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制生理学教案 朱大年 总体情况 1.教学对象5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专业学生 2.学时数(总共68学时)及其分配 顺序 内容(章名) 学时顺序 内容(章名) 论 6能量代谢和体温 细胞的基本功能 617尿的生成和排出 6 8感官 4|血液循环 9神经系统的功能 10内分泌 消化和吸收 生殖 3.开课学期第4学期 4.所用教材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主要参考书目 (1)Ganong WE.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th edi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McGraw-Hill. 2005 (2)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 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Saunders.2006.(医学生理学.第11版(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Levy mn, Koeppen BM, Stanton BA. Berne and Levy Principles of Physiology. 4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Mosby, 2006 (4)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罗自强主编.生理学学习指导和习题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英文专业词汇见大纲 7.教案以生理学12章内容中的章为单位,每章的具体教学方案包括章名、教学目的 教学进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作业(复习思考题和课 外读物目录)等
1 5 年制生理学教案 朱大年 总体情况 1. 教学对象 5 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专业学生 2. 学时数(总共 68 学时)及其分配 顺序 内容(章名) 学时 顺序 内容(章名) 学时 1 绪论 1 6 能量代谢和体温 2 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 7 尿的生成和排出 6 3 血液 3 8 感官 6 4 血液循环 14 9 神经系统的功能 14 5 呼吸 6 10 内分泌 4 消化和吸收 4 生殖 2 3.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4. 所用教材 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 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 主要参考书目 (1)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th edi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McGraw-Hill, 2005 (2)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Saunders. 2006.(医学生理学.第 11 版(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 Levy MN, Koeppen BM, Stanton BA. Berne and Levy Principles of Physiology. 4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Mosby, 2006 (4) 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 罗自强主编.生理学学习指导和习题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 英文专业词汇 见大纲 7. 教案以生理学 12 章内容中的章为单位,每章的具体教学方案包括章名、教学目的、 教学进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作业(复习思考题和课 外读物目录)等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掌握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掌握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3.掌握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4.了解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不同水平。 5.了解体内的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l/4学时弱 1234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4学时弱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1/4学时强 体内的控制系统 l/4学时强 三、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任务,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 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动物实验(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慢性动物实验、人体实验,生理学 研究的不同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整体水平。 2.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内环境和稳态的概 念,稳态的维持和生理意义,稳态概念的扩展 3.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和特点。反射和 反射弧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体液调节的方式,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 4.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 控制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四、重点内容 1.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以及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3.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五、难点内容 1.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关系。 2.前馈控制的概念 六、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演示PPT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课堂提问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 3.课外阅读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课后答疑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七、教具 1.PPT课件。 2.教学光盘 八、复习思考题 1.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为何必须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将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 稳定?(提示: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这一问题有待学完全书后解答) 2.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它们是如何调节的? 3.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试各举一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2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 掌握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3. 掌握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4. 了解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不同水平。 5. 了解体内的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二、时间分配 顺序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1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1/4 学时弱 2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4 学时弱 3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1/4 学时强 4 体内的控制系统 1/4 学时强 三、教学内容 1.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任务,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 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动物实验(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慢性动物实验、人体实验,生理学 研究的不同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整体水平。 2.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内环境和稳态的概 念,稳态的维持和生理意义,稳态概念的扩展。 3.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和特点。反射和 反射弧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体液调节的方式,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 4. 体内的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 控制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四、重点内容 1. 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2.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以及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3. 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五、难点内容 1. 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关系。 2. 前馈控制的概念。 六、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 演示 PPT 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 课堂提问 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 3. 课外阅读 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 课后答疑 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七、教具 1. PPT 课件。 2. 教学光盘。 八、复习思考题 1. 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为何必须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将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 稳定?(提示: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这一问题有待学完全书后解答) 2.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它们是如何调节的? 3. 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试各举一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九、课外读物目录 1.姚泰主编.生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王志均.生命科学今昔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黄秉宪,潘华.控制理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生理科学进展,1979,10:5462 5.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l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Saunders.2006.(医学生理学.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6. Milhon HT. The Application of Control Theory to Physiological Systems.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1966 7. Wiener N. 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48.(郝季仁译,维纳N.著: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8. Cannon WB Organization for physiological homeostasis. Physiol Rev, 1929: 9: 299-431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目的 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掌握细胞的电活动 3.掌握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的收缩和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4.熟悉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路径及其机制。 5.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6.了解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寸间安排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1234 细胞的信号转导 1/2学时 细胞的电活动 2/2学时 肌细胞的收缩 2学时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简单复习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和液态镶嵌模 型。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 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包括受体介导入胞)。 2.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路径:离子通道型受 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主要的信号蛋白:G蛋白耦联受体、 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主要的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受体G蛋白-AC 途径、受体G蛋白-PLC途径;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受体和酪氨酸激酶 结合型受体、鸟氨酸环化酶受体)。 3.细胞的电活动电紧张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的概念和特点,极化、超极化、去极 化、超射、复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和平衡电位,膜对 离子的通透性和静息电位的形成,钠泵的生电作用。动作电位、锋电位、后电位的概念,动 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和可扩播性,阈值的概念;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内向电流和外向 电流,电化学驱动力,动作电位期间膜电导的变化,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膜对离子通透性 变化的机制(通道的关闭、激活、失活或去激活、复活)。动作电位的传播:局部电流和波 前的概念,动作电位传播的不衰减特征,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经缝隙连接向另
3 九、课外读物目录 1. 姚泰主编.生理学.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王志均.生命科学今昔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 黄秉宪,潘华.控制理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生理科学进展,1979; 10: 54-62. 5.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Saunders. 2006.(医学生理学. 英文影印版.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6. Milhorn HT. The Application of Control Theory to Physiological Systems.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1966. 7. Wiener N. 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48.(郝季仁译,维纳 N.著: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8. Cannon WB. Organization for physiological homeostasis. Physiol Rev, 1929; 9: 299-431.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 掌握细胞的电活动。 3. 掌握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的收缩和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4. 熟悉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路径及其机制。 5.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6. 了解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二、时间分配 顺序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1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1 学时 2 细胞的信号转导 1/2 学时 3 细胞的电活动 21 /2 学时 4 肌细胞的收缩 2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简单复习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和液态镶嵌模 型。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 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包括受体介导入胞)。 2. 细胞的信号转导 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路径:离子通道型受 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主要的信号蛋白:G 蛋白耦联受体、 G 蛋白、G 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主要的 G 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受体-G 蛋白-AC 途径、受体-G 蛋白-PLC 途径;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受体和酪氨酸激酶 结合型受体、鸟氨酸环化酶受体)。 3. 细胞的电活动 电紧张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的概念和特点,极化、超极化、去极 化、超射、复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和平衡电位,膜对 离子的通透性和静息电位的形成,钠泵的生电作用。动作电位、锋电位、后电位的概念,动 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和可扩播性,阈值的概念;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内向电流和外向 电流,电化学驱动力,动作电位期间膜电导的变化,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膜对离子通透性 变化的机制(通道的关闭、激活、失活或去激活、复活)。动作电位的传播:局部电流和波 前的概念,动作电位传播的不衰减特征,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经缝隙连接向另一
细胞的传导。局部电位:阈电位的概念,局部电位的概念和特征。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 兴奋和可兴奋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的收缩和舒张机制,横纹 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的形式(等长和等张收缩,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和影响横纹 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收缩的总和)。平滑肌的微细结构 分类、电活动、收缩机制和活动神经调控(平滑肌一般不讲)。 四、重点内容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细胞的电活动。 3.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五、难点内容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膜的电紧张电位、局部电位、阈电位以及动作电位“全或无”特性的产生机制 六、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演示PI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课堂提问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 3.课外阅读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课后答疑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七、教具 1.PPT课件。 2.教学光盘。 八、复习思考题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转运机制如何? 2.参与细胞物质转运的膜蛋白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帮助物质跨膜转运的 3.钠泵属于哪种类型的膜蛋白?钠泵活动对细胞维持正常功能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4.何谓细胞信号转导?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路径有哪几条?各自机制如何? 5.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有何特点?它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实验依据? 6.假如膜安静时对Na的通透性大于K+,膜电位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7.何谓动作电位?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8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9.何谓阈值和阈电位?两者在引发动作电位时所起的作用有何区别 10.何谓局部兴奋?它有哪些特点?与动作电位的特点相比,有哪些不同? 11.何谓兴奋性?与兴奋有何区别?组织兴奋时和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有何变化? 12.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是如何进行的?如何加以证明? 13.何谓肌丝滑行理论?其主要内容和证据是什么? 14.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它包括哪些过程?其结构基础和耦联因子是什么? 5.肌肉收缩有哪些形式?横纹肌收缩效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影响 九、课外读物目录 1.韩济生主编.神经科学原理.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2.贾宏钧,王钟林,杨期东主编.离子通道与心脑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4.姚泰主编.生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细胞的传导。局部电位:阈电位的概念,局部电位的概念和特征。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 兴奋和可兴奋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4. 肌细胞的收缩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的收缩和舒张机制,横纹 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的形式(等长和等张收缩,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和影响横纹 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收缩的总和)。平滑肌的微细结构、 分类、电活动、收缩机制和活动神经调控(平滑肌一般不讲)。 四、重点内容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 细胞的电活动。 3.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五、难点内容 1.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2.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 膜的电紧张电位、局部电位、阈电位以及动作电位“全或无”特性的产生机制。 六、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 演示 PPT 课件,概念要准确,必要时要图示,且多举例,有时要反复讲。 2. 课堂提问 少量、见机、灵活、启发式。 3. 课外阅读 提供参考读物目录,并布置复习思考题和新课预习。 4. 课后答疑 平时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答疑。 七、教具 1. PPT 课件。 2. 教学光盘。 八、复习思考题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转运机制如何? 2. 参与细胞物质转运的膜蛋白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帮助物质跨膜转运的? 3. 钠泵属于哪种类型的膜蛋白?钠泵活动对细胞维持正常功能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4. 何谓细胞信号转导?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路径有哪几条?各自机制如何? 5. 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有何特点?它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实验依据? 6. 假如膜安静时对 Na+ 的通透性大于 K+ ,膜电位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7. 何谓动作电位?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8. 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9. 何谓阈值和阈电位?两者在引发动作电位时所起的作用有何区别? 10. 何谓局部兴奋?它有哪些特点?与动作电位的特点相比,有哪些不同? 11. 何谓兴奋性?与兴奋有何区别?组织兴奋时和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有何变化? 12.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是如何进行的?如何加以证明? 13. 何谓肌丝滑行理论?其主要内容和证据是什么? 14. 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它包括哪些过程?其结构基础和耦联因子是什么? 15. 肌肉收缩有哪些形式?横纹肌收缩效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影响? 九、课外读物目录 1. 韩济生主编.神经科学原理.第 2 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2. 贾宏钧,王钟林,杨期东主编.离子通道与心脑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 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姚泰主编.生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姚泰主编.生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左伋.细胞生理.见:姚泰主编.人体生理学.第3版.第1篇.pp.1-174.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 I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06 8. Johnson LR Gastrointestinal Physiology, 6 th edition. Mosby, Inc. 2001 9. Katz AM. Physiology of the Heart. 3rd edition, Sunderland: Sinauer Associates, 2001 10. Kandel ER, Schwartz JH, Jessell TM.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4th edition McGraw-Hill. 2000 l1. Keynes RD, Aidley DJ. Nerve and Muscle. 3r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l 12. Levitan IB, Kaczmarek LK. The Neuron: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3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 Matthews GG Cellular logy of Nerve and Muscle. 4th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14. Pocock G, Richards CD. Human Physiology. 2n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 15. Sperelakis N. Cell Physiology. 3rd ed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1 16. Widmaier EP, Raff H, Strang KT. Vander's Human Physiology: The Mechanisms of Body Function. 10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2006 17. Anthony N, Pikula S. The Network of Calcium Regulation in Muscle. Acta Biochimica Polonica,2003;50(1):1-30 18. Burgoyne RD, Morgan A. Secretory granule exocytosis. Physiol Rev, 2003: 83: 581-632 19 Decoursey TE Voltage-gated proton channels and other proton transfer pathways. Physiol Rev,2003,83:475-479 20. Goldin AL. Mechanisms of sodium channel inactivatio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03: 13: 284-290 第三章血液 教学目的 1.掌握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的概念。 2.掌握红细胞生理 3.掌握血型的概念,红细胞凝集的原理,ABO血型系统 4.熟悉白细胞生理和血小板生理。 5.熟悉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与抗凝,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6.熟悉输血的原则、交叉配血试验和成分输血 7.了解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Rh血型系统 、时间分配 顺序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l/2学时 血细胞生理 1学时 生理性止血 4血型和输血原则 l/2学时
5 5. 姚泰主编.生理学.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 左伋.细胞生理.见:姚泰主编.人体生理学.第 3 版.第 1 篇.pp.1-174.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06. 8. Johnson LR. Gastrointestinal Physiology, 6 th edition. Mosby, Inc. 2001. 9. Katz AM. Physiology of the Heart. 3rd edition, Sunderland: Sinauer Associates, 2001. 10. Kandel ER, Schwartz JH, Jessell TM.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4th edition. McGraw-Hill, 2000. 11. Keynes RD, Aidley DJ. Nerve and Muscle. 3r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2. Levitan IB, Kaczmarek LK. The Neuron: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3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3. Matthews GG. Cellular Physiology of Nerve and Muscle. 4th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14. Pocock G, Richards CD. Human Physiology. 2n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 15. Sperelakis N. Cell Physiology. 3rd ed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1. 16. Widmaier EP, Raff H, Strang KT. Vander’s Human Physiology: The Mechanisms of Body Function. 10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2006. 17. Anthony N, Pikula S. The Network of Calcium Regulation in Muscle. Acta Biochimica Polonica, 2003; 50(1): 1-30. 18. Burgoyne RD, Morgan A. Secretory granule exocytosis. Physiol Rev, 2003; 83: 581-632. 19. Decoursey TE. Voltage-gated proton channels and other proton transfer pathways. Physiol Rev, 2003; 83: 475-479. 20. Goldin AL. Mechanisms of sodium channel inactivatio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03; 13: 284-290. 第三章 血 液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的概念。 2. 掌握红细胞生理。 3. 掌握血型的概念,红细胞凝集的原理,ABO 血型系统。 4. 熟悉白细胞生理和血小板生理。 5. 熟悉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与抗凝,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6. 熟悉输血的原则、交叉配血试验和成分输血。 7.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Rh 血型系统。 二、时间分配 顺序 教学内容 时间安排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2 学时 2 血细胞生理 1 学时 3 生理性止血 1 学时 4 血型和输血原则 1/2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