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备课稿纸 第三章人口与资源 第一节世界人口发展情况 、人口与人口过程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 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系是: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 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 其计算公式为 Td=0.7/r Td一倍增期;「—年增长率 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 (一)发展趋势 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旧石器 中 铜器铁器世现 3时代一新石器时代时代时代起代 七4 农 业 革 元 狩猎和收集 命 始 开 冶耕 时 始 代 炼地 50000100008000600040002000 距今年代/a 图3-1世界人口发展的历史阶段 (二)增长特点 Ehrlich et al. 1977) 1、随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表3-1近100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率 时期/a 平均人口增长率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仝世界 1000-0175 010 1750-1800 040 040 040 1800-1850 070 050 050 1850-1900 100 030 050 1900-1950 075 080 080 1950=2000
池 州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备 课 稿 纸 第 11 页 1950-2000 1.10 2.30 1.9 1900-1950 0.75 0.80 0.80 1850-1900 1.00 0.30 0.50 1800-1850 0.70 0.50 0.50 1750-1800 0.40 0.40 0.40 0.10 —— —— 1000-0175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世界 时期/a 平均人口增长率 第三章 人口与资源 第一节 世界人口发展情况 一、人口与人口过程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 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系是: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 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 其计算公式为: Td=0.7/r Td —倍增期; r—年增长率 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 (一)发展趋势 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二)增长特点 1、随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表 3-1 近 1000 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率
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备课稿纸 2、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3、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三)世界人口预测 发展中地 765432 1750180018501900195019601980200020252050 年代 图3-2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第二节中国人口发展状况 中国口发展特点 (一)人口增长速度快 中国人口:1684年1亿:;1850年4.3亿 1949年5.5亿;1964年7亿 (二)农村人口比重大 983年农业人口为7。837亿,占世界总农业人口22。7亿的62。3%。 (三)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 1995年的统计表明,已有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四)人口老龄化 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以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来衡量(7%)。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而造成的人口现象 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6.7% (五)男女性别比偏高 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1989年男女婴儿比已达到114:100。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男女婴儿性别比达到119.92:100。大大偏离了103-107:100 的正常范围。 (六)人口分布不均 西北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但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而东南占总面积36%的土地上生活 着96%的人口。 (七)人口素质丞待提高 人口素质:广义的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思想和道德品质 身体素质:人口的自然属性 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思想和道德品质:是人口素质的社会属性。 人文发展指数: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数它主要由人口预期寿命、识字率或受教育程度和 按国际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得。指数在0-1之间,越大表明发展水平越高。 1987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为0.716 二、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 1、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 第12页
池 州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备 课 稿 纸 第 12 页 2、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3、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三)世界人口预测 第二节 中国人口发展状况 一、中国口发展特点 (一)人口增长速度快 中国人口:1684 年 1 亿; 1850 年 4.3 亿; 1949 年 5.5 亿;1964 年 7 亿; (二)农村人口比重大 1983 年农业人口为 7。837 亿,占世界总农业人口 22。7 亿的 62。3%。 (三)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 1995 年的统计表明,已有 1/3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四)人口老龄化 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以 65 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来衡量(7%)。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而造成的人口现象。 2000 年我国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 6.7%。 (五)男女性别比偏高 据 1990 年的人口普查,1989 年男女婴儿比已达到 114:100。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男女婴儿性别比达到 119.92:100。大大偏离了 103-107:100 的正常范围。 (六)人口分布不均 西北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64%,但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4%,而东南占总面积 36%的土地上生活 着 96%的人口。 (七)人口素质丞待提高 人口素质:广义的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思想和道德品质。 身体素质:人口的自然属性。 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思想和道德品质:是人口素质的社会属性。 人文发展指数: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数它主要由人口预期寿命、识字率或受教育程度和 按国际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得。指数在 0-1 之间,越大表明发展水平越高。 1987 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为 0.716。 二、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 1、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
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备课稿纸 2、死亡率继续下降 3、乡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较高。 第三节、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 、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通常所指 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及矿物等。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1、自然资源的地理分类 自然资源可分为矿产资源(岩石圈)、土地资源(土壤圈)、水利资源(水圈)、生物资源(生物 圈)、气候资源(大气圈)和海洋资源六大类。 2、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 (1)非耗竭性资源:又称无限资源 (2)耗竭性资源:又称有限资源 ①可更新资源,又称为再生资源 ②不可更新资源,又称为非再生资源。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人均耕地:1988年中国0.088hm2 世界平均值0.367hm2 森林覆盖率:中国12.98%,居世界120位 世界平均水平31.2% 人均草地面积:0.367hm2,为世界平均值的1/2 人均水资源:2700m3,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4 2、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 3、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 4、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二、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我国现有耕地约1×108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0%。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集中体现在: ①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日趋减少。据估计,到21世纪中叶,人均耕地将减少到国际公认的警 戒线0.05hm2 ②土地开发加剧,土质恶化严重 ③建筑及工业占用土地使耕地不断减少 (二)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三)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 我国水资源总量: ①年降水量约为6000m3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 ②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225×10°m3 第13页
池 州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备 课 稿 纸 第 13 页 2、死亡率继续下降。 3、乡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较高。 第三节、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 一、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通常所指 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及矿物等。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1、自然资源的地理分类 自然资源可分为矿产资源(岩石圈)、土地资源(土壤圈)、水利资源(水圈)、生物资源(生物 圈)、气候资源(大气圈)和海洋资源六大类。 2、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 (1)非耗竭性资源:又称无限资源。 (2)耗竭性资源:又称有限资源。 ①可更新资源,又称为再生资源。 ②不可更新资源,又称为非再生资源。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人均耕地:1988 年中国 0.088 hm2 世界平均值 0.367 hm2 森林覆盖率:中国 12.98%,居世界 120 位 世界平均水平 31.2% 人均草地面积:0.367 hm2 ,为世界平均值的 1/2 人均水资源:2700 m3 ,不及世界平均值的 1/4 2、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 3、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 4、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二、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用占世界 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 我国现有耕地约 1×108 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10%。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集中体现在: ①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日趋减少。据估计,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耕地将减少到国际公认的警 戒线 0.05hm2 。 ②土地开发加剧,土质恶化严重。 ③建筑及工业占用土地使耕地不断减少。 (二)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三)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 我国水资源总量: ① 年降水量约为 60000m3 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 5%,居世界第三位; ② 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 27225×108 m3
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备课稿纸 ③多年地下水资源量8288m3 以上三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m3,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水资源量2700m3,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4 (四)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压力 已探明我国煤炭储量1×1012t;陆上石油储量(300-1000)×108t:海上石油储量53 108t (五)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 据估算,中国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 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 能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 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将世界人口容量定义为: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 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下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的大小。 人口学家普遍认为中国人口的极限为16亿,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16亿。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 将控制在14亿。 第四章资源短缺 第一节水资源 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 1、水资源问题的提出 1997年6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全球环境首脑会议首次提出了水资源的问提,并警告: “地区性水危机可能预示着全球性危机的到来”。 2、地球上水量的分布 整个地球水量:13.6亿Km3 海水:97.3%;淡水:2.7%;可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约为400Km3,占全球总量的0.3% 生物体0.0001% 何流0.0001% 冰帽 大气中水蒸汽0.001% 和冰河∠0592% 水资 源短缺 97.41%=2.59 0.014% 0.007 问题 中东 地区水 资源 短缺严重,主要表现在大流量江河湖泊;地下水属不可再生型;年降雨量不足160mm 4、水资源引发的国际争端 中国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 1、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 2、水资源分布不均 3、城市缺水严重 据1994年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已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4 个 分区 2000供水 000需水量 2000缺水 第14页
池 州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备 课 稿 纸 第 14 页 ③ 多年地下水资源量 8288 m3 以上三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为 28124×108 m3,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水资源量 2700 m3 ,不及世界平均值的 1/4 。 (四)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压力 已探明我国煤炭储量 1 × 1012 t;陆上石油储量(300-1000) × 108 t;海上石油储量 53 × 108 t; (五)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 据估算,中国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在 1000 亿美元以上。 二、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 能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 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将世界人口容量定义为: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 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下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的大小。 人口学家普遍认为中国人口的极限为 16 亿,到 21 世纪中期将达到 16 亿。2010 年中国人口总数 将控制在 14 亿。 第四章 资源短缺 第一节 水资源 一、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 1、水资源问题的提出 1997 年 6 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全球环境首脑会议首次提出了水资源的问提,并警告: “地区性水危机可能预示着全球性危机的到来”。 2、地球上水量的分布 整个地球水量:13.6 亿 Km3 海水:97.3%;淡水:2.7%;可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约为 400Km3 ,占全球总量的 0.3%。 3、 水资 源 短 缺 问题 中东 地区水 资源 短缺严重,主要表现在大流量江河湖泊;地下水属不可再生型;年降雨量不足 160mm。 4、水资源引发的国际争端 二、中国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 1、 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 1/4,居世界第 110 位。 2、水资源分布不均 3、城市缺水严重 据 1994 年统计,全国 600 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已达 300 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 114 个。 分区 2000 供水量 2000 需水量 2000 缺水量
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备课稿纸 全国总计208.57 462.28 253.71 东北区 33.19 69.29 36.10 华北区 52.27 107.23 54.96 西北区 13.56 32.37 西南区 17.16 40.42 23.26 东南区 92.39 212.97 120.58 国土资源部2003年10月30日公布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显示,目前全国形成的地下水 降落漏斗已有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勘测结果表明,目前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已形成跨越 冀、京、津、鲁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 4、干旱造成草原退化,沙漠面积扩大,也会市使河流湖泊面积缩小 第二节土地资源 世界土地资源 1、陆地面积:13300×104Km2 人口:1900年16亿:人均耕地:10hm2 1987年50亿:人均耕地:3hm2 当前60亿;人均耕地:2.5hm2 土地质量 “土地的通达性” 陆地面积:“限制性环境”面积占70%, “适居地”占30%。实际人均占有土地0.75,其中耕地面积约占60%70% 世界耕地需求的未来趋势 20世纪70年代提供数字:世界可耕地面积29.5×108hm2;已被耕种15.4×108hn2 的量 世界町耕地笆面积 世界人均良田 按现有牛产水平 面积面积已从 1980年的0.16hm2 所露的耕地面积 减少至1990年的 现有生 0.14hm2,预计到 水平翻备水平翻两番 2000年进 步减至0.12hm2 1650170017501800185019001950200020502100 三、中国的土地图4-1世界人冂增长与土地资源的供求( Meadows,增长的极限.荑文版,192)资源 中国的土地面 积 104Km2。耕地占世界总耕地的7% (一)我国耕地的特点 1、人均耕地面积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 1995年统计数字,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4hm2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面积的最低界线为0.05hm2。 2、分布不均匀 第15页
池 州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备 课 稿 纸 第 15 页 全国总计 208.57 462.28 253.71 东北区 33.19 69.29 36.10 华北区 52.27 107.23 54.96 西北区 13.56 32.37 18.81 西南区 17.16 40.42 23.26 东南区 92.39 212.97 120.58 国土资源部 2003 年 10 月 30 日公布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显示,目前全国形成的地下水 降落漏斗已有 100 多个面积达 15 万平方公里。勘测结果表明,目前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已形成跨越 冀、京、津、鲁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 7 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 4、干旱造成草原退化,沙漠面积扩大,也会市使河流湖泊面积缩小。 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一、世界土地资源 1、陆地面积:13300×104 Km2 人口:1900 年 16 亿;人均耕地:10hm2 1987 年 50 亿;人均耕地:3hm2 当前 60 亿; 人均耕地:2.5hm2 2、土地质量 “土地的通达性” 陆地面积:“限制性环境”面积占 70%, “适居地”占 30%。实际人均占有土地 0.75,其中耕地面积约占 60%~70%。 二、世界耕地需求的未来趋势 20 世纪 70 年代提供数字:世界可耕地面积 29.5×108hm2 ;已被耕种 15.4 ×108hm2 。 世界人均良田 面积面积已从 1980 年的 0.16hm2 减少至1990年的 0.14hm2 ,预计到 2000 年进一 步减至 0.12hm2 。 三、中国的土地 资源 中国的土地面 积 960× 104Km2 。耕地占世界总耕地的 7%。 (一)我国耕地的特点 1、人均耕地面积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1/4。 1995 年统计数字,人均耕地面积大于 0.14hm2 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面积的最低界线为 0.05hm2 。 2、分布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