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修改方案 数学要点 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二学习范围副词“皆”、“咸 具 皆”、“并”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自读课文(散读) 试背课文 读课文 结合课后练习二、六,导读第3节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 导读第3节。 讨论: 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讨论问题 “要”通“邀”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咸、皆”,表示范围的副词。(结合练习六) 皆:全,都。指人、事、物的全数。 咸:全,都,一般指人的全数。 俱:全,都。一般指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俱”一般不 写作“具 具:全部,引申为详尽、详细 并:一起,一并。从类别上概括 2.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 远之”的态度 3.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做笔记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练习二) 明确: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 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四导读第4、5节 1.指名朗读、讲述句意。 2.讨论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 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结合练习三) 讨论并回答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 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 1.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 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 16 -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方案 教学要点: 一 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二 学习范围副词“皆”、“咸”、 “具”、“皆”、“并”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自读课文(散读) 二 试背课文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六,导读第 3 节。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六,导读第 3 节。 讨论: 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 “要”通“邀”。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咸、皆”,表示范围的副词。(结合练习六) 皆:全,都。指人、事、物的全数。 咸:全,都,一般指人的全数。 俱:全,都。一般指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俱”一般不 写作“具”。 具:全部,引申为详尽、详细。 并:一起,一并。从类别上概括。 2.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 远之”的态度。 3.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练习二) 明确: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 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四 导读第 4、5 节 1.指名朗读、讲述句意。 2.讨论: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 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结合练习三)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 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 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 1.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 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读课文 讨论问题 回答 做笔记 讨论并回答
2.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 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再读课文 六集体朗读课文。体味鉴赏写作特色 七指名试译课文 了解写作特色 八自读练习(印发练习题)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①桃花源的由来 ②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 ③渔人进出桃源 ④时间先后。 翻译课文 (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 “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①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 ②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③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 ④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 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 开桃源。( (2)“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3)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4)“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1)妻子 今义 (2)绝境 义 今义: (3)无论 今义 (4)鲜美 (5)穷 今义 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1)(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 (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字数250字左右。)
- 17 - 2.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 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六 集体朗读课文。体味鉴赏写作特色。 七 指名试译课文 八 自读练习(印发练习题)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 ①桃花源的由来。 ②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 ③渔人进出桃源。 ④时间先后。 (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 “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①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 ②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③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 ④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 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 开桃源。( ) (2)“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 ) (3)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 ) (4)“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 )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例: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1)妻子 古义: 今义: (2)绝境 古义: 今义: (3)无论 古义: 今义: (4)鲜美 古义: 今义: (5)穷 古义: 今义: 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1)(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 (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字数 250 字左右。) 再读课文 了解写作特色 翻译课文 练习
穷:古义:尽;今义:贫困 4.(1)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2)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不足为外人道 小练笔:(略)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入桃花源 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教学反思 26、岳阳楼记 1知识与能力:背诵课文 积累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培养朗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学习古仁人高尚的思想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方案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H)朝晖夕阴(hubi)迁客骚人(so) 读准字音 霪雨(yn)霏霏(fel)薄暮冥冥(ming) 潜形(qian)岸芷汀兰( zhi ting)皓月(hao) 心旷神怡(y1)宠辱偕忘(xie)浩浩汤汤( sha ng) 自由朗读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试翻译课文 1作家作品简介
- 18 - 穷;古义:尽;今义:贫困。 4.(1)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2)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不足为外人道 小练笔:(略)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教学反思: 26、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背诵课文 积累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培养朗读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 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学习古仁人高尚的思想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方案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Hzé) 朝晖夕阴(hub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ǎ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 ng)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读准字音 自由朗读 试翻译课文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了解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 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识记 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 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 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膝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了解 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 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 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 增其旧制:制,规模。 理解并记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 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睛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举手回答
- 19 - 第二课时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 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 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 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 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 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 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 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 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 1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 2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了解 识记 了解 理解并记忆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 3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 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举手回答
用了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翻译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 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齐声朗读课文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1.一词多义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国国家国恒亡或 国都则有去国怀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居居住面山而居通顺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居十日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掌握 开朗则有心旷神怡 旷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 3.虚词。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他,他们其必曰 以因不以物喜其语气词其喜洋洋者矣 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代词:他的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所以动心忍性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 20 - 第三课时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 4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 5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 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国 国家 国恒亡 或 国都 则有去国怀乡 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通过 初极狭,才通人 居 居住 面山而居 通 顺利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 居十日 通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 则有心旷神怡 旷 宽广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 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 3.虚词。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他,他们 其必曰 以 因 不以物喜 其 语气词 其喜洋洋者矣 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代词:他的 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翻译 齐声朗读课文 掌握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