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 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 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 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 “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 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 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 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 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 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 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 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 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薏心 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 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 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 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 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 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 常有道理的。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 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 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 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 “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 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 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 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 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 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 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 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 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 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 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 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 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 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 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 常有道理的。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
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 康黑二十一年早春的风景,是清寒苍凉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 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 我们便可体会无二—难怪王国维会将此与“澄江静如练”、“落日照大旗”、“大 漠孤烟直”等等相提并论—古典诗词的魅力,尽在其中 写景毕竟为抒情。词人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而更多的是怀家思 乡之情,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最忆的还是家中的温暖。所以,纳兰性德的乡 梦不成,帐外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一首《长相思》,溶细 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中,尽显非凡。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 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点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 遥远,一个“那”字,表现出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时,对家乡 的依恋与渴望,离愁别绪随着远行的脚步渐渐浮现 夜深千帐灯”,则取景新颖壮阔,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 而是开阔的立体的空间,是远距离的透视,因而一幅美丽的军队驻扎图栩栩如 生地呈现在眼前。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帐竞立,万灯闪烁,该是何等的雄 壮与豪迈。然而辽阔的灯光与思乡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在雄壮与豪迈中 多了几丝雅致与缠绵,清冷与寂寞。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故园窗前灯的浪 漫与温馨。比起故园的灯,此时的灯多了几许寒冷,少了几许温情。 如果说上阙在对景物的描述中侵染着淡淡的思念,那么下阙则把这种思念 推向极致。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 表面上看是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是关外气候的恶劣,是帐外风一更,雪一更 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实质上,是
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的风景,是清寒苍凉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 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 我们便可体会无二——难怪王国维会将此与“澄江静如练”、“落日照大旗”、“大 漠孤烟直”等等相提并论——古典诗词的魅力,尽在其中…… 写景毕竟为抒情。词人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而更多的是怀家思 乡之情,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最忆的还是家中的温暖。所以,纳兰性德的乡 梦不成,帐外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一首《长相思》,溶细 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中,尽显非凡。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 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点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 遥远,一个“那”字,表现出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时,对家乡 的依恋与渴望,离愁别绪随着远行的脚步渐渐浮现。 “夜深千帐灯”,则取景新颖壮阔,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 而是开阔的立体的空间,是远距离的透视,因而一幅美丽的军队驻扎图栩栩如 生地呈现在眼前。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帐竞立,万灯闪烁,该是何等的雄 壮与豪迈。然而辽阔的灯光与思乡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在雄壮与豪迈中 多了几丝雅致与缠绵,清冷与寂寞。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故园窗前灯的浪 漫与温馨。比起故园的灯,此时的灯多了几许寒冷,少了几许温情。 如果说上阙在对景物的描述中侵染着淡淡的思念,那么下阙则把这种思念 推向极致。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 表面上看是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是关外气候的恶劣,是帐外风一更,雪一更 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实质上,是
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家乡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 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末一句“故园无此声”,使得浓烈的 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也引起人们对故园声音的好奇。是什么声音让作者深深牵 挂,念念不忘?是妻儿的娇声软语?是故园柔风细雨的呢喃?还是门前山山水 水的静默?一天劳顿的行军之后,依然使诗人在夜深之迹辗转反侧,难以入寐, 一切大胆的猜测与想像都不为过。 这首词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 缠绵,这大概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者出生于封建贵族大家庭,四岁学骑 马,七岁学射箭,十四岁通诗文。有着天生超逸的禀赋,卓尔不群的才华。后 又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得到帝王赏识,平步宦海,一帆风顺。较少挫折的经 历,温柔富贵的潘染,使得他的作品中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 绵情态 作品从大的方面取景,较少琐碎的描述。不像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细致描绘,也不似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 雪落炉烟直的”的入微刻画。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 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使斑斑点点的思绪在博大景物的渲染中,变轻,变淡。 表现出冲淡,自然,不事雕琢,了无痕迹的词风。为时人和后人们所称颂和喜 爱。 这首词大概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抒写词人 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 上片写行程之劳。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表,又寓时间之流逝,气象阔 大。“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 苦。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第三句“身向榆关那 畔行”,交代行旅去向。此处说“身”向榆关,而非“心”向。其实就是说,躯 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拴紧了故园。“榆关” 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边”。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
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家乡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 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末一句“故园无此声”,使得浓烈的 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也引起人们对故园声音的好奇。是什么声音让作者深深牵 挂,念念不忘?是妻儿的娇声软语?是故园柔风细雨的呢喃?还是门前山山水 水的静默?一天劳顿的行军之后,依然使诗人在夜深之迹辗转反侧,难以入寐, 一切大胆的猜测与想像都不为过。 这首词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 缠绵,这大概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者出生于封建贵族大家庭,四岁学骑 马,七岁学射箭,十四岁通诗文。有着天生超逸的禀赋,卓尔不群的才华。后 又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得到帝王赏识,平步宦海,一帆风顺。较少挫折的经 历,温柔富贵的濡染,使得他的作品中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 绵情态。 作品从大的方面取景,较少琐碎的描述。不像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细致描绘,也不似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 雪落炉烟直的”的入微刻画。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 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使斑斑点点的思绪在博大景物的渲染中,变轻,变淡。 表现出冲淡,自然,不事雕琢,了无痕迹的词风。为时人和后人们所称颂和喜 爱。 这首词大概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抒写词人 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 上片写行程之劳。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时间之流逝,气象阔 大。“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 苦。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第三句“身向榆关那 畔行”,交代行旅去向。此处说“身”向榆关,而非“心”向。其实就是说,躯 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拴紧了故园。“榆关” 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边”。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
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 方向进发。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 不见故园影踪。“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 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千帐灯” 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 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换头写景,“风一更”“雪 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 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 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聒碎乡心梦不 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着“聒” 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 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 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 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 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 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 的深深眷恋之意。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 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蕙风词话》),这都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真——情真景真,意境天成。这首小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 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 切 那淡淡的哀愁伴随着关外风雪的寒意,已微波般慢慢渗入骨髓
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 方向进发。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 不见故园影踪。“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 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千帐灯” 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 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换头写景,“风一更”“雪 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 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 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聒碎乡心梦不 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着一“聒” 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 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 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 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 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 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 的深深眷恋之意。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 “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蕙风词话》),这都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真——情真景真,意境天成。这首小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 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 切。 那淡淡的哀愁伴随着关外风雪的寒意,已微波般慢慢渗入骨髓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 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词 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上阕写山水行程。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目的地只在榆关那边。清寒 的时节,苍凉的去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 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无二。 下阕承接“夜深千帐灯”,继续写“夜”,过渡自然。夜深了,诗人还是睡 不着,风雪交加嘛,一更接一更,真是吵死个人。写景毕竟为抒情。词人身为 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帐外长久的风雪声,勾起 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对家中的温暖的无尽的思念。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的对称之美。其一、上一阕,山水相 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写空间上的延续;下一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 主要是写时间上的延续。其二、上一阕,强调“身”,行程之中身好累。““身 向榆关那畔行”,“身”在哪里呢?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 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总之,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 已呀!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下绵绵无尽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下一阕, 强调“心”,难眠之时心好苦。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 不囫囵,做不安逸。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续。其三、上一阕,无论是山 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一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 闻,写听觉。“故园无此声”,那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温馨,令人留恋的甜蜜 和温馨。其四、上一阕,从大处着眼,铺写一路行程中的这一处,从白天到黑 夜,这一处中的千万帐灯火。重在写外,表现外在的时空印象;下一阕,从小 处落笔,内敛到“我”这一帐。重在写内,展示这一帐内“我”的耳闻以及“我” 的内心感受。时空尽在“我”的“耳”中、“心”中。 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 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 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评价说 “容若词自然真切”。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缠绵而不颓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 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词, 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上阕写山水行程。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目的地只在榆关那边。清寒 的时节,苍凉的去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 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无二。 下阕承接“夜深千帐灯”,继续写“夜”,过渡自然。夜深了,诗人还是睡 不着,风雪交加嘛,一更接一更,真是吵死个人。写景毕竟为抒情。词人身为 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帐外长久的风雪声,勾起 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对家中的温暖的无尽的思念。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的对称之美。其一、上一阕,山水相 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写空间上的延续;下一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 主要是写时间上的延续。其二、上一阕,强调“身”,行程之中身好累。“‘身’ 向榆关那畔行”,“身”在哪里呢?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 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总之,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 已呀!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下绵绵无尽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下一阕, 强调“心”,难眠之时心好苦。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 不囫囵,做不安逸。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续。其三、上一阕,无论是山 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一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 闻,写听觉。“故园无此声”,那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温馨,令人留恋的甜蜜 和温馨。其四、上一阕,从大处着眼,铺写一路行程中的这一处,从白天到黑 夜,这一处中的千万帐灯火。重在写外,表现外在的时空印象;下一阕,从小 处落笔,内敛到“我”这一帐。重在写内,展示这一帐内“我”的耳闻以及“我” 的内心感受。时空尽在“我”的“耳”中、“心”中。 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 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 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评价说 “容若词自然真切”。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缠绵而不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