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控制理论一(3/4)发展阶段一这些方法基本上满足了20世纪初期控制工程师的需要,奠定了经典控制理论中时域分析法的基础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控制系统具有准确跟踪与补偿能力,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奈奎斯特(H.Nyquist)提出了频域内研究系统的频率响应法,建立了以频率特性为基础的稳定性判据,为具有高质量的动态品奈奎斯特质和静态准确度的军用控制系统提供了所需的分析工具
经典控制理论—发展阶段(3/4) – 这些方法基本上满足了20世纪初期 控制工程师的需要,奠定了经典控制 理论中时域分析法的基础。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控制系统具 有准确跟踪与补偿能力,1932年美 国物理学家奈奎斯特(H. Nyquist) 提出了频域内研究系统的频率响应 法,建立了以频率特性为基础的稳 定性判据,为具有高质量的动态品 质和静态准确度的军用控制系统提 供了所需的分析工具。 奈奎斯特
经典控制理论一发展阶段(4/4)一 随后,伯德(H.W.Bode)和尼科尔斯(N.BNichols)在1930年代末和1940年代初进一步将频率响应法加以发展,形成了经典控制理论的频域分析法。一建立在奈奎斯特的频率响应法和伊万斯的根轨迹法基础上的理论,称为经典控制理论(或称古典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理论)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设计反馈控制系统的有效工具
经典控制理论—发展阶段(4/4) – 随后,伯德(H.W. Bode)和尼科尔斯(N.B. Nichols)在1930年代末和1940年代初进一步将 频率响应法加以发展,形成了经典控制理论的频域 分析法。 – 建立在奈奎斯特的频率响应法和伊万斯的根轨迹 法基础上的理论,称为经典控制理论(或称古典控 制理论、自动控制理论),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 一个设计反馈控制系统的有效工具
经典控制理论一标志阶段(1/9)4标志阶段1947年控制论的奠基人美国数学家维纳(N.Weiner把控制论引起的自动化同第二次产业革命联系起来并与1948年出版了《控制论一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与通讯的科学》。一 书中论述了控制理论的一般方法,推广了反馈的概念,为维纳控制论之父控制理论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
经典控制理论—标志阶段(1/9) 4. 标志阶段 1947年控制论的奠基人美 国数学家维纳(N. Weiner) 把控制论引起的自动化同 第二次产业革命联系起来, 并与1948年出版了《控 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 中控制与通讯的科学》。 – 书中论述了控制理论的一般 方法,推广了反馈的概念,为 控制理论这门学科奠定了基 础。 控制论之父——维纳
经典控制理论一标志阶段(2/9)1948年,美国科学家伊万斯(W.R.Evans)创立了根轨迹分析方法,为分析系统性能随系统参数变化的规律性提供了有力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反馈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中。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钱学森控制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并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
经典控制理论—标志阶段(2/9) • 1948年,美国科学家伊万 斯(W.R. Evans)创立了根 轨迹分析方法,为分析系统 性能随系统参数变化的规 律性提供了有力工具,被广 泛应用于反馈控制系统的 分析、设计中。 •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 控制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 并与1954年出版了《工程 控制论》。 钱学森
经典控制理论一标志阶段(3/9)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使整个世界的科学水平出现了巨大的飞跃几乎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广泛采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馈控制方法被广泛用于设计研制飞机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天线控制系统以及其他军用系统。一 这些系统的复杂性和对快速跟踪、精确控制的高性能追求,迫切要求拓展已有的控制技术,促使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方法的产生。一 同时,还促进了对非线性系统、采样系统以及随机挖制玄统的研究
经典控制理论—标志阶段(3/9) • 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经典控制理论 的发展与应用使整个世界的科学水平出现了 巨大的飞跃,几乎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 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广泛采用了自动化控 制技术。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馈控制方法被广泛用于设 计研制飞机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天 线控制系统以及其他军用系统。 – 这些系统的复杂性和对快速跟踪、精确控制的高 性能追求,迫切要求拓展已有的控制技术,促使了 许多新的见解和方法的产生。 – 同时,还促进了对非线性系统、采样系统以及随机 控制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