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再探讨。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把清朝统治下发生的地 方事件一1839年至1842年的焚烧鸦片事件(以后此事件 被称为鸦片战争,但当时清朝并未把它看作战争)作为近代 史的当然起点和历史分期标志的时候,窃以为,如把经济关 系的国际化作为近代标志的话,那么中国的近代,则应追溯 到19世纪初。如着眼于中国国内旧制度的解体和新制度的 萌生,那么中国的近代,开端于19世纪后半期似乎更为妥 当。 但是,问题还在于,归根结底,要从体现着历史纽带的 亚洲区域内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总体的内在变化之 中,去把握作为亚洲史的延续形态的亚洲的近代。并且只有 从亚洲的近代中去探求中国的位置及其变化,才是考察中国 近代道路的方法。而且,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从亚洲方 面推论出亚洲诸国、诸地区的“开国”、“开港”、欧洲势力 的形成以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以上述问题为中心,本书分为以下的三个部分进行论 述: 第一部分,推导出亚洲区域内在的历史纽带,并尝试从 其制度方面、市场方面的展开进行描述,这部分包括序章、 第一章和第二章。 第二部分,以中国的对外贸易为焦点,特别是关于欧美 的商人、银行是怎样加入中国的贸易体系,以这一点为中 心,即以贸易金融、投资行动的变化为主线进行探求。这部 分相当于第三和第四章。 第三部分,试图从人、物、财的流动方面阐明香港在历 史上具有的网络结合点的作用。在把握亚洲区域内在关系的 9
时候,并非仅仅存在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存在地区之间 的关系。在把握地区间关系之时,当构想历史上发挥机能作 用的实体—地域圈—的时候,地域圈中各地区的结合 部,必然形成发挥网络中介作用的中枢地。历史上,亚洲绝 非一个简单的平面,而是由多个具有中心一周边结构的关系 的地域圈复合体而构成。这些地域圈相互以新加坡、马六 甲、琉球、香港等为中枢而交叉存在。其中,第五章将具体 探讨香港的作用。 围绕近代中国对亚洲的关系、对欧洲的关系,以及两者 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应当充分考虑数百年以来的历史背景所 给予这些关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这种错综复杂的关 系,决不能看成是可以用单纯的历史的因果关系来说明。在 此需寻求的视野,是立体的多层次的视野,它应当在意识到 历史认识主体的同时,去描绘出同时代人的时代认识,并将 之与现代的认识主体的课题意识进行对比和质疑,由此,去 辨别历史现象中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的脉络,从而在此基础上 完成历史面貌的再构成的任务。这种视野,就是以探求历史 学规律的“总体史”为目标,而且也是历史研究在今天得以 存在的理由。这种方法的综合将力图尽量体现在本书第六章 中。第六章反映的基本观点是通过从序章开始至第五章的综 合历史分析的视点,围绕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和欧洲间的关 系,以及通过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众间存在的、对亚洲和欧 洲间认识差异的反复思考而获得的看法。由于有此意识,又 是笔者所关心问题的最根本的反映和思考,因而也可以把本 章作为开篇来阅读。 结尾部分,因为近代史研究的方法和对象,与现代史研 10
究相连续的缘故,因而,以现代中国的地域社会为对象进行 了探讨。这种探讨,从现代史以及现代中国的动向出发,反 过来又打开了近代史研究的问题视角,而且意味着是获得研 究动机的某种重要方法。当我们一方面强烈地感受日本近现 代史上的历史观念;一方面考虑“作为历史而存在的现在” 的同时,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除了切望能洞察那些与现代 中国、现代亚洲、现代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方方面面之外, 还能有什么别的企求呢? 1990年7月 11
目 录 序 言 王庆成(1) 中文版前言 滨下武志(4) 前宫… 滨下武志(8) 序章近代亚洲史研究的课题… (I) 亚洲历史全貌的再探讨… (1) 亚洲和西欧……… (4) 三 中国和日本………… (7) 四 近代亚洲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9) (一)前近代亚洲区城市场的形成… (10) (二)西欧加入亚洲市扬—茶叶和 白银…………… (11) (三)近代亚洲市场…… (12) 五 传统经济和现代化问题…… (17) (一)亚洲的近代化 (17) 《二)传统理论的对象和方法……… (19) (三)传统和近代的关系… (20) (四)中国经济史的诸特质… (21) 第一章胡贡贸易体系和近代亚州 (29) 引言……… (29) 朝贡的概念和形态… (33) 二 朝贡体系的结构……… (38) 1
三 近代亚洲和中日关系 (44) 第二章近代亚洲贸易圆中的白银流通 (55) 别言…… (55) 亚洲贸易圈的形成和白银流通… (59) (一)朝贡…帆船贸易·移民………… (60) (二》亚洲区域内贸易的结算 (62) (三)西方加入亚洲区域内贸易…… (63) (四)亚洲的白银问题 (65) 二 近代亚洲贸易图和银价变动… (70) (一)银价下跌………… (72) (二)银价下跌的各种影响 (77) 三外国银行和亚洲的白银问题 (81) (一)汇兑对策… (82) (二)金银调整 (84) (三)金汇克本位制……… (86) 四亚洲市场的发展和白银流通 (89) 第三章 银价腾贵和外国贸易结构的变化………… (102} 引言… (102) 一19世纪前半期的银贵问题和白银外流 的性质……… (104) 二 多边的贸易结算机构和汇兑的作用…… (111) 三贸易结构的变化和“现货贸易”…… (126) 小结… (150) 第四章英国银行资本在中国的扩张过程… (168) 引喜…… (16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