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上下册,第七版)同济大学主编,高等教有出版社,2014年。 2、主要参考书: 川《高等数学》吴赣昌等,《数学物理方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高等数学》上下册黄立宏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数学分析》陈纪修,高等教有出版社,2005年。 4《数学复习指南》,陈文灯等编,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年。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无 执笔人:黄宠辉系室审核人:廖茂新 26
26 《高等数学》(上下册,第七版) 同济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 2、主要参考书: [1] 《高等数学》吴赣昌等,《数学物理方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 [2] 《高等数学》上下册黄立宏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年。 [3] 《数学分析》 陈纪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 《数学复习指南》,陈文灯等编,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年。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 无 执笔人:黄宠辉 系室审核人:廖茂新
《高等数学A2》课程考试大纲 Higher Mathematics A2 课程编号:130704004 总学时数:88学时 学分:55学分 一、考试对象 理工科各专业 二、考试目的 本课程考试目的是对学生系统获得多元函数微积分(包括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级数 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 力、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和效果检验,以便使学生自我发现哪些知识学得好,哪些还需要 更进一步加强,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考试要求 1.试题覆盖面要广,既要注意覆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握程度,同时也要考虑有一定的区 分度。 2.试题难度要适中,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避免过难过偏,考试结果 要能反映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 3.试愿要重视对后继课程学习有所帮助。 4.试题要体现应用性,要有一定量的应用题。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12一20分值 1、考试内容: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的基本概念及线性运算,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点 积,向量的叉积,平面方程,直线方程,直线与平面间的位置关系,曲面方程的概念,母线平 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旋转曲面及方程,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2、考试要求:理解单位向量,方向余弦及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平面方程及直线方程及其求 法。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点乘法、叉乘法),两个向量夹角的求法,垂直与平行的条 件,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旋转曲面及柱面方程。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和参数方程, 会求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 第九章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20~25分值 27
27 《高等数学 A2》课程考试大纲 Higher Mathematics A2 课程编号:130704004 总学时数:88 学时 学分:5.5 学分 一、考试对象 理工科各专业。 二、考试目的 本课程考试目的是对学生系统获得多元函数微积分(包括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级数 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 力、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和效果检验,以便使学生自我发现哪些知识学得好,哪些还需要 更进一步加强,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考试要求 1. 试题覆盖面要广,既要注意覆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要考虑有一定的区 分度。 2. 试题难度要适中,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避免过难过偏,考试结果 要能反映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 3. 试题要重视对后继课程学习有所帮助。 4. 试题要体现应用性,要有一定量的应用题。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12~20 分值 1、考试内容: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的基本概念及线性运算,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点 积,向量的叉积,平面方程,直线方程,直线与平面间的位置关系,曲面方程的概念,母线平 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旋转曲面及方程,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2、考试要求:理解单位向量,方向余弦及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平面方程及直线方程及其求 法。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点乘法、叉乘法),两个向量夹角的求法,垂直与平行的条 件,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旋转曲面及柱面方程。空间曲线的一般方程和参数方程, 会求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 第九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20~25 分值
1、考试内容:多元函数概念,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偏导数,高阶偏导数,全微分,复 合函数微分法,隐函数微分法,偏导数几何应用,梯度,多元函数的极值,多元函数的最大值 与最小值,条件极值。 2、考试要求: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概念,多元函数的极值概念。熟练掌握复合 函数的求导法。理解多元函数连续、可导、可微的关系。掌握计算方向导数,梯度,求曲线的 切线和法平面,求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会求二阶偏导数,会求隐函数,(包括由方程组确定的 隐函数)的偏导数,会求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解一些较简单的 最大值,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第十章重积分20一30分值 1、考试内容:二重积分的定义、性质、计算法(包括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二重积分存在 定理的叙述,二重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体积、曲面面积),三重积分的计算法(直角坐标、柱 面坐标、球面坐标)。 2、考试要求: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概念,两类曲线积分概念。熟练学握二重积分的计 算法(直角坐标、极坐标),熟悉格林公式。掌握三重积分的计算法(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 面坐标),两类曲线积分的计算法。 第十一章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15~25分值 1、考试内容:对弧长的曲线积分,对坐标的曲线积分:曲面积分(对面积及对坐标)的定 义、性质、计算法的定义。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各类积分 间的关系: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2、考试要求:理解曲线积分(对弧长及坐标)和曲面积分(对面积及对坐标)的定义、性 质、计算法。会运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会计算两类曲面积分,能用重积分,线 面积分表达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会使用格林公式,高斯公式来解题。 第十二章无穷级数15~20分值 1、考试内容:无穷级数及其收敛与发散定义,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几何级数,P级数及 其收敛性,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和比值审敛法,交错级数及莱布尼兹定理,绝对收敛和条件 收敛。幂级数概念,阿贝尔定理,幂级数的收敛半径与收敛区间,幂级数的四则运算和连续性, 逐项积分,逐项微分,泰勒级数,间接法展开幂级数。幂级数和函数的求法。 2、考试要求:理解无穷级数收敛,发散及和的概念。几何级数和P级数的收敛性,熟悉掌 握数项级数的比较、比值、根值审敛法及较简单幂级数的收敛域的求法。会判别绝对收敛与条 件收敛,掌握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交错级数的莱布尼兹定理。掌握函数。一、six、cosx、n 28
28 1、考试内容:多元函数概念,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偏导数,高阶偏导数,全微分,复 合函数微分法,隐函数微分法,偏导数几何应用,梯度,多元函数的极值,多元函数的最大值 与最小值,条件极值。 2、考试要求: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概念,多元函数的极值概念。熟练掌握复合 函数的求导法。理解多元函数连续、可导、可微的关系。掌握计算方向导数,梯度,求曲线的 切线和法平面,求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会求二阶偏导数,会求隐函数,(包括由方程组确定的 隐函数)的偏导数,会求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解一些较简单的 最大值,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第十章 重积分 20~30 分值 1、考试内容:二重积分的定义、性质、计算法(包括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二重积分存在 定理的叙述,二重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体积、曲面面积),三重积分的计算法(直角坐标、柱 面坐标、球面坐标)。 2、考试要求: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概念,两类曲线积分概念。熟练掌握二重积分的计 算法(直角坐标、极坐标),熟悉格林公式。掌握三重积分的计算法(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 面坐标),两类曲线积分的计算法。 第十一章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15~25 分值 1、考试内容:对弧长的曲线积分,对坐标的曲线积分;曲面积分(对面积及对坐标)的定 义、性质、计算法.的定义。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各类积分 间的关系: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2、考试要求:理解曲线积分(对弧长及坐标)和曲面积分(对面积及对坐标)的定义、性 质、计算法。会运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会计算两类曲面积分,能用重积分,线 面积分表达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会使用格林公式,高斯公式来解题。 第十二章 无穷级数 15~20 分值 1、考试内容:无穷级数及其收敛与发散定义,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几何级数,P 级数及 其收敛性,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和比值审敛法,交错级数及莱布尼兹定理,绝对收敛和条件 收敛。幂级数概念,阿贝尔定理,幂级数的收敛半径与收敛区间,幂级数的四则运算和连续性, 逐项积分,逐项微分,泰勒级数,间接法展开幂级数。幂级数和函数的求法。 2、考试要求:理解无穷级数收敛,发散及和的概念。几何级数和 P 级数的收敛性,熟悉掌 握数项级数的比较、比值、根值审敛法及较简单幂级数的收敛域的求法。会判别绝对收敛与条 件收敛,掌握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交错级数的莱布尼兹定理。掌握函数 e x、sinx、cosx、ln
(1+x)和(1+x)“的麦克劳林展开式。能用间接法将一些简单的函数展成幂级数,会求幂级数 的和函数。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分析计算 愿型分为填空、选择、计算或解答题,证明等方式,题目的难易程度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六、考试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 填空题:20%选择题20%计算12~15% 解答:35~42%证明题:610%. 七、成绩综合评定办法 学生最后总成绩由平时+理论闭卷考试成绩的总和确定。总评成绩: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占 30%,理论闭卷考试成绩占70%,其中平时学习过程包括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考勤(占 总成绩的5%),课堂表现及课后互动(占总成绩的5%)。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高等数学》(上下册,第七版),同济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主要参考书: 山《高等数学》吴赣吕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高等数学》(上下册)黄立宏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数学分析》,陈纪修,高等教有出版社,2005年。 [4《数学复习指南》,陈文灯等编,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年。 执笔人:黄宠辉系室审核人:廖茂新 29
29 (1+x)和 (1 x) 的麦克劳林展开式。能用间接法将一些简单的函数展成幂级数,会求幂级数 的和函数。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分析计算, 题型分为填空、选择、计算或解答题,证明等方式,题目的难易程度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六、考试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 填空题:20% 选择题 20% 计算 12~15% 解答:35~42% 证明题: 6~10%。 七、成绩综合评定办法 学生最后总成绩由平时+理论闭卷考试成绩的总和确定。总评成绩: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占 30%,理论闭卷考试成绩占 70%,其中平时学习过程包括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 20%),考勤(占 总成绩的 5%),课堂表现及课后互动(占总成绩的 5%)。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高等数学》(上下册,第七版),同济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 2、主要参考书: [1] 《高等数学》吴赣昌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 [2] 《高等数学》(上下册)黄立宏等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3] 《数学分析》,陈纪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 《数学复习指南》,陈文灯等编,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年。 执笔人:黄宠辉 系室审核人:廖茂新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The University Physics Experiment 课程编号:130703003、130703004 课程类别:独立开设实验课程 学时:48学时 学分:1.5学分 适用对橡:全校理工科各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可以支撑毕业要求第1、2、3、4条的达成,物理实验是对高等工科院校学生进行科 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独立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到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训练的开端,是工科类专业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 (1)使学生在科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系统训练,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科学实 验基本素养。 (2)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本领和独立工作能力。 (3)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测量与结果分析,进一步加深并巩固对物理概念、规律 和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4)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护国家财产和守纪律讲 协作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学习 物理实验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莫 定良好的实验基础。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本课程可以分四轮(四个层次)。以下阐述各轮的重 点要求: 第一轮实验重点要求: (1)熟悉实验程序,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树立良好的学风: (2)学会独立写出预习报告,撰写较完整的实验报告: (3)学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学会用实验数据处理,学会有关的实验误差分析和计算: 第二轮实验重点要求: (1)掌握用列表法,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学习有关误差的分析和计算: 30
30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The University Physics Experiment 课程编号:130703003、130703004 课程类别:独立开设实验课程 学时:48 学时 学分:1.5 学分 适用对象:全校理工科各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可以支撑毕业要求第 1、2、3、4 条的达成,物理实验是对高等工科院校学生进行科 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独立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到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训练的开端,是工科类专业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 (1) 使学生在科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系统训练,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科学实 验基本素养。 (2) 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本领和独立工作能力。 (3)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测量与结果分析,进一步加深并巩固对物理概念、规律 和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4)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护国家财产和守纪律讲 协作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学习 物理实验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 定良好的实验基础。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本课程可以分四轮(四个层次)。以下阐述各轮的重 点要求: 第一轮实验重点要求: (1)熟悉实验程序,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树立良好的学风; (2)学会独立写出预习报告,撰写较完整的实验报告; (3)学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学会用实验数据处理,学会有关的实验误差分析和计算; 第二轮实验重点要求: (1)掌握用列表法,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学习有关误差的分析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