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备课稿纸 3、自然条件差 (二)我国耕地面临的压力 我国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3%的人口。所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耕地的保护 第三节能源 能源的分类 世界能源消耗 (一)能源主要来自一次不可再生能源 20世纪70-80年代,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为:石油占40%以上:煤占20%以上:天然气占10% (二)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大 (三)能源消耗在继续增长 能耗强度:能源消耗/国民生产总值 能源消耗指数: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之比。 三、中国能源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能源的发展 (二)中国的能源问题 1、人均能源资源和人均消费量不足 2、能源分配不均 3、能源构成以煤为主 4、工业部门消耗能源所占比重较大 5、农村能源短缺,主要以生物质能为主 四、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大气污染 (二)增加了大气中C02的积累 (三)酸雨 (四)核废料问题 第四节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分布及其特点 1、不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 5432101525355075l00150250 消费长鄣!%·喜 资源开采寿命年数对数比例尺)a 2、区域性分布不平衡 3、动态性 二、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 图42世界14种重要矿物的预期寿命( Ramade,1982) 三、中国的矿产资源 第16页
池 州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备 课 稿 纸 第 16 页 3、自然条件差 (二)我国耕地面临的压力 我国依靠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所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耕地的保护。 第三节 能源 一、能源的分类 二、世界能源消耗 (一)能源主要来自一次不可再生能源 20 世纪 70-80 年代,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为:石油占 40%以上;煤占 20%以上;天然气占 10% 以上。 (二)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大 (三)能源消耗在继续增长 能耗强度:能源消耗/国民生产总值 能源消耗指数: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之比。 三、中国能源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能源的发展 (二)中国的能源问题 1、人均能源资源和人均消费量不足 2、能源分配不均 3、能源构成以煤为主 4、工业部门消耗能源所占比重较大 5、农村能源短缺,主要以生物质能为主 四、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大气污染 (二)增加了大气中 CO2 的积累 (三)酸雨 (四)核废料问题 第四节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分布及其特点 1、不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 2、区域性分布不平衡 3、动态性 二、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 三、中国的矿产资源
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备课稿纸 第 次课7-8学时 上次课复习: 复习人口问题,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资源短缺,同时由于人们改造自然 能力的増强,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从而引出第五章环境污染。 本次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 第五章环境污染 教学要求:通过讲解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运动过程,讲授各种环境污染的发生 机理、危害、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讲授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概念。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污 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并了解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形势 重点:并了解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形势。 难点: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运动过程 教学手段及教具: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五章环境污染一—1学时。 课后作业|收集有关水、大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的事例。 1、地球环境报告,石弘之[日]著张坤民王伟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资料 2、收集的报刊资料 第17页
池 州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备 课 稿 纸 第 17 页 第 4 次课 7-8 学时 上次课复习: 复习人口问题,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资源短缺,同时由于人们改造自然 能力的增强,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从而引出第五章环境污染。 本次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 第五章 环境污染 教学要求:通过讲解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运动过程,讲授各种环境污染的发生 机理、危害、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讲授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概念。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污 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并了解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形势。 重 点:并了解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形势。 难 点: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运动过程 教学手段及教具: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五章 环境污染 ——1 学时。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水、大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的事例。 参考资料 1、地球环境报告,石弘之[日]著 张坤民 王伟 译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收集的报刊资料
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备课稿纸 第五章环境污染 第一节水污染 、主要的水环境污染物 (一)悬浮物 (二)耗氧有机物 清洁水体溶解氧含量8.32mg/L, 当溶解氧含量降至4.0mg/L以下时,将严 重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三)植物性营养物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四)重金属 (五)酸碱污染 正常水体pH值一般在6.5~8.5 (六)石油烃类 (七)难降解有机物 主要包括有机氯化合物、有机芳香胺类、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多环有机物 (八)放射性物质 (九)热污染 (十)病原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一)点污染源 1、生活污水 一般生活污水的BOD5在200400mg/L之间。COD在150300mg/L之间 2、工业废水 (二)面污染源 三、中国污水的特征 污水、废水排放量每天约为1×108m3。我国地面水水质标准 Ⅰ类水体:为源头水及自然保护区 Ⅱ类水体:为集中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水体:为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Ⅳ类水体:为工业用水区,人体不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水体:为农业用水区,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一)地面水污染特征 1、有机物 重金属污染 3、富营养化 主要是由于大量含氮、磷的废水排入水体而使藻类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降低、水质恶 荷兰科学家提出了水质富营养化的新概念,认为自然水域中存在着水生食物链,即水中的营养 物质为水藻提供了生长条件,而浮游动物的捕食控制了水藻的长,同时它又为鱼类提供了食物。当这 一水生生态系统发挥正常功能时,水体能保持清洁不受污染。而一旦浮游动物的捕食功能降低,水藻 第18页
池 州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备 课 稿 纸 第 18 页 第五章 环境污染 第一节 水污染 一、主要的水环境污染物 (一)悬浮物 (二)耗氧有机物 清洁水体溶解氧含量 8.32mg/L, 当溶解氧含量降至 4.0mg/L 以下时,将严 重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三)植物性营养物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四)重金属 (五)酸碱污染 正常水体 pH 值一般在 6.5~8.5 (六)石油烃类 (七)难降解有机物 主要包括有机氯化合物、有机芳香胺类、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多环有机物。 (八)放射性物质 (九)热污染 (十)病原体 二、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一)点污染源 1、生活污水 一般生活污水的 BOD5 在 200~400mg/L 之间。COD 在 150~300mg/L 之间。 2、工业废水 (二)面污染源 三、中国污水的特征 污水、废水排放量每天约为 1×108 m3 。我国地面水水质标准 Ⅰ类水体:为源头水及自然保护区; Ⅱ类水体:为集中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水体:为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Ⅳ类水体:为工业用水区,人体不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水体:为农业用水区,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一)地面水污染特征 1、有机物 2、重金属污染 3、富营养化 主要是由于大量含氮、磷的废水排入水体而使藻类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降低、水质恶 化。 荷兰科学家提出了水质富营养化的新概念,认为自然水域中存在着水生食物链,即水中的营养 物质为水藻提供了生长条件,而浮游动物的捕食控制了水藻的长,同时它又为鱼类提供了食物。当这 一水生生态系统发挥正常功能时,水体能保持清洁不受污染。而一旦浮游动物的捕食功能降低,水藻
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备课稿纸 生长量超过其被消耗量而失去平衡,就会发生富营养化。 海水赤潮:因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使沿海水域富营养化,某些微小浮游生物急 剧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海水变色的自然现象 (二)地下水污染特征 主要表现为硬度和硝酸盐含量的增加。 四、水污染的危害 (一)危害人体健康 (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四)制约工业的发展 (五)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六)造成经济损失 第二节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1、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划分 ①固定污染源 ②移动污染源 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进行大气质量评价时满足绘制污染源分析图的需要 2、按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分 ①高架源 ②面源 ③线源 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大气扩散计算。 3、按污染物排放时间 ①连续源 ②间断源 ③瞬间源 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分析污染物排放的时间规律。 囊5-2气态污染物及其人为激 人为源 含硫化合物 sO, His SO,, H SO, MSO. 燃烧含硫的燃料 NO, NH 在高温时N2和O2的化合 含碳化合物C-C12化合物|醛类酮类酿类燃料燃烧炼石油使用溶剂 COCO 趔素化合物 冶金作业 硫酸盐和硝酸 二、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一)煤烟型污染 燃烧不完全产物CO (二)酸沉降 利搀发性有机化合物 HCI 图5{煤燃烧过的生成物
池 州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备 课 稿 纸 第 19 页 生长量超过其被消耗量而失去平衡,就会发生富营养化。 海水赤潮:因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使沿海水域富营养化,某些微小浮游生物急 剧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海水变色的自然现象。 (二)地下水污染特征 主要表现为硬度和硝酸盐含量的增加。 四、水污染的危害 (一)危害人体健康 (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四)制约工业的发展 (五)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六)造成经济损失 第二节 大气污染 一、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1、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划分 ① 固定污染源 ② 移动污染源 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进行大气质量评价时满足绘制污染源分析图的需要。 2、按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分 ① 高架源 ② 面源 ③ 线源 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大气扩散计算。 3、按污染物排放时间 ① 连续源 ② 间断源 ③ 瞬间源 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分析污染物排放的时间规律。 二、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一)煤烟型污染 (二)酸沉降
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备课稿纸 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等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 接迁移到地表 1、世界酸雨发展状况 2、中国的酸雨现状 在80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高硫煤使用地区及部分长 江以南地区,酸雨区面积约为170×104Km2。 酸雨通常定义为"pH值低于56的雨水”。 酸沉降的另一表征量为临界负荷:临界负荷是指不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长期有害影响 的酸性物质的最大量。 我国酸雨的化学特征是pH值低、离子浓度高,硫酸根、铵和钙离子浓度远远高于欧美,而硝酸 根浓度则低于欧美,属硫酸型酸雨。 (三)光化学烟雾污染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湿度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发生 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 为光化学烟雾。 次污染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二次污染物: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PAN)、高活性自由基、醛类、酮类和有机 酸类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大气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中0.01~1.0m的细小粒子在肺泡的沉积率最高 2、二氧化硫 3、一氧化碳 4、铅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三)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四)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在于它可导致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 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并可通过食 物连进入人体,以至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的最大特点是,一旦土壤受到污染,特别是受到重金属或有机农药的污染后, 其污染是很难消除的。 土壤污染的明显标志是土壤生产力的下降 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 (一)土壤污染源 1、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 2、农药和化肥 3、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4、大气沉降物 (二)土壤污染物 1、有机物 重金属 3、放射性元素
池 州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备 课 稿 纸 第 20 页 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等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 接迁移到地表。 1、世界酸雨发展状况 2、中国的酸雨现状 在 80 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高硫煤使用地区及部分长 江以南地区,酸雨区面积约为 170×104Km2。 酸雨通常定义为“pH 值低于 5.6 的雨水”。 酸沉降的另一表征量为临界负荷:临界负荷是指不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长期有害影响 的酸性物质的最大量。 我国酸雨的化学特征是 pH 值低、离子浓度高,硫酸根、铵和钙离子浓度远远高于欧美,而硝酸 根浓度则低于欧美,属硫酸型酸雨。 (三)光化学烟雾污染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湿度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发生 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 为光化学烟雾。 一次污染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二次污染物: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PAN)、高活性自由基、醛类、酮类和有机 酸类等。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大气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中 0.01~1.0 m 的细小粒子在肺泡的沉积率最高。 2、二氧化硫 3、一氧化碳 4、铅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三)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四)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在于它可导致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 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并可通过食 物连进入人体,以至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的最大特点是,一旦土壤受到污染,特别是受到重金属或有机农药的污染后, 其污染是很难消除的。 土壤污染的明显标志是土壤生产力的下降。 一、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 (一)土壤污染源 1、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 2、农药和化肥 3、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4、大气沉降物 (二)土壤污染物 1、有机物 2、重金属 3、放射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