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传·序·志·箴四篇 作家与作品 1.《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 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 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 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全文百余字,从“天地”“光阴”引发出“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以及与诸兄弟叙会的欢乐场景,是一篇像诗一样优美 的抒情小品。文中虽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颓废之语,但主要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 3归有光(1507~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 称震川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 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有 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后来,海瑞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许多方面均采用了归 有光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他60岁才中进士, 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重视教化,治政廉明。在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 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 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著述 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诸子汇函》、《震川文集》。其文善用简洁疏淡的笔墨,描写家 人、朋友之间的日常琐事,言近旨远,充满感情。《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作极负盛名 黄宗羲谓其所写妇女志传“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读之)使人欲涕”。王锡爵称其 作品“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黄宗羲推崇其为明文第一人。清朝 姚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 清代的桐城派。 《寒花葬志》描述了婢女寒花的天真纯朴,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作者善于撷取生活 中的典型细节,寥寥数笔,人物形神毕肖。文字淡雅,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与作者的另 名篇《项脊轩志》一样,写的虽都是身边小事,但都发诸真情,感人至深。 4曾国藩(l811~1872),晚清重臣,洋务派首领,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 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洋坪(今属双峰)人。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 穆彰阿门生。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 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1853年初, 为对抗太平天国,以在籍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旋扩编为湘军;至1864年7月,终于攻 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 赏双眼花翎。1865年调任钦差大臣,围剿捻军,战败去职。后与李鸿章、左宗棠等从事洋 务,举办军事工业,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1870年任直隶总督,查办天津教案 为舆论所谴责。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 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 后期领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
二○ 传·序·志·箴四篇 作家与作品 1.《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 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 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 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全文百余字,从“天地”“光阴”引发出“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以及与诸兄弟叙会的欢乐场景,是一篇像诗一样优美 的抒情小品。文中虽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颓废之语,但主要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 3.归有光(1507~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 称震川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十九年(1540 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 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有 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后来,海瑞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许多方面均采用了归 有光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他 60 岁才中进士, 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重视教化,治政廉明。在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 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 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著述 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诸子汇函》、《震川文集》。其文善用简洁疏淡的笔墨,描写家 人、朋友之间的日常琐事,言近旨远,充满感情。《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作极负盛名。 黄宗羲谓其所写妇女志传“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读之)使人欲涕”。王锡爵称其 作品“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黄宗羲推崇其为明文第一人。清朝 姚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 清代的桐城派。 《寒花葬志》描述了婢女寒花的天真纯朴,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作者善于撷取生活 中的典型细节,寥寥数笔,人物形神毕肖。文字淡雅,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与作者的另一 名篇《项脊轩志》一样,写的虽都是身边小事,但都发诸真情,感人至深。 4.曾国藩(1811~1872),晚清重臣,洋务派首领,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 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洋坪(今属双峰)人。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 穆彰阿门生。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 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 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1853 年初, 为对抗太平天国,以在籍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旋扩编为湘军;至 1864 年 7 月,终于攻 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 赏双眼花翎。1865 年调任钦差大臣,围剿捻军,战败去职。后与李鸿章、左宗棠等从事洋 务,举办军事工业,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1870 年任直隶总督,查办天津教案 为舆论所谴责。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 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 后期领袖。1872 年 3 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
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盛及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 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曾国藩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 中国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自从跟着唐鉴学义理之学后,曾国藩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修饬,并立下日课,分 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自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 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又作《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谨言箴》《有恒箴》 各一首,高悬于书房内。《谨言箴》是五箴之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以“言”为纲,主 张“谨言”,反对“巧言”“闲言”“传言”“铭言”。 思考与讨论 、成语“不求甚解”出自本课,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可见陶渊明使 用的语境在于摹写自己的隐士追求,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对原意的引申 二、本题在于引导学生展开多项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学生思维的展开往往比一个 所谓“标准答案”更重要。况且在研究界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本题设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悟问题与内容的关系。箴言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本文反对“巧言”“闲言”“传言”(道听途说)“铭言”(铭而复蹈),可见全文以“言”为纲, 那么作者主张的不就是文题的“谨言”吗? 有关资料 、五柳先生传 (一)这是一篇用史传体写的自传性散文。五柳先生实即作者陶渊明自己。史传是由史 官撰写的,实录行状,见美见刺,褒善贬恶,作出评论,留芳遗臭,千古永垂。而作者俨然 以史官立场、春秋笔法来为自己立传。如果不是诡谲寓言,那就是坦然自信。所以本文明显 的特点是思想明确,形象鲜明 传主五柳先生是个隐士,来路不明,姓氏不传。这并非姑隐其名,也不是隐士必需的特 征,因为郡望,籍贯和姓字都可以杜撰,自古以来,隐士而为名士者也不乏其人。作者的用 意在于蔑视门阀士族所倚重的郡望、阀闾、士姓;根本不在乎,索性不要了。为了便于称呼, 就以住宅边五棵柳树作为称号:由于受到尊敬,因而人们称他先生;这正是姓氏字号最初的 来历和习尚,也在淳朴的社会中获得尊重。所以这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字籍贯,便 有明确的对立于门阀世俗的思想倾向,显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东晋盛行清德玄谈,以隐矫名、以谈炫荣的假隐士不少,其实是走捷径的利禄之徒。五 柳先生是真隐士,“遁世无闷”,淡漠世事,不尚玄谈,不爱荣华富贵,所以文静不多言谈。 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好读书”“性嗜酒”。隐士是士,也是读书人,爱好读书是本分,理所 当然。不同于世俗的是,他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求荣利,不必适应官府标准,无须牵强附会
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盛及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 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曾国藩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 中国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自从跟着唐鉴学义理之学后,曾国藩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修饬,并立下日课,分 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自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 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又作《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谨言箴》《有恒箴》 各一首,高悬于书房内。《谨言箴》是五箴之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以“言”为纲,主 张“谨言”,反对“巧言”“闲言”“传言”“铭言”。 思考与讨论 一、成语“不求甚解”出自本课,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可见陶渊明使 用的语境在于摹写自己的隐士追求,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对原意的引申。 二、本题在于引导学生展开多项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学生思维的展开往往比一个 所谓“标准答案”更重要。况且在研究界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三、本题设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悟问题与内容的关系。箴言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本文反对“巧言”“闲言”“传言”(道听途说)“铭言”(铭而复蹈),可见全文以“言”为纲, 那么作者主张的不就是文题的“谨言”吗? 有 关 资 料 一、五柳先生传 (一)这是一篇用史传体写的自传性散文。五柳先生实即作者陶渊明自己。史传是由史 官撰写的,实录行状,见美见刺,褒善贬恶,作出评论,留芳遗臭,千古永垂。而作者俨然 以史官立场、春秋笔法来为自己立传。如果不是诡谲寓言,那就是坦然自信。所以本文明显 的特点是思想明确,形象鲜明。 传主五柳先生是个隐士,来路不明,姓氏不传。这并非姑隐其名,也不是隐士必需的特 征,因为郡望,籍贯和姓字都可以杜撰,自古以来,隐士而为名士者也不乏其人。作者的用 意在于蔑视门阀士族所倚重的郡望、阀闾、士姓;根本不在乎,索性不要了。为了便于称呼, 就以住宅边五棵柳树作为称号;由于受到尊敬,因而人们称他先生;这正是姓氏字号最初的 来历和习尚,也在淳朴的社会中获得尊重。所以这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字籍贯,便 有明确的对立于门阀世俗的思想倾向,显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东晋盛行清德玄谈,以隐矫名、以谈炫荣的假隐士不少,其实是走捷径的利禄之徒。五 柳先生是真隐士,“遁世无闷”,淡漠世事,不尚玄谈,不爱荣华富贵,所以文静不多言谈。 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好读书”“性嗜酒”。隐士是士,也是读书人,爱好读书是本分,理所 当然。不同于世俗的是,他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求荣利,不必适应官府标准,无须牵强附会
穿凿曲解。他按自己的理解来读书,所以每当有心得体会,“便欣然忘食”。他是从古圣贤作 者求取真知,精神上获得充实和鼓舞,守志励节。至于魏晋名士名流的饮酒,在他则是本性 的嗜好,爱喝而已,既不标榜,更不风流,反而因为贫穷,窘相毕露,有酒就喝,一醉方休, 根本不管别人的礼貌态度。所以他的饮酒,任性而旷达,不矫情,不放肆,获得亲友的理解 和宽容。 真隐士是贫士,不能安贫乐道,是坚持不了的。五柳先生几乎赤贫,住房破漏,衣服破 旧,饮食不继,却安然自在,而且还写文章抒怀述志,自得其乐。这样的生活,他满足了 心里踏实,没有追求也没有失落,没有苦闷与烦恼。显然,他不是儒家贤人颜回的安贫乐道 而是乐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道,跟虚伪丑恶的门阀荣利决裂。不过他的态度比 较平和,只是“颇示己志”,似不揭露丑恶,因而显得恬淡自然。诚如鲁迅所说,丑恶多了, 看惯了,众所周知,也不值一提了。这恰是东晋时代的特色 思想明确,形象鲜明,是作者采取史传体写作所必须的。史传有赞,撰者以史官立场表 明褒贬。本传的赞十分明确归结出五柳先生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不愁贫贱也不求富贵,二 是怡然自乐,返璞归真,希望过先民生活。这也正是传文行状的取舍准则和传文层次结构的 安排原则,因而选材典型,行文简洁,风格平淡朴实,意味深长,百读不厌 (《古文鉴赏辞典》) (二)本文是按史传体例写的,有“传”有“赞”:“传”用于概述人物生平行事;“赞 用于评价人物品格。就实际内容来看,本文应视为作者的自传。因为传中主人公五柳先生不 是别人,而恰恰是陶渊明本人。之所以要采用史传的写法,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要用 史家的客观态度看待自己,要用史笔来叙述自己的一生,达到选材精而开掘深的境地:二是 借用“赞”的形式给自己一个定评,使之跟传文相互辉映,突出自己的精神风貌。我们读过 本文,都会觉得一位淡泊宁静、安贫乐道的隐士就在自己眼前,可以和他形神相接,就是这 种写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就文章整体说的。再分述如下: 先说“传”—一本文的主体部分。主人公既是隐士,与世无涉,不能像一般史传那样把他放 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表现,所以只用勾画点染之法来描写他的思想性格特征。但开头仍 沿用史传的体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这似不经意的一笔,暗示了五柳先 生是个真正的隐士,他不仅隐姓埋名,连籍贯也不为人知。以下两句是总写:“闲静少言” 写性格:“不慕荣利”写思想。然后逐层分写。先写爱好,有两种:一是“好读书”,却又不 死抠字句,因为他看重的是书中意旨,不是为功名利禄而读书,所以别有“会意”二是“性 嗜酒”,“造饮”于亲旧家而“期在必醉”,并且“不吝情去留”,说明他深知酒趣,为人率真, 不拘世俗礼节。这两种爱好都表现了“质性自然”的隐士风度。接着承上文“家贫”二字写 他的生活状况:“环者萧然,不蔽风日”’写居室简陋:;“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说明他衣食 不继。这样写的目的是显示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所以接着用“晏如也”结住,表明他能够 “安贫”。再次写他“常著文章”,而著文是为了“示己志”。什么“志”呢?其实就是前面 说的“不慕荣利”。“示志”而能“自娱”,也就是“乐道”了。最后两句是传文的结束语, 结得轻松,颇有余韵
穿凿曲解。他按自己的理解来读书,所以每当有心得体会,“便欣然忘食”。他是从古圣贤作 者求取真知,精神上获得充实和鼓舞,守志励节。至于魏晋名士名流的饮酒,在他则是本性 的嗜好,爱喝而已,既不标榜,更不风流,反而因为贫穷,窘相毕露,有酒就喝,一醉方休, 根本不管别人的礼貌态度。所以他的饮酒,任性而旷达,不矫情,不放肆,获得亲友的理解 和宽容。 真隐士是贫士,不能安贫乐道,是坚持不了的。五柳先生几乎赤贫,住房破漏,衣服破 旧,饮食不继,却安然自在,而且还写文章抒怀述志,自得其乐。这样的生活,他满足了, 心里踏实,没有追求也没有失落,没有苦闷与烦恼。显然,他不是儒家贤人颜回的安贫乐道, 而是乐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道,跟虚伪丑恶的门阀荣利决裂。不过他的态度比 较平和,只是“颇示己志”,似不揭露丑恶,因而显得恬淡自然。诚如鲁迅所说,丑恶多了, 看惯了,众所周知,也不值一提了。这恰是东晋时代的特色。 思想明确,形象鲜明,是作者采取史传体写作所必须的。史传有赞,撰者以史官立场表 明褒贬。本传的赞十分明确归结出五柳先生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不愁贫贱也不求富贵,二 是怡然自乐,返璞归真,希望过先民生活。这也正是传文行状的取舍准则和传文层次结构的 安排原则,因而选材典型,行文简洁,风格平淡朴实,意味深长,百读不厌。 (《古文鉴赏辞典》) (二)本文是按史传体例写的,有“传”有“赞”:“传”用于概述人物生平行事;“赞” 用于评价人物品格。就实际内容来看,本文应视为作者的自传。因为传中主人公五柳先生不 是别人,而恰恰是陶渊明本人。之所以要采用史传的写法,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要用 史家的客观态度看待自己,要用史笔来叙述自己的一生,达到选材精而开掘深的境地;二是 借用“赞”的形式给自己一个定评,使之跟传文相互辉映,突出自己的精神风貌。我们读过 本文,都会觉得一位淡泊宁静、安贫乐道的隐士就在自己眼前,可以和他形神相接,就是这 种写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就文章整体说的。再分述如下: 先说“传”——本文的主体部分。主人公既是隐士,与世无涉,不能像一般史传那样把他放 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表现,所以只用勾画点染之法来描写他的思想性格特征。但开头仍 沿用史传的体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这似不经意的一笔,暗示了五柳先 生是个真正的隐士,他不仅隐姓埋名,连籍贯也不为人知。以下两句是总写:“闲静少言” 写性格;“不慕荣利”写思想。然后逐层分写。先写爱好,有两种:一是“好读书”,却又不 死抠字句,因为他看重的是书中意旨,不是为功名利禄而读书,所以别有“会意”;二是“性 嗜酒”,“造饮”于亲旧家而“期在必醉”,并且“不吝情去留”,说明他深知酒趣,为人率真, 不拘世俗礼节。这两种爱好都表现了“质性自然”的隐士风度。接着承上文“家贫”二字写 他的生活状况:“环者萧然,不蔽风日”,写居室简陋;“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说明他衣食 不继。这样写的目的是显示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所以接着用“晏如也”结住,表明他能够 “安贫”。再次写他“常著文章”,而著文是为了“示己志”。什么“志”呢?其实就是前面 说的“不慕荣利”。“示志”而能“自娱”,也就是“乐道”了。最后两句是传文的结束语, 结得轻松,颇有余韵
再说“赞”。有两层意思,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说明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前一层 先引黔娄妻子的话,接着就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思是五柳先生跟黔娄一样,是能够 安贫守贱的人。后一层先重提五柳先生之“志”,而后将他说成无怀氏和葛天氏之民,实际 上是说他能够顺乎自然而生活。这样来评价五柳先生的品格,是有深刻含义的。黔娄是个不 跟统治者合作的人,他曾拒绝齐王的千金聘用,而宁愿在贫困中死去:而无怀氏、葛天氏之 治天下,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则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作者在“赞”中不直接评论五柳先生的 品格而以古人作比拟,其实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柳先生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厌弃态度。历 来评家认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决非偶然 (《中华活页文选》1998年16期)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这是一篇记事的序文,仅一百一十多字,却写得有情有景有味,是李白散文中最具魅力 的名篇之一。 全文分两段。首段自“夫天地者”至“良有以也”,从大处落笔,极言宇宙之浩渺、光 阴之易逝、慨叹人生世间既渺小而又短暂。李白此文作于开元二十一年,这时他已三十三岁, 虽然“心雄万夫”“激昂青云”(《与韩荆州书》),但是仕途坎坷,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因此 产生这种宇宙永恒、人事匆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思想,是很自然的,这也是古往 今来一切英雄志士、骚人墨客的共同感受。所以他要效法古人的“秉烛夜游”,在这春风送 爽、桃花满园的良辰美景中,与诸从弟设春夜之宴,尽情欢快地度过这难得的一刻春宵。这 里尽管反映出了他“人生如寄”的淡淡的哀愁,但更多的却是他对生命的依恋,对生活的执 著,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首段可看做是一段哲学短论。 承“古人秉烛夜游”而下,自然而然地转接到第二段。这段先以两句写景,两句点明设 宴的地点、设宴的本意。阳春之夜的美景,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种种形象与色彩,对于一生 热爱大自然的李白是极大的吸引,而且正值他的花园中桃花盛开,此时此地,与诸从弟畅叙 天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行文至此,作者又宕开一笔,连用两个典故,重点都在突出诸 从弟的才华。这里,作者只写了桃花园聚会和与会诸从弟超人的才气,而不写园中桃花。这 是因为桃花为人习见,略去不写,读者仍可从想象中得之:把重点放在写诸从弟的文才,则 可为下文伏笔。 故“幽赏”、“高谈”过后,随即转到饮酒赋诗上来,又援石崇于金谷园宴集赋诗之例 各赋新诗,以叙中怀。可惜,李白与诸从弟的桃园赋诗今已无存,但本文却历千年而传诵不 衰。清新俊逸,行文流畅,音调铿锵,可谓字字珠玑,确是一篇优秀的记事抒情小品,从中 可以见出作者飘逸洒脱、胸襟旷达的一面 寒花葬志 1.对课文的理解 《寒花葬志》是归有光叙事抒情散文的名篇之一。寒花,为作者婢女的名字:葬志,是
再说“赞”。有两层意思,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说明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前一层 先引黔娄妻子的话,接着就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思是五柳先生跟黔娄一样,是能够 安贫守贱的人。后一层先重提五柳先生之“志”,而后将他说成无怀氏和葛天氏之民,实际 上是说他能够顺乎自然而生活。这样来评价五柳先生的品格,是有深刻含义的。黔娄是个不 跟统治者合作的人,他曾拒绝齐王的千金聘用,而宁愿在贫困中死去;而无怀氏、葛天氏之 治天下,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则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作者在“赞”中不直接评论五柳先生的 品格而以古人作比拟,其实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柳先生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厌弃态度。历 来评家认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决非偶然。 (《中华活页文选》1998 年 16 期) 二、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这是一篇记事的序文,仅一百一十多字,却写得有情有景有味,是李白散文中最具魅力 的名篇之一。 全文分两段。首段自“夫天地者”至“良有以也”,从大处落笔,极言宇宙之浩渺、光 阴之易逝、慨叹人生世间既渺小而又短暂。李白此文作于开元二十一年,这时他已三十三岁, 虽然“心雄万夫”“激昂青云”(《与韩荆州书》),但是仕途坎坷,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因此 产生这种宇宙永恒、人事匆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思想,是很自然的,这也是古往 今来一切英雄志士、骚人墨客的共同感受。所以他要效法古人的“秉烛夜游”,在这春风送 爽、桃花满园的良辰美景中,与诸从弟设春夜之宴,尽情欢快地度过这难得的一刻春宵。这 里尽管反映出了他“人生如寄”的淡淡的哀愁,但更多的却是他对生命的依恋,对生活的执 著,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首段可看做是一段哲学短论。 承“古人秉烛夜游”而下,自然而然地转接到第二段。这段先以两句写景,两句点明设 宴的地点、设宴的本意。阳春之夜的美景,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种种形象与色彩,对于一生 热爱大自然的李白是极大的吸引,而且正值他的花园中桃花盛开,此时此地,与诸从弟畅叙 天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行文至此,作者又宕开一笔,连用两个典故,重点都在突出诸 从弟的才华。这里,作者只写了桃花园聚会和与会诸从弟超人的才气,而不写园中桃花。这 是因为桃花为人习见,略去不写,读者仍可从想象中得之;把重点放在写诸从弟的文才,则 可为下文伏笔。 故“幽赏”、“高谈”过后,随即转到饮酒赋诗上来,又援石崇于金谷园宴集赋诗之例, 各赋新诗,以叙中怀。可惜,李白与诸从弟的桃园赋诗今已无存,但本文却历千年而传诵不 衰。清新俊逸,行文流畅,音调铿锵,可谓字字珠玑,确是一篇优秀的记事抒情小品,从中 可以见出作者飘逸洒脱、胸襟旷达的一面。 三、寒花葬志 1.对课文的理解 《寒花葬志》是归有光叙事抒情散文的名篇之一。寒花,为作者婢女的名字;葬志,是
为死者写的记事文章。题旨所示,在于悼念亡故之人。全文仅一百多字,简洁凝练,一往情 深 首节,开头三句就点明了寒花身份、死去时日和安葬处所。言身份:“魏孺人媵也。”寒 花不是一般婢女,而是作者所挚爱的前妻的随嫁婢女。言死日:“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寒 花时年仅十九岁,距魏孺人之死已四年。言葬地:“葬虚丘”。寒花虽为婢女,仍择地郑重营 葬。起首点明亡婢的特殊身份,意在点明与作者的特殊关系。亡婢、亡妻并述,因亡妻而及 亡婢的爱屋及乌之情油然而生,因亡婢而及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亦随之而出。这样,既暗示 了“葬志”的写作动因,也开启了下文对往事的回忆,领起了全篇。节末一句:“事我而不 卒,命也夫!”长声慨叹,总写悲情。这是叙事之后的感情进发。本来寒花的随侍左右尚可 聊慰对亡妻的思念,而今她又不幸早逝,作者的感伤之情便无可遏止了。这里的“命”,不 仅指寒花的命运,也兼指魏孺人乃至多次应试、此时尚未中举的作者本人命运。红颜多薄命 生者亦坎坷,深沉的叹息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文章主体的第二节,忆寒花三事、孺人两笑。寒花三事,其一是初来时的打扮:“垂双 鬟,曳深绿布裳”。此记其稚态可怜。其二是削荸荠时的调皮:“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 不与”。此述其娇态可噱。其三是吃饭时的神情:“即饭,目眶冉冉动。”此言其憨态可笑 至此,写出了寒花质朴、单纯、天真的情态。 孺人两笑,前一“笑之”,是称许婢女而同嘲丈夫;后“又指予以为笑”,是引丈夫而共 笑婢女。于此,既写出了孺人慈爱、宽厚、善良的神情,也写出了夫妻相得、主婢无间的闺 房情趣。以上所忆,都是初媵时事,益见忆念的深远。而所忆均以寒花起、以孺人结,既是 扣题所需,益见旨归所在。 末了一节,“回想是时”回应“初媵”,跨过时间的隔限,结束往事的忆想,回笔写现在 的心情:“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指寒花从“初媵”到此日之死的岁月。 欢愉易逝,岁月如流,昔日饶有情趣的事徒增今日的悲感。“可悲也已”句,承第一节的“命 也夫”再抒悼念之情,以短吁长叹收笔,更显得情深意长。 (《古文鉴赏辞典》) 2审美鉴赏 这篇墓志铭在同类题材中可算是一篇短文了。全文三节,重点在第二节。文章起始的判 断句式:“婢,魏孺人媵也。”身份、地位得以交代,也确立了全文的描述对象。从表层意象 上看,作者所表达的是寒花的具体身份。从二度层次看,则联系了归氏的妻子“魏孺人”。 这篇短文,四次提到她。如果联系《项脊轩记》、《先妣事略》等也多次提及她,这里所写就 不是偶然的了,隐含着对亡妻的怀念。“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在卒年葬地的概括 介绍后,猛然涌起情感抒发的波澜:“事我而不卒,命也夫!”作者所深憾的是,寒花的早夭 未能侍奉自己到底。平直的叙述文字后情感的猛然跳荡,感叹语气的猝然迸发,加强了抒情 效果。作者文字中包孕的是失声流涕的声调和如潮哀思。由叙述到抒情的陡转,溅发出文章 的第一朵情感浪花。这里的陡转,是主体无法抑制的情绪冲击,它奠定了全文基调和抒情性 的基本特征:它是从情感出发而非罗列亡者的事迹。从深藏文词中的间接意蕴一一审美情感, 从表现于外的直接文词一—“事我而不卒”的“我”来看,主体都有鲜明的存在,文章的审
为死者写的记事文章。题旨所示,在于悼念亡故之人。全文仅一百多字,简洁凝练,一往情 深。 首节,开头三句就点明了寒花身份、死去时日和安葬处所。言身份:“魏孺人媵也。”寒 花不是一般婢女,而是作者所挚爱的前妻的随嫁婢女。言死日:“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寒 花时年仅十九岁,距魏孺人之死已四年。言葬地:“葬虚丘”。寒花虽为婢女,仍择地郑重营 葬。起首点明亡婢的特殊身份,意在点明与作者的特殊关系。亡婢、亡妻并述,因亡妻而及 亡婢的爱屋及乌之情油然而生,因亡婢而及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亦随之而出。这样,既暗示 了“葬志”的写作动因,也开启了下文对往事的回忆,领起了全篇。节末一句:“事我而不 卒,命也夫!”长声慨叹,总写悲情。这是叙事之后的感情迸发。本来寒花的随侍左右尚可 聊慰对亡妻的思念,而今她又不幸早逝,作者的感伤之情便无可遏止了。这里的“命”,不 仅指寒花的命运,也兼指魏孺人乃至多次应试、此时尚未中举的作者本人命运。红颜多薄命, 生者亦坎坷,深沉的叹息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文章主体的第二节,忆寒花三事、孺人两笑。寒花三事,其一是初来时的打扮:“垂双 鬟,曳深绿布裳”。此记其稚态可怜。其二是削荸荠时的调皮:“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 不与”。此述其娇态可噱。其三是吃饭时的神情:“即饭,目眶冉冉动。”此言其憨态可笑。 至此,写出了寒花质朴、单纯、天真的情态。 孺人两笑,前一“笑之”,是称许婢女而同嘲丈夫;后“又指予以为笑”,是引丈夫而共 笑婢女。于此,既写出了孺人慈爱、宽厚、善良的神情,也写出了夫妻相得、主婢无间的闺 房情趣。以上所忆,都是初媵时事,益见忆念的深远。而所忆均以寒花起、以孺人结,既是 扣题所需,益见旨归所在。 末了一节,“回想是时”回应“初媵”,跨过时间的隔限,结束往事的忆想,回笔写现在 的心情:“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指寒花从“初媵”到此日之死的岁月。 欢愉易逝,岁月如流,昔日饶有情趣的事徒增今日的悲感。“可悲也已”句,承第一节的“命 也夫”再抒悼念之情,以短吁长叹收笔,更显得情深意长。 (《古文鉴赏辞典》) 2.审美鉴赏 这篇墓志铭在同类题材中可算是一篇短文了。全文三节,重点在第二节。文章起始的判 断句式:“婢,魏孺人媵也。”身份、地位得以交代,也确立了全文的描述对象。从表层意象 上看,作者所表达的是寒花的具体身份。从二度层次看,则联系了归氏的妻子“魏孺人”。 这篇短文,四次提到她。如果联系《项脊轩记》、《先妣事略》等也多次提及她,这里所写就 不是偶然的了,隐含着对亡妻的怀念。“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在卒年葬地的概括 介绍后,猛然涌起情感抒发的波澜:“事我而不卒,命也夫!”作者所深憾的是,寒花的早夭, 未能侍奉自己到底。平直的叙述文字后情感的猛然跳荡,感叹语气的猝然迸发,加强了抒情 效果。作者文字中包孕的是失声流涕的声调和如潮哀思。由叙述到抒情的陡转,溅发出文章 的第一朵情感浪花。这里的陡转,是主体无法抑制的情绪冲击,它奠定了全文基调和抒情性 的基本特征:它是从情感出发而非罗列亡者的事迹。从深藏文词中的间接意蕴——审美情感, 从表现于外的直接文词——“事我而不卒”的“我”来看,主体都有鲜明的存在,文章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