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导学案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 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 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区 回扣教材夯实基础 【问题思考】 议一议1929年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为什么很快波及全世界 想一想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 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你认为“机会”是指什么? 读一读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 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课堂活动区 突破考点研析热点 考点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那么生产为什么会“过剩”呢? 2.结合图一、图二分析此次经济危机为何被称为“大萧条”? 图一等待领取救济 食品的人群 3.结合图三分析此次经济危机的特点 图三1929~1933年经济下降状况表 资本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主义 世界 工业生 产下降 16.%40.6%16.5%28.4%8.4% 幅度 以上 对外贸 50%50%5 易下降 70%69.1%50% 以上p|60% 度
- 1 - 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导学案 1.了解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 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 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问题思考】 议一议 1929 年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为什么很快波及全世界? 想一想 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 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你认为“机会”是指什么? 读一读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 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考点一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那么生产为什么会“过剩”呢? 2.结合图一、图二分析此次经济危机为何被称为“大萧条”? 图一 等待领取救济 图二 食品的人群 3.结合图三分析此次经济危机的特点。 图三 1929~1933 年经济下降状况表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资本 主义 世界 工业生 产下降 幅度 46.2% 40.6% 16.5% 28.4% 8.4% 33% 以上 对外贸 易下降 幅度 70% 69.1% 50% 50% 以上 50% 以上 60%
失业工 人(万人1700476近300853003000 4.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考点二罗斯福新政 1.1932年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当选美国总统(见图四)这为他实行新政奠定了群众 基础。请分析其成功当选的原因。 9.E 罗斯福 胡佛 图四 2.结合图五、图六、图七分析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做了怎样的努力? 画源 图五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图六蓝鹰图七挖灌渠 运动 3.(追踪社会热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对我国这 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 坚实基础。罗斯福新政解决失业问题,应对经济困境的举措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仍有借鉴 意义 美国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最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扩大内需的是() A.整顿银行,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B.通过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D.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新”的表现: 精讲(1)新的理论: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2)新的特点: ①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②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 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课堂小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它开创了国家干 预经济的先河,它利用国家政权,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在一定限度内进行再分配,关注社会 弱势群体,注意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些举措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2 - 失业工 人(万人) 1 700 476 近 300 85 300 3 000 4.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考点二 罗斯福新政 1.1932 年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当选美国总统(见图四)这为他实行新政奠定了群众 基础。请分析其成功当选的原因。 罗斯福 胡佛 图四 2.结合图五、图六、图七分析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做了怎样的努力? 图五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 图六 蓝鹰 图七 挖灌渠 运动 3.(追踪社会热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对我国这 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 坚实基础。罗斯福新政解决失业问题,应对经济困境的举措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仍有借鉴 意义。 美国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最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扩大内需的是( ) A.整顿银行,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通过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D.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新”的表现: 精讲 (1)新的理论: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2)新的特点: ①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②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 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它开创了国家干 预经济的先河,它利用国家政权,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在一定限度内进行再分配,关注社会 弱势群体,注意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些举措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课后练习区 精题精练规范答题 、选择题 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 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 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对柯 立芝上述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 A.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B.加剧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C.压制民意,破坏民主制度 D.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 2.1926年美国出售的汽车约70%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当时美国流传的说法是 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是() A.市场繁荣B.汽车制造业发达C.银行业发达D.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3.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整提高关 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4.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 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一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 表明() A.罗斯福始终都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5.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转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 A.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B.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D.私人资本主义受到限制 6.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 千上万的人确认,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罗斯福新政直接有利于防止上述情景出现的有() ①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②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③减少耕地面积 和农产品产量④实施《社会保障法》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η.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D.兴办公共工程 8.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最终能够以资本主义“民主”的方式来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其原因有() ①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②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③依靠相对完整的资本主义 制度④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A.①②③正确,④错误B.①③④正确,②错误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D.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题号 6 答案
- 3 - 一、选择题 1. 1923~1929 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 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 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对柯 立芝上述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 ) A.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B.加剧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C.压制民意,破坏民主制度 D.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 2.1926 年美国出售的汽车约 70%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当时美国流传的说法是“一 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是( ) A.市场繁荣 B.汽车制造业发达 C.银行业发达 D.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3.1930 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整提高关 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4.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 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 表明( ) A.罗斯福始终都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5.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转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 ( ) A.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 B.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D.私人资本主义受到限制 6.对 1929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 千上万的人确认,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罗斯福新政直接有利于防止上述情景出现的有( ) ①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 ②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 ③减少耕地面积 和农产品产量 ④实施《社会保障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 . 在 罗斯 福新 政 中, 既 直接 提高 就 业率 , 又为 经 济发 展开 拓 空间 的 措施 是 ( )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兴办公共工程 8.面对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最终能够以资本主义“民主”的方式来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其原因有( ) ①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 ②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③依靠相对完整的资本主义 制度 ④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A.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B.①③④正确,②错误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D.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 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 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2007年6月,中国正式通过《劳动合同法》。它的定位表明:中国政府准备在法 律的构建上直面当前劳资分配的不合理状况。它将成为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强资本弱劳力的标 志性拐点,通过国家意志力的形式,缔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还没 实施,反对和要求修改的意见己经到处飞。 2008.3《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三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 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 逐句抄来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美国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法令?它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 (2)对于这些社会保障措施,你将如何评价并简要说明理由 (3)材料二和三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社会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二者目 的的本质差异。 学案24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答案解析 课前准备区 、(一)1.纽约 2.(1)②生产销售(2)①1929 (二)2.(1)社会危机(2)国际市场 (三)1.政府直接干预 二、(一)2.1933 (二)1.(1)银行出口(2)全国工业复兴法劳资(3)行政(4)救济以工代赈(5) 全国劳工关系法 2.干预 (三)1.(2)经济安全保障法西斯 2.(1)国家干预经济发展(2)国家干预经济 问题思考 议一议(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 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 体,使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
- 4 -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 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 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2007 年 6 月,中国正式通过《劳动合同法》。它的定位表明:中国政府准备在法 律的构建上直面当前劳资分配的不合理状况。它将成为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强资本弱劳力的标 志性拐点,通过国家意志力的形式,缔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还没 实施,反对和要求修改的意见已经到处飞。 ——2008.3《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三 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 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 18 页逐字 逐句抄来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美国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法令?它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 (2)对于这些社会保障措施,你将如何评价并简要说明理由。 (3)材料二和三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社会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二者目 的的本质差异。 学案 24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答案解析 课前准备区 一、(一)1.纽约 2.(1)②生产 销售 (2)①1929 (二)2.(1)社会危机 (2)国际市场 (三)1.政府直接干预 二、(一)2.1933 (二)1.(1)银行 出口 (2)全国工业复兴法 劳资 (3)行政 (4)救济 以工代赈 (5) 全国劳工关系法 2.干预 (三)1.(2)经济安全保障 法西斯 2.(1)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2)国家干预经济 问题思考 议一议 (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 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 体,使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
想一想调整生产关系,使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课堂活动区 考点 1.(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一一 根本原因 (2)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突出一一重要原因 2.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 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3.持续时间特别长、影响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 4.(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考点二 1.胡佛挽救危机的政策失败:人民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实行新政;罗斯福本人的才识 2.内容包括:整顿银行业;恢复工农业生产;举办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 保障体系。 课后练习区 2.D 3.B 8.B 9.(1)《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 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2)评价 观点一:它主要是统治阶级为克服危机,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理 由: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 临时性措施。 观点二:它主要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理由: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 长期性制度建设。 ()问题:资方反对政府扶持劳方、缓和矛盾的政策。 差异:前者目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后者目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 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是从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的
- 5 - 想一想 调整生产关系,使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课堂活动区 考点一 1.(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 (2)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突出——重要原因。 2.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 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3.持续时间特别长、影响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 4.(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考点二 1.胡佛挽救危机的政策失败;人民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实行新政;罗斯福本人的才识。 2.内容包括:整顿银行业;恢复工农业生产;举办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 保障体系。 3.D 课后练习区 1.C 2.D 3.B 4.C 5.C 6.D 7.D 8.B 9.(1)《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 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2)评价: 观点一:它主要是统治阶级为克服危机,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理 由: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 临时性措施。 观点二:它主要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理由: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 长期性制度建设。 (3)问题:资方反对政府扶持劳方、缓和矛盾的政策。 差异:前者目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后者目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 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是从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