卜内容。甲骨卜辞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预测 祸福、占卜吉凶的占卜活动,也有关于其他的内容的,如反映气象历法者、记录农业生产与狩猎者、记 载政治和军事活动者等等。 桥“钟囁文”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故或称“青铜器铭文”, 3、《易》卦爻辞: 《周易》、《易》与《易经》: 《周易》:相传系周人所作,故称,一说周系周密、周端、周流之义,故称: 易》:《周易》之简称,“易”有“变易”(事物变化)、“简易”(以简驭繁)和“不易”(永恒不变) 三义 《易经》:广义,即《周易》:狭义,特指《周易》中与《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因《周易》 实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经》指《周易》的原文,《传》指后来儒家学者对原文的解释和发挥。 《经》文:原用于卜筮,是古代原始迷信活动的记录,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作者可能是一批以占卜为 职业的巫师。《易传》:大部分已经是具有相当水平的哲理散文,在文学史上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作者大 概是战国后期的儒家学者 故《周易》中所表现 的散文之萌芽状态 是指《经》文 《易》卦爻辞虽然记事也很简单,但较之甲骨卜辞,《易》卦爻辞更趋完整,并有朴素的文学色彩。 具体地说: A、它能用颇为生动形象的语言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如《离》九四:“突如其来,焚如,死如, 弃如。” 《很》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获藜,入其室,不见其妻。” 《屯》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B、它已能表现出丰富的生活经验。如《大壮》九三:“羝羊触藩,赢其角。”又《坤》初六:“履霜, 坚冰至。” C、它己经具备描情写态的特点:《中孚》六三:“得敌,或罢,或哭,或歌。” 二、何为历史散文 中国有浓郁的史鉴意识。 《尚书·召诰》:“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 《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 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历史散文可分两类:A、记事体,如《春秋》B、记言体,如《尚书》。 历史散文:记叙历史事件的具有一定文学性的散文著作
第一节 概说 一、先秦书面散文的萌芽 先秦萌芽状态的散文主要有三种类型(材料): 1、甲骨卜辞:1898 至 1899 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主为商代王室占卜时刻在龟甲或 兽骨上的简单记录,少则几字,多亦不过百余字,用来记录占卜内容。甲骨卜辞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预测 祸福、占卜吉凶的占卜活动,也有关于其他的内容的,如反映气象历法者、记录农业生产与狩猎者、记 载政治和军事活动者等等。 2、金文:旧称“钟鼎文”,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故或称“青铜器铭文”,又称“商周铜器 铭文”。 3、《易》卦爻辞: 《周易》、《易》与《易经》; 《周易》:相传系周人所作,故称,一说周系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故称; 《易》:《周易》之简称,“易”有“变易”(事物变化)、“简易”(以简驭繁)和“不易”(永恒不变) 三义; 《易经》:广义,即《周易》;狭义,特指《周易》中与《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因《周易》 实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经》指《周易》的原文,《传》指后来儒家学者对原文的解释和发挥。 《经》文:原用于卜筮,是古代原始迷信活动的记录,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作者可能是一批以占卜为 职业的巫师。《易传》:大部分已经是具有相当水平的哲理散文,在文学史上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作者大 概是战国后期的儒家学者。故《周易》中所表现出的散文之萌芽状态 ,是指《经》文。 《易》卦爻辞虽然记事也很简单,但较之甲骨卜辞,《易》卦爻辞更趋完整,并有朴素的文学色彩。 具体地说: A、它能用颇为生动形象的语言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如《离》九四:“突如其来,焚如,死如, 弃如。” 《艮》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其室,不见其妻。” 《屯》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B、它已能表现出丰富的生活经验。如《大壮》九三:“羝羊触藩,羸其角。”又《坤》初六:“履霜, 坚冰至。” C、它已经具备描情写态的特点:《中孚》六三:“得敌,或罢,或哭,或歌。” 二、何为历史散文 中国有浓郁的史鉴意识。 《尚书·召诰》:“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 《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 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历史散文可分两类:A、记事体,如《春秋》 B、记言体,如《尚书》。 历史散文:记叙历史事件的具有一定文学性的散文著作
三、先秦历史散文的类型 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尚书》保留了我国古老的历中文战,是一部历中文总集 《尚书》之后(西周后期 历史散文渐多 遂在记事体与记言体的基础之上,又可进一步划分 1、编年体:按年代记叙各国的历史事件。先秦时主有:《春秋》和“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 《毅梁传》) 2、国别体:依国别记叙各国历史。主有《国语》、《战国策》。 3、专记个人言行:最著者为《晏子春秋》。记春秋时齐相晏婴之言行,共8篇,215章。 四、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阶段 一入第 一阶段:《尚书》、《春秋》 (二)入第二阶段:《左传》、《国语》 (三)、第三阶段:《战国策》 思考趣:先秦萌芽状态的散文主要有哪些类型? 第二节《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一)来源、结集和流传 原名《书》,西汉以后称《尚书》,尚同“上”,《尚书》即上古之书,即上古的历史,汉之儒家尊之 为“经”,故又称《书经》。 商代可能有了编《尚书》的一些文献,作者多为各个时代的史官,前引《汉书·艺文志》所谓:“君 搭,以比.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左史将帝王大臣的言论记录下来,这就 是最原始的《尚书》。 、价值 1、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前奏和我国记言文之祖。 3、是我国书面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春秋》 (春秋》所记内容,以鲁国发生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也兼顾周王室和其他诸侯中的重大事件。时 间上自鲁隐公之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十二位君主:隐、桓、庄、闵、僖、文、 宣、成、襄、昭、定、哀,共242年。《春秋》是我国第一部有作者姓名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春秋》的价值: 1、首次按年代记叙历史,对编年史体例有首创意义。 2、就文学角度而言,《春秋》 为记事文之祖,其中已具备记叙散文的基本要素 首先是在叙事结构上,“春秋”在记叙历史事件时,使用一种简洁而严谨的格式,即按何年何月何 日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的先后顺序记事,遂使叙事很有条理,虽然其记录是提纲式的,但它是今天叙 事文的雏形。 其次,《春秋》在语言上平浅而精练准确,较《尚书》有很大进步,标志着散文发展的重大变化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春秋》,笔则笔, 一辞”。如德公十六年:“春 速可者业之祥程畅餐理半生。 王正月,戊申朔, 奔、逊:杀、弑等,均有区别。 3、词句谨严,寓倾向性于叙述之中。此为后代史家所借鉴。此种写法被后世概括为“春秋笔法”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古代学者以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
三、先秦历史散文的类型 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尚书》保留了我国古老的历史文献,是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尚书》之后(西周后期以后),历史散文渐多,遂在记事体与记言体的基础之上,又可进一步划分: 1、编年体:按年代记叙各国的历史事件。先秦时主有:《春秋》和“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 《榖梁传》) 2、国别体:依国别记叙各国历史。主有《国语》、《战国策》。 3、专记个人言行:最著者为《晏子春秋》。记春秋时齐相晏婴之言行,共 8 篇,215 章。 四、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尚书》、《春秋》 (二)、第二阶段:《左传》、《国语》 (三)、第三阶段:《战国策》 思考题:先秦萌芽状态的散文主要有哪些类型? 第二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一)来源、结集和流传 原名《书》,西汉以后称《尚书》,尚同“上”,《尚书》即上古之书,即上古的历史,汉之儒家尊之 为“经”,故又称《书经》。 商代可能有了编《尚书》的一些文献,作者多为各个时代的史官,前引《汉书·艺文志》所谓:“君 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左史将帝王大臣的言论记录下来,这就 是最原始的《尚书》。 (二)、价值 1、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前奏和我国记言文之祖。 3、是我国书面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春秋》 《春秋》所记内容,以鲁国发生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也兼顾周王室和其他诸侯中的重大事件。时 间上自鲁隐公之年(前 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十二位君主:隐、桓、庄、闵、僖、文、 宣、成、襄、昭、定、哀,共 242 年。《春秋》是我国第一部有作者姓名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春秋》的价值: 1、首次按年代记叙历史,对编年史体例有首创意义。 2、就文学角度而言,《春秋》为记事文之祖,其中已具备记叙散文的基本要素。 首先是在叙事结构上,“春秋”在记叙历史事件时,使用一种简洁而严谨的格式,即按何年何月何 日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的先后顺序记事,遂使叙事很有条理,虽然其记录是提纲式的,但它是今天叙 事文的雏形。 其次,《春秋》在语言上平浅而精练准确,较《尚书》有很大进步,标志着散文发展的重大变化 。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如僖公十六年:“春, 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飞过宋都。”另外对一些动词的选择,如卒、薨、崩;如 奔、逊;杀、弑等,均有区别。 3、词句谨严,寓倾向性于叙述之中。此为后代史家所借鉴。此种写法被后世概括为“春秋笔法”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古代学者以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