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10页,六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将准考证号、姓名清晰地填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 3.请务必在答题卷(7-10页)上答题 4.答题卡右侧的座位号填写准考证号最末两位数 ★柷考试顺利★ (24分)积累与运用 1.(2分)将下面文字抄写在田字格中,要求正确、工整 生活处处有语文 2.(2分)根据加点字的读音在横线上填写同音字。 宁静致远一励精图() 触即发一相形见( 地大物博一根深()固 有例可援一断壁残( 3.(2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利用手机、互联网进行交流的方式越来越普遍,下面是一位 同学在其QQ空间写下的一句话,请按照行文思路补写三句 青春,是一本自传体的大书,书的作者是自己。那么,这本书怎样才能写好?我们要用智慧的头脑构 思,用良好的道德立意, 用执着的追求出版! 4.(2分)微型语段阅读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 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文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文段中划线部分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应该重读? 5.(8分)学习完九年级《语文》后,光明学校九(1)班开展了“我是大评委”的趣味语文综合性学习 活动,请你作为评委参与: ①(3分)评委推荐 最受欢迎课文奖:请你推荐课本中你最喜欢的课文参与评奖并说明理由 最具魅力人物奖:请你推荐课本中塑造的一个形象参与评选并说明理由
2010 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0 页,六大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将准考证号、姓名清晰地填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 3.请务必在答题卷(7-10 页)上答题。 4. 答题卡右侧的座位号填写准考证号最末两位数。 ★祝考试顺利★ ------------------------------------------------------------------- 一、(24 分)积累与运用 1.(2 分)将下面文字抄写在田字格中,要求正确、工整。 生活处处有语文 2.(2 分)根据加点字的读音在横线上填写同音字。 宁静致.远—励精图( ) 一触.即发—相形见( ) 地.大物博—根深( )固 有例可援.—断壁残( ) 3.(2 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利用手机、互联网进行交流的方式越来越普遍,下面是一位 同学在其 QQ 空间写下的一句话,请按照行文思路补写三句。 青春,是一本自传体的大书,书的作者是自己。那么,这本书怎样才能写好?我们要用智慧的头脑构 思,用良好的道德立意, , , , 用执着的追求出版! 4.(2 分)微型语段阅读。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 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文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文段中划线部分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应该重读? 5.(8 分)学习完九年级《语文》后,光明学校九(1)班开展了 “我是大评委”的趣味语文综合性学习 活动,请你作为评委参与: ①(3 分)评委推荐 最受欢迎课文奖:请你推荐课本中你最喜欢的课文参与评奖并说明理由。 最具魅力人物奖:请你推荐课本中塑造的一个形象参与评选并说明理由
最佳经典台词奖:请你推荐课文中某个人物的一句语言描写并说明理由 ②(3分)评委寄语 荆州电视台《有么子说么子》栏目组来你校录制本次活动,你作为评委代表接受了采访,节目最后, 主持人还请你对玉树灾区的同齡人说几句心里话。面对镜头,你想怎么说? ③(2分)评委答疑 在评委与大家互动环节中,有位同学向你提问说:“对联知识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少,是否可 以不学习了呢?”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他的问题 6.(8分)根据语境将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走进古典诗词,触摸诗人情怀。 润物细无声”是春夜的喜悦 夜乡心五处同。”是望月的感喟;“蒹葭萋萋 迷惘的是沾湿伊人裙袂的晨露;“半 卷红旗临易水 飘飞的是侵袭雁门将土的寒霜;“ 万方多难此登 临。"是凭楼的沉郁;“大漠孤烟直 。"是出塞的淡定;“最爱湖东行不足,⑦ 是长堤春行的惬意;“⑧,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峰回路转的豁然…….,切景语皆成情语。 古诗文阅读(12分) (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分)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是什么? 8.(2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50字左右) (二)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 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 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公输》 9.(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公将驰之 驰( )②望其旗靡靡(
最佳经典台词奖:请你推荐课文中某个人物的一句语言描写并说明理由。 ②(3 分)评委寄语 荆州电视台《有么子说么子》栏目组来你校录制本次活动,你作为评委代表接受了采访,节目最后, 主持人还请你对玉树灾区的同龄人说几句心里话。面对镜头,你想怎么说? ③(2 分)评委答疑 在评委与大家互动环节中,有位同学向你提问说:“对联知识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少,是否可 以不学习了呢?”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他的问题。 6.(8 分)根据语境将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走进古典诗词,触摸诗人情怀。“ ① ,润物细无声”是春夜的喜悦;“ ② , 一夜乡心五处同。”是望月的感喟; “蒹葭萋萋, ③ 。”迷惘的是沾湿伊人裙袂的晨露;“半 卷红旗临易水, ④ 。”飘飞的是侵袭雁门将士的寒霜;“ ⑤ ,万方多难此登 临。”是凭楼的沉郁;“大漠孤烟直, ⑥ 。”是出塞的淡定;“最爱湖东行不足, ⑦ 。” 是长堤春行的惬意;“ ⑧ ,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峰回路转的豁然……,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二、古诗文阅读(12 分) (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2 分)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是什么? 8.(2 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50 字左右) (二)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 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 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公输》) 9.(2 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公将驰.之 驰( ) ②望其旗靡. 靡( )
③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 ④公输盘诎诎( 10.(2分)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和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公将鼓之 C.登轼而望之 D.公将驰之 11.(2分)选段中“公问其故”和“楚王问其故”在文章结构上起了 的作用。 12.(2分)曹刿和墨子都凭自己的才能取得了胜利,请分析他们在人物形象上的相同点 三、(10分)说明文阅读 我们生活在新的石器时代 最近,美国有位著名的学者,在分析非金属矿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时发现,人与岩石密切相关,遂惊 呼 细想起来,的确如此。那高山,那平川,那大漠,无不由岩石及其风化物构成。而我们人类,正是在 认识和利用岩石的过程中得以生存,得以发展。我国对非金属矿的利用,可追溯到170万年前,北京猿人 就已知道用高硬度的石英、燧石做工具。此后,以高岭土烧制瓷器,以石棉织“火浣布″,以石黄、石青. 石绿作染料,以芒硝、云母、硫磺“炼丹 此外,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过5000年前古人用作装饰的玛瑙。《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用石头 就达36种之多。说起古人与石头,真是举不胜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非金属矿更是深入到现代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赤砂、石黄等作染料,使我们 的身穿织物更加鲜艳多彩;以石棉制作的劳保用品,是冶金工人必不可少的护身用品。而在建筑方面的应 用则又有一番广阔天地,如石灰、电石、水泥花岗石、大理石等,都是非金属矿的广泛应用。还有钾盐、 磷灰石、蛭石、石膏等,都是农作物必需的好肥料。更令人叫绝的是,在动物饲料中也需要矿物质添加剂。 据统计,在我国中药里,已有63种药石。至于硫酸制药、重晶石制钡餐液等,同样也在西药里得到应用。 说来你不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你抬眼就可见非金属矿的制品。那门窗、灯具、眼镜、茶杯等 无一离不开石英砂制成的玻璃。 可见,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非金属矿,我们生活在新的石器时代,言之不过 13.(2分)阅读第一段,为划线处补充一句合适的句子。 14.(2分)阅读第二段,分析文中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文意说说其表达作用。 15.(2分)阅读第三段,说说“此外”一词能否删去?试简述理由 16.(2分)阅读第四段,列举出非金属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四种用途 17.(2分)阅读第五段,说说这段在全文结构上的特点 四、(12分)散文阅读 乡村的瓦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 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 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岀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 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 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③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 ) ④公输盘诎. 诎 ( ) 10.(2 分)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和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公将鼓之 C.登轼而望之 D.公将驰之 11.(2 分)选段中“公问其故”和“楚王问其故”在文章结构上起了 的作用。 12.(2 分)曹刿和墨子都凭自己的才能取得了胜利,请分析他们在人物形象上的相同点。 三、(10 分)说明文阅读 我们生活在新的石器时代 最近,美国有位著名的学者,在分析非金属矿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时发现,人与岩石密切相关,遂惊 呼: ! 细想起来,的确如此。那高山,那平川,那大漠,无不由岩石及其风化物构成。而我们人类,正是在 认识和利用岩石的过程中得以生存,得以发展。我国对非金属矿的利用,可追溯到 170 万年前,北京猿人 就已知道用高硬度的石英、燧石做工具。此后,以高岭土烧制瓷器,以石棉织“火浣布”,以石黄、石青、 石绿作染料,以芒硝、云母、硫磺“炼丹”。 此外,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过 5000 年前古人用作装饰的玛瑙。《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用石头 就达 36 种之多。说起古人与石头,真是举不胜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非金属矿更是深入到现代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赤砂、石黄等作染料,使我们 的身穿织物更加鲜艳多彩;以石棉制作的劳保用品,是冶金工人必不可少的护身用品。而在建筑方面的应 用则又有一番广阔天地,如石灰、电石、水泥、花岗石、大理石等,都是非金属矿的广泛应用。还有钾盐、 磷灰石、蛭石、石膏等,都是农作物必需的好肥料。更令人叫绝的是,在动物饲料中也需要矿物质添加剂。 据统计,在我国中药里,已有 63 种药石。至于硫酸制药、重晶石制钡餐液等,同样也在西药里得到应用。 说来你不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你抬眼就可见非金属矿的制品。那门窗、灯具、眼镜、茶杯等, 无一离不开石英砂制成的玻璃。 可见,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非金属矿,我们生活在新的石器时代,言之不过。 13.(2 分)阅读第一段,为划线处补充一句合适的句子。 14.(2 分)阅读第二段,分析文中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文意说说其表达作用。 15.(2 分)阅读第三段,说说“此外”一词能否删去?试简述理由。 16.(2 分)阅读第四段,列举出非金属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四种用途。 17.(2 分)阅读第五段,说说这段在全文结构上的特点。 四、(12 分)散文阅读 乡村的瓦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 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 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 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 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 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 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 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 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 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 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拋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 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 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 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 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 一颗颗摘星呢。那_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 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 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摘自冯杰网络日志) 18.(2分)文中第二段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19.(3分)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0.(3分)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21.(4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2分)文章实写瓦松的名称和药用功能,虚写梦境,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②(2分)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12分)小说阅读 今天是愚人节。我抱着周记本,一边走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得防着点儿,那帮浑小子,什么馊主意都 想得出来。他们会怎么着呢?推开教室门,一把扫帚凌空而降?有可能;走进教室,一支水枪突然从某个 角落向我射击?也不失为一个方案;走上讲台,讲台上抹了油,我脚踏上去,摔个四仰八叉?也并非没 有可能;要不黑板上画上我的漫画?就像李冒儿在周记里画的那样,两只小辫儿吊在直升飞机上,眼泪刷 刷地往下洒,下雨一样的。他画的是我第一次上课的情景,那帮浑小孑合起伙来把我给整哭了。他还给漫 画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人工降雨。 甲)!看我怎么对付你们。想到这,我得意地掂了掂这一摞周记本。为了隆重迎接本届愚人节 我精心批阅了本周的周记本。比如李冒儿的周记本上是这么批阅的:亲爱的冒儿同学,基于你在本周的“出 色”表现,本师决定周末与贵府最高领导人亲切会晤,共商阁下终身发展大计。我也让你人工降雨去吧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 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 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 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 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 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 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 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 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 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 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 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 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 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摘自冯杰网络日志) 18.(2 分)文中第二段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19.(3 分)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0.(3 分)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21.(4 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2 分)文章实写瓦松的名称和药用功能,虚写梦境,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②(2 分)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12 分)小说阅读 (一) 今天是愚人节。我抱着周记本,一边走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得防着点儿,那帮浑小子,什么馊主意都 想得出来。他们会怎么着呢?推开教室门,一把扫帚凌空而降?有可能;走进教室,一支水枪突然从某个 角落向我射击?也不失为一个方案;走上讲台,讲台上抹了油,我一脚踏上去,摔个四仰八叉?也并非没 有可能;要不黑板上画上我的漫画?就像李冒儿在周记里画的那样,两只小辫儿吊在直升飞机上,眼泪刷 刷地往下洒,下雨一样的。他画的是我第一次上课的情景,那帮浑小子合起伙来把我给整哭了。他还给漫 画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人工降雨。 ( 甲 )!看我怎么对付你们。想到这,我得意地掂了掂这一摞周记本。为了隆重迎接本届愚人节, 我精心批阅了本周的周记本。比如李冒儿的周记本上是这么批阅的:亲爱的冒儿同学,基于你在本周的“出 色”表现,本师决定周末与贵府最高领导人亲切会晤,共商阁下终身发展大计。我也让你人工降雨去吧
(乙)!到教室门口了,准备战斗。我把周记本举到头顶,轻轻推开门,没有扫帚凌空而下,我迅 速把周记本调到前胸,没有水枪打过来,我向讲台走去,讲台上没有抹油,黑板上也没有漫画。我舒了 口气,开始上课。但仍不能掉庳以轻心,我太了解他们了。我一边讲课,一边观察着几个“可疑分子”,我 甚至特意地踱到李冒儿身边,一半儿是侦查“敌情”,一半儿也是为了引蛇岀洞,可是-切都显得是那样 的平常,李冒儿的笔记做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真。仅有一次,我眼角的余光突然捕捉到一个晃动的黑影 我迅速转身,原来是李冒儿举手提问,虚惊一场,倒叫我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丙)!终于下课了,我松了一口气。走出教室的当儿,我又转头朝教室里看了看,还是没有发现 什么异常。我这心里就有点纳闷了,难道他们不知道今天是愚人节?或者这帮家伙突然间转变了?我满腹 狐疑地朝办公室走去,心里感到既轻松,又空落落的。走进办公室,同事们朝我周身打量着问我:“你们 班学生没怎么摆划你?″我说:“"没摆划。”同事们不相信地围着我转:“咦,这是什么?卡在裤腰带上呢。” 我把从同事手中夺过来,是一张卡片,上面是一幅漫画:一个小丫头,五十多个小脑袋组成一个心形的 身子,两只辫子支楞着,画面主体是一张大大的嘴巴,吐岀-一句话: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嚷嚷! (丁)!我真想大声地嚷嚷! (摘自教育左岸的博客) 22.(2分)初读:请你为本文制作一个恰当的文题。(不超过10字) 23.(4分)跳读:请你体会“嘘、嗯、呵、哼”四个叹词,想想填入文中哪里最合适? 24.(2分)研读:请你说说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5.(2分)品读:如果你是文中的李冒儿,你想对老师“我”说些什么话? 26.(2分)悟读:请你分析“我”为什么想大声地嚷嚷? 五、(50分)作文 27.题目一:请大声嚷嚷,原来幸福这么简单;请翻阅我们的童年,原来瓦可以这么站在屋顶上;请留心 身边的石器,原来生活这样奇妙……在人生旅途中总有这么一些故事,这么一些感动,这么一些“原来 请将下列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可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 原来这么 题目二:班里那些事儿 要求:①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写作,并把题目抄写在作文格的第一排:②情感真实,贴近生活:;③认真书写, 力求工整: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模拟测试题(一) 、(24分)积累运用 1.(2分)略 治绌蒂垣 3.(2分)示例:用崇高的理想布局,用坚定的信念写作,用奋斗的精神修改 4.(2分)①中国自古就有脊梁②所谓掩不住这脊梁(写出两个以上皆可得分)
( 乙 )!到教室门口了,准备战斗。我把周记本举到头顶,轻轻推开门,没有扫帚凌空而下,我迅 速把周记本调到前胸,没有水枪打过来,我向讲台走去,讲台上没有抹油,黑板上也没有漫画。我舒了一 口气,开始上课。但仍不能掉以轻心,我太了解他们了。我一边讲课,一边观察着几个“可疑分子”,我 甚至特意地踱到李冒儿身边,一半儿是侦查“敌情”,一半儿也是为了引蛇出洞,可是一切都显得是那样 的平常,李冒儿的笔记做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真。仅有一次,我眼角的余光突然捕捉到一个晃动的黑影, 我迅速转身,原来是李冒儿举手提问,虚惊一场,倒叫我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 丙 )!终于下课了,我松了一口气。走出教室的当儿,我又转头朝教室里看了看,还是没有发现 什么异常。我这心里就有点纳闷了,难道他们不知道今天是愚人节?或者这帮家伙突然间转变了?我满腹 狐疑地朝办公室走去,心里感到既轻松,又空落落的。走进办公室,同事们朝我周身打量着问我:“你们 班学生没怎么摆划你?”我说:“没摆划。”同事们不相信地围着我转:“咦,这是什么?卡在裤腰带上呢。” 我一把从同事手中夺过来,是一张卡片,上面是一幅漫画:一个小丫头,五十多个小脑袋组成一个心形的 身子,两只辫子支楞着,画面主体是一张大大的嘴巴,吐出一句话: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嚷嚷! ( 丁 )!我真想大声地嚷嚷! (摘自教育左岸的博客) 22.(2 分)初读:请你为本文制作一个恰当的文题。(不超过 10 字) 23.(4 分)跳读:请你体会 “嘘、嗯、呵、哼”四个叹词,想想填入文中哪里最合适? 24.(2 分)研读:请你说说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5.(2 分)品读:如果你是文中的李冒儿,你想对老师“我”说些什么话? 26.(2 分)悟读:请你分析“我”为什么想大声地嚷嚷? 五、(50 分)作文 27.题目一:请大声嚷嚷,原来幸福这么简单;请翻阅我们的童年,原来瓦可以这么站在屋顶上;请留心 身边的石器,原来生活这样奇妙……,在人生旅途中总有这么一些故事,这么一些感动,这么一些“原来”, 请将下列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可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 原来 这么 题目二:班里那些事儿 要求:①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写作,并把题目抄写在作文格的第一排;②情感真实,贴近生活;③认真书写, 力求工整;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模拟测试题(一) 一、(24 分)积累运用 1.(2 分) 略 2.治 绌 蒂 垣 3.(2 分)示例:用崇高的理想布局,用坚定的信念写作,用奋斗的精神修改 4.(2 分)①中国自古就有脊梁②所谓 掩不住 这 脊梁(写出两个以上皆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