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引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一个可以和马丁媲美的人物一一墨子, 在战国时代,他就提出了兼爱非攻思想,希望天下人人平等。 五、师生共同硏读课文(1-6节) 过渡:第18-25段为什么用排比句?(强化感情。)作者感情为什么如此强烈? (因为黑人生活是何等的悲惨。)你从那一段知道这一点的?(第2段。)一生 读。(抓出短语“骇人听闻”) 1、黑人处在怎样的处境?请提取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理解黑人悲惨处境 2、比较阅读,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读:“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 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 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 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 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另一部分生读原文。 分析: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 更有气势。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 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让学生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1、语言有气势。2、感情充沛。3、(结合演讲词 这种文体)会使听众受到鼓舞。 3、概括为什么要实现梦想的原因和目的。(60字内)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 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 3、解决课后练习三(1)(2) 4、朗读指导: 第2自然段是作者揭示黑人的现今生活的,同时又是演讲的开始,因此读时既要 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第三自然段在读时整体语调可略和缓一点,第5段作 者的情感再次抬升。 5、资料: 林肯:美国总统(18611865).共和党人,曾任律师,18481849年当选为众议 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 离联邦,内战爆发。战争的初期,曾谒力设法与南方诸州妥协,遭拒绝;在群众 运动高涨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1862年开始采取革命措施,颁布《宅地法》和 《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内战结 束时,即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 《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于1862年9月22日颁布的宣言, 它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但没有明 确废除奴隶制,也没有规定给黑人以土地。宣言当时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支持, 并使战争形势转向有利于北方。1856年的宪法修正案的第十三条例废除了奴隶 制,但战争后的黑人依然受到歧视。 六、课堂总结: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 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Ⅰ、在文段和语境中揣摩重点词语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文中奔涌的激情
5、引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一个可以和马丁媲美的人物——墨子, 在战国时代,他就提出了兼爱非攻思想,希望天下人人平等。 五、师生共同研读课文(1—6 节) 过渡:第 18-25 段为什么用排比句?(强化感情。)作者感情为什么如此强烈? (因为黑人生活是何等的悲惨。)你从那一段知道这一点的?(第 2 段。)一生 读。(抓出短语“骇人听闻”) 1、黑人处在怎样的处境?请提取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理解黑人悲惨处境) 2、比较阅读,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读:“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 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 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 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 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另一部分生读原文。 分析: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 更有气势。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 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让学生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1、语言有气势。2、感情充沛。3、(结合演讲词 这种文体)会使听众受到鼓舞。 3、概括为什么要实现梦想的原因和目的。(60 字内)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 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 3、 解决课后练习三(1)(2) 4、 朗读指导: 第 2 自然段是作者揭示黑人的现今生活的,同时又是演讲的开始,因此读时既要 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第三自然段在读时整体语调可略和缓一点,第 5 段作 者的情感再次抬升。 5、资料: 林肯:美国总统(1861~~1865).共和党人,曾任律师,1848~1849 年当选为众议 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 离联邦,内战爆发。战争的初期,曾谒力设法与南方诸州妥协,遭拒绝;在群众 运动高涨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1862 年开始采取革命措施,颁布《宅地法》和 《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内战结 束时,即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 《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于 1862 年9月 22 日颁布的宣言, 它规定自 1863 年1月1日起,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但没有明 确废除奴隶制,也没有规定给黑人以土地。宣言当时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支持, 并使战争形势转向有利于北方。1856 年的宪法修正案的第十三条例废除了奴隶 制,但战争后的黑人依然受到歧视。 六、课堂总结: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 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在文段和语境中揣摩重点词语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文中奔涌的激情
2、理清思路,掌握演讲词特点 [教学步骤]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研读课文(7-16)节 1、学生朗读 2、怎样实现梦想?(40字内) 斗争的方式:采用非暴力手段 斗争的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 斗争的态度:坚决、毫不退缩、彻底。(决心) 3、体会排比句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一(2)分析:非暴力抵抗主义 5、引申:墨子曾经说过:使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一爱得万民 爱人者必见爱,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6、第26-32节写了什么?(读后讨论明确:实现梦想的信念) 7、课后练习三(3) 三、分析课文思路 对比以前的议论文,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没有按提出观点一为什 么一怎么办,的顺序,非常新颖。逻辑上环环相扣,非常严密,别致。梦想放在 后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人思索让人振奋,影响深刻 (提示:要分析文章的层次主要是抓议论和评论性的句子要让文章写得层次分 明,需要注意逻辑关系。) 参考: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回顾。肯定《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2—-16)揭示黑人生活的现状,抨击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提出自已 正当的要求。 第三部分(17到结尾),展望前途,前途是光明的,胜利一定能够到来。 补充:第二部分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揭露事实”“讽刺许 诺”“提出要求”“提醒当局”“讲究策略”“表明决心”。 四、总结归纳演讲词的特点 同学们,演讲词这种文体,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除了在初中学过闻一多先生的 《最后一次演讲》和上一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外,想必大家也一定在 报刊杂志上看到过一些别的演讲词.现在,我们对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 个梦想》已经在了更深的理解。那么,请同学们来做一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的尝试:总结与归纳一般演讲词的基本特点和实质 1.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2.明确:通过我们对演讲词的横向比较,回顾体悟,我们可以这样说,演讲词为 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 多用修辞,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 而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多用比喻。排比。反问 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要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 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 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 艺术性的
2、 理清思路,掌握演讲词特点。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7—16)节 1、学生朗读 2、怎样实现梦想?(40 字内) 斗争的方式:采用非暴力手段。 斗争的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 斗争的态度:坚决、毫不退缩、彻底。(决心) 3、体会排比句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一(2)分析:非暴力抵抗主义 5、引申:墨子曾经说过:使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爱得万民------- 爱人者必见爱,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6、第 26—32 节写了什么?(读后讨论明确:实现梦想的信念) 7、课后练习三(3) 三、分析课文思路 对比以前的议论文,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没有按提出观点--为什 么--怎么办,的顺序,非常新颖。逻辑上环环相扣,非常严密,别致。梦想放在 后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人思索让人振奋,影响深刻。 (提示:要分析文章的层次主要是抓议论和评论性的句子要让文章写得层次分 明,需要注意逻辑关系。) 参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 )回顾。肯定《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2—16)揭示黑人生活的现状,抨击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提出自已 正当的要求。 第三部分(17 到结尾),展望前途,前途是光明的,胜利一定能够到来。 补充:第二部分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揭露事实”“讽刺许 诺”“提出要求”“提醒当局”“讲究策略”“表明决心”。 四、总结归纳演讲词的特点 同学们,演讲词这种文体,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除了在初中学过闻一多先生的 《最后一次演讲》和上一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外,想必大家也一定在 报刊杂志上看到过一些别的演讲词.现在,我们对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 一个梦想》已经在了更深的理解。那么,请同学们来做一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的尝试:总结与归纳一般演讲词的基本特点和实质。 1.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2. 明确:通过我们对演讲词的横向比较,回顾.体悟,我们可以这样说,演讲词为 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 多用修辞,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 而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多用比喻。排比。反问, 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要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 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 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 艺术性的
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我们已了然于胸,那就是针对性。逻 辑性。思想性。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从的心声, 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乃是演讲的第 要义,是演讲的生命之源。舍此则为缘木求鱼。悟到这一点很重要,愿同学们多 想一想,多悟一悟。 五、拓展训练 出示四画面。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成山、沙尘暴。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 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表明自己对治理环境恶化的渴望 参考: 我有一个梦想,让所有的沙漠都变成绿洲,再也没有铺天盖地的沙尘暴,遮挡我 们的双眼; 我有一个梦想,每一条河流都清澈见底,不再泛起肮脏的白沫,让每一条鱼儿快 乐的嬉戏 我有一个梦想,每一片天空都碧蓝如洗,不再涂抹滚滚的浓烟,让每一只鸟儿自 由的翱翔 我有一个梦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再有垃圾堆积成山,让每一个孩子在绿树 下草地上健康的成长 六、自由讨论 在马逝世后的今天,你认为在美国,马丁的梦想实现了吗? (直到今天,这种种族歧视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师出示图片材料:美国辛辛那提 的警察开枪打死违章驾车的黑人,不仅未受处罚,反而得到休假一周的奖励。1995 年来,该地共有五名黑人被警察开枪打死。) 七、课堂小结 本文情感充沛,词句优美,设计喻巧妙,感召力强。作者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 示黑人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的末来而结。全文思路明晰,富有逻辑 性。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髙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 神。愿同学们也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材,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及人 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八、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交融的特点 2.体会语言中饱含的悲壮慷慨之情,讨论黄花岗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 书写的序言。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 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二)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 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
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我们已了然于胸,那就是针对性。逻 辑性。思想性。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从的心声, 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乃是演讲的第一 要义,是演讲的生命之源。舍此则为缘木求鱼。悟到这一点很重要,愿同学们多 想一想,多悟一悟。 五、拓展训练: 出示四画面。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成山、沙尘暴。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 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表明自己对治理环境恶化的渴望。 参考: 我有一个梦想,让所有的沙漠都变成绿洲,再也没有铺天盖地的沙尘暴,遮挡我 们的双眼; 我有一个梦想,每一条河流都清澈见底,不再泛起肮脏的白沫,让每一条鱼儿快 乐的嬉戏; 我有一个梦想,每一片天空都碧蓝如洗,不再涂抹滚滚的浓烟,让每一只鸟儿自 由的翱翔; 我有一个梦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再有垃圾堆积成山,让每一个孩子在绿树 下草地上健康的成长。 六、自由讨论: 在马逝世后的今天,你认为在美国,马丁的梦想实现了吗? (直到今天,这种种族歧视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师出示图片材料:美国辛辛那提 的警察开枪打死违章驾车的黑人,不仅未受处罚,反而得到休假一周的奖励。1995 年来,该地共有五名黑人被警察开枪打死。) 七、课堂小结 本文情感充沛,词句优美,设计喻巧妙,感召力强。作者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 示黑人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的末来而结。全文思路明晰,富有逻辑 性。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 神。愿同学们也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材,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及人 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八、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交融的特点。 2.体会语言中饱含的悲壮慷慨之情,讨论黄花岗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之情。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 1921 年 12 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 书写的序言。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 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二)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 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1921 年 5 月 5 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
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 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 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 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 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俊格之际。就其内容来 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 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士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 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 励国人“继述”“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三)简介作者及其他 1.关于作者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 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思来人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 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 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疯狂地侵略中国的时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略,促使孙中山走上革命的道路。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一开始就是与帝国主义 利益相对立的。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认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 摸索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矛盾和斗争 的一种表现。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政府的斗争,他一心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 幻想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帮助下,完成革命事业,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 亥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幻想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十月革命的 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使中 国革命出现了全新的形势。在新形势下,在反复实践中,孙中山勇于接受历史教 训,大胆抛弃旧的认识,不断克服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妥协。革命后期,他不顾 国民党右派和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破坏,坚决联合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依靠工 农大众,与中国共产党人携手密切合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奋斗,对推动当时 的革命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 2.辛亥广州起义简介 为了振兴中华,将祖国从帝国主义的瓜分危机和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发动的多次起义,都失败了。1910年11月13 日,孙中山在摈榔屿召集秘密会议,黄兴、赵声和南洋同盟会会员代表多人出席, 筹议集中力量,再一次在广州发动起义,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清政府作最后一搏。 会议决定挑选青年革命志士五百人为“先锋”(敢死队),联合倾向革命的新军 和会党,共同发难。会后,南洋和美洲各地华侨积极认捐,不少人变卖财产,毁 家资助,共承担起义经费达港币18.7万元之巨。至1911年1月底,黄兴在香 港成立统筹部,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活动,并派人联络广西、上海、湖北、湖南 各地的革命党人。4月23日,黄兴离港赴穗,住小东营五号机关,定于4月27 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起义。当时革命党人中洋溢着杀身成仁、捐躯报国的激 情,不少人都给亲人写下了激昂壮烈、义无反顾的绝命书,表达了他们激昂的斗 志,崇高的情怀。起义前夕,国内各省许多青年都纷纷云集广州,不少海外青年 特别是在日本的留学生,闻讯即自动返国,奔赴前线。战斗中青年们非常勇敢
月 10 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 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 月 4 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 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 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 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俊格之际。就其内容来 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 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士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 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 励国人“继述”“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三)简介作者及其他: 1.关于作者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 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思来人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人民日报》195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 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 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疯狂地侵略中国的时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略,促使孙中山走上革命的道路。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一开始就是与帝国主义 利益相对立的。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认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 摸索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矛盾和斗争 的一种表现。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政府的斗争,他一心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 幻想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帮助下,完成革命事业,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 亥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幻想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十月革命的 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使中 国革命出现了全新的形势。在新形势下,在反复实践中,孙中山勇于接受历史教 训,大胆抛弃旧的认识,不断克服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妥协。革命后期,他不顾 国民党右派和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破坏,坚决联合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依靠工 农大众,与中国共产党人携手密切合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奋斗,对推动当时 的革命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 2.辛亥广州起义简介 为了振兴中华,将祖国从帝国主义的瓜分危机和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发动的多次起义,都失败了。1910 年 11 月 13 日,孙中山在摈榔屿召集秘密会议,黄兴、赵声和南洋同盟会会员代表多人出席。 筹议集中力量,再一次在广州发动起义,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清政府作最后一搏。 会议决定挑选青年革命志士五百人为“先锋”(敢死队),联合倾向革命的新军 和会党,共同发难。会后,南洋和美洲各地华侨积极认捐,不少人变卖财产,毁 家资助,共承担起义经费达港币 18.7 万元之巨。至 1911 年 1 月底,黄兴在香 港成立统筹部,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活动,并派人联络广西、上海、湖北、湖南 各地的革命党人。4 月 23 日,黄兴离港赴穗,住小东营五号机关,定于 4 月 27 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起义。当时革命党人中洋溢着杀身成仁、捐躯报国的激 情,不少人都给亲人写下了激昂壮烈、义无反顾的绝命书,表达了他们激昂的斗 志,崇高的情怀。起义前夕,国内各省许多青年都纷纷云集广州,不少海外青年, 特别是在日本的留学生,闻讯即自动返国,奔赴前线。战斗中青年们非常勇敢
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来执信胸腿负伤,血透外衣,仍奋勇争先。战前 因试制炸药而断了一臂的喻培伦,战斗中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奋勇当先,所 向披靡,后因弹尽伤重而被捕。受审时他对清吏说:“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尤 其杀不了!”其他不少被捕的革命斗士都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计。检査遗骸,共得 72具。革命党人潘达微为之营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这 次起义牺牲了80多位同志,许多是从各省调集来的精英和才识卓越的留日学生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革命党人的坚毅不拔的伟大精神,激励了全国人民 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当年秋天,起义领导人黄兴为纪念广州起义烈土写了一首《蝶恋花》: 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淸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 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 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革命队伍中的确出了“鼠子”。本 来在起义时兵分四路,有一路因出了内奸,弹药未全运出,有枪无弹,不敢发 有两路指挥者临阵退缩,也未敢动。只有黄兴亲自率领的一路(主力)一百几十 人直冲总督府,终因寡不敌众而败。 (四)疏通文字: 「译文」 清朝末年,国民党革命人士,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 神,与人民的敌人战斗,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而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 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为最多。(在那次战斗中)我党的中坚分子完全 毁灭了,那损失可说是大到了极点!然而这次战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飞溅,浩然 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它饱含悲痛,风云因它改变颜色,全国久不觉醒的人 心,这才大大兴奋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好像汹涌澎 湃的洪水冲出山沟,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因而成功!那 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义的战役一样 永垂不朽。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各种变乱就纷纷出现,(致使)黄花岗上的烈士坟莹仍 然在荒烟蔓草中埋没着。拖延到民国七年,才有坟墓碑揭的修造:民国十年,才 有烈士事略的编纂。然而对这七十二位烈士,却又有的有记载但说得不详细,有 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的记叙,甚至(有的)连姓名也不可查考,就好像史书记载 田横的事,即使像司马迁那样善于给游侠作传,也不可能为五百壮士(人人都) 写出传记来,这就更加(令人)悲痛了。 邹君海滨,拿他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请我写序文。当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 敌人,在桂林统率军队。看看国内形势,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 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为各位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而努力争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还像以前一样没有得到实行。那么我 这次行动肩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如果全国人民都以各位先烈的牺 牲精神为国家努力奋斗,协助我完成这一重大责任,实现我们理想的真正的中华 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国血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就可以流传后世而 不朽。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 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辱啊 我写这篇序文,是为了痛悼死去的先烈,并且用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 (五)布置作业
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来执信胸腿负伤,血透外衣,仍奋勇争先。战前 因试制炸药而断了一臂的喻培伦,战斗中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奋勇当先,所 向披靡,后因弹尽伤重而被捕。受审时他对清吏说:“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尤 其杀不了!”其他不少被捕的革命斗士都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 29 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计。检查遗骸,共得 72 具。革命党人潘达微为之营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这 次起义牺牲了 80 多位同志,许多是从各省调集来的精英和才识卓越的留日学生。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革命党人的坚毅不拔的伟大精神,激励了全国人民, 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当年秋天,起义领导人黄兴为纪念广州起义烈土写了一首《蝶恋花》: 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 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 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革命队伍中的确出了“鼠子”。本 来在起义时兵分四路,有一路因出了内奸,弹药未全运出,有枪无弹,不敢发; 有两路指挥者临阵退缩,也未敢动。只有黄兴亲自率领的一路(主力)一百几十 人直冲总督府,终因寡不敌众而败。 (四)疏通文字: 「译文」 清朝末年,国民党革命人士,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 神,与人民的敌人战斗,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而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 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为最多。(在那次战斗中)我党的中坚分子完全 毁灭了,那损失可说是大到了极点!然而这次战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飞溅,浩然 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它饱含悲痛,风云因它改变颜色,全国久不觉醒的人 心,这才大大兴奋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好像汹涌澎 湃的洪水冲出山沟,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因而成功!那 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义的战役一样 永垂不朽。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各种变乱就纷纷出现,(致使)黄花岗上的烈士坟莹仍 然在荒烟蔓草中埋没着。拖延到民国七年,才有坟墓碑揭的修造;民国十年,才 有烈士事略的编纂。然而对这七十二位烈士,却又有的有记载但说得不详细,有 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的记叙,甚至(有的)连姓名也不可查考,就好像史书记载 田横的事,即使像司马迁那样善于给游侠作传,也不可能为五百壮士(人人都) 写出传记来,这就更加(令人)悲痛了。 邹君海滨,拿他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请我写序文。当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 敌人,在桂林统率军队。看看国内形势,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 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为各位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而努力争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还像以前一样没有得到实行。那么我 这次行动肩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如果全国人民都以各位先烈的牺 牲精神为国家努力奋斗,协助我完成这一重大责任,实现我们理想的真正的中华 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国血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就可以流传后世而 不朽。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 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辱啊! 我写这篇序文,是为了痛悼死去的先烈,并且用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