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亚洲史有必要从自身中寻求内在的构成要素和内 在动因,为达此目的,有必要改变历来的做法,从透过亚洲 观察欧洲的视角来进行考察。 在对亚洲州近代史进行分析之际,我认为,与以往根据亚 洲各国的近代化(工业化)过程来进行探求的方式相比较, 从近代亚洲市场形成的角度来进行探讨,更容易寻求到各国 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 在此,从市场问题的领域来分析亚洲近代史的理由,是 因为在这个领域中最有可能对整个亚洲近代史的面貌进行再 探讨。也就是说,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下的三方面内 容已形成为研究的课题,即:1.中国、日本和印度三国间 围绕茶叶出口形成的竞争关系。2.白银大量流人亚洲和与 此相伴形成的亚洲银货圈,以及各国通货体制的形成和连锁 反响。3.因劳工贸易导致的国际移民劳动力市场的改变和 亚洲地区华侨、印侨数量增加引起的向本国侨汇的增加一一 实际上这等于投资的扩大。 这些事实意味着以亚洲为规模形成的-一定的自主地区市 场,到了19世纪中叶,不仅在和世界市场的关系方面,而 且在和各国国内市场的关系方面都出现了新的转变,市场关 系的重组已成为一个基本事实。从而在赋予新性质的亚洲市 场问题一当然这个亚洲市场,不用说已经是以中国和印度 为两个轴心,以东南亚为媒介,通过朝贡贸易、互市贸易等 官营贸易和通称为帆船贸易的民间贸易等形成的关系继承和 发展而来一不仅在贸易以及贸易结算关系上,围绕金银流 动的国际通货体制的各个方面和各国通货财政问题等领域, 都受其影响,也正是在这些领域和关系中,围绕近代亚洲的 3
各种问题得到了体现。 以下,将在以“近代亚洲市场”为主题考察的基础上, 对基本的历史事实和论点进行再分析,并希望从中初步获得 树近代亚洲历史面貌进行再探讨的线索。 二 亚洲和西欧 亚洲的近代史是怎样开始,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关于这 一点,过去理解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以近代西欧进入亚洲 来作为亚洲近代史的出发点的。也就是以英国产业资本家为 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在19世纪中叶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 对封闭的亚洲及未开拓的亚洲市场冲击和打开的过程,以及 与此相对的亚洲方面民族的反应和反抗的过程来把握亚洲的 近代史的。基于此种视角,对鸦片战争所处的历史地位,历 来的亚洲史研究又是怎样看待的呢?例如,松田智雄认为: 近代英国和亚洲的帝国清王朝在发生直接的关 系后经过一段顽强的相持,终于打破了清帝国的封 闭,并使之开放为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 英国对亚洲各国社会贸易的扩展,同时也造成了各 国资本主义形成的条件。尽管这不是一种真正意义 上的资本主义,但它毕竟给予民族自立确立了客观 的基础。不论英国本身贸易和政治的意图如何,亚 洲社会却是由此觉醒了①。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近代史面貌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 4
强被视为主动者或者说是近代的体现者,亚洲被视为被动 者,即尚未达到近代的对象,也就是被作为欧美近代化冲击 的对象来描画的。如以中国为例,则是以1834年英国废止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1839一1842年鸦片战争打破 广东十三行对外贸易垄断权为主要标志开始其近代的。 其次,与这种以西欧为主动者亚洲为被动者的看法相 同,还有一种观点是在内容上把西欧和亚洲间的关系看成是 支配一隶属关系来进行把握。例如羽仁五郎认为: 在资本主义发祥地…已把工人隶属于资本制 下的运动…扩大到世界规模…人为地制造出殖 民地半殖民地乃至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 资本主义各国在推进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把殖 民地乃至后进的资本主义各国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 及帝国主义各国的隶属国和从属国。不仅印度和中 国,日本以及整个神秘的东洋,现在都不得不遵从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世界史法则而无法摆脱历史的 命运②。 羽仁五郎认为亚洲已改变成西欧资本主义的农业殖民 地、商品倾销市场以及投资地和工业地。关于鸦片战争的历 史意义,他认为: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广东、上海等 五个港口城市的开放以及广东十三行垄断性限制机 构的薇废而开始的“自由”贸易……英国获得被割
让的香港岛、赔偿金及“平等”的交通权等等,都 表明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外交和政治上都已完 全屈服于英国资产阶级⑧。 认为鸦片战争的结果,使中国的近代史在隶属于西欧的情况 下开始了。 这两种把握方法中,从前者看,英国是以向亚洲州输出近 代资本主义的面貌出现的;从后者看,英国则是以把亚洲纳 入自己资本属下地位的面貌而出现的。但是在受到西方的冲 击而开始亚州的近代,以及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时期 划分的标准这一点上,两者都是共同的和具有代表性的③。 当然,在西欧和亚洲的近代外交关系上,不管平等与 否,在条约关系的建立以及缔结过程中,恰恰可以说西欧是 主动者,亚洲是被动者。这也就是因西欧而使得亚洲出现的 “开港”⑤。但是,不消指出西欧对于不遵守条约的不满,以 及与对手国之间频频发生的各种纠纷一一当然列强可以利用 这些纠纷提出改订新条约的要求一一虽然西欧对与亚洲州各国 当政者签订的这些条约,特别是其中的经济条款抱有强烈的 期待,但是这些条约却无法完全包容亚洲各国、各地区的经 济活动®。所以,经济史研究的课题,不仅要探讨条约本 身一条约关系的形成也即等于市场关系的形成;还应当探 讨它们是否实行或没有实行的过程。进一步地说,还应当从 条约实行过程中产生的摩擦,以及条约所包容不到的、条约 规定的活动形态以及观念不同的、亚洲地区固有的经济活动 的形态及其原理一一西欧直接面对的所谓“亚洲的冲击”等 等中去探求和确定亚洲经济的特质。“从亚洲来看西欧”,恰 6
恰具有这个意义。换句话说,条约中的经济条款,即使不能 左右亚洲的经济,但是,从列强实现自身利益关系的角度 看,也是亚洲和外界接触的外交关系的体现。因此,在研究 亚洲州近代经济史时,需要把亚洲历史上经济活动所具有的方 式作为固有的研究对象,并以其构造为前提,从西欧经济在 哪些方面与之发生接触这一视角来进行探讨。 三 中国和日本 在亚洲史研究特别是经济史研究上,对于“西方的冲 击”历来是怎样把握的呢?可以说,在这里,与历来认为 的、由列强带来的,即外来的契机相对应,各国都是从内 因一即验证各国内在的发展方面去进行尝试的。譬如说, 在认为西欧资本主义强制亚洲开放市场而成为亚洲各国资本 主义形成的直接要素时,就是把中国和日本进行对比,探究 为什么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却成为半殖民地的原因 和差异,从这些方面来开拓亚洲史的研究领域的。 探讨中日两国在开港性质上出现差异的原因时,从国际 政治关系方面来看,认为日本的开港是在英美俄等诸列强势 力均衡之时进行的,所以与中国不一样。与这种外因的分析 相对⑦,在探讨两者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时,则归因于中国 与日本两国自身在开港前资本主义因素发展上的差异。日本 方面,是以幕府末期手工工场发展状况的视角为基础进行探 讨,认为当时日本国内已形成了阻止英国在日本扩张的资本 主义基础。这就是“幕末严密手工工场论”的观点。这种观 点认为,开港并不是日本开国的直接契机,开港前的日本,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