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关键核 心技术攻关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 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粤府(2018)46号)以及《广 东省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实施方案》等提出的任务, 现启动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 本重大专项的实施目标是:汇聚国内高端创新资源,抓住新 轮技术变革机遇,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加速推进新材料 新器件、新装备的产业化,实现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工艺自主 可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引擎,支撑广 东省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本重大专项共部署3个专题、12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 拟支持1个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3~4年。项目申报要求产学研 合作,须覆盖该研究方向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参研单位 总数不超过6个
- 1 - 附件 2020 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关键核 心技术攻关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 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粤府〔2018〕46 号)以及《广 东省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实施方案》等提出的任务, 现启动 2020 年度“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 本重大专项的实施目标是:汇聚国内高端创新资源,抓住新 一轮技术变革机遇,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加速推进新材料、 新器件、新装备的产业化,实现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工艺自主 可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引擎,支撑广 东省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本重大专项共部署 3 个专题、12 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 拟支持 1 个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 3~4 年。项目申报要求产学研 合作,须覆盖该研究方向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参研单位 总数不超过 6 个
专题1:纯电动汽车 项目1.1动力电池电极绿色制造技术 (一)研究内容 开发绿色、节能的动力电池电极干式制备技术与智能化制造 装备。包括:开发与负电极电位相匹配的复合粘结剂材料,实现 多维粘结网络;开发活性物料、导电粉料及粘结粉料的均质无溶 剂干法分散工艺;研究电极涂布量、压实密度等参数与电池容量 和倍率性能的关系,开发干式制造厚电极极片;研究化学气象沉 积和静电喷雾沉积等技术在干法电极制造中的适用性,开发低耗 能的极片制备工艺及卷对卷规模化制造方法;开发材料混合、涂 布、碾压、堆叠、注液和化成等全自动化生产线,研究电芯容量、 内阻和故障等智能检测算法,实现动力电池的智能制造。 (二)考核指标 粘结剂:PVDF基(或PTFE基)高分子粘结剂平均分子量≥ 1000000g/mol的,熔点≥150℃,热分解温度≥350℃, 干法混料工艺应用于三元、磷酸铁锂、石墨和硅碳复合材料 的生产;干法电极片可控厚度30um~200um,偏差≤±1.5%;干 法电极片生产速度≥10m/min,制造装备设计最大生产速度≥ 30m/min;使用干法电极技术制备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 220Wh/kg,1C(100%DOD)充放电循环寿命≥2000次,容量保持 率≥80%;使用干法电极技术制备的高镍三元(811)锂电池能量 密度≥350Wh/kg,1C(80%DOD)充放电循环寿命≥1000次,容 量保持率≥80%;与电极湿法制造工艺相比,正负电极生产制造能
- 2 - 专题 1:纯电动汽车 项目 1.1 动力电池电极绿色制造技术 (一)研究内容 开发绿色、节能的动力电池电极干式制备技术与智能化制造 装备。包括:开发与负电极电位相匹配的复合粘结剂材料,实现 多维粘结网络;开发活性物料、导电粉料及粘结粉料的均质无溶 剂干法分散工艺;研究电极涂布量、压实密度等参数与电池容量 和倍率性能的关系,开发干式制造厚电极极片;研究化学气象沉 积和静电喷雾沉积等技术在干法电极制造中的适用性,开发低耗 能的极片制备工艺及卷对卷规模化制造方法;开发材料混合、涂 布、碾压、堆叠、注液和化成等全自动化生产线,研究电芯容量、 内阻和故障等智能检测算法,实现动力电池的智能制造。 (二)考核指标 粘结剂:PVDF 基(或 PTFE 基)高分子粘结剂平均分子量≥ 1000000 g/mol 的,熔点≥150℃,热分解温度≥350℃。 干法混料工艺应用于三元、磷酸铁锂、石墨和硅碳复合材料 的生产;干法电极片可控厚度 30um~200um,偏差≤±1.5%;干 法电极片生产速度≥10m/min,制造装备设计最大生产速度≥ 30m/min;使用干法电极技术制备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 220Wh/kg,1C(100% DOD)充放电循环寿命≥2000 次,容量保持 率≥80%;使用干法电极技术制备的高镍三元(811)锂电池能量 密度≥350Wh/kg,1C(80% DOD)充放电循环寿命≥1000 次,容 量保持率≥80%;与电极湿法制造工艺相比,正负电极生产制造能
耗降低50%,并实现有机物零排放;建立全自动化的动力电池生 产线,良品率≥99.5%;建立干法电极极片评测方法,制订技术规 范。申请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 (三)申报要求 企业牵头申报。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 优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识产权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1.2无模组动力电池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通过增大电芯容量、优化封装形式、减少附属部件等方法, 开发无模组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包括:开展超薄铝壳、高强 度结构电芯设计,研究电芯外壳结构、轴向力与电芯安全之间关 系,开发大容量电芯。研究电芯排组方案,设计一体化冷却系统, 硏发高强度、高导热效率、耐候性好的粘结胶水及粘胶工艺,开 发长行程的一体化包体焊接技术;研究电池系统结构与底部失效、 热失控等电池安全的耦合机制,制定系统防护等级标准。研究快 速且均匀的低温加热策略;开发具有功能安全的电池管理系统及 热管系统;研究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设计与验证 技术,开发电池系统的性能评价与测试技术,形成技术规范及评 价标准。开发电池系统装配技术,实现装车应用 (二)考核指标 电池系统集成效率(包体内所有单体体积/包体体积)≥70%; 电池系统抗碰撞能力Y向≥1000KN,Z向抗挤压三点弯测试≥ 3
- 3 - 耗降低 50%,并实现有机物零排放;建立全自动化的动力电池生 产线,良品率≥99.5%;建立干法电极极片评测方法,制订技术规 范。申请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 (三)申报要求 企业牵头申报。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 优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识产权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 1.2 无模组动力电池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通过增大电芯容量、优化封装形式、减少附属部件等方法, 开发无模组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包括:开展超薄铝壳、高强 度结构电芯设计,研究电芯外壳结构、轴向力与电芯安全之间关 系,开发大容量电芯。研究电芯排组方案,设计一体化冷却系统, 研发高强度、高导热效率、耐候性好的粘结胶水及粘胶工艺,开 发长行程的一体化包体焊接技术;研究电池系统结构与底部失效、 热失控等电池安全的耦合机制,制定系统防护等级标准。研究快 速且均匀的低温加热策略;开发具有功能安全的电池管理系统及 热管系统;研究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设计与验证 技术,开发电池系统的性能评价与测试技术,形成技术规范及评 价标准。开发电池系统装配技术,实现装车应用。 (二)考核指标 电池系统集成效率(包体内所有单体体积/包体体积)≥70%; 电池系统抗碰撞能力 Y 向≥1000KN,Z 向抗挤压三点弯测试≥
80KN;底部防护能力:底部70J冲击,护板变形;120J冲击, 托盘轻微变形,可使用;370J球击,包体内单体不变形,可安全 使用;极致安全:整车时速50km/h,底部侵入切割电池20m,不 起火。长行程焊接精度≤0.2m,焊接速度≤5s/单体。低温(-30℃) 充电时间:加热速率≥4℃/min,电芯内部温度温差≤2℃;全寿 命周期内全工作温度范围的SOC、SOP和SOH的估计误差≤±2%; 建立中试生产线,装车应用不低于100套。申请与核心技术相关 的发明专利,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 (三)申报要求 企业牵头申报,申报单位应具备动力蓄电池生产资质。鼓励 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识产 权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1.3智能电动汽车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关键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开发低时延、高带宽、高安全和可重构的下一代智能电动汽 车电子电气架构。包括:建立完整的架构开发流程和体系,提出 功能划分准则;研究通用软硬件架构与接口,形成标准规范。自 主开发车载控制系统,实现软件模块复用;研究髙带宽、低时延 高可靠的网络通信架构,开发车内通信系统、跨域通信协议、安 全网关及抗干扰技术。研究动力、智能驾驶、底盘、车载娱乐等 控制域的异构系统集成、冗余容错技术;研究“车-云”协同控制
- 4 - 800KN;底部防护能力:底部 70J 冲击,护板变形;120J 冲击, 托盘轻微变形,可使用;370J 球击,包体内单体不变形,可安全 使用;极致安全:整车时速 50km/h,底部侵入切割电池 20mm,不 起火。长行程焊接精度≤0.2mm,焊接速度≤5s/单体。低温(-30℃) 充电时间:加热速率≥4℃/min,电芯内部温度温差≤2℃;全寿 命周期内全工作温度范围的 SOC、SOP 和 SOH 的估计误差≤±2%; 建立中试生产线,装车应用不低于 100 套。申请与核心技术相关 的发明专利,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 (三)申报要求 企业牵头申报,申报单位应具备动力蓄电池生产资质。鼓励 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识产 权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 1.3 智能电动汽车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关键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开发低时延、高带宽、高安全和可重构的下一代智能电动汽 车电子电气架构。包括:建立完整的架构开发流程和体系,提出 功能划分准则;研究通用软硬件架构与接口,形成标准规范。自 主开发车载控制系统,实现软件模块复用;研究高带宽、低时延、 高可靠的网络通信架构,开发车内通信系统、跨域通信协议、安 全网关及抗干扰技术。研究动力、智能驾驶、底盘、车载娱乐等 控制域的异构系统集成、冗余容错技术;研究“车-云”协同控制
技术,探索车辆智能互联生态体系;开发数据远程分析、诊断以 及系统在线调校、升级技术;开展整车系统集成及验证 (二)技术指标 新型架构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软硬件独立;具有可扩展、 可升级、高兼容等开放性特点,可应用于不同平台、不同车型; 系统域/中央计算处理器/模块数量≤5个;具有高可靠的冗余防 失效机制。主干网络通讯速率可达1Gbit/s,支持以太网 (AVB/TSN)、 CAN/CAN-FD、LIN等多种车载通信协议;全功能OTA 时间≤30min;通讯时延≤lms;时间同步≤lms;满足复杂电磁环 境下的电磁安全要求。架构满足IS026262和IS021448标准; 支持标准化软硬件接口≥200个,支持多屏互动;整车ECU数量 降低80%;整车线東长度减短30%,线重降低20%;芯片资源利用 率提高20%,任务实时性小于10us。新架构应用于2款以上车型 开发,申请与核心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 标准。 (三)申报要求 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自 主知识产权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1.4大功率、高效率碳化硅双向车載充电机开发 (一)研究内容 研发大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双向车载充电机。包括 自主开发高性能SiC功率模块,研究功率模块高效散热技术和高 5
- 5 - 技术,探索车辆智能互联生态体系;开发数据远程分析、诊断以 及系统在线调校、升级技术;开展整车系统集成及验证。 (二)技术指标 新型架构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软硬件独立;具有可扩展、 可升级、高兼容等开放性特点,可应用于不同平台、不同车型; 系统域/中央计算处理器/模块数量≤5 个;具有高可靠的冗余防 失效机制。主干网络通讯速率可达 1Gbit/s,支持以太网 (AVB/TSN)、CAN/CAN-FD、LIN 等多种车载通信协议;全功能 OTA 时间≤30min;通讯时延≤1ms;时间同步≤1ms;满足复杂电磁环 境下的电磁安全要求。架构满足 ISO 26262 和 ISO 21448 标准; 支持标准化软硬件接口≥200 个,支持多屏互动;整车 ECU 数量 降低 80%;整车线束长度减短 30%,线重降低 20%;芯片资源利用 率提高 20%,任务实时性小于 10μs。新架构应用于 2 款以上车型 开发,申请与核心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 标准。 (三)申报要求 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自 主知识产权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 1.4 大功率、高效率碳化硅双向车载充电机开发 (一)研究内容 研发大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双向车载充电机。包括: 自主开发高性能 SiC 功率模块,研究功率模块高效散热技术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