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作物蒸发蒸腾量试验 5.1一般规定 5.1.1逐日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时,其日界应为北京时间8时 整。作物蒸发蒸腾量的观测时间和阶段蒸发蒸腾量的统计及计算, 应与日界的划分相一致。 5.1.2逐日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观测误差应不大于0.1m,测 定蒸发蒸腾量的仪器、仪表、测具等的精度应符合此要求。 5.1.3测定作物蒸发蒸腾量时,应同时进行常年气象观测。项目 包括: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风 速、风向,降水量,日照时数,气压和水面蒸发量。有条件的站 应加测辐射。 5.2测定作物蒸发蒸腾量的设备 5.2.1作物蒸发蒸腾量可用蒸渗器(包括测坑和测简)测定,只 有地下水埋深大于2.5m(砂壤土)或3.5m(黏土、壤土)的早 田。可在试验小区中直接测定作物蒸发蒸腾量。 5.2.2蒸渗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渗水,导热性低,耐冻,结构牢固。 一测筒形状应为圆形、正方形或矩形,测坑形状应为矩形 或正方形。 一测筒内土壤表面积不宜小于0.36d,密播作物的测坑内 土壤表面积不宜小于4细,对宽行作物宜适当加大测坑面积,树木 的测坑内土壤表面面积不宜小于树冠投影面积。 -对于测坑,壁顶总面积不应超过坑内土壤表面积的5%, 坑壁地面以上部分宜采用薄壁钢板,并涂白色油漆。坑壁露出地 面的高度宜为10~15mm。 -蒸渗器内装土深度宜在0.8~2.0m,可根据试验作物主 16
作物蒸发蒸腾量试验 一 般 规 定 逐日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时 其日界应为北京时间 时 整 作物蒸发蒸腾量的观测时间和阶段蒸发蒸腾量的统计及计算 应与日界的划分相一致 逐日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观测误差应不大于 测 定蒸发蒸腾量的仪器 仪表 测具等的精度应符合此要求 测定作物蒸发蒸腾量时 应同时进行常年气象观测 项目 包括 日平均气温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空气相对湿度 风 速 风向 降水量 日照时数 气压和水面蒸发量 有条件的站 应加测辐射 测定作物蒸发蒸腾量的设备 作物蒸发蒸腾量可用蒸渗器 包括测坑和测筒 测定 只 有地下水埋深大于 砂壤土 或 黏土 壤土 的旱 田 可在试验小区中直接测定作物蒸发蒸腾量 蒸渗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不渗水 导热性低 耐冻 结构牢固 测筒形状应为圆形 正方形或矩形 测坑形状应为矩形 或正方形 测筒内土壤表面积不宜小于 密播作物的测坑内 土壤表面积不宜小于 对宽行作物宜适当加大测坑面积 树木 的测坑内土壤表面面积不宜小于树冠投影面积 对于测坑 壁顶总面积不应超过坑内土壤表面积的 坑壁地面以上部分宜采用薄壁钢板 并涂白色油漆 坑壁露出地 面的高度宜为 蒸渗器内装土深度宜在 可根据试验作物主
要根系活动层深度确定。蒸渗器装土应采取按原状士分层开挖、回 填灌水沉实的方法。 一蒸渗器内土层下面应设滤层。若采用砂石滤层,滤层由 上至下为细砂、粗砂、碎石,厚20cm以上,底部应设侧向排水管, 管上设可调节、控制、测定排水量的装置。滤层底板应向排水管 倾斜。 一向蒸渗器内灌水的设施,应能使器内土壤湿润均匀,不 破坏器内土壤结构,能调节、控制、测定灌水量。 5.2.3蒸渗器附近不应有影响气流正常运动的障碍物,蒸渗器周 围应种植与器内同类的作物,其宽度应不小于20m 5.2.4除年降水量小于200m的干早地区外,对于省级中心试 验站和重点试验站,设置蒸渗器时,宜附设活动防雨棚。无雨时 置放防雨棚的位置应使防雨棚与其最近蒸渗器的距离不小于防雨 棚高度的5倍。 5.3旱作物蒸发蒸腾量和地下水补给量试验 5.3.1早作物蒸发蒸腰量式验应在不同供水水平和不同室盖条 件下进行,林草蒸发蒸腾量试验方法及要求与早作物试验相同。 5.3.2一般条件下,可用取土法测定土壤含水率,对于省级以上 的试验站,宜采用中子法、时域反射仪法、电测法等,并配合使 用张力计法。 5.3.3用取土法测定测坑内土壤含水率时,每次宜在坑内选定1 个测点,分层取土,从地表至土层底止,每隔10~20c一层。前 后两次取土点的距离宜为40~50m,每次取土后应用土将取土孔 回填密实。 5.3.4在田测法试验小区内取土测定土壤含水率时,每次应选定 2~3个测点。从地表起取士,每隔10~20cm一层,至耗水层深度 止。前后两次取土点的距离宜为50~100cm,每次取土后应用土将 取土孔▣填密实。 5.3.5田测法试验小区的面积不宜小于60,小区的边界应做 17
要根系活动层深度确定 蒸渗器装土应采取按原状土分层开挖 回 填灌水沉实的方法 蒸渗器内土层下面应设滤层 若采用砂石滤层 滤层由 上至下为细砂 粗砂 碎石 厚 以上 底部应设侧向排水管 管上设可调节 控制 测定排水量的装置 滤层底板应向排水管 倾斜 向蒸渗器内灌水的设施 应能使器内土壤湿润均匀 不 破坏器内土壤结构 能调节 控制 测定灌水量 蒸渗器附近不应有影响气流正常运动的障碍物 蒸渗器周 围应种植与器内同类的作物 其宽度应不小于 除年降水量小于 的干旱地区外 对于省级中心试 验站和重点试验站 设置蒸渗器时 宜附设活动防雨棚 无雨时 置放防雨棚的位置应使防雨棚与其最近蒸渗器的距离不小于防雨 棚高度的 倍 旱作物蒸发蒸腾量和地下水补给量试验 旱作物蒸发蒸腾量试验应在不同供水水平和不同窒盖条 件下进行 林草蒸发蒸腾量试验方法及要求与旱作物试验相同 一般条件下 可用取土法测定土壤含水率 对于省级以上 的试验站 宜采用中子法 时域反射仪法 电测法等 并配合使 用张力计法 用取土法测定测坑内土壤含水率时 每次宜在坑内选定 个测点 分层取土 从地表至土层底止 每隔 一层 前 后两次取土点的距离宜为 每次取土后应用土将取土孔 回填密实 在田测法试验小区内取土测定土壤含水率时 每次应选定 个测点 从地表起取土 每隔 一层 至耗水层深度 止 前后两次取土点的距离宜为 每次取土后应用土将 取土孔回填密实 田测法试验小区的面积不宜小于 小区的边界应做
隔水处理。小区内应设置测定灌水量、排水量以及地表径流量的 设备。 5.3.6在田测法试验小区内,应设置地下水位观测井。在蒸发蒸 腾量测定期间,有地下水补给时应每天观测一次地下水位。 5.3.7在小区或测坑中观测土壤含水率,应每5~10d观测一次; 用测筒(称重式或漂浮式)观测蒸发蒸腾量,应每天观测一次。在 灌水前、后,排水前、后,降水后,生育阶段转变以及试验开始 (播种或栽种)和试验结束(收割、收获)时应加测。 5.3.8用称重式测筒测定作物蒸发蒸腾量时,可按本规范B.0.1 计算。 5.3.9在测坑和田测法试验小区中通过测定土壤含水率确定作 物蒸发蒸腾量时,可按本规范B.02计算。 5.3.10应采用微型蒸渗仪(棵间蒸发皿)观测棵间土壤蒸发,灌 水后或降水后5d内,宜每天定时称重换土,其他时间每1~3d定 时称重换土。 5.3.11若地下水埋深小于2.5m(沙土、沙壤土)或3.5m(壤 土、黏端土、黏土),观测早作物蒸发蒸腾量时,应同时进行地下 水补给量的观测 5.3.12地下水补给量可通过同时使用有底蒸渗器与无底蒸渗器 (或观测小区)测定。两者中的作物、土壤以及各时期内土壤含水 率等条件应相同。有底蒸渗器测出作物蒸发蒸腾量和无底蒸渗器 (或观测小区)测出作物蒸发蒸腾量与地下水补给量的差值,两者 相减得地下水补给量。 5.3.13地下水补给量亦可直接测定。在有底蒸渗器中根据试验 要求确定地下水位,蒸发蒸腾引起蒸参器中地下水位下降时,向 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层补水,所补充的水量即为地下水补给量。 5.4水田作物蒸发蒸腾量和渗漏量试验 5.4.1水田作物蒸发蒸膝量式验应在不同供水水平下讲行,可可采 用蒸渗器与小区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蒸发蒸腾量与渗漏量。小区测 18
隔水处理 小区内应设置测定灌水量 排水量以及地表径流量的 设备 在田测法试验小区内 应设置地下水位观测井 在蒸发蒸 腾量测定期间 有地下水补给时应每天观测一次地下水位 在小区或测坑中观测土壤含水率 应每 观测一次 用测筒 称重式或漂浮式 观测蒸发蒸腾量 应每天观测一次 在 灌水前 后 排水前 后 降水后 生育阶段转变以及试验开始 播种或栽种 和试验结束 收割 收获 时应加测 用称重式测筒测定作物蒸发蒸腾量时 可按本规范 计算 在测坑和田测法试验小区中通过测定土壤含水率确定作 物蒸发蒸腾量时 可按本规范 计算 应采用微型蒸渗仪 棵间蒸发皿 观测棵间土壤蒸发 灌 水后或降水后 内 宜每天定时称重换土 其他时间每 定 时称重换土 若地下水埋深小于 沙土 沙壤土 或 壤 土 黏壤土 黏土 观测旱作物蒸发蒸腾量时 应同时进行地下 水补给量的观测 地下水补给量可通过同时使用有底蒸渗器与无底蒸渗器 或观测小区 测定 两者中的作物 土壤以及各时期内土壤含水 率等条件应相同 有底蒸渗器测出作物蒸发蒸腾量和无底蒸渗器 或观测小区 测出作物蒸发蒸腾量与地下水补给量的差值 两者 相减得地下水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量亦可直接测定 在有底蒸渗器中根据试验 要求确定地下水位 蒸发蒸腾引起蒸渗器中地下水位下降时 向 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层补水 所补充的水量即为地下水补给量 水田作物蒸发蒸腾量和渗漏量试验 水田作物蒸发蒸腾量试验应在不同供水水平下进行 可采 用蒸渗器与小区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蒸发蒸腾量与渗漏量 小区测
定蒸发蒸腾量与田间渗漏量之和,蒸渗器测定蒸发蒸腾量,二者 之差算出渗漏量。 5.4.2安置蒸渗器的试验小区和测定蒸发蒸腾量与渗漏量之和 的田测法试验小区应分别布设。每个小区的面积不宜小于60, 田测法试验小区四周应做隔水处理。田测法试验小区和蒸渗器均 应设3次以上重复。 5,4.3田面有水层时,应每日8时用水位计测定蒸渗器和小区中 的水位,用容积法测定蒸渗器底排水量(渗漏量):田面无水层时, 应每隔3~5d观测一次土壤含水率;灌水、降水和排水前后均应 加测。 5.4.4蒸渗器及试验小区田面有水层时,测得每天水位后,可按 本规范B.0.3计算蒸发蒸腾量和渗漏量。 5.4.5蒸渗器及试验小区田面无水层阶段的蒸发蒸腾量和渗漏 量可用以下方法确定: 一补水法:测定蒸渗器及小区内落干前水位、落干结束第 一次灌水后的水位和灌水量、落于阶段的降水量、排水量,可按 本规范附录B公式(B.0.41)~公式(B.0.43)计算: 士壤含水率法:测定蒸渗器及小区内计算时段始末的士 壤含水率、灌水量、降水量、排水量,可按本规范附录B公式 (B.0.44)~公式(B.0.4-8)计算。 5.5作物系数和土壤水分修正系数的确定 5.5.1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欧,)采用彭曼一蒙蒂斯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计算公式见本规范附录B公式 (B.0.5-1)~公式(B.0.5-23)。 5.5.2作物系数(K。)和土壤水分修正系数(K)宜根据试验测 定的蒸发蒸腾量和计算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分析确定。 5.5.3省级中心试验站和重点试验站应分析不同年份在不同供 水条件下的作物全生有期、各生有阶段、分旬和分月的作物系数 和土壤水分修正系数。 19
定蒸发蒸腾量与田间渗漏量之和 蒸渗器测定蒸发蒸腾量 二者 之差算出渗漏量 安置蒸渗器的试验小区和测定蒸发蒸腾量与渗漏量之和 的田测法试验小区应分别布设 每个小区的面积不宜小于 田测法试验小区四周应做隔水处理 田测法试验小区和蒸渗器均 应设 次以上重复 田面有水层时 应每日 时用水位计测定蒸渗器和小区中 的水位 用容积法测定蒸渗器底排水量 渗漏量 田面无水层时 应每隔 观测一次土壤含水率 灌水 降水和排水前后均应 加测 蒸渗器及试验小区田面有水层时 测得每天水位后 可按 本规范 计算蒸发蒸腾量和渗漏量 蒸渗器及试验小区田面无水层阶段的蒸发蒸腾量和渗漏 量可用以下方法确定 补水法 测定蒸渗器及小区内落干前水位 落干结束第 一次灌水后的水位和灌水量 落于阶段的降水量 排水量 可按 本规范附录 公式 公式 计算 土壤含水率法 测定蒸渗器及小区内计算时段始末的土 壤含水率 灌水量 降水量 排水量 可按本规范附录 公式 公式 计算 作物系数和土壤水分修正系数的确定 参 考 作 物 蒸 发 蒸 腾 量 采 用 彭 曼 蒙 蒂 斯 方法计算 计算公式见本规范附录 公式 公式 作物系数 和土壤水分修正系数 宜根据试验测 定的蒸发蒸腾量和计算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分析确定 省级中心试验站和重点试验站应分析不同年份在不同供 水条件下的作物全生育期 各生育阶段 分旬和分月的作物系数 和土壤水分修正系数
5.6作物蒸发蒸腾量试验成果的整理与分析 5.81在试验工作结束后,应将原始观测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内 容包括: 】蒸渗器及试验小区的灌溉、排水条件和农业措施等基本条 件:若安排了不同的处理,应列出各处理的情况。 2试验作物的生育期、生长发有和生理状态的观测及考种测 产的结果。 3分别按月、旬及作物生育阶段计算、统计以下几个方面的 内容: 1)气象资料,其项目与本规范5.1.3相同。 2)士壤含水率、土壤水分吸力的最高最低值及平均值,水 田田面水层深度的最高、最低值及平均值。 3)地下水埋深的最大、最小和平均值。 4)早作物蒸发蒸腾量的阶段总量及日平均值,地下水补给 最的阶段总量及日平均值,地下水补给量占作物蒸发蒸 腾量的百分比。 5)水田作物蒸发蒸腾量、田间渗漏量及二者之和的各阶段 总量和日平均值。 5.6.2对当年的作物蒸发蒸腾量资料,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绘制蒸发蒸腾量的日平均值在全生育期的变化过程线, 分析其变化规律 一绘制水田作物田间渗漏量的日平均值在全生育期的变化 过程线 一如有蒸发蒸腾量昼夜观测资料,宜针对不同的生育阶段 和天气条件,绘制蒸发蒸腾量的昼夜变化过程线,分析其变化 规律。 5.8.3若在同一年内测定了不同处理(不同灌溉制度或不同农业 措施等)的作物蒸发蒸腾量,宜根据该年资料用数理统计法分析 以下关系: 20
作物蒸发蒸腾量试验成果的整理与分析 在试验工作结束后 应将原始观测资料进行系统整理 内 容包括 蒸渗器及试验小区的灌溉 排水条件和农业措施等基本条 件 若安排了不同的处理 应列出各处理的情况 试验作物的生育期 生长发育和生理状态的观测及考种测 产的结果 分别按月 旬及作物生育阶段计算 统计以下几个方面的 内容 气象资料 其项目与本规范 相同 土壤含水率 土壤水分吸力的最高最低值及平均值 水 田田面水层深度的最高 最低值及平均值 地下水埋深的最大 最小和平均值 旱作物蒸发蒸腾量的阶段总量及日平均值 地下水补给 量的阶段总量及日平均值 地下水补给量占作物蒸发蒸 腾量的百分比 水田作物蒸发蒸腾量 田间渗漏量及二者之和的各阶段 总量和日平均值 对当年的作物蒸发蒸腾量资料 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绘制蒸发蒸腾量的日平均值在全生育期的变化过程线 分析其变化规律 绘制水田作物田间渗漏量的日平均值在全生育期的变化 过程线 如有蒸发蒸腾量昼夜观测资料 宜针对不同的生育阶段 和天气条件 绘制蒸发蒸腾量的昼夜变化过程线 分析其变化 规律 若在同一年内测定了不同处理 不同灌溉制度或不同农业 措施等 的作物蒸发蒸腾量 宜根据该年资料用数理统计法分析 以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