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 单元: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授课人:龙高集团东兴外国语学校 郭经纬 审核人:龙岗区横岗六约学校 杨凡 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 1.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本课属于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课时。第六单元涵盖第18 至第22课,包含了十四年抗战的全过程。本课是第19课,讲述了全 面抗战的开始和抗战初期的战局等内容,是从第18课的局部抗战进 入全面抗战的重要拐点,也为之后3个课时讲述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的抗战及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本课相关的课程标准有以下几点:第一,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 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第二,以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第 三,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 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从教材看,本课严格遵循课标内容要 求,呈现了“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 杀”四个子目,并突显了全民族抗战意义、日本军国主义凶残本质及 中国军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3.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讲述全面抗战的开始及抗战初期的战局,设“七七事变”“第 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四个子目及“知识青年奔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教学设计(2500 字左右)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八年级上册) 单元: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题:第 19 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授课人:龙高集团东兴外国语学校 郭经纬 审核人:龙岗区横岗六约学校 杨凡 一、教学分析(500 字以内)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本课属于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 2 课时。第六单元涵盖第 18 至第 22 课,包含了十四年抗战的全过程。本课是第 19 课,讲述了全 面抗战的开始和抗战初期的战局等内容,是从第 18 课的局部抗战进 入全面抗战的重要拐点,也为之后 3 个课时讲述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的抗战及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本课相关的课程标准有以下几点:第一,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 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第二,以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第 三,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 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从教材看,本课严格遵循课标内容要 求,呈现了“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 杀”四个子目,并突显了全民族抗战意义、日本军国主义凶残本质及 中国军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讲述全面抗战的开始及抗战初期的战局,设“七七事变”“第 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四个子目及“知识青年奔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赴延安”一个知识拓展内容,各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如下: 日本在既定侵华政策的驱动下,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此举标志着 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平、津及华北迅速沦陷。在这样的形势下,中 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开展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 民族抗战的局面。与此同时,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上海沦陷后,日军攻占 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超过30万中国同胞遇害。随着之后全民 族抗战的发展,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圣地。 N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300字以内) 1.家国情怀:通过全民族抗战的开展,中国军民不怕牺牲、英勇 抗战的史实,及南京大屠杀中国同胞遇害的呈现,激发学生强烈家国 情怀。S ● 。2.史料实证:通过列明所有引用史料的出处,让学生感受到历史 史料使用的严谨。通过文献、图片、实物、口述史料等不同类型的史 料,为学生搭建历史的场景。通过对史料进行梳理、对比、辨析与解 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史料中提炼历史信息、形成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史料的丰富呈现与有意搭配,让学生初步接触孤证不立、史料价 值、史料真伪辨析、史料有效论证、史料与现实的连接等问题。 3.时空观念:通过地图运用及重大事件的时空梳理,通过对重大 事件发生地点的落实、总结与考查,帮助学生梳理重大事件的时序, 确认重大事件的地点,从而更理解地重大事件的背景及走向。通过对 重大事件的时序和空间的梳理,让学生据此探寻事件之间的内在联 系。 4.历史解释:通过丰富多元的史料呈现,如全民族抗战的史料 补充,让学生加深对重点概念的理解。通过国共合作相关史料对比及 辨析,帮助学生理解史料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并以唯物史观角度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赴延安”一个知识拓展内容,各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如下: 日本在既定侵华政策的驱动下,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此举标志着 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平、津及华北迅速沦陷。在这样的形势下,中 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开展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 民族抗战的局面。与此同时,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 3 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上海沦陷后,日军攻占 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超过 30 万中国同胞遇害。随着之后全民 族抗战的发展,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圣地。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 字以内) 1.家国情怀:通过全民族抗战的开展,中国军民不怕牺牲、英勇 抗战的史实,及南京大屠杀中国同胞遇害的呈现,激发学生强烈家国 情怀。 2.史料实证:通过列明所有引用史料的出处,让学生感受到历史 史料使用的严谨。通过文献、图片、实物、口述史料等不同类型的史 料,为学生搭建历史的场景。通过对史料进行梳理、对比、辨析与解 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史料中提炼历史信息、形成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史料的丰富呈现与有意搭配,让学生初步接触孤证不立、史料价 值、史料真伪辨析、史料有效论证、史料与现实的连接等问题。 3.时空观念:通过地图运用及重大事件的时空梳理,通过对重大 事件发生地点的落实、总结与考查,帮助学生梳理重大事件的时序, 确认重大事件的地点,从而更理解地重大事件的背景及走向。通过对 重大事件的时序和空间的梳理,让学生据此探寻事件之间的内在联 系。 4. 历史解释:通过丰富多元的史料呈现,如全民族抗战的史料 补充,让学生加深对重点概念的理解。通过国共合作相关史料对比及 辨析,帮助学生理解史料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并以唯物史观角度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加以解释。通过南京大屠杀相关史料的多角度比较,增加学生对历史 的进一步思考与解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 1.重点:七七事变的史实及影响,国共第二次合作及全民族抗 战的表现,淞沪会战的意义及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2.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全民族抗战概念的理解,淞沪会 战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 1.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从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引入本课内容学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 2.正课讲授。 【环节一】蓄意扩大事态一七七事变 明确七七事变的基本史实。出示三则有关七七事变爆发的史料, 即宛平县县长证词、卢沟桥守卫者回忆录和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直接责 任人的采访,对三则史料进行综合印证,得出日本借口士兵失踪,蓄 意发动事变并扩大事态的史实。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七七事变的史实,落实课标要求。通过 进行史料互证,帮助学生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并树立孤证不立的 观,点,同时感知史料选取的有效性问题。 【环节二】国共同仇敌忾一一第二次国共合作 (1)出示七七事变后能反映共产党态度的两则史料,即7月8 日这一天共产党的通电和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文件,解析中 共的态度。接着出示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史料,解析国民政府的态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史料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史料分析与解读,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加以解释。通过南京大屠杀相关史料的多角度比较,增加学生对历史 的进一步思考与解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00 字以内) 1. 重点:七七事变的史实及影响,国共第二次合作及全民族抗 战的表现,淞沪会战的意义及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2. 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全民族抗战概念的理解,淞沪会 战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600 字左右) 1.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从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引入本课内容学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 2. 正课讲授。 【环节一】蓄意扩大事态—七七事变 明确七七事变的基本史实。出示三则有关七七事变爆发的史料, 即宛平县县长证词、卢沟桥守卫者回忆录和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直接责 任人的采访,对三则史料进行综合印证,得出日本借口士兵失踪,蓄 意发动事变并扩大事态的史实。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七七事变的史实,落实课标要求。通过 进行史料互证,帮助学生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并树立孤证不立的 观点,同时感知史料选取的有效性问题。 【环节二】国共同仇敌忾——第二次国共合作 (1)出示七七事变后能反映共产党态度的两则史料,即 7 月 8 日这一天共产党的通电和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文件,解析中 共的态度。接着出示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史料,解析国民政府的态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史料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史料分析与解读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通过史料分析,得出国共两党在七七事变 后主张坚决抵抗和实行全民族抗战的共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讲解奠 定基础。 (2)确认国共合作后共产党领导军队的变化,出示反映国共合 作的延安大礼堂照片和八路军东渡黄河的照片,从不同角度对国共合 作加以证明。出示中共领导的军队称谓的梳理的表格,出示周恩来在 不同时期的军装照片,对军帽进徽章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的基本知识。选择平时较为少见的角度 和材料,从更为合理和更具说服力的角度,对国共合作进行证明,培 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初步引导学生树立精选史料、史论结合、有 效论证等意识。 (3)出示国民政府给八路军新四军所发经费统计表,出示国共 两次合作梳理的表格,从阶级矛盾到民族矛盾的变化,对国共合作的 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并补充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解。出示洗星 海指挥《黄河大合唱》图片和有关八路军后备力量的史料,对全民族 抗战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扩充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联系。从唯物史观 的角度,对国共合作进行深层原因分析,指出由于阶级矛盾让位于民 族矛盾,才有国共合作取代国共内战,初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针对学生较为生疏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分解和通俗化理解。帮助学 生从多角度理解核心概念,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历史场景,激发学生 的家国情怀。 【环节三:中日激战上海一一淞沪会战】 (1)对淞沪会战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指出淞沪会战是中日首次 会战的地位。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落实基础知识。 (2)出示《日机空袭下的上海南站儿童》的照片和冯玉祥、李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通过史料分析,得出国共两党在七七事变 后主张坚决抵抗和实行全民族抗战的共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讲解奠 定基础。 (2)确认国共合作后共产党领导军队的变化,出示反映国共合 作的延安大礼堂照片和八路军东渡黄河的照片,从不同角度对国共合 作加以证明。出示中共领导的军队称谓的梳理的表格,出示周恩来在 不同时期的军装照片,对军帽进徽章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的基本知识。选择平时较为少见的角度 和材料,从更为合理和更具说服力的角度,对国共合作进行证明,培 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初步引导学生树立精选史料、史论结合、有 效论证等意识。 (3)出示国民政府给八路军新四军所发经费统计表,出示国共 两次合作梳理的表格,从阶级矛盾到民族矛盾的变化,对国共合作的 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并补充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解。出示冼星 海指挥《黄河大合唱》图片和有关八路军后备力量的史料,对全民族 抗战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扩充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联系。从唯物史观 的角度,对国共合作进行深层原因分析,指出由于阶级矛盾让位于民 族矛盾,才有国共合作取代国共内战,初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针对学生较为生疏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分解和通俗化理解。帮助学 生从多角度理解核心概念,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历史场景,激发学生 的家国情怀。 【环节三:中日激战上海——淞沪会战】 (1)对淞沪会战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指出淞沪会战是中日首次 会战的地位。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落实基础知识。 (2)出示《日机空袭下的上海南站儿童》的照片和冯玉祥、李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宗仁关于淞沪会战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淞沪会战的惨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日军侵华暴行与罪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 怀。 (3)出示姚子青部和谢晋元部的光辉事迹,让学生感受淞沪会 战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出示张治中评价淞沪会战意义的材料,结合抗日战争形势 图,引导并补充学生认识淞沪会战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扩充学生思维。通过对淞沪会战的不同解读,进一步 夯实学生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诸多素养。 【环节四:南京同胞遇害一一南京大屠杀】 (1)出示南京大屠杀庭审判决的相关史料,对史料进行设问分 析.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到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的凶残本 质,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出示一系列图片,组成“杀人与救人”“揭露与掩盖”“伪 造与真实”“历史与现实”共4组,如杀人比赛照片,丛葬地搜索截 图等,进行史料对比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对比,深刻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培 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初步接触史料的价值,史 料的真伪问题,史料与现实的连接问题等有关史料的深层问题,培养 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环节五:灯塔照亮未来一一革命圣地延安】 (1)出示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照片、《毛泽东选集》部分文 章、毛泽东题词、及敌后抗日根据地地图,讲解毛泽东及共产党人坚 持抗日,矢志不渝。 设计意图:通过多角度史料呈现,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及中国共产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宗仁关于淞沪会战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淞沪会战的惨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日军侵华暴行与罪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 怀。 (3)出示姚子青部和谢晋元部的光辉事迹,让学生感受淞沪会 战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出示张治中评价淞沪会战意义的材料,结合抗日战争形势 图,引导并补充学生认识淞沪会战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扩充学生思维。通过对淞沪会战的不同解读,进一步 夯实学生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诸多素养。 【环节四:南京同胞遇害——南京大屠杀】 (1)出示南京大屠杀庭审判决的相关史料,对史料进行设问分 析。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到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的凶残本 质,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出示一系列图片,组成“杀人与救人”“揭露与掩盖”“伪 造与真实”“历史与现实”共 4 组,如杀人比赛照片,丛葬地搜索截 图等,进行史料对比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对比,深刻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培 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初步接触史料的价值,史 料的真伪问题,史料与现实的连接问题等有关史料的深层问题,培养 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环节五:灯塔照亮未来——革命圣地延安】 (1)出示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照片、《毛泽东选集》部分文 章、毛泽东题词、及敌后抗日根据地地图,讲解毛泽东及共产党人坚 持抗日,矢志不渝。 设计意图:通过多角度史料呈现,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及中国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