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此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人生态度。并由此 给写作以一定的指导借鉴,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参考答案:菊花、牡丹花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固然可爱,但是本文采用的是托物言志手法, 借花喻人,所以菊花和牡丹花除了生物学意义之外,又多了文学意义。作者将菊、牡丹、莲 三种花比喻为三种人,即“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突出表达自己对莲的喜爱之情 是要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态度,不同于隐逸者的消极避世,也不同于富贵者的追名逐利,而是 要追求君子的操守德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遗世独立,洁身自好。这里有对于 隐逸态度的不赞同,但并不鄙夷,但是对于富贵者趋炎附势行径和由此体现出的世风则是厌 恶之至,甚有讥讽之意 四、《寒花葬志》中“目眶冉冉动”,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寒花怎样的性格特征?课文 悼念寒花,却两次写到魏孺人的笑,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品味文中细节描写的效果,给写作以借鉴,同时体味作者深藏文 中的情感 参考答案:“目眶冉冉动”足见寒花的活泼、调皮、好动、天真,加之与前文所记述不 让作者吃荸荠一事相互映衬,足可见寒花的性格特点。第二问参考答案见“问题探究”。 教学建议 、文言文要重视诵读教学,宜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句读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 寄寓其中的情感,读出轻重缓急,通过语气的变化来把握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语意变化。以《陋 室铭》为例。铭是韵文,先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韵味,找岀韵脚,将韵脚读准读淸读亮:其 中对陋室居住环境和生活情景进行描写的部分颇有可读之处,“苔痕”两句写陋室周围的居 住环境,颇有幽静雅致的美学意境,宜读出美感。以下六句写交往人物和室中生活,颇有作 者自得其中、自我陶醉之意,且虚实相生,则虚虚实实中要有语气轻重缓急变化,虚笔读轻 实笔读重,才有韵味。最后四句颇有以古贤自比的踌躇之志,且引用孔子的话又有些调侃和 不容辩驳,读这几句宜充满自豪、轻松,不可质疑的自信,于中还有自傲之情。要依准读 精读、赏读、背读等规律指导学生的诵读,养成文言文诵读的好习惯。 二、本课的四篇文章传诵千古,久有定评,可谓短文之秀。除了内容丰富、情感深邃外 每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行文结构特点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可以作为行文写作很好 的范例。首先看写作手法:《小石潭记》写景寄情,以景衬情,以此表达贬谪生活中的孤寂 情怀:《陋室铭》《爱莲说》托物言志,皆含有对追名逐利尘世的冷眼,表达自己的操守和 追求之意;《寒花葬志》叙事怀人,情浓言切。其次看文章结构:《小石潭记》,发现小石 潭——潭中景物—一小潭源流一一潭上气氛—一记录同游者。《陋室铭》,立论引出主旨 描写陋室特点一一引证古贤点题。《爱莲说》,由泛论引出自己对莲之爱、叙述爱莲原因 以花喻人纵论世风及自己的追求。《寒花葬志》,交代人物、作文原因一一回忆往事一一抒 发悲情。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顺序能给学生的背诵和作文以很大帮助 三、要引导学生尝试着赏读文章,学习描摹人物、景物的技巧。《小石潭记》《爱莲说》 《陋室铭》三文中皆有对景物的描摹,景物特征异常鲜明,例如《小石潭记》除正面描绘外 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前后照应等手法,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
设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此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人生态度。并由此 给写作以一定的指导借鉴,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参考答案:菊花、牡丹花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固然可爱,但是本文采用的是托物言志手法, 借花喻人,所以菊花和牡丹花除了生物学意义之外,又多了文学意义。作者将菊、牡丹、莲 三种花比喻为三种人,即“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突出表达自己对莲的喜爱之情, 是要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态度,不同于隐逸者的消极避世,也不同于富贵者的追名逐利,而是 要追求君子的操守德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遗世独立,洁身自好。这里有对于 隐逸态度的不赞同,但并不鄙夷,但是对于富贵者趋炎附势行径和由此体现出的世风则是厌 恶之至,甚有讥讽之意。 四、《寒花葬志》中“目眶冉冉动”,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寒花怎样的性格特征?课文 悼念寒花,却两次写到魏孺人的笑,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品味文中细节描写的效果,给写作以借鉴,同时体味作者深藏文 中的情感。 参考答案:“目眶冉冉动”足见寒花的活泼、调皮、好动、天真,加之与前文所记述不 让作者吃荸荠一事相互映衬,足可见寒花的性格特点。第二问参考答案见“问题探究”。 教学建议 一、文言文要重视诵读教学,宜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句读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 寄寓其中的情感,读出轻重缓急,通过语气的变化来把握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语意变化。以《陋 室铭》为例。铭是韵文,先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韵味,找出韵脚,将韵脚读准读清读亮;其 中对陋室居住环境和生活情景进行描写的部分颇有可读之处,“苔痕”两句写陋室周围的居 住环境,颇有幽静雅致的美学意境,宜读出美感。以下六句写交往人物和室中生活,颇有作 者自得其中、自我陶醉之意,且虚实相生,则虚虚实实中要有语气轻重缓急变化,虚笔读轻, 实笔读重,才有韵味。最后四句颇有以古贤自比的踌躇之志,且引用孔子的话又有些调侃和 不容辩驳,读这几句宜充满自豪、轻松,不可质疑的自信,于中还有自傲之情。要依准读、 精读、赏读、背读等规律指导学生的诵读,养成文言文诵读的好习惯。 二、本课的四篇文章传诵千古,久有定评,可谓短文之秀。除了内容丰富、情感深邃外, 每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行文结构特点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可以作为行文写作很好 的范例。首先看写作手法:《小石潭记》写景寄情,以景衬情,以此表达贬谪生活中的孤寂 情怀;《陋室铭》《爱莲说》托物言志,皆含有对追名逐利尘世的冷眼,表达自己的操守和 追求之意;《寒花葬志》叙事怀人,情浓言切。其次看文章结构:《小石潭记》,发现小石 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上气氛——记录同游者。《陋室铭》,立论引出主旨—— 描写陋室特点——引证古贤点题。《爱莲说》,由泛论引出自己对莲之爱、叙述爱莲原因—— 以花喻人纵论世风及自己的追求。《寒花葬志》,交代人物、作文原因——回忆往事——抒 发悲情。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顺序能给学生的背诵和作文以很大帮助。 三、要引导学生尝试着赏读文章,学习描摹人物、景物的技巧。《小石潭记》《爱莲说》 《陋室铭》三文中皆有对景物的描摹,景物特征异常鲜明,例如《小石潭记》除正面描绘外 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前后照应等手法,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
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嵁、为岩。”还通过“如鸣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 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 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 《爱莲说》要掌握借花写人的比喻象征手法,《陋室铭》可关注对偶的修辞,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寒花葬志》是描写人物的,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选取典型事件反映 人物性格的方法。 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 1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是 唐代诗人、散文家、哲学家。他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并称 “韩柳”。散文峭拔矫健,说理严谨。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别具一格。诗歌风格淸峭。有 《河东先生集》。 (《中国古代文学家传记选注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高宗朝宰相。父镇,太常 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枃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 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 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 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 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 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 诀。吾于禹锡为挚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奏 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 归其父母。江岭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 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子周六、 周七才三四岁。观察史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旧唐书》卷一六O) 2.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祖云,父溆,仕历州县令佐,世以儒学称。禹锡贞元九年擢 进士第,又登宏辞科。从事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典记室,尤加礼异,从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与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善。 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久疾不任 政事,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及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
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嵁、为岩。”还通过“如鸣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 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 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 《爱莲说》要掌握借花写人的比喻象征手法,《陋室铭》可关注对偶的修辞,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寒花葬志》是描写人物的,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选取典型事件反映 人物性格的方法。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1.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是 唐代诗人、散文家、哲学家。他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并称 “韩柳”。散文峭拔矫健,说理严谨。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别具一格。诗歌风格清峭。有 《河东先生集》。 (《中国古代文学家传记选注》)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高宗朝宰相。父镇,太常 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 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 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 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 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 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 诀。吾于禹锡为挚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奏 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 归其父母。江岭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 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子周六、 周七才三四岁。观察史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旧唐书》 卷一六○) 2.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祖云,父溆,仕历州县令佐,世以儒学称。禹锡贞元九年擢 进士第,又登宏辞科。从事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典记室,尤加礼异,从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与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善。 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久疾不任 政事,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及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