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五月供题 语文试卷 2012.5 第丨卷(选择题,共30分) (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丘壑众目睽睽 嗔视功名利禄 B.镂空见异思迁 眼花缭乱 C.晦暗赏心悦目 静穆浪敛波平 D.陶治飞皇腾达 吹毛求庇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青春是种令人羨慕的资本。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 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 着顽强的毅力,你可以攀登上一座巍峨的高山。凭着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岀一片肥沃 的土地;凭着超人的智慧,你可以 出一幅精美的画卷。 A.支撑描绘开垦 描绘开垦 支撑 C.支撑开垦 描绘 D.开垦支撑 描绘 3.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太湖游船相撞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游览观光的安全问题逐渐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B.不管天气特别糟糕,但是大家去看樱花的热情丝毫未减,樱花树下挤满了观光拍照的人 C.通过对旧片翻拍现象的审视,我们不难看出目前艺术创作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D.数以千计的微博网友,用碎片化的语言记录个人生活、参与公共事件、见证社会变迁。 4.将下面语句按照正确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蜂胶对蜂窝内的病菌、霉菌都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 ②科学家发现,原来在群蜂中有一种叫蜂胶的物质 ③它是蜜蜂清洁环境,杀灭病菌,保证蜜蜂健康的“良药"。 ④蜜蜂群居于蜂箱或树泂中,空间狭小、阴暗,数万只蜜蜂挤在-起,蜂窝内的温度和湿度 等条件又适宜微生物的生长,但在蜂窝内储存的花粉、蜂蜜等食物都不会腐败变质。 ⑤这是什么原因呢? A.④⑤②①③ B.②③⑤④① C.①③②⑤④ D.③①④⑤②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卧思:最好的思考方式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白天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到了晚上卧而不眠 闭目而思时,往往灵机—动,迎刃而解。美国长岛大学贝格尔博土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思
2011~2012 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五月供题 语 文 试 卷 2012.5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共 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 丘壑. 众目睽睽.. 嗔.视 功名利禄. B. 镂.空 见异思迁. 幽.咽 眼花缭.乱 C . 晦.暗 赏心悦.目 静穆. 浪敛.波平 D. 陶治. 飞皇.腾达 弥.漫 吹毛求庇.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 ...一组是 青春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资本。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 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 着顽强的毅力,你可以攀登上一座巍峨的高山。凭着旺盛的精力,你可以 出一片肥沃 的土地;凭着超人的智慧,你可以 出一幅精美的画卷。 A.支撑 描绘 开垦 B. 描绘 开垦 支撑 C.支撑 开垦 描绘 D. 开垦 支撑 描绘 3.下面各项中,有语病 ...的一项是 A.太湖游船相撞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游览观光的安全问题逐渐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B.不管天气特别糟糕,但是大家去看樱花的热情丝毫未减,樱花树下挤满了观光拍照的人。 C.通过对旧片翻拍现象的审视,我们不难看出目前艺术创作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D.数以千计的微博网友,用碎片化的语言记录个人生活、参与公共事件、见证社会变迁。 4.将下面语句按照正确语序排列最恰当 ...的一组是 ①蜂胶对蜂窝内的病菌、霉菌都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 ②科学家发现,原来在群蜂中有一种叫蜂胶的物质。 ③它是蜜蜂清洁环境,杀灭病菌,保证蜜蜂健康的“良药”。 ④蜜蜂群居于蜂箱或树洞中,空间狭小、阴暗,数万只蜜蜂挤在一起,蜂窝内的温度和湿度 等条件又适宜微生物的生长,但在蜂窝内储存的花粉、蜂蜜等食物都不会腐败变质。 ⑤这是什么原因呢? A.④⑤②①③ B.②③⑤④① C.①③②⑤④ D.③①④⑤② 二、(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5~7 题。 卧思:最好的思考方式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白天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到了晚上卧而不眠 闭目而思时,往往灵机一动,迎刃而解。美国长岛大学贝格尔博士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思
考质量与思考时的身体姿势密切相关。人在平卧时思路最为广阔,推理最为清晰,思维最为 活跃,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也特别强。因此,卧思是最好的思考方式。 人的思维可分为3种类型:睁眼思维、梦思维和临界思维(卧思)它们的工作原理是 致的,即通过人脑中大量神经细胞的纵横相接,形成广泛的信息联系,控制人们的思维、 语言、记忆等种种行为,形成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思考,由此创建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但3种思维方式又有着显著的不同。睁眼思维虽然是主要的思维形式,但由于受到诸如声 音、光线、气味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深度。梦思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它 是通往无意识境界的捷径,多呈现随机性,有时还近乎荒唐。而临界思维,即卧思,处在睁 眼思维和梦思维的临界状态,游历于现实与理想之间,为敏感而又活跃的思维活动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使神秘莫测的人脑真正成了精神之府、智慧之库。 卧思可以排除外界事物对人脑的综合干扰。脑研究专家指出,人脑毎10秒钟可接受 1000万个信息,其中400万个来自视觉,500万个来自皮肤,100万个来自听觉、嗅觉和 味觉。在万籁俱寂的夜晩,大脑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少,精力异常集中,便于挖掘思雄的潜力。 卧思保证了大脑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的硏究人员发现,大脑需要 大量的营养物质,大脑耗氧量占全身供氧量的20%,耗糖量占全身的25%。这两者是维持 大脑功能的能量来源,是进行思维的基本动力。有报告认为,静卧时脑血流量有增加的趋势 这时的大脑血液供应充足,营养充分,精神状态最佳,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最佳的物质基础。 卧思也有利于开发潜意识。科学家的研究证实,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有两种形式, 一是快信息传导,另一种是慢信息传导。前者即所谓的“快突触传递",特点是快,在1毫 秒内完成信息的传递;后者被称之为“慢突触传递”,特点是慢,形成的思维可以持续几分 钟至几小时。卧思时绝大多数脑细胞的电活动同步:同时放电,同时停止放电,快、慢信息 传导都处于最佳状态。人所共知,正常的脑电活动是思维过程所必需的,而大多数细胞的共 同运作可促使大脑的内在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高思维的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卧思的灵感常常出现在片刻之间,所以需要尽快笔录,否则灵感将会失 之交臂。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一生有近1/3的时间是在 床上度过的,把握卧思这一思维机遇,可以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文/杨世诚有删改。) 5.作者认为卧思是最好的思考方式,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下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卧思可以排除外界事物对人脑的综合干扰 B.卧思保证了大脑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 C.卧思有利于开发潜意识。 D.卧思能帮助人获得灵感。 6.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卧思为敏感而又活跃的思维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它随机性极强,是主要的思维形式。 B.卧思状态下,大脑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少,精力容易集中,思维更为活跃,分析能力和综 合能力也会增强。 C.静卧的姿态能使大脑血液供应充足,营养充分,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最佳的物质基础,所 以卧思效果很好
考质量与思考时的身体姿势密切相关。人在平卧时思路最为广阔,推理最为清晰,思维最为 活跃,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也特别强。因此,卧思是最好的思考方式。 人的思维可分为 3 种类型:睁眼思维、梦思维和临界思维(卧思)。它们的工作原理是 一致的,即通过人脑中大量神经细胞的纵横相接,形成广泛的信息联系,控制人们的思维、 语言、记忆等种种行为,形成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思考,由此创建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但 3 种思维方式又有着显著的不同。睁眼思维虽然是主要的思维形式,但由于受到诸如声 音、光线、气味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深度。梦思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它 是通往无意识境界的捷径,多呈现随机性,有时还近乎荒唐。而临界思维,即卧思,处在睁 眼思维和梦思维的临界状态,游历于现实与理想之间,为敏感而又活跃的思维活动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使神秘莫测的人脑真正成了精神之府、智慧之库。 卧思可以排除外界事物对人脑的综合干扰。脑研究专家指出,人脑每 10 秒钟可接受 1000 万个信息,其中 400 万个来自视觉,500 万个来自皮肤,100 万个来自听觉、嗅觉和 味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大脑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少,精力异常集中,便于挖掘思维的潜力。 卧思保证了大脑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需要 大量的营养物质,大脑耗氧量占全身供氧量的 20%,耗糖量占全身的 25%。这两者是维持 大脑功能的能量来源,是进行思维的基本动力。有报告认为,静卧时脑血流量有增加的趋势, 这时的大脑血液供应充足,营养充分,精神状态最佳,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最佳的物质基础。 卧思也有利于开发潜意识。科学家的研究证实,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有两种形式, 一是快信息传导,另一种是慢信息传导。前者即所谓的“快突触传递”,特点是快,在 1 毫 秒内完成信息的传递;后者被称之为“慢突触传递”,特点是慢,形成的思维可以持续几分 钟至几小时。卧思时绝大多数脑细胞的电活动同步:同时放电,同时停止放电,快、慢信息 传导都处于最佳状态。人所共知,正常的脑电活动是思维过程所必需的,而大多数细胞的共 同运作可促使大脑的内在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高思维的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卧思的灵感常常出现在片刻之间,所以需要尽快笔录,否则灵感将会失 之交臂。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一生有近 1/3 的时间是在 床上度过的,把握卧思这一思维机遇,可以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文/杨世诚,有删改。) 5. 作者认为卧思是最好的思考方式,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下面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卧思可以排除外界事物对人脑的综合干扰。 B. 卧思保证了大脑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 C. 卧思有利于开发潜意识。 D. 卧思能帮助人获得灵感。 6. 下面说法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 卧思为敏感而又活跃的思维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它随机性极强,是主要的思维形式。 B. 卧思状态下,大脑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少,精力容易集中,思维更为活跃,分析能力和综 合能力也会增强。 C. 静卧的姿态能使大脑血液供应充足,营养充分,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最佳的物质基础,所 以卧思效果很好
D.卧思时绝大多数脑细胞的电活动同步,快、慢信息传导都处于最佳状态,可促使大脑的 内在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7.关于作者介绍“卧思”的目的,下面的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A.让读者了解“卧思”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 B.让读者了解“卧思”并抓住“卧思”机遇有所创造 C.让读者了解“卧思”与其他思维方式的不同。 D.让读者了解“卧思”包含的科学原理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春秋左传注》)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间:参与 B.肉食者鄙 鄙:卑鄙 C.弗敢专也 专:独享,专有 D.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9.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加点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战于长勺 A.皆朝于齐 B.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下面对此文的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听说齐国攻打鲁国主动请见庄公,反映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他独具远谋的气度和自 信 B.曹刿与庄公关于作战条件的对话反映出曹刿的军事思想:只要取信于民就一定能战胜敌 人 C.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行为表现出他富有作战经验的一面:重实地考察的谨
D. 卧思时绝大多数脑细胞的电活动同步,快、慢信息传导都处于最佳状态,可促使大脑的 内在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7. 关于作者介绍“卧思”的目的,下面的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A. 让读者了解“卧思”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 B . 让读者了解“卧思”并抓住“卧思”机遇有所创造。 C. 让读者了解“卧思”与其他思维方式的不同。 D. 让读者了解“卧思”包含的科学原理。 三、(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0 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春秋左传注》)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 又何间.焉 间:参与 B. 肉食者鄙. 鄙:卑鄙 C. 弗敢专.也 专:独享,专有 D. 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9.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加点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战于.长勺 A.皆朝于.齐 B.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下面对此文的主要内容的分析 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曹刿听说齐国攻打鲁国主动请见庄公,反映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他独具远谋的气度和自 信。 B.曹刿与庄公关于作战条件的对话反映出曹刿的军事思想:只要取信于民就一定能战胜敌 人。 C.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行为表现出他富有作战经验的一面:重实地考察的谨
慎稳重 D.曹刿在战后对敌我双方的分析,清晰地展现了他以弱敌强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 思想 第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四、(14分)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关语句。(8分,每空2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2)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的诗句与杨慎《临江仙》中“一壶浊酒喜相逢, 都付笑谈中”的 诗句都表达了一种英雄面对历史洪流的无奈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藏书忧(节选) 近年来我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的时候都引来许多围观的人。家具没有什么好看的,就 看那一捆捆递接不完的书。搬前几星期就得请几位学生帮忙,把架子上的书按次序拿下来 扎成一捆捆的。这是个劳累活,有两位学生手上还磨出了水泡。搬的时候采用流水作业, 排人站在楼梯上,一捆捆传递下去。书不像西瓜,可以甩着来,一捆书太重,甩接几次就没 有手劲了。摔破个西瓜不要紧,摔坏了书却叫人心疼。因此,这支小心翼翼的传送队伍确 实是很有趣的,难怪人们要围观。 我当然称不上什么藏书家。好书自然也有不少,却没有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和善本。我 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 了—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 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痤之间。我突然变得琐小,又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 操持着生命的盈亏缩胀。 一位外国旅游公司的经理来到我的书房,睁大眼睛慢慢地巡视-遍,然后又站在中间凝 思良久,终于诚恳地对我说,“真的,我也想搞学问了。”我以为他是说着玩玩的,后来另 位朋友告诉我,这位经理现在果真热心于跑书店,已张罗起了一个很像样子的书房。我想 他也算是一位阅尽世间美景的人了,何以我简陋书房中的杂乱景况,竟能对他产生如此大的 冲撞?答案也许是,他突然闻到了由人类的群体才智结晶成的生命芳香。 罗曼罗兰说,任何作家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个心理的单间。书房,正与这个心理单间 相对应。—个文人的其他生活环境、日用器物,都比不上书房能传达他的心理风貌。书房 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我的家一度在这个城市的东北部,一度在喧闹的市中心,现在则搬到了西南郊。屋外的
慎稳重。 D.曹刿在战后对敌我双方的分析,清晰地展现了他以弱敌强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 思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90 分) 四、(14 分)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每小题 3 分)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关语句。(8 分,每空 2 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2)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 的诗句与杨慎《临江仙》中 “一壶浊酒喜相逢, ,都付笑谈中”的 诗句都表达了一种英雄面对历史洪流的无奈。 五、(18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16 题。 藏书忧(节选) 近年来我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的时候都引来许多围观的人。家具没有什么好看的,就 看那一捆捆递接不完的书。搬前几星期就得请几位学生帮忙,把架子上的书按次序拿下来, 扎成一捆捆的。这是个劳累活,有两位学生手上还磨出了水泡。搬的时候采用流水作业,一 排人站在楼梯上,一捆捆传递下去。书不像西瓜,可以甩着来,一捆书太重,甩接几次就没 有手劲了。摔破一个西瓜不要紧,摔坏了书却叫人心疼。因此,这支小心翼翼的传送队伍确 实是很有趣的,难怪人们要围观。 我当然称不上什么藏书家。好书自然也有不少,却没有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和善本。我 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 了一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 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痤之间。我突然变得琐小,又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 操持着生命的盈亏缩胀。 一位外国旅游公司的经理来到我的书房,睁大眼睛慢慢地巡视一遍,然后又站在中间凝 思良久,终于诚恳地对我说,“真的,我也想搞学问了。”我以为他是说着玩玩的,后来另一 位朋友告诉我,这位经理现在果真热心于跑书店,已张罗起了一个很像样子的书房。我想, 他也算是一位阅尽世间美景的人了,何以我简陋书房中的杂乱景况,竟能对他产生如此大的 冲撞?答案也许是,他突然闻到了由人类的群体才智结晶成的生命芳香。 罗曼·罗兰说,任何作家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理的单间。书房,正与这个心理单间 相对应。一个文人的其他生活环境、日用器物,都比不上书房能传达他的心理风貌。书房, 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来源:学+科+网] 我的家一度在这个城市的东北部,一度在喧闹的市中心,现在则搬到了西南郊。屋外的
情景时时变换,而我则依然故我,因为有这些书的围绕。有时,窗外朔风呼啸,暴雨如注, 我便拉上窗帘,坐拥书城,享受人生的大安详。是的,有时我确实想到了古代的隐土和老僧, 在石窟和禅房中吞吐着—个精神道场。 然而我终究不是隐士和老僧,来访的友人每天络绎不绝。友人中多的是放达之士,一进 书房便爬上蹲下,随意翻阅。有的友人一进门就宣布,不是来看我,而是来看书的,要我别 理他们,照样工作。这种时候我总是很高兴,就像自己的财富受到了人们的鉴赏。但是,担 忧也隐隐在心头升起,怕终于听到那句耳熟的话。那句话还是来了:“这几本我借去了! 我没有学别人,在书房里贴上“恕不借书”的布告。这种防范密守,与我的人生态度相 悖。我也并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朋友间若有钱物的需要,我一向乐于倾囊。但对于书,我虽 口头答应,心中却在嗫嚅。这种心情,大概一切藏书的学人都能体谅。 我怕人借书,出于以下三方面的担忧 其一,怕急用的时候遍找无着。 自己的书,总或多或少有内容上的潜在记忆。写文章时想起某条资料需要引证,会不由 自主地站起走向某个书架,把手伸到第几层。然而那本书却不在,这下就慌了手脚,前后左 右翻了个遍,直闹得脸红心跳、汘流浃背。文章一旦阻断,远比其他事情的暂停麻烦,因为 文思的梳理、文气的酝酿,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甚至稍纵即逝,以后再也连贯不上 有的文章非常紧迫,很可能因几条资料的失落,耽误了刊物的发稿,打乱了出版社的计划。 于是只好定下心来,细细回想是谁借走了这几本书。想出来也没有用,因为这种事大多发生 在深夜 借书的朋友有时也很周到,经过反复掂量,拿走几本我“也许用不到"的书。其实文章 旦展开,谁知道用到用不到呢。有时我只好暗自祈祷:但愿最近真的用不到。即如我写这 篇文章,几次想起周作人几本文集中有几条关于藏书的材料,可惜这几本文集不知被谁借去 了,刚才还找得心急火燎。 其二,怕归还时书籍被弄“熟”弄脏 这虽是外在形态的问题,对藏书的人来说却显得相当重要。藏书藏到定地步,就会对 书的整体形式重视起来,不仅封面设计,有时连墨色纸质也会斤斤计较。捧着-本挺展洁净 的书,自己的心情也立即变得舒朗。读这样的书,就像与一位头面干净、衣衫整齐的朋友对 话,整个气氛回荡着雅洁和高尚。但是,借去还来的书,常常变成卷角弯脊,一派衰相。有 时看上去还算干净,却没有了原先的那份挺拔,拿在手上软绵绵、熟沓沓,像被抽去了筋骨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书店里还有这本书卖,我准会再去买一本,把“熟”了的那本随 手送掉。 或问:"“你不是也购置远年旧书吗,旧书还讲究得了什么挺拔?″我的回答是:那是历 史风尘,旧得有味,旧得合乎章法。我们不能因为古铜鼎绿锈斑剥,把日常器皿也都搞脏。 其三,怕借去后彼此忘掉。 我有好些书,多年不见归还,也忘了是谁借的,肯定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我坚信借书的 朋友不想故意吞没,而是借去后看看放放,或几度转借,连他们也完全遗忘。3年前我去一 位朋友家,见他书架上一套《阅微草堂笔记》十分眼熟,取下一看,正是我的书,忘了是什 么时候被他借去的。朋友见我看得入神,爽朗地说:“你要看就借去吧,我没什么用。”这位
情景时时变换,而我则依然故我,因为有这些书的围绕。有时,窗外朔风呼啸,暴雨如注, 我便拉上窗帘,坐拥书城,享受人生的大安详。是的,有时我确实想到了古代的隐士和老僧, 在石窟和禅房中吞吐着一个精神道场。 然而我终究不是隐士和老僧,来访的友人每天络绎不绝。友人中多的是放达之士,一进 书房便爬上蹲下,随意翻阅。有的友人一进门就宣布,不是来看我,而是来看书的,要我别 理他们,照样工作。这种时候我总是很高兴,就像自己的财富受到了人们的鉴赏。但是,担 忧也隐隐在心头升起,怕终于听到那句耳熟的话。那句话还是来了:“这几本我借去了!” 我没有学别人,在书房里贴上“恕不借书”的布告。这种防范密守,与我的人生态度相 悖。我也并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朋友间若有钱物的需要,我一向乐于倾囊。但对于书,我虽 口头答应,心中却在嗫嚅。这种心情,大概一切藏书的学人都能体谅。 我怕人借书,出于以下三方面的担忧。 其一,怕急用的时候遍找无着。 自己的书,总或多或少有内容上的潜在记忆。写文章时想起某条资料需要引证,会不由 自主地站起走向某个书架,把手伸到第几层。然而那本书却不在,这下就慌了手脚,前后左 右翻了个遍,直闹得脸红心跳、汗流浃背。文章一旦阻断,远比其他事情的暂停麻烦,因为 文思的梳理、文气的酝酿,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甚至稍纵即逝,以后再也连贯不上。 有的文章非常紧迫,很可能因几条资料的失落,耽误了刊物的发稿,打乱了出版社的计划。 于是只好定下心来,细细回想是谁借走了这几本书。想出来也没有用,因为这种事大多发生 在深夜。 借书的朋友有时也很周到,经过反复掂量,拿走几本我“也许用不到”的书。其实文章 一旦展开,谁知道用到用不到呢。有时我只好暗自祈祷:但愿最近真的用不到。即如我写这 篇文章,几次想起周作人几本文集中有几条关于藏书的材料,可惜这几本文集不知被谁借去 了,刚才还找得心急火燎。 其二,怕归还时书籍被弄“熟”弄脏。 这虽是外在形态的问题,对藏书的人来说却显得相当重要。藏书藏到一定地步,就会对 书的整体形式重视起来,不仅封面设计,有时连墨色纸质也会斤斤计较。捧着一本挺展洁净 的书,自己的心情也立即变得舒朗。读这样的书,就像与一位头面干净、衣衫整齐的朋友对 话,整个气氛回荡着雅洁和高尚。但是,借去还来的书,常常变成卷角弯脊,一派衰相。有 时看上去还算干净,却没有了原先的那份挺拔,拿在手上软绵绵、熟沓沓,像被抽去了筋骨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书店里还有这本书卖,我准会再去买一本,把“熟”了的那本随 手送掉。 或问:“你不是也购置远年旧书吗,旧书还讲究得了什么挺拔?”我的回答是:那是历 史风尘,旧得有味,旧得合乎章法。我们不能因为古铜鼎绿锈斑剥,把日常器皿也都搞脏。 其三,怕借去后彼此忘掉。 我有好些书,多年不见归还,也忘了是谁借的,肯定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我坚信借书的 朋友不想故意吞没,而是借去后看看放放,或几度转借,连他们也完全遗忘。3 年前我去一 位朋友家,见他书架上一套《阅微草堂笔记》十分眼熟,取下一看,正是我的书,忘了是什 么时候被他借去的。朋友见我看得入神,爽朗地说:“你要看就借去吧,我没什么用。”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