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二中2005年—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高二语文 命题人:刘东海 试卷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本卷共10小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纷乱至极发祥任凭心悦诚服 B不循私情焕然诡秘淡装浓抹 C.大煞风景喋血浸渍怨天尤人 D.流言蜚语落蕊敦煌隐逸恬适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八股文是古代的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试。它必须“代圣人立 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 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废止科 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 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 说的 A.限定抨击生僻 B.限制批评生僻 C.限制批评冷僻 D.限定抨击冷僻 3.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A.这嘶叫的秋蝉,在北京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养在家 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 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 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她被从树上救下的镜头,是当地电视台的两位记者拍下的。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1页(共7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1页(共 7 页) 嘉峪关市二中 2005 年—2006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高二语文 命题人:刘东海 试卷分值: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 I 卷(本卷共 10 小题,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纷乱至极 发祥 任凭 心悦诚服 B.不循私情 焕然 诡秘 淡装浓抹 C.大煞风景 喋血 浸渍 怨天尤人 D.流言蜚语 落蕊 敦煌 隐逸恬适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试。它必须“代圣人立 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 。1905 年,清朝政府宣布废止科 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 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 说的 话题。 A.限定 抨击 生僻 B.限制 批评 生僻 C.限制 批评 冷僻 D.限定 抨击 冷僻 3.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 ) A.这嘶叫的秋蝉,在北京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养在家 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 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 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她被从树上救下的镜头,是当地电视台的两位记者拍下的
B.我此次来京,见到了诸多老师,请教了很多问题,真是获益非浅 C.一位蜚声影坛的外国导演要来中国拍摄一部有关末代皇帝的影片。 D.去年美国《福布斯》杂志把你排为国内第二首富,你觉得准确吗? 、(9分,每小题3分) 尊敬哲学(节选) 生活即思想”,人生其实是最好的哲学试验田,许多优秀的哲学家都是 在用其毕生的精力在产生智慧的田地里耕耘。苏格拉底一生注重实践,把哲 学的注意力转移到生活上。一次,他与三个学生走过一块麦田,他要学生从 这边走过,去摘一穗最大的麦穗。结果有一个学生空手走过,他总想最大的 麦穗一定还在前边,不觉到了尽头,两手仍然空空;另一个则摘了一穗很小 的麦穗,他一走进麦田便急忙摘了一穗,殊不知前面还有更大的;只有最后 的学生摘了一穗很大的麦穗,虽然不一定是最大的,但他的结果是令人满意 的。“花开堪折直须折”,把握人生的时机乃是人生快乐的最大诀窍。庄子与 这位先哲有不谋之合。庄子与学生出去时,看一山民伐树,高大笔直的树都 被砍倒,而歪扭的小树则幸存下来,庄子对学生说:“无用乃大用。”晚上在 农家借宿时,农家杀鸡待客。恰有两只鸡,一只会叫,另一只不会叫,农 夫说:“先杀那只不叫的!庄子又说:“当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学生开始迷 惑了,到底该有用还是无用?庄子便笑说:“在天为龙,在地为蛇。”一龙一 蛇,游刃有余,逍遥人生,何其自在。庄子拒绝做官,“干年神龟宁曳尾涂中 而弗愿香烛祭奉”,《庄子啡木》里也说丰狐、文豹生于莽莽山林,虽狡黠机 警但因皮毛高贵而常遭捕获。他向往的是逍遥快乐的人生。苏格拉底却验证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2页(共7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2页(共 7 页) B.我此次来京,见到了诸多老师,请教了很多问题,真是获益非浅。 C.一位蜚声影坛的外国导演要来中国拍摄一部有关末代皇帝的影片。 D.去年美国《福布斯》杂志把你排为国内第二首富,你觉得准确吗?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尊敬哲学(节选) “生活即思想”,人生其实是最好的哲学试验田,许多优秀的哲学家都是 在用其毕生的精力在产生智慧的田地里耕耘。苏格拉底一生注重实践,把哲 学的注意力转移到生活上。一次,他与三个学生走过一块麦田,他要学生从 这边走过,去摘一穗最大的麦穗。结果有一个学生空手走过,他总想最大的 麦穗一定还在前边,不觉到了尽头,两手仍然空空;另一个则摘了一穗很小 的麦穗,他一走进麦田便急忙摘了一穗,殊不知前面还有更大的;只有最后 的学生摘了一穗很大的麦穗,虽然不一定是最大的,但他的结果是令人满意 的。“花开堪折直须折”,把握人生的时机乃是人生快乐的最大诀窍。庄子与 这位先哲有不谋之合。庄子与学生出去时,看一山民伐树,高大笔直的树都 被砍倒,而歪扭的小树则幸存下来,庄子对学生说:“无用乃大用。”晚上在 一农家借宿时,农家杀鸡待客。恰有两只鸡,一只会叫,另一只不会叫,农 夫说:“先杀那只不叫的!”庄子又说:“当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学生开始迷 惑了,到底该有用还是无用?庄子便笑说:“在天为龙,在地为蛇。”一龙一 蛇,游刃有余,逍遥人生,何其自在。庄子拒绝做官,“千年神龟宁曳尾涂中 而弗愿香烛祭奉”,《庄子••山木》里也说丰狐、文豹生于莽莽山林,虽狡黠机 警但因皮毛高贵而常遭捕获。他向往的是逍遥快乐的人生。苏格拉底却验证
了“哲学家一生都在准备死亡”那句话,他在饮鸩而死前还说:“分手的时候 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只有神知道。”这话有点阿Q味,可 他真的不愿同他所厌恶的人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了。 哲学不等于诡辩,智慧不等于知识。真正的哲学不是争论蛋与鸡孰先孰 后,也不是争论白马是不是马,而是告诉你一片花园里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 相同的;真正的哲学也不必记住哥德巴赫猜想,而只告诉你验证的方法。知 识可以传授,智慧却无法转让。尊敬哲学,因为它产生的智慧通常不能很快 变为经济效益,所以喜欢它的人不多;像驴子在青草和黄金之间毫不犹豫地 选择青草一样,大多数人酷爱实惠 以为哲学枯燥的人,多半是曲解了哲学,其实哲学最大的痛苦是寂寞。 那些先哲们像参天的大树,环顾四周找不到可与之对话的树木,这种寂寞比 枯燥更伤哲学家的心灵,骑着马的人也可以步行,只要他们愿意,可他们并 没有步行。 对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故事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苏格拉底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在生活中应善于把握人生时机。 B.作者引用庄子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只有无用无为,人生才能真正地逍遥 快乐 C.作者引用苏格拉底和庄子的故事都是为了阐明人要有乐观向上的生活 态度。 D.作者引用这些故事是为了阐明生活即思想,思想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 的 6.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优秀的哲学家大都是用尽毕生的精力到产生智慧的生活里耕耘 B.“在天为龙,在地为蛇”意思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该有什么样的表 现与作为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3页(共7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3页(共 7 页) 了“哲学家一生都在准备死亡”那句话,他在饮鸩而死前还说:“分手的时候 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只有神知道。”这话有点阿 Q 味,可 他真的不愿同他所厌恶的人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了。 哲学不等于诡辩,智慧不等于知识。真正的哲学不是争论蛋与鸡孰先孰 后,也不是争论白马是不是马,而是告诉你一片花园里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 相同的;真正的哲学也不必记住哥德巴赫猜想,而只告诉你验证的方法。知 识可以传授,智慧却无法转让。尊敬哲学,因为它产生的智慧通常不能很快 变为经济效益,所以喜欢它的人不多;像驴子在青草和黄金之间毫不犹豫地 选择青草一样,大多数人酷爱实惠。 以为哲学枯燥的人,多半是曲解了哲学,其实哲学最大的痛苦是寂寞。 那些先哲们像参天的大树,环顾四周找不到可与之对话的树木,这种寂寞比 枯燥更伤哲学家的心灵,骑着马的人也可以步行,只要他们愿意,可他们并 没有步行。 5. 对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故事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引用苏格拉底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在生活中应善于把握人生时机。 B.作者引用庄子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只有无用无为,人生才能真正地逍遥 快乐。 C.作者引用苏格拉底和庄子的故事都是为了阐明人要有乐观向上的生活 态度。 D.作者引用这些故事是为了阐明生活即思想,思想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 的。 6.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优秀的哲学家大都是用尽毕生的精力到产生智慧的生活里耕耘。 B. “在天为龙,在地为蛇”意思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该有什么样的表 现与作为
C.哲学家的寂寞来自于哲学本身的枯燥以及哲学家本人的孤傲 D.“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无法转让”,要想获得智慧,就必须尊敬晢学。 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之所以不喜欢哲学,是因为哲学不能直接给人带来实惠 B.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忍受着痛苦,却能给人类带来智慧,我们因此要尊 敬哲学 C.圣哲们的思想独特卓越,不易被人理解接受,难以寻觅知音,往往感 到痛苦 D.本文的题旨就是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哲学,走近哲学,改变人们对哲学 的误解。 三、(9分,每小题3分)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 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 爵荣其家。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 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日:“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 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子之卫,以法 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 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 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让施氏。施氏日:“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 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 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苟智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4页(共7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4页(共 7 页) C.哲学家的寂寞来自于哲学本身的枯燥以及哲学家本人的孤傲。 D.“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无法转让”,要想获得智慧,就必须尊敬哲学。 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些人之所以不喜欢哲学,是因为哲学不能直接给人带来实惠。 B.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忍受着痛苦,却能给人类带来智慧,我们因此要尊 敬哲学。 C.圣哲们的思想独特卓越,不易被人理解接受,难以寻觅知音,往往感 到痛苦。 D.本文的题旨就是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哲学,走近哲学,改变人们对哲学 的误解。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 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 爵荣其家。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 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 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 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 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 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 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 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苟智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
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日:“吾知之矣,子勿言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 干:到、往 B.因从请进趋之方 进趋之方:求取功名的方法 C.而摄乎大国之间 摄:迫近,夹迫 D.扣胸而让施氏 让:责备 9.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遂刖之而还诸鲁 (2)以为诸公子之傅 (3)大国吾事之 (4)事无常非 A.(1)与 2)间:( 与(4)不同 B.(1)与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孟氏二子吃尽苦头,是因为他们效力的国家与施氏兄弟的不同 B.施氏兄弟、孟氏二子的不同遭遇,说明当时齐国、楚国、秦国、卫 国,各有各的治国之道,所以所需要的人才也不一样 C.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依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不能生 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 D.本文重在说明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既要有才干,还要靠机遇 二者缺一不可。 第Ⅱ卷(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4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己 (2)投隙抵时,应事无方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5页(共7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5页(共 7 页) 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言!”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 干:到、往 B.因从请进趋之方 .... 进趋之方:求取功名的方法 C.而摄.乎大国之间 摄:迫近,夹迫 D.扣胸而让.施氏 让:责备 9.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遂刖之而还诸.鲁 (2)以为诸.公子之傅 (3)大国吾事.之 (4)事.无常非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相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氏二子吃尽苦头,是因为他们效力的国家与施氏兄弟的不同。 B.施氏兄弟 、孟氏二子的不同遭遇,说明当时齐国、楚国、秦国、卫 国,各有各的治国之道,所以所需要的人才也不一样。 C.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依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不能生 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 D.本文重在说明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既要有才干,还要靠机遇, 二者缺一不可。 第 II 卷(本卷共 11 小题,共 120 分) 四、(24 分) 11.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 (2)投隙抵时,应事无方。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