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56193101 编写时间2004-10-9 课程名称 解剖生理学 英文名称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学分数5 周学时 任课教师*朱大年,刘俊,张威,黄莺,王锦 开课院系*上海医学院 预修课程 课程性质:药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教学目的:根据药学课程的特点和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理学等)的需要开设,使学生 了解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以后者为主。 课程基本内容简介: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门课程合并而成,但主要侧重于人体生理学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以后者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以及树立科学的态度。 教学方式: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08学时,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时数之比为2:1,即理论课 12学时,实验课36学时。解剖学与生理学教学时数之比目前暂定为1:5。解剖学的讲授采用 小班形式,边讲边看解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共18学时。生理学理论课60学时,实验课30 学时。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作者 教材名称 出版社 出版年月 龚茜玲《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4月 柏树令《系统解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356.193.1.01 编写时间 2004-10-9 课程名称 解剖生理学 英文名称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学分数 5 周学时 4 任课教师* 朱大年,刘俊,张威,黄莺,王锦 开课院系** 上海医学院 预修课程 课程性质:药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教学目的:根据药学课程的特点和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理学等)的需要开设,使学生 了解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以后者为主。 课程基本内容简介: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门课程合并而成,但主要侧重于人体生理学。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以后者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以及树立科学的态度。 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 108 学时,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时数之比为 2:1,即理论课 72 学时,实验课 36 学时。解剖学与生理学教学时数之比目前暂定为 1:5。解剖学的讲授采用 小班形式,边讲边看,解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 共 18 学时。生理学理论课 60 学时,实验课 30 学时。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作者 教材名称 出版社 出版年月 龚茜玲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年 4 月 柏树令 《系统解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年
姚泰 《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教师教学、科研情况简介和主要社会兼职: 教学内容安排 周:绪论,细胞和基本组织,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概述)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法,以及人 体解剖生理学和药学科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范畴,解剖学,组织学和 胚胎学,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的任务。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生理学的实验方法:急性实验法: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活体解剖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组织(2学时) 教学目的:熟悉人体细胞的一般结构。掌握物质透过细胞膜的基本原理。了解人体细胞的增 殖及其与遗传物质复制的关系。 了解组织的基本概念。熟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掌握肌肉组织和神经组 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分布以及它们的一般功能。 教学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膜的结枃和分子组成,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物 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载体、通道和离子泵的概念。 膜受体的概念。细胞质与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功能。细胞的整体性。细胞的增殖。 基本组织:组织的基本概念。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各类上皮组织的结枃与功能。细胞间连接。 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各类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肌肉组织:骨胳肌纤维的一般结构与超微结构: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等。心肌细胞的一般结 构和特点。平滑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和特点。 神经组织: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各类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神经纤维的 分类,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章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 第一节概述(1学时)
姚泰 《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年 教师教学、科研情况简介和主要社会兼职: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周:绪论,细胞和基本组织,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概述) 第一章 绪 论(1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法,以及人 体解剖生理学和药学科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范畴,解剖学,组织学和 胚胎学,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的任务。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生理学的实验方法:急性实验法: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活体解剖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组织(2学时) 教学目的: 熟悉人体细胞的一般结构。掌握物质透过细胞膜的基本原理。了解人体细胞的增 殖及其与遗传物质复制的关系。 了解组织的基本概念。熟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掌握肌肉组织和神经组 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分布以及它们的一般功能。 教学内容: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膜的结构和分子组成,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物 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载体、通道和离子泵的概念。 膜受体的概念。细胞质与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功能。细胞的整体性。细胞的增殖。 基本组织:组织的基本概念。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各类上皮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细胞间连接。 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各类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肌肉组织:骨胳肌纤维的一般结构与超微结构: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等。心肌细胞的一般结 构和特点。平滑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和特点。 神经组织: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各类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神经纤维的 分类,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章 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 第一节 概 述(1学时)
教学目的为了正确地描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应首先了解解剖学上常用的公认的统一标准和 描述述语 教学内容:了解解剖学范畴,人体的方位和面。 第二周至第四周: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 第三章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 第二节运动系统与皮肤 教学目的:了解骨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骨连接的结构与功能。熟悉脊柱及胸廓的组成, 肋骨运动与胸廓大小的关系。了解肌肉的一般形态、功能及其分布。熟悉伸肌与屈肌,膈肌、肋 间外肌、肋间内肌的活动与胸廓大小的关系。了解皮肤的结构、附属器与功能。 教学内容:骨与骨连结:骨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骨的生长和发育,骨连结 的结构及功能。骨的分布与组成:躯干骨及其连结:脊柱及胸廓的组成。肋骨活动与胸廓大小的 关系。四肢骨及其连结。颅骨及连结。 肌肉:肌肉的一般形态与功能,肌肉的分布。伸肌与屈肌。膈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的活 动与胸廓大小的关系。 皮肤:皮肤的结构,表皮与真皮。皮肤的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皮肤的功能与再生 第三节消化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器官的部位、形态和结构 教学内容: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及各段的解剖: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 和回肠)、大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的位置、形态以 内部结构特点。消化腺:胃腺、胰腺以及肝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胆囊的位置和形态,胆汁的 引流途径。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及开口处。腹膜和腹膜腔。 第四节呼吸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熟悉肺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鼻、咽、喉各部的形态,位置和分布以及它们的功能。气管和支气管的位置及其 分级。肺的位置、形态及结构。胸膜和胸膜腔 第五节泌尿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位置、形态和构造。 教学内容:肾的形态、位置和构造。输尿管的位置和行径。膀胱的位置和形态。男性尿道和 女性尿道各自特点和开口。 第六节生殖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男、女性生殖系统各自的组成。 教学内容:男性生殖系统:睾丸的位置、附睾的位置和分部。输精管和射精管的位置。精囊 腺和前列腺的形态和位置。阴囊、阴茎的分部及其组成 女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和形态。子宫的形态和分部(子宫底、子宫体、子宫颈) 阴道的位置及开口 第七节循环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掌握心脏解剖形态、位置与结构特点。熟悉动脉、静
教学目的:为了正确地描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应首先了解解剖学上常用的公认的统一标准和 描述述语。 教学内容:了解解剖学范畴,人体的方位和面。 第二周至第四周: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 第三章 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 第二节 运动系统与皮肤 教学目的:了解骨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骨连接的结构与功能。熟悉脊柱及胸廓的组成, 肋骨运动与胸廓大小的关系。了解肌肉的一般形态、功能及其分布。熟悉伸肌与屈肌,膈肌、肋 间外肌、肋间内肌的活动与胸廓大小的关系。了解皮肤的结构、附属器与功能。 教学内容:骨与骨连结:骨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骨的生长和发育,骨连结 的结构及功能。骨的分布与组成:躯干骨及其连结:脊柱及胸廓的组成。肋骨活动与胸廓大小的 关系。四肢骨及其连结。颅骨及连结。 肌肉:肌肉的一般形态与功能,肌肉的分布。伸肌与屈肌。膈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的活 动与胸廓大小的关系。 皮肤:皮肤的结构,表皮与真皮。皮肤的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皮肤的功能与再生。 第三节 消化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器官的部位、形态和结构。 教学内容: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及各段的解剖: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 和回肠)、大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的位置、形态以及 内部结构特点。消化腺:胃腺、胰腺以及肝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胆囊的位置和形态,胆汁的 引流途径。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及开口处。腹膜和腹膜腔。 第四节 呼吸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熟悉肺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鼻、咽、喉各部的形态,位置和分布以及它们的功能。气管和支气管的位置及其 分级。肺的位置、形态及结构。胸膜和胸膜腔。 第五节 泌尿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位置、形态和构造。 教学内容:肾的形态、位置和构造。输尿管的位置和行径。膀胱的位置和形态。男性尿道和 女性尿道各自特点和开口。 第六节 生殖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男、女性生殖系统各自的组成。 教学内容:男性生殖系统:睾丸的位置、附睾的位置和分部。输精管和射精管的位置。精囊 腺和前列腺的形态和位置。阴囊、阴茎的分部及其组成。 女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和形态。子宫的形态和分部(子宫底、子宫体、子宫颈)。 阴道的位置及开口。 第七节 循环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掌握心脏解剖形态、位置与结构特点。熟悉动脉、静
脉、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特点及主要动、静脉分支。了解肝门静脉的组成。 教学内容:体循环与肺循环。心脏:心脏的形态、位置,心脏各腔结构,心壁各层构造。心 脏的血管和神经,瓣膜(房室瓣和半月瓣),心脏的传导系统,起搏点和心传导途径方向 血管: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分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肺循环的血管,肺动脉的起始及 分布,左右肺静脉的起始和注入部位。体循环的血管:主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及分布。上下腔 静脉的组成。肝门脉组成 淋巴系统:淋巴管的形态、结构特点。淋巴结的分布特点,淋巴的回流,淋巴循环的主要功 能。脾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第八节神经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了解植物神经系统的组成。熟悉中枢神经系统主要部分的 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概念,神经元的分类。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 经和副交感神经。脊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概述。脊神经的起源与功能的概述。延髓、脑桥、中脑 丘脑、下丘脑、小脑以及大脑的外形,内部结构与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脑神经的起源与名称 脑神经功能的概述。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和脑屏障。躯体的感觉传导通路和投射系统 运动传导通路。 眼和耳(见第十二章) 教学目的:了解眼球和耳的结构 教学内容:眼球的构造:眼球壁的三层及眼球内容物的位置和形态结构。耳的解剖结构:外 耳、中耳和内耳。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骨迷路、膜迷路。耳蜗、柯蒂 器官,前庭器官。 第九节内分泌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位置和形态 教学内容: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和松果体的位置和形态。(性腺已见生殖系统 节)。 第五周: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掌握兴奋性、刺激与反应、阈值等基本概念。掌握细胞生 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传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负反馈的概 念 教学内容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刺激与反应、阈值,刺激的种类和条件,生 菹。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阈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的“ 或无”性质,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的兴奋性变化。细胞的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的特点和兴奋的引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制。 生理功能的调节与整合: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反馈概念:负反馈与正反馈。 六周: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二),血液(一)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续,2学时)
脉、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特点及主要动、静脉分支。了解肝门静脉的组成。 教学内容:体循环与肺循环。心脏:心脏的形态、位置,心脏各腔结构,心壁各层构造。心 脏的血管和神经,瓣膜(房室瓣和半月瓣),心脏的传导系统,起搏点和心传导途径方向。 血管: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分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肺循环的血管,肺动脉的起始及 分布,左右肺静脉的起始和注入部位。体循环的血管:主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及分布。上下腔 静脉的组成。肝门脉组成。 淋巴系统:淋巴管的形态、结构特点。淋巴结的分布特点,淋巴的回流,淋巴循环的主要功 能。脾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第八节 神经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了解植物神经系统的组成。熟悉中枢神经系统主要部分的 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概念,神经元的分类。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 经和副交感神经。脊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概述。脊神经的起源与功能的概述。延髓、脑桥、中脑、 丘脑、下丘脑、小脑以及大脑的外形,内部结构与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脑神经的起源与名称。各 脑神经功能的概述。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和脑屏障。躯体的感觉传导通路和投射系统, 运动传导通路。 眼和耳(见第十二章) 教学目的:了解眼球和耳的结构。 教学内容:眼球的构造:眼球壁的三层及眼球内容物的位置和形态结构。耳的解剖结构:外 耳、中耳和内耳。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骨迷路、膜迷路。耳蜗、柯蒂 器官,前庭器官。 第九节 内分泌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位置和形态。 教学内容: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和松果体的位置和形态。(性腺已见生殖系统 节)。 第五周: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一) 第四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4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掌握兴奋性、刺激与反应、阈值等基本概念。掌握细胞生 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传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负反馈的概 念。 教学内容: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刺激与反应、阈值,刺激的种类和条件,生 殖。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阈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的“全 或无”性质,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的兴奋性变化。细胞的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的特点和兴奋的引 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制。 生理功能的调节与整合: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反馈概念:负反馈与正反馈。 第六周: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二),血液(一) 第四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续,2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胳肌收缩的原理,了解骨胳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教学内容神经-肌接头处的结枃和兴奋传递过程。骨胳肌的收缩:收 骨胳肌收缩的外在表现: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单收缩和收缩的总和 第五章血液(2学时) 教学目的熟悉体液的概念及分布。掌握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掌握血 液的组成,血浆的理化特性,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生成调节 教学内容:体液分布的概况: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织液与血浆。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 稳定的生理意义。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作用 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浆的理化特性:渗透压,酸碱度,粘滞性。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透脆性、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的形态、计数、分类和功能。血小板的形 态、数量和功能。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造血器官,红细胞生成过程,红细胞生成调节;血细胞 的破坏。 七周:血液(二),循环系统生理(一) 第五章血液(续,2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血液凝固过程。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了解血型和输血。 教学内容血液凝固和止血: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过程,体内抗凝血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纤维蛋白溶解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血型和输血:ABO血型,Rh血型,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2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 教学内容:心脏生理: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自律细胞和工作细胞。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作电位: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第八周:循环系统生理(二) 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续,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功能。了解正常心电图及其 各波的意义。了解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教学内容: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离子对心肌生 理特性的影响 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中心房、心室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 和血流的变化。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每搏输出量(搏出量),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心 数,射血分数,搏功和分功。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体表心电图:正常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 血管生理: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第九周:循环系统生理(三) 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续,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熟悉中
教学目的:掌握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胳肌收缩的原理,了解骨胳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教学内容:神经-肌接头处的结构和兴奋传递过程。骨胳肌的收缩: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骨胳肌收缩的外在表现: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单收缩和收缩的总和。 第五章 血 液(2学时) 教学目的:熟悉体液的概念及分布。掌握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掌握血 液的组成,血浆的理化特性,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生成调节。 教学内容: 体液分布的概况: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织液与血浆。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 稳定的生理意义。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作用。 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血浆的理化特性:渗透压,酸碱度,粘滞性。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渗透脆性、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的形态、计数、分类和功能。血小板的形 态、数量和功能。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造血器官,红细胞生成过程,红细胞生成调节;血细胞 的破坏。 第七周:血液(二),循环系统生理(一) 第五章 血 液(续,2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血液凝固过程。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了解血型和输血。 教学内容:血液凝固和止血: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过程,体内抗凝血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纤维蛋白溶解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血型和输血:ABO 血型,Rh 血型,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系统。 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2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 教学内容:心脏生理: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自律细胞和工作细胞。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第八周:循环系统生理(二) 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续,4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功能。了解正常心电图及其 各波的意义。了解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教学内容: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离子对心肌生 理特性的影响。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中心房、心室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 和血流的变化。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每搏输出量(搏出量),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心 指数,射血分数,搏功和分功。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体表心电图:正常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 血管生理: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第九周:循环系统生理(三) 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续,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熟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