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 语文 解析人:刘海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丰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 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 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 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 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髙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 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 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 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 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 语文 解析人:刘海燕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丰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 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 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1)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 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 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 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 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 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 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 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
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 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2)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 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 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 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 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 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Ks5u.com (3)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 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 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 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 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 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 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 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 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 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 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 斑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
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 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2)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 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 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 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 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 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Ks5u.com (3)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 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 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 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 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 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 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 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 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 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 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 一斑。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
【解析】D项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 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晩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 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小题逆推错误。 【思路分析】信息的筛选,主要是迅速找到信息源,并将其和原文进行仔细比对,不要拘泥 于个别字句,不要是看意思是否吻合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 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 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 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 出色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对中心意思的概括 【解析】A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 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 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题张冠李戴。B 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 用心去歌唱。”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D项信源在 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 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高考资源网 【思路分析】现代文小阅读常见的“陷阱”有:偷换概念、轻重混淆(如D项)、随意逆推、 源流颠倒或主客倒置、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范围失当、时态错置或混淆已然与未然、混淆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张冠李戴(如A、B两项)、答非所问或游离题干、说法武断、强加因 果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D 项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 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 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小题逆推错误。 【思路分析】信息的筛选,主要是迅速找到信息源,并将其和原文进行仔细比对,不要拘泥 于个别字句,不要是看意思是否吻合。 2.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 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 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 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 出色。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对中心意思的概括 【解析】A 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 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 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题张冠李戴。B 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 用心去歌唱。”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D 项信源在 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 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高考资源网 【思路分析】现代文小阅读常见的“陷阱”有:偷换概念、轻重混淆(如 D 项)、随意逆推、 源流颠倒或主客倒置、无中生有、以偏槪全或范围失当、时态错置或混淆已然与未然、混淆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张冠李戴(如 A、B 两项)、答非所问或游离题干、说法武断、强加因 果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 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 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 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 崇的 【答案】B 【考点】考查根据原文推断信息。 【解析】B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 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 【思路分析】考生要仔细和原文比对。如B项原文说杜甫地位在他“死后数年后才建立” 与“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而不是其诗歌难以流行的原因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 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 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 “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 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 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 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 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 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 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 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 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 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 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 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 崇的。 【答案】B 【考点】考查根据原文推断信息。 【解析】B 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 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 【思路分析】考生要仔细和原文比对。如 B 项原文说杜甫地位在他“死后数年后才建立”, 与“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而不是其诗歌难以流行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 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 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 “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 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 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 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 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 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 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 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 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
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 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 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 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 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 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项:“薄”应为“迫近” 【思路分析】C项原文是“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大意是“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答案】D 【考点】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
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 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 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 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 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 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 项:“薄”应为“迫近” 【思路分析】C 项原文是“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大意是“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 5.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 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