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灌溉试验站网建设 3.1灌溉试验站网布设 3.11建立全国灌溉试验站网体系,应经过科学的规划与论证。 灌溉试验站网应布局合理、职责明确、运行稳定,基本覆盖全国 主要的气候类型、江河流域、作物种类、水资源状况及生产水平 区域。规划应因地制宜,在基本资料齐全和可靠的前提下进行,并 作方案比较。 3.1.2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宜由灌溉试验总站、省级中心试验站和 省级重点试验站三级站网组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自 然条件设1个中心试验站和若干个重点试验站。 3.1,3省级重点试验站可设立若干基础数据采集点。基础数据采 集点不纳入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建设与管理体系,由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委托中心试验站和重点试验站组织与协调。 3,2灌溉试验站的职责与任务 3.2.1灌溉试验总站除开展本身的灌溉试验研究外,还应负责全 国灌溉试验工作发展规划,承担全国灌溉试验站网业务活动的组 织与协调,对省级中心试验站和省级重点试验站进行业务指导及 人员培训,承担全国灌溉试验资料的整理汇编、灌溉试验资料数 据库的管理以及全国灌溉农业基础数据报告的编制等工作。 3.2.2省级中心试验站除协助灌溉试验总站执行全国协作研究 任务、开展本身的常规与专题灌溉试验研究外,还应负责全省 (自治区、直辖市)灌溉试验工作发展规划的制定,统筹安排灌溉 试验计划,承担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灌溉试验站点业务活动 的组织与协调,对基层灌溉试验站进行业务指导及人员培训,承 担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灌溉试验资料的整理汇编、灌溉试验 资料数据库的管理等工作。 11
灌溉试验站网建设 灌溉试验站网布设 建立全国灌溉试验站网体系 应经过科学的规划与论证 灌溉试验站网应布局合理 职责明确 运行稳定 基本覆盖全国 主要的气候类型 江河流域 作物种类 水资源状况及生产水平 区域 规划应因地制宜 在基本资料齐全和可靠的前提下进行 并 作方案比较 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宜由灌溉试验总站 省级中心试验站和 省级重点试验站三级站网组成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 根据自 然条件设 个中心试验站和若干个重点试验站 省级重点试验站可设立若干基础数据采集点 基础数据采 集点不纳入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建设与管理体系 由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委托中心试验站和重点试验站组织与协调 灌溉试验站的职责与任务 灌溉试验总站除开展本身的灌溉试验研究外 还应负责全 国灌溉试验工作发展规划 承担全国灌溉试验站网业务活动的组 织与协调 对省级中心试验站和省级重点试验站进行业务指导及 人员培训 承担全国灌溉试验资料的整理汇编 灌溉试验资料数 据库的管理以及全国灌溉农业基础数据报告的编制等工作 省级中心试验站除协助灌溉试验总站执行全国协作研究 任务 开展本身的常规与专题灌溉试验研究外 还应负责全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灌溉试验工作发展规划的制定 统筹安排灌溉 试验计划 承担全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灌溉试验站点业务活动 的组织与协调 对基层灌溉试验站进行业务指导及人员培训 承 担全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灌溉试验资料的整理汇编 灌溉试验 资料数据库的管理等工作
3.2.3省级重点试验站在业务上接受灌概式验总站和所在省(自 治区、直辖市)中心试验站的指导,承担全国协作项目和所在省 (自治区、直辖市)协作项目的试验研究任务,进行与灌溉农业有 关的相关资料积累为目标的观测、试验与调查,开展先进灌水技 术推广与示范。 3.3灌溉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 3.3.1各级灌溉试验站应根据承担的任务,配置相应的试验设 施、仪器设备和相应的资料室、办公室、理化分析室、库房及生 活设施,配备具有水利、农学、土壤、农业气象等方面基础知识 的研究人员。试验场应具有可靠的水电条件和完善的灌溉排水设 施。三级站网应配置的设施和人员,见本规范附录A。 33.2建立灌溉试验站时,应组织水利、农业等有关部门,根据 试验任务和要求,深入细致地勘测、调查,作出多种方案比较,择 优选定试验场地。 3.3.3各站应有专用试验场,包括试验区和气象观测场。试验场 内的气象、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条 件,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试验场不宜靠近水库、大沟、大渠、河 道、湖泊、铁路、公路、高大建筑物以及对试验有影响的工厂和 污染源。试验田的周围如有房屋、围墙、树林等物障,则试验田 与其距离应大于物障高度的5倍。 3,3,4试验场区域内的地面宜平坦,试验田的土壤结构及其肥力 应均匀一致。试验场建设如需平整土地,应不扰乱原有土壤结构。 试验站的道路布置应满足生产、生活、田间管理和观测记载的 需要。 12
省级重点试验站在业务上接受灌溉试验总站和所在省 自 治区 直辖市 中心试验站的指导 承担全国协作项目和所在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协作项目的试验研究任务 进行与灌溉农业有 关的相关资料积累为目标的观测 试验与调查 开展先进灌水技 术推广与示范 灌溉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灌溉试验站应根据承担的任务 配置相应的试验设 施 仪器设备和相应的资料室 办公室 理化分析室 库房及生 活设施 配备具有水利 农学 土壤 农业气象等方面基础知识 的研究人员 试验场应具有可靠的水电条件和完善的灌溉排水设 施 三级站网应配置的设施和人员 见本规范附录 建立灌溉试验站时 应组织水利 农业等有关部门 根据 试验任务和要求 深入细致地勘测 调查 作出多种方案比较 择 优选定试验场地 各站应有专用试验场 包括试验区和气象观测场 试验场 内的气象 地形 地貌 土壤 水文地质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条 件 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试验场不宜靠近水库 大沟 大渠 河 道 湖泊 铁路 公路 高大建筑物以及对试验有影响的工厂和 污染源 试验田的周围如有房屋 围墙 树林等物障 则试验田 与其距离应大于物障高度的 倍 试验场区域内的地面宜平坦 试验田的土壤结构及其肥力 应均匀一致 试验场建设如需平整土地 应不扰乱原有土壤结构 试验站的道路布置应满足生产 生活 田间管理和观测记载的 需要
4灌溉试验设计 4.1设计程序及设计书 41.1开展灌溉试验前,应根据试验任务的要求,编写试验设 计书。 4.1.2灌溉试验设计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试验课题名称; 一试验的时间和地点, 一试验目的、意义及其依据; 试验方案设计,主要是确定试验处理和重复方法, -田间试区(小区或大区)规划设计,并附试区布置图; 一主要农业技术措施; -试验的技术路线,观测和调查的项目与方法, -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与要求; 经费预算与必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计划; 一项目负责人、试验人员(包括工人)的分工和职责。 4.2试验处理与重复 4.2.1确定灌溉试验的处理应遵循下列主要原则: 一处理应有针对性。应根据试验要求解决的问题,选择若 干主要对比因素,将其划分为几个水平,组合成对比处理。 一水平划分时应注意使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和处理数目便 于进行试验和成果分析。各因素的最高与最低水平以及各水平之 间的差别应恰当选定。 应结合以往进行的试验和以后可能的发展,保持试验成 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对研究规律或探求各因素之间定量关系的试验,可安排 恶劣状态或受害水平的处理。 13
灌 溉 试 验 设 计 设计程序及设计书 开展灌溉试验前 应根据试验任务的要求 编写试验设 计书 灌溉试验设计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试验课题名称 试验的时间和地点 试验目的 意义及其依据 试验方案设计 主要是确定试验处理和重复方法 田间试区 小区或大区 规划设计 并附试区布置图 主要农业技术措施 试验的技术路线 观测和调查的项目与方法 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与要求 经费预算与必需的仪器设备 工具 材料计划 项目负责人 试验人员 包括工人 的分工和职责 试验处理与重复 确定灌溉试验的处理应遵循下列主要原则 处理应有针对性 应根据试验要求解决的问题 选择若 干主要对比因素 将其划分为几个水平 组合成对比处理 水平划分时应注意使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和处理数目便 于进行试验和成果分析 各因素的最高与最低水平以及各水平之 间的差别应恰当选定 应结合以往进行的试验和以后可能的发展 保持试验成 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对研究规律或探求各因素之间定量关系的试验 可安排 恶劣状态或受害水平的处理
一试验处理设计应有利于对试哈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 一应设置对照处理,作为比较的标准:对照处理应采用当 地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措施。 4.2.2在多因素试验条件下,对于只有2~3个因素且各因素只 有2~3个水平的试验,宜采用全面试验法安排处理;试验处理数 目过多时,可采用部分试验法(如正交试验法、旋转试验法和最 优试险法等)安排处理。 4.2.3除了多点的大田示范性试验以外,灌溉试验都应设置重复 试区。小区试验应不少于3次重复,中间示范性试验应不少于2次 重复。 4.2.4有植物或土壤采样要求、并可能引起试验代表性发生变化 的试验,重复数应适当增加。 4.3试验小区布置 43.】应根据试验场地总面积、土壤肥力分布状况,并结合试验 的设计任务,统一规划试验小区。试验小区规划包括各项试验的 试区布置,每个试区的小区排列,保护区、隔离区的布置,渠道、 沟道及附属建筑物的布置,并应绘出田间规划布置平面图。 4.3.2在同一重复试区内,各处理试验小区的形状、方向、面积 应一致。每个试区的面积应根据试验项目、作物种类、试验地总 面积和土壤肥力差异程度以及处理数和重复数等因素来确定。对 于作物蒸发蒸腾量、灌溉制度、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劣质水安全 利用、灌溉方法、灌水技术和灌溉效益试验,低矮或种植密度大 的作物每个试验小区面积应大于60m,植株高大或种植密度小的 作物每个试验小区面积应大于130m,中间示范性试验每个试区 的面积宜大于300d。 灌溉方法试验中若有喷灌,其试区面积应根据喷头类型和组 合方式确定:采用摇臂式喷头,试区面积应大于3O0;采用折射 式喷头,试区面积应大干60。设临农业条件下的灌溉试哈,应 结合温室或大棚内的小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要求等安排试区,小 14
试验处理设计应有利于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 应设置对照处理 作为比较的标准 对照处理应采用当 地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措施 在多因素试验条件下 对于只有 个因素且各因素只 有 个水平的试验 宜采用全面试验法安排处理 试验处理数 目过多时 可采用部分试验法 如正交试验法 旋转试验法和最 优试验法等 安排处理 除了多点的大田示范性试验以外 灌溉试验都应设置重复 试区 小区试验应不少于 次重复 中间示范性试验应不少于 次 重复 有植物或土壤采样要求 并可能引起试验代表性发生变化 的试验 重复数应适当增加 试 验 小 区 布 置 应根据试验场地总面积 土壤肥力分布状况 并结合试验 的设计任务 统一规划试验小区 试验小区规划包括各项试验的 试区布置 每个试区的小区排列 保护区 隔离区的布置 渠道 沟道及附属建筑物的布置 并应绘出田间规划布置平面图 在同一重复试区内 各处理试验小区的形状 方向 面积 应一致 每个试区的面积应根据试验项目 作物种类 试验地总 面积和土壤肥力差异程度以及处理数和重复数等因素来确定 对 于作物蒸发蒸腾量 灌溉制度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劣质水安全 利用 灌溉方法 灌水技术和灌溉效益试验 低矮或种植密度大 的作物每个试验小区面积应大于 植株高大或种植密度小的 作物每个试验小区面积应大于 中间示范性试验每个试区 的面积宜大于 灌溉方法试验中若有喷灌 其试区面积应根据喷头类型和组 合方式确定 采用摇臂式喷头 试区面积应大于 采用折射 式喷头 试区面积应大于 设施农业条件下的灌溉试验 应 结合温室或大棚内的小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要求等安排试区 小
区面积可适当减小。 43.3对于矩形试验小区,其长边应顺着土壤差异的方向。 4.3.4布设小区时应使同一重复试区内各处理小区之间的自然 条件(土壤、地形、水文地质、前茬作物等)差异最小。 4.3.5小区排列应有利于消减土壤差异带来的误差,宜采用随机 排列、随机区组排列或拉丁方排列,不应采用顺序排列和集中 排列。 4.3.6整个试验区中与小区长边平行的两端应设保护区,每一保 护区的宽度不宜小于小区宽度的一半。与小区短边方向平行的两 端应设保护带,宽度宜为1~2m。保护区中应安排与相邻小区同 样的处理,保护带的处理应与所在的小区相同。保护区、保护带 不计入试区面积。 对于早作,当田埂防渗条件差时,应在每两个小区之间设置 1~2如宽的隔离带。喷灌试验各小区之间以及喷灌与其他灌溉方 法的试区之间,应设置隔离区,其宽度的确定应使相邻小区的喷 洒水滴不发生相互交叉。隔离带及隔离区中种植与试验区内相同 的作物,但不计入试验区面积。 4.3.7试验区的灌溉渠道(管道)与排水沟道(管道)应分开布设。 15
区面积可适当减小 对于矩形试验小区 其长边应顺着土壤差异的方向 布设小区时应使同一重复试区内各处理小区之间的自然 条件 土壤 地形 水文地质 前茬作物等 差异最小 小区排列应有利于消减土壤差异带来的误差 宜采用随机 排列 随机区组排列或拉丁方排列 不应采用顺序排列和集中 排列 整个试验区中与小区长边平行的两端应设保护区 每一保 护区的宽度不宜小于小区宽度的一半 与小区短边方向平行的两 端应设保护带 宽度宜为 保护区中应安排与相邻小区同 样的处理 保护带的处理应与所在的小区相同 保护区 保护带 不计入试区面积 对于旱作 当田埂防渗条件差时 应在每两个小区之间设置 宽的隔离带 喷灌试验各小区之间以及喷灌与其他灌溉方 法的试区之间 应设置隔离区 其宽度的确定应使相邻小区的喷 洒水滴不发生相互交叉 隔离带及隔离区中种植与试验区内相同 的作物 但不计入试验区面积 试验区的灌溉渠道 管道 与排水沟道 管道 应分开布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