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4柴科夫斯基舞剧“天鹅湖”中的园舞曲,-+(流证捷35.人梦AT幸(际到际巧属一有法不旅)在例3和例4中由于切分音的作用,使某些声部改变了节拍,实际上在一首乐曲中形成两种节拍的同时结合,这对表现错综复杂的思想内容起着特殊作用,像“曼弗里得交响乐”第一乐章的主题就是用这种特殊的手法来刻划出曼弗里得的内心痛苦和愁闷的思想感情。在“天鹅湖”中的“园舞曲”中,由于两种节拍的结后,使这首园舞曲在表现上取得了双重意义,即同时表现出两种意境。速度对音乐的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音乐情绪的改变常常与速度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作品中的对比程度往往是以速度的改变为主要手段,在古典作品中由其是这样。同一主题材料由于在不同速度下处理,可能收到不同的效果,表现不同的情绪(参看柴科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几次不同速度的出现)这表明了速度对音乐的表现起很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慢速具有庄重的一面但也富有沉痛和压抑的特性,所以最善于表现那种严肃、庄重或者痛苦悲衰的情绪。而快速则富有轻快、活泼的特点,所以它最善于表现那种欢快租热烈的气氛。速度的加快和放慢,在音乐中常常是同情绪的上升和下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些7
非标题作品中,比如说奏鸣曲中各个乐章的速度本身的标记,具有表情内容的含意。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Aegroconbrio(d=108)明亮的快板Andante conmoto(D=92)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第三乐章Aegro(d=96)快板(谐滤曲)第四乐章Aegro(d=84)快板(终曲)(Ⅲ)力度。音乐的强弱叫做力度,作品中情绪的热烈和平静一般情况下,与力度成正比,音乐作品中的高潮常常是用作品中最强的力度来处理(低高潮除外),而高潮的退落又时常伴随着力度的减弱。在某些作品中整个音乐的构思发展是建立在音量的不断增长上,比如说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四乐章“在山魔的宫中”,这一乐章具有幻想的性质,同时也具有舞蹈的性格,整个乐章是建筑在同一主题的增长和固定反复的手法上。全出没有调性的变化,力度的变化是这一乐章发展的主要原则。这种力度发展手法在我国的民间乐曲、民间舞曲中常见。比如河北吹歌“跑驴”,民间舞曲“龙灯舞”就是这种情形,总是重复同一曲调,在重复的过程中虽有些变化,但变化不大,乐曲的发展主要靠乐队音量的增长和速度的加快,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力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强和弱,而是作为音乐发展的一个主要手段。有些作品的构思是把力度的强弱变化作为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拉罗的无伴奏合唱“回声”是用强弱的对比来描绘山谷的回响。在莫索尔斯基的伏尔加船夫曲中是8
通过渐强和渐弱的力度变化描绘船夫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的景象。在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常见到用突然的强弱来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效果等等。总之,力度在音乐创作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运用的好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IV)和声、调式、调性1、在和声体系中功能和色彩是其中的两个基本因素,通过大量的作品分析看,调性的形成和巩固以及曲式的段落:划分都与和声的功能序进及终止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半终止用在曲式结构的内部,而完全终止则用在段落的结束(开放性除外)或全曲的结束。和声的色彩对音乐的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大三和弦具有明朗的色彩,小三和弦具有阴暗的色彩,而不协和的和弦则具有紧张而不安的气氛。这些不同色彩的和弦的连续序进,就产生了紧张度,因而引起解决。用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反映不同的思想意境。和弦外音在音乐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比如说强拍上的延留音、倚音,和持续音的运用都对音乐的表情起着微妙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延留音和倚音多用在感情深厚的作品中,它的那种细微的表现是其它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参看柴科夫斯基四季“十月”)。主持续音一般用在乐曲的结束(参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起稳定的作用。属持续音多半用在连接部的后半部为新段落的引出做好和声上的准备。(参看柴科夫斯基四季“十月”中的中部)。2、调式的形成是劳动人民常期以来根据他们彼时彼地的生活环境及风俗习惯还有语言等,而自然产生的。就人的欣赏习惯来看,音乐总是在一定的调式思维不进行的。调式对音乐的衰现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调式则具有不同的9
调式色彩,也就具有不同的表现力。一般说来欧洲传统的大调式具有明朗的色彩,常常用来表现光明、庄严而肃穆的情绪(参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而小调式则具有暗淡的色彩,这常常用来表现那种阴暗,悲抢和柔美而沉思的情绪(参看舒柏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欧洲的大小调体系对我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定的影响,许多作曲家根据内容的需要,把大小调体系更好的与民族特点相结合,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比如刘天华的“光明行”贺龙丁的“游击队之歌”聂耳的“国歌”等,这些都是用大调式写成的,它坚定有力富有战斗性。淡星海的“在太行山上”是用小调式写的,这首歌也非常富有战斗性。在这些作品中小调体系运用的很好,扩大了我们的表现手段,丰富了我们的创作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但是,我国有我们自已的调式即宫、商、角、微、羽调式。这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它对于表现我们民族特殊的心里素质及反映我们本民族的风俗内容,具有特殊的表现作用,在这些情形下大小调体系是不能比拟的。比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就是用微调式写成的。这部作品是以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的曲调为素材写成的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深受群众的喜爱,在这当中民族调式的运用对于音乐的表现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给这部作品打上自已的民族烙印,使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乐。另外古代还有六种教会调式及阿拉伯民族、非洲黑人、美洲印第安人调式,这些调式正象我们民族调式一样具有鲜朝的民族特色,它对表现本民族的特殊心里和素质以及生活10
风俗具有特殊的作用。近代作曲家如德彪西、巴尔托克等人,经常采用这些特殊的调式来丰富音乐色彩和表现。如:例5巴尔托克“献给孩子们”多利受调式爱奥尼亚自然小调式交替的手法常常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大小调式的交替在古典作品中常见。而其它各种民族调式的交替即在民间音乐、民歌、近代作曲家的作品中也经常见到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加了音乐的色彩,丰富了表现力。通过许多作品的分析看,有些作品常以小调开始而以大调结束,这种手法常使作品具有乐观的情绪。比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是c小调式而未乐章则是C大调式,用以表示光明战胜黑暗,最后取得胜利。3、调性,不同的调性具有不同色彩,从而对音乐的表现也就具有不同的作用,表现不同的情绪。作曲家们往往则根据自已的思想情绪,内容表现以及自已的风格对调性的选择有所偏爱,比如说贝多芬在表现悲抢的情绪时,常常选用c小调或f小调,(参看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八奏鸣曲”、“热情奏鸣曲”作品57)如果你曾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贝多芬在表现这类情绪时没有写过一个b小调奏鸣曲。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