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课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方针的制定 (3)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 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 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 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 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 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 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 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 外交成就 学习难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 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 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 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 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3、完成预习自测题 目。4、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世界形势:世界 运动高涨、两大阵营的尖锐对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 1 课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方针的制定。 (3)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 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 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 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 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 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 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 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 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初期的 外交成就。 学习难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 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 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 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 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3、完成预习自测题 目。4、限时 20 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世界形势:世界 运动高涨、两大阵营的尖锐对
峙,是当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3、新中国你交的览方针外交第,这也是新中国外交的总原则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作用:有利于改变 半殖民地地位,建立 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在外交上站在 阵营一边。作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避 免巩固政权、 过程中的孤立地位 (3)“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作用:巩固独立和主权 4、中苏建交 (1)背景: 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美国等对中国敌视 (2)成就:中苏建交和《 》的签订是建国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 (3)意义:加强了友谊,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新中国迎来 第一次建交高潮。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停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2)国内即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 2、时间: 年12月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 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 年参加 会议 (1)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成果: 推动了会议的进展一—达成《 》,缓和了局势 2、1955年参加 会议(万隆会议) (1)特点:第一次,没有_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成果: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通过《 》:形成“万隆精神 团结一致,反对 争取和维护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精神。 预习自测 1.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 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边倒 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2.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 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好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3.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 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 A.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B.由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提出 C.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接受和支持 D.与《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精神一致 4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 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峙,是当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这也是新中国外交的总原则。 3、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 (1)“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作用:有利于改变 半殖民地地位,建立 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在外交上站在 阵营一边。作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避 免巩固政权、 过程中的孤立地位。 (3)“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作用:巩固独立和主权。 4、中苏建交 (1)背景: 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美国等对中国敌视。 (2)成就:中苏建交和《 》的签订是建国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 (3)意义:加强了友谊,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新中国迎来 第一次建交高潮。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 停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2)国内即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 2、时间: 年 12 月,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平 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 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 1、1954 年参加 会议 (1)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成果: 推动了会议的进展——达成《 》,缓和了局势。 2、1955 年参加 会议(万隆会议) (1)特点:第一次,没有 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成果: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通过《 》;形成“万隆精神” ——团结一致,反对 ,争取和维护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精神。 预习自测 1.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 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2.1950 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 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好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 )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3.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 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 ) A.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B.由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提出 C.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接受和支持 D.与《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精神一致 4.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 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 为 ( )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情景导入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的政策、方针往往可用“内政外交”四个字来概括, 在上一专题,咱们已经学习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问题,即内政,那么新中国的 外交又是怎样的呢?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数据,截至2011年7月31日,与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共有172个,那么这些国家都是怎样逐渐和新中国建立起外交关 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专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专题分为三节来讲述,第 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主要讲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本阶段是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 及走向成熟的时期,它奠定了中国外交关系的基础。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主要讲了70 年代的外交,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第三节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是讲改 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又进一步调整,外交政策日趋完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外交 建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现在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72个,那么是不是新中国建立 初期就有这么多国家承认新中国呢?显然不是,那么这次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 的对外关系。 学始于疑 1、与旧中国外交相比,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为什么? 学习建议:请用5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第一,新中国外交背景复杂又呈现阶段 性特点,应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学习时应注意从意识形态和 社会制度等方面去理解两大阵营对峙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产生的影响:第二,本课内容的 记忆可以通过概括来进行:一个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两次会议(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三句形象表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四项重大 活动(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 会议),五项基本原则 质疑探究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互动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 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 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 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 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 2、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3、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4、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情景导入 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的政策、方针往往可用“内政外交”四个字来概括, 在上一专题,咱们已经学习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问题,即内政,那么新中国的 外交又是怎样的呢?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数据,截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与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共有 172 个,那么这些国家都是怎样逐渐和新中国建立起外交关 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专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专题分为三节来讲述,第 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主要讲了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的外交,本阶段是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 及走向成熟的时期,它奠定了中国外交关系的基础。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主要讲了 70 年代的外交,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第三节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是讲改 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又进一步调整,外交政策日趋完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外交 建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现在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172 个,那么是不是新中国建立 初期就有这么多国家承认新中国呢?显然不是,那么这次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 的对外关系。 学始于疑 1、与旧中国外交相比,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为什么? 学习建议:请用 5 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第一,新中国外交背景复杂又呈现阶段 性特点,应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学习时应注意从意识形态和 社会制度等方面去理解两大阵营对峙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产生的影响;第二,本课内容的 记忆可以通过概括来进行:一个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两次会议(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三句形象表述(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四项重大 活动(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 会议),五项基本原则。 质疑探究 一、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互动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 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 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 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 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 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 文件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 2、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3、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4、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当堂检测 选择题 1.下列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和平外交是独立自主的表现 B.独立自主服从于和平外交政策 C.实现了独立自主就能实现和平外交 D.独立自主是和平外交政策的前提 2.为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中国政府采取的外交方针 是() A.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D.“一边倒” 3.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 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 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 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材料二2005年4月2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印尼亚非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50 年前的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 举。”“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 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求同存异”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为什么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课本p88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和平外交是独立自主的表现 B.独立自主服从于和平外交政策 C.实现了独立自主就能实现和平外交 D.独立自主是和平外交政策的前提 2.为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中国政府采取的外交方针 是( ) A.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D.“一边倒” 3.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 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5 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 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 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 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材料二 2005 年 4 月 24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印尼亚非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50 年前的亚非 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 举。”“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 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求同存异”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为什么?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课本 p88 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
第3课时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课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中 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的努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 学习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中国为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 界和平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努 2、过程与方法:根据老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及网址,搜集新时期的外交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提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探宄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 代意识 学习重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 学习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科学判断的关系。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内容承上突出两个字“调整”,因此教材本身从“外交政 策的调整”到“活跃的多边外交”再到“推进新型区域合作”都有所呈现,其中这三部分之 间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
第 3 课时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课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中 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的努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 学习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中国为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 界和平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努 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老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及网址,搜集新时期的外交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提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探究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 代意识。 学习重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 学习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科学判断的关系。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内容承上突出两个字“调整”,因此教材本身从“外交政 策的调整”到“活跃的多边外交”再到“推进新型区域合作”都有所呈现,其中这三部分之 间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